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珠海女子中学即将动工,明年9月开学。这是珠海第一所女子完全中学,是一所由政府无偿拨地的私立学校。学校的新闻发布会很特别,所有迎宾的女教师均着“五四”时期的学生装,浅蓝色的中式上衣,蓝黑色的裙子,两条扎着蝴蝶结的麻花辫。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内地有普通初、高中女校十多所。恢复女校是社会需要,还是历史倒退?虽然珠海女中提出“因性施教”是其教学的一大特征,但女校真能最大限度挖掘出女性固有的智力特长吗?广大网友对此莫衷一是。
正方:恢复女校是社会的需要
不能说过去办过女校,现在再来办就是一种倒退。我们现在的学校其实过于单一化了,都是男女同校,其实有一定量的男校或者女校存在,恰恰体现了这种教育需求的个性化。如果能够考虑到我们的孩子有一定的差异性,那么对这样一种差异性教育的提供,就应该持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宽容的心态。
从目前情况看,世界上一些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都有一些很著名的女子中学。恢复女校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探索更加适合女性身心健康发展的富有“因性施教”特色的教育方法。女学生教育直接关系着社会和谐发展、人才结构合理和女性健康成长等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也是体现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目前,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缺乏足够的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性别平等与性别尊重还存在许多现实的困惑,各种宣传舆论、媒体报道也存在某些性别歧视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来自社会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刻影响,也存在着某种非科学的社会性别观念。比如,有些人认为女学生不太适合学习理科,女学生到高中后智力就不如男生等等。其实,据研究表明,目前我们国家在教育上对于性别差异的重视不够,除了一些生理课程男女生分开外,其他课程从设置到实施都没有性别体现。但实际上,男女生在接受知识的方式上有些不一样,女生善于形象思维,但对空间概念比较模糊,反映在初高中阶段,女生对于几何特别是立体几何感到有些吃力,但语文、英语等科目又具明显优势,朗读和演讲能力甚优。男生逻辑思维方面优势明显,数理化学习能力强。如果设置专门性的女子中学则完全可以适当增加数理化课程学时,对她们加强辅导,用低坡度、慢进度、快频率的方式改善她们的学习过程,调整她们的学习训练步骤,帮助其实现学业发展的既定目标。
反方:恢复女校是历史的倒退
我们知道,现在的教育早就打破了男女差别,起码在学习上男女没有什么差别。女校起源于清末,当年的女校学生所学专业是受限制的,一开始,一些学校的女生只能学家政学专业,而不能修理工专业,甚至不能修文科,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平等。今天,无论珠海女子中学打着什么旗号,在某种程度上都给人一种倒退的感觉。
另外,“因性施教”这个提法也比较荒谬。在智力方面,女生不见得一定比男生差,在很多文科专业,女生往往比男生多,什么女硕士、女博士也比比皆是,这说明,在学习上女性并不比男性差,甚至在有些地方超过了男性。中学期间,还有一些非智力因素需要不断强化,比如人际交往。如果把女生封闭在一个学校,让她们看不到、接触不到男生,那么,她们就很难建立健康正确的两性交往的社会关系。
事实上,这个年龄段的女生恰恰需要与异性接触,这是很重要的人生交往阶段,与异性隔离不利于她们走完这段心路历程,因为社会是双性的。与异性隔离的女生走向社会与异性打交道时会出现心理问题,或交往困难。
尽管一份全国女子中学毕业生追踪调查报告显示,女校环境没有影响女中学生异性交往能力的健康发展。但很多教育专家却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往往潜伏很深,表面未必看得出来。
现在的混合中学并没有忽视女性的思维特点,中国的教育模式强调的是标准化、程序化、被动性和接受性,不喜欢标新立异,缺少冒险和挑战。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反而是男性的思维特点被弱化,被压抑的是男性。这几十年来,考上大学的女生愈来愈多,早恋也多是女生主动。女生逻辑思维偏弱的缺陷本来是可以通过男生的影响和帮助得到弥补的,单性学校反而失去了纠偏的机会。
若作为青春期过渡或女性人格培养,让女生在女校读一两年也未尝不可,但时间太长绝对不合适。◆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内地有普通初、高中女校十多所。恢复女校是社会需要,还是历史倒退?虽然珠海女中提出“因性施教”是其教学的一大特征,但女校真能最大限度挖掘出女性固有的智力特长吗?广大网友对此莫衷一是。
正方:恢复女校是社会的需要
不能说过去办过女校,现在再来办就是一种倒退。我们现在的学校其实过于单一化了,都是男女同校,其实有一定量的男校或者女校存在,恰恰体现了这种教育需求的个性化。如果能够考虑到我们的孩子有一定的差异性,那么对这样一种差异性教育的提供,就应该持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宽容的心态。
从目前情况看,世界上一些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都有一些很著名的女子中学。恢复女校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探索更加适合女性身心健康发展的富有“因性施教”特色的教育方法。女学生教育直接关系着社会和谐发展、人才结构合理和女性健康成长等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也是体现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目前,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缺乏足够的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性别平等与性别尊重还存在许多现实的困惑,各种宣传舆论、媒体报道也存在某些性别歧视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来自社会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刻影响,也存在着某种非科学的社会性别观念。比如,有些人认为女学生不太适合学习理科,女学生到高中后智力就不如男生等等。其实,据研究表明,目前我们国家在教育上对于性别差异的重视不够,除了一些生理课程男女生分开外,其他课程从设置到实施都没有性别体现。但实际上,男女生在接受知识的方式上有些不一样,女生善于形象思维,但对空间概念比较模糊,反映在初高中阶段,女生对于几何特别是立体几何感到有些吃力,但语文、英语等科目又具明显优势,朗读和演讲能力甚优。男生逻辑思维方面优势明显,数理化学习能力强。如果设置专门性的女子中学则完全可以适当增加数理化课程学时,对她们加强辅导,用低坡度、慢进度、快频率的方式改善她们的学习过程,调整她们的学习训练步骤,帮助其实现学业发展的既定目标。
反方:恢复女校是历史的倒退
我们知道,现在的教育早就打破了男女差别,起码在学习上男女没有什么差别。女校起源于清末,当年的女校学生所学专业是受限制的,一开始,一些学校的女生只能学家政学专业,而不能修理工专业,甚至不能修文科,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平等。今天,无论珠海女子中学打着什么旗号,在某种程度上都给人一种倒退的感觉。
另外,“因性施教”这个提法也比较荒谬。在智力方面,女生不见得一定比男生差,在很多文科专业,女生往往比男生多,什么女硕士、女博士也比比皆是,这说明,在学习上女性并不比男性差,甚至在有些地方超过了男性。中学期间,还有一些非智力因素需要不断强化,比如人际交往。如果把女生封闭在一个学校,让她们看不到、接触不到男生,那么,她们就很难建立健康正确的两性交往的社会关系。
事实上,这个年龄段的女生恰恰需要与异性接触,这是很重要的人生交往阶段,与异性隔离不利于她们走完这段心路历程,因为社会是双性的。与异性隔离的女生走向社会与异性打交道时会出现心理问题,或交往困难。
尽管一份全国女子中学毕业生追踪调查报告显示,女校环境没有影响女中学生异性交往能力的健康发展。但很多教育专家却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往往潜伏很深,表面未必看得出来。
现在的混合中学并没有忽视女性的思维特点,中国的教育模式强调的是标准化、程序化、被动性和接受性,不喜欢标新立异,缺少冒险和挑战。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反而是男性的思维特点被弱化,被压抑的是男性。这几十年来,考上大学的女生愈来愈多,早恋也多是女生主动。女生逻辑思维偏弱的缺陷本来是可以通过男生的影响和帮助得到弥补的,单性学校反而失去了纠偏的机会。
若作为青春期过渡或女性人格培养,让女生在女校读一两年也未尝不可,但时间太长绝对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