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止血药物治疗,观察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氩离子凝固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者消化道出血症状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出现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症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氩离子凝固术对患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泮托拉唑;疗效
引言: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内科急症,药物治疗仍是目前采用的首选方法,其中抑酸治疗为主要措施。H2受体阻滞剂虽可抑制胃酸分泌,但受体的耐受性影响了其长期疗效,质子泵抑制为目前作用最强的抑酸药物。泮托拉唑为新型质子泵抑制,临床已广泛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及胃泌素瘤等相关性疾病。选取自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病例60例,对其进行了临床观察。
临床资料
在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间随机抽取6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60例患者均经症状、体征及纤维胃镜检查确诊者,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18例;慢性胃炎胃黏膜点状出血15例;长期服用肠溶阿司匹林致胃黏膜点状出血7例;脑出血后应激性出血6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5例;肾病者鱼刺损伤致食管胃黏膜出血4例;食管憩室、十二指肠憩室导致出血5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1至78岁,平均45.8岁;治疗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2至74岁,平均46.2岁。本次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自然指标方面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可进行对比研究。
治疗方法
对照组:静脉滴注奥美拉唑,每次0.1mg,每天1次,静脉滴注泮托拉唑,每次40mg,每天两次;治疗组:在内镜的辅助下对病灶部位的出血情况进行观察,若患者的出血量相对较大,且视野不是十分清晰,则应该先用100ml生理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对病变部位进行反复冲洗处理,待视野恢复清晰后,先帮助患者进行抽气换气,然后经内镜的钳道将氩离子凝固导管插入,伸出内镜头端至病灶的上方,距离保持在0.5cm左右,进行氩离子凝固治疗,每次施加时间在3秒钟左右。凝固治疗的具体次数应该根据患者病灶的实际大小、具体部位及病灶质地而定,一般以内镜下已经观察不到病灶为止。若出血量相对较小,手术视野比较清晰,病灶有少量出血或渗血现象出现,可将氩离子凝固导管对准出血病变部位进行直接喷凝操作,见出血或渗血停止即可见效。对两组患者消化道出血症状改善效果、不良反应情况、复发率进行对比。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24-48h内未出现呕血,黑便4d内转黄,生命体征平稳;有效:48-72h 内未出现呕血,黑便6d内转黄,生命体征平稳;无效:6d后仍有黑便及上腹部症状者或经内镜证实仍有持续出血者均视为无效。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及Ridit检验。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照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改善效果为:治愈10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73.3%;治疗组患者经过凝固术治疗后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改善效果为:治愈16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96.7%。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见表 l。
讨论
消化道大出血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急症,内科常应用h2受体阻断剂行保守治疗,但对于严重的出血,该方法效果不佳,可能贻误治疗时机;急症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确切,但风险较大,并发症多,对于老年患者及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安全性较差,甚至引起死亡。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有:消化性溃疡、肝门静脉高压症、胃癌、胃炎或胃黏膜性疾病、消化腺出血。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可结合临床表现、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动脉造影检查等方法。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询问病史可初步判断出血部位及病程;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检查,胃蛋白酶、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检查等有助于诊断引起出血的原因。
泮托拉唑为一种新型胃酸分泌抑制剂,可选择性、非竞争性地抑制壁细胞膜上的质子泵 H+、K+ATP酶,从而阻断酸分泌终末步骤,产生强力抑制胃酸分泌作用。
氩离子凝固术在上世纪的90年代被临床应用于对胃腸道疾病进行治疗。临床实践证明该技术对胃肠道息肉、消化道出血、Dieulafoy病、Barretts食管、疣状胃炎及消化道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非常理想。其装置主要是由一个高频的电能发生器,一个氩气源及探头,以及一根在远端的陶瓷管口内装有钨丝电极的可屈式纤维teflon管共同组成,此管可以通过内镜的钳道,使氩气通过离子化的传导方式由钨丝的电极产生高频电能,继而使能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被传导至组织而最终产生一种凝固效应。该项治疗设备主要具有一般电子热力凝固止血治疗及非接触性热能传递两大特点,在距离需要治疗的组织表面约1cm的位置即可以通过释放高频电流产热进行凝固处理,使组织发生炭化进而形成薄焦痂,且由于氩气流在电离处理的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热,因而组织发生炭化的程度相对较轻,形成焦痂也比较薄,不会对组织产生一些延迟性损伤,更不会出现穿孔等症状,对组织产生的损伤非常小。
参考文献:
[1]宣世英,王青.消化道出血的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08,10(10):1008-1089
[2]叶德文,任宗海.急诊胃镜诊治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内镜杂志,2010,16(6):579-580
[3]杨红映.8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大出血的治疗体会[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7,8(4):72-73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泮托拉唑;疗效
引言: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内科急症,药物治疗仍是目前采用的首选方法,其中抑酸治疗为主要措施。H2受体阻滞剂虽可抑制胃酸分泌,但受体的耐受性影响了其长期疗效,质子泵抑制为目前作用最强的抑酸药物。泮托拉唑为新型质子泵抑制,临床已广泛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及胃泌素瘤等相关性疾病。选取自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病例60例,对其进行了临床观察。
临床资料
在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间随机抽取6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60例患者均经症状、体征及纤维胃镜检查确诊者,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18例;慢性胃炎胃黏膜点状出血15例;长期服用肠溶阿司匹林致胃黏膜点状出血7例;脑出血后应激性出血6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5例;肾病者鱼刺损伤致食管胃黏膜出血4例;食管憩室、十二指肠憩室导致出血5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1至78岁,平均45.8岁;治疗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2至74岁,平均46.2岁。本次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自然指标方面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可进行对比研究。
治疗方法
对照组:静脉滴注奥美拉唑,每次0.1mg,每天1次,静脉滴注泮托拉唑,每次40mg,每天两次;治疗组:在内镜的辅助下对病灶部位的出血情况进行观察,若患者的出血量相对较大,且视野不是十分清晰,则应该先用100ml生理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对病变部位进行反复冲洗处理,待视野恢复清晰后,先帮助患者进行抽气换气,然后经内镜的钳道将氩离子凝固导管插入,伸出内镜头端至病灶的上方,距离保持在0.5cm左右,进行氩离子凝固治疗,每次施加时间在3秒钟左右。凝固治疗的具体次数应该根据患者病灶的实际大小、具体部位及病灶质地而定,一般以内镜下已经观察不到病灶为止。若出血量相对较小,手术视野比较清晰,病灶有少量出血或渗血现象出现,可将氩离子凝固导管对准出血病变部位进行直接喷凝操作,见出血或渗血停止即可见效。对两组患者消化道出血症状改善效果、不良反应情况、复发率进行对比。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24-48h内未出现呕血,黑便4d内转黄,生命体征平稳;有效:48-72h 内未出现呕血,黑便6d内转黄,生命体征平稳;无效:6d后仍有黑便及上腹部症状者或经内镜证实仍有持续出血者均视为无效。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及Ridit检验。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照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改善效果为:治愈10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73.3%;治疗组患者经过凝固术治疗后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改善效果为:治愈16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96.7%。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见表 l。
讨论
消化道大出血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急症,内科常应用h2受体阻断剂行保守治疗,但对于严重的出血,该方法效果不佳,可能贻误治疗时机;急症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确切,但风险较大,并发症多,对于老年患者及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安全性较差,甚至引起死亡。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有:消化性溃疡、肝门静脉高压症、胃癌、胃炎或胃黏膜性疾病、消化腺出血。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可结合临床表现、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动脉造影检查等方法。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询问病史可初步判断出血部位及病程;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检查,胃蛋白酶、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检查等有助于诊断引起出血的原因。
泮托拉唑为一种新型胃酸分泌抑制剂,可选择性、非竞争性地抑制壁细胞膜上的质子泵 H+、K+ATP酶,从而阻断酸分泌终末步骤,产生强力抑制胃酸分泌作用。
氩离子凝固术在上世纪的90年代被临床应用于对胃腸道疾病进行治疗。临床实践证明该技术对胃肠道息肉、消化道出血、Dieulafoy病、Barretts食管、疣状胃炎及消化道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非常理想。其装置主要是由一个高频的电能发生器,一个氩气源及探头,以及一根在远端的陶瓷管口内装有钨丝电极的可屈式纤维teflon管共同组成,此管可以通过内镜的钳道,使氩气通过离子化的传导方式由钨丝的电极产生高频电能,继而使能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被传导至组织而最终产生一种凝固效应。该项治疗设备主要具有一般电子热力凝固止血治疗及非接触性热能传递两大特点,在距离需要治疗的组织表面约1cm的位置即可以通过释放高频电流产热进行凝固处理,使组织发生炭化进而形成薄焦痂,且由于氩气流在电离处理的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热,因而组织发生炭化的程度相对较轻,形成焦痂也比较薄,不会对组织产生一些延迟性损伤,更不会出现穿孔等症状,对组织产生的损伤非常小。
参考文献:
[1]宣世英,王青.消化道出血的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08,10(10):1008-1089
[2]叶德文,任宗海.急诊胃镜诊治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内镜杂志,2010,16(6):579-580
[3]杨红映.8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大出血的治疗体会[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7,8(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