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y2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明时节,千里莺啼绿映红,正是江南好风景。而我热爱的东北故土,那时却正是早春时候,北方故乡的春雨,贵如油,只有经过了春雨的滋润,才能让万物复苏。谁还能不爱这春雨呢?可是在多雨的江南,有谁知道,在一个个无眠的雨夜,一个远嫁的女子在他乡“夜阑卧听风吹雨”时的内心的感受呢?因为思乡,即便在春天,我也听不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触景生情,我所感受到的是无“边丝雨细如愁”。在肃杀的冬夜,我不是陆放翁,也没生活在风雨飘摇的南宋时代,自然也听不出“铁马冰河人梦来”的悲壮,但是,却总想起白居易的“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那滴滴答答的雨,声声敲心坎。
  雨夜里总是睡不踏实,爱做梦,梦里总是在家乡的情景。最怕突然醒来,好梦难再续,那种沮丧和遗憾久久不能散去。彼时,又有谁知道风雨飘摇人梦其实总比铁马冰河入梦更难抵挡呢!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当年初读《登楼赋》,曾怜王粲到天涯。不期今朝同病怜,独在异乡为异客。来赣南二十三年,八千多個日日夜夜,回乡的日子屈指可数。1996年曾回去住过两个月,1998年曾回原来的医院上了半年班,于1999年元旦辞职后回到赣南,从此定居下来,然后怀孕、生子,直到2002年弟弟结婚才回去,四年的时光,辜负了多少春花秋月,缺失了多少亲情的抚慰。我慈爱的姥姥也已去世,成为我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记得2002年回去,父亲和堂弟到站台上去接我,第一眼见到父亲,看见他的头发竟然已经花白大半,还有几片斑秃,不禁潸然泪下。到了村口,母亲在那里等候我,母亲也老了,也是满头白发,但是穿得依然清清爽爽的。一进院子,百感交集,偌大的院子,除了种菜外,满院子的边边角角都被母亲种了花草:红牡丹、荷包牡丹,各色的月季花、美人蕉、大丽花……都是我喜欢的品种,母亲用这样的方式来思念我。从我手中接过两岁的儿子,母亲亲了又亲,泪水涟涟。几个婶子大娘也都闻讯来到我家,讲起母亲对我的思念。她们说,你妈想你啊,春天种菜种花时总是念叨着,大丽花我闺女喜欢看,多种几丛;芸豆我闺女喜欢吃,也多种一架……我禁不住泪流满面。想起每次电话中问起她们时,母亲总是羡慕地说,你大娘到她大闺女你淑敏姐家去小住了,你婶子到她小女儿你淑青妹子家去了。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因为远嫁连母亲去女儿家小住这点天伦之乐都剥夺了。
  极喜欢家乡的杏花,总是想在春天杏花时节回去,多年以来总是不能成行。大门口亲手种下的两棵麦黄杏已经二十多年了,每年开花结果,可是我却从没看过它开花,更别说吃过它的果子了。每年总是有这样那样的计划,可是总是被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所羁绊,总是遗憾地不能成行,也许这就是生活吧。总想在晚秋时节去看层林尽染、万山红遍,可是又怕辜负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幸好现在通信越来越发达,与家人的联系方式也越来越多。想想还是打一个电话询问一下家乡的天气情况吧。很多时候,我都是在天气预报里感知家乡的温度。电话打通后,母亲在电话那头说大雪到了,天空很阴暗,估计是应节气要下雪了。我跟你爸还没吃晚饭呢,中午吃得晚,晚饭也晚点吃吧,烫火锅,用泥火盆烧炭来烫,味道比电火锅好得多,是你爱吃的酸菜锅,放了几只大虾,味道很好,还放了有你爱吃的冻豆腐和细薯粉呢!家里还有你同学去年送的杏花村酒,准备喝两杯,你不是说人老了,喝点酒舒活筋骨吗,你弟弟有事过不来,要是你在家就好了,就我和你爸,没有气氛。正说着,电话里听到父亲叫母亲来吃饭,说锅底儿料都煮好了,要趁热吃。我又跟父亲寒暄了几句就挂了,去喝自己的茶。
  我倒了一杯红茶,端在手中,先不急着喝,而是静静地吸着它的清香,就让这氤氲的香气陶醉温暖一下我的心田吧!约莫半个小时,一壶红茶下肚,似乎暖了很多。雨还在下着,点点滴滴,打在小区花园里光秃秃的梧桐树上,心绪还是未能平静下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忍不住又打一个电话给母亲,母亲说天已经开始零星飘雪了,看那天空阴暗程度,是要下一场大雪的,还说你喜欢雪,有很多年没看见雪了,要是你回来该多好。今年是2019年2月4日过春节。今年过春节你能回来吗?大约几号回?你从出嫁后二十多年没在家过春节了……
  我竟无语凝噎,不知道是怎么挂掉电话的,一种歉疚倏地涌上心头。
  又一阵寒气从心底袭来,禁不住又去续了一壶水来煮茶。喝着热茶,想着父母家的酸菜火锅,父母此刻该是围炉对饮吧,一定在思念着他们远嫁的女儿。
  责任编辑:子 非
其他文献
我家那几亩自留地,我记得最清楚的不是玉米、土豆、谷子、黍子等农作物,而是苍耳。因为只要去地里,苍耳就毫不留情地黏刺我。  八月底,晌午的热浪能把村庄融化,知了躲在蔫蔫的枝叶间声嘶力竭地叫。娘总说,只有这毒日头的暴晒才能除掉杂草,娘总是在半晌午带我们姐弟去地里拔草。  农田在村外,视线所及绿浪汹涌。村人多种玉米,玉米一人高,密而旺。不跟紧大人,我们分辨不清自家田垄,垄间杂草密布,一脚踩下不知深浅。据
期刊
高台,是我夫家的族人对那几间平房所在位置的称呼。其实,高台算不得高,只比皖西路的地面高出十几个台阶,可陡峭的窄阶、未粉饰的黄砖褐瓦、门口杂陈的废品,突兀地夹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中,显得尤为颓废和醒目。  很长一段时间里,高台更像是对一个人的隐喻,因为这里住着整个家族中最有权威的女人——我丈夫的祖母。不知从几时起,人还在,高台也在,可渐渐都在家族中退隐了他们的地位,曾经的威望,已被风干,镶嵌在族人记忆的
期刊
老屋后边的地头,长着一棵小枣子树。说它小,因为它大不过拇指,也开浅黄色的细碎的花,这花朵让我们姐妹极为兴奋。  我拉着父亲的衣角,仰着脸问:“爷,什么时候有枣子吃啊?”爷就是父亲。在我们老家,妈妈称娘,父亲称爷。  “梨子熟的时候就有枣子吃了吧?”我妹抢着回答,她得意扬扬地望着爷,想得到他的表扬。梨花早已落了,枣花才开。说它们一起熟,怎么可能呢?  父亲正挑着一担肥料从我们姐妹面前走过,吭哧吭哧的
期刊
以持续一生的冥寂无声,薇薇安·迈尔  在身后获得了人们由衷的加冕和恒久的忆念。这冥寂无声,并非她生理性的喑哑或日常语言的强行关闭。在日常生活中,她仍然是发声的,以一个持续 40年的保姆、管家的身份,她和男女主人进行简洁有效的交流;她和孩子们,当然说得更多些,为了行使照管和教育他们的职责。她的冥寂无声,主要是指她对自己终生从事的另一行当——摄影的彻底缄默。她近乎疯狂却又无比隐秘地拍摄,收好所有底片,
期刊
恢南驼子  恢南驼子,终身未娶,无儿无女,一人喝酒,全家皆醉。当然,他一辈子单身,并不意味着他一辈子没近过女色。他酒后就常常吹嘘自己年轻时的风流韵事。据说, 年轻时曾经私下与他相好过的女人,村里村外有好几个。有意思的是,他每次结束这个话题时,总不忘深抿一口酒再自嘲几句:“她们哪是看中我这个驼子喽,她们惦记的是我口袋里的钱喽!你们不晓得,有一回钱带少了,我那个相好,立马就把已脱到一半的裤子又重新提了
期刊
我是在墨江堰的堤上碰到老幺的。村子里的人都叫他老幺,也有不少人背后叫他幺哑巴的。墨江堰早就不再是个堰塘了,一洼浅浅的水坑,水上面还铺着一层半绿半黄的颜色,凝固了似的一动不动。  冬日空无一人的田野上,只是静。偶尔在杂草丛生的深处突然就飞出一只不知名的鸟,扑棱一声吓得人,心突突地跳,等你静下心来,那鸟早就不见影踪了。堰塘里已经生出了芦苇,瘦高瘦高的,仿佛一群营养不良的少年在天地间嬉戏打闹,你碰我一下
期刊
麦子熟了!  一眨眼,麦子就抖动着一身的芒,把沉甸甸的麦粒举到头顶。一条条土路伸着长长的胳膊,把麦香递到村子里。  麦芒,刺疼了乡下。  老人们把电话打到孩子们各自务工的城市,跟他们说,麦子黄了,快回来收麦子。这些麦地里曾经的王者,如今,都老了,干不动农活儿了,开始惧怕这场农事。随即,小村一下子年轻起来,有了活力。酒香,醉倒了乡情。  那些挂在墙壁上,已经锈蚀的镰刀被取了下来。老人们坐在院子里,磨
期刊
前几日下班,小雪伴着微风,我慢慢踱着脚步,不经意间雪花似乎变大了。望着纷天的落雪,让我不由想起在祖国边境地区当兵的日子。  我是2008年大学毕业走进警营的。先是在呼和浩特边防指挥学校当见习警官。一年之后,从呼和浩特边防指挥学校人警大学生集训队结业,就被分配到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一个叫作善都宝力格的边防派出所。偏巧那天去往驻地时也是下着雪,白茫茫一片,走到哪里都是一片片的亮白,充斥着我的视野。 
期刊
我家住在河南信阳的一个小镇上,从我记事起,我们就管父亲叫“大”。  父亲不甘心天天都窝在农田里下地干农活儿,挣一点死工分。到我三岁时,父亲开始做生意了,他在贩卖小猪和猪饲料的同时,也在镇上摆摊,并在家里离马路近的地方盖了一小间门面房卖起百货。因为门面房离街镇中心比较远,所以每逢赶集的日子,我们还是到街中心去摆摊,其他时间就在店铺里卖,生意也越做越大。父亲利用以前做小生意的钱在沿街盖了四间半门面铺房
期刊
“草药王”,姓王。他也是我们村乃至方圆几十里名副其实的草药“王”。  草药王最早是我们村的赤脚医生。“农业学大寨”的时候,乡里要求每个村配一名赤脚医生,处于“脱产”与“半脱产”之间,一边干生产队的农活儿,一边为社员看点儿凉寒感冒,没有工资,只记工分。  草药王成为“王”,源于他治疗好了一例被农民们视为绝症的“羊痫风”病。  那天,村东头的老邓家,六岁的孙子小明在院子里玩,脚一滑,“哎呀”一声倒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