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古诗教学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tim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入多篇古诗文,平均到每个年级约20篇。用好这些素材,在勾连与链接中实现统整,在补白与想象中达成融通,在拓展与运用中走向开放,搭建起古诗与学生之间的理解桥梁、情感纽带,能实现诗歌内在精神和学生言语的交融,从而让古诗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诗教学;素养发展
  古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言語智慧。统编小学语文六个年级12册语文教材中选入多篇古诗,平均到每个年级约20篇。如何用好这一素材,搭建起古诗与学生之间的理解桥梁、情感纽带,实现诗歌内在精神和学生言语的交融,从而让古诗教学更好地服务学生素养的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在勾连与链接中实现统整
  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名家名篇层出不穷。很多古诗无论从表现手法、审美意趣、人文内涵的角度,还是从欣赏方法、积累路径、传承形式的角度,都有许多共通点,能够互为对照,彼此参详。通过适当的勾连与链接,学生对古诗意象的感知将更加丰富,对诗意的理解、诗句的运用也将更加准确、灵动。
  以一、二年级的古诗选篇为例,笔者对选入的古诗做了统计:一年级上册教材选入6首古诗,分别是《咏鹅》《江南》《画》《悯农(其二)》《古朗月行(节选)》《风》;一年级下册教材选入7首古诗,分别是《春晓》《赠汪伦》《静夜思》《寻隐者不遇》《池上》《小池》《画鸡》;二年级上册选入7首古诗,分别是《梅花》《小儿垂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江雪》《夜宿山寺》《敕勒歌》;二年级下册选入7首古诗,分别是《村居》《咏柳》《赋得古原草送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舟夜书所见》和《悯农(其一)》。将这些古诗勾连起来就会发现,它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紧密联系,要么主题相近,要么内容相关,要么形式相仿,要么作者相同(见图1)。教学中,教师应该瞻前顾后,前后勾连,适度拓展,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欣赏古诗,加深对古诗的印象,增进对古诗的理解,丰富古诗积累。
  将王维的《画》与李峤的《风》勾连起来,就会发现,二者都是“避题诗”,在形式上非常接近。四句诗,每句都单独成景;四句连起来,又完美地成为一个谜面。在教学《风》的时候,不妨让学生将这首诗同之前学习的《画》相勾连,自己发现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充分感受诗歌句句写风却不着一字的妙趣。在此基础上,再链接虞世南的《咏风》与罗隐的《蜂》,不要求学生诵读,只是建立感知。学生读着读着,眼睛开始发亮,心灵开始敞开,思维开始延展,忍不住呼喊起来:“古诗真的很有趣!”
  教学唐寅的《画鸡》之前,不妨让学生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骆宾王的《咏鹅》。如此,学生很有可能发现:虽然两位诗人分别描写鹅与鸡时聚焦于两种动物颜色红与白的对比,但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凸显的“曲项向天歌”与“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凸显的“一叫千门万户开”,风姿完全不同,一个轻盈优雅,一个威武霸气;一个悠闲地浮于水面,一个沉稳地脚踏大地。此时,教师如果再出示白居易的《池鹤》:“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同样一红一白,学生却能读出满满的高贵与仙气。
  以上只是以一、二年级为例,实际上,勾连与链接的理念应该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学习。举两个高年级的例子。五年级上册的《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是一组爱国诗歌,教学时,向前勾连四年级的《夏日绝句》,向后勾连六年级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能让学生充分感受笑与泪、怒与哀等不同情绪下相同的爱国表达。教学六年级上册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教师完全可以带领学生重温整个小学阶段与客舟羁旅相关的诗篇:二年级下册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三年级上册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五年级上册张继的《枫桥夜泊》、五年级上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还可以链接教材之外的同题古诗。如此高密度、有梯度的输入,定会让学生对古典诗词中弥漫的浓浓乡愁、高频出现的“客”字、总是伴着乡愁出现的“舟”“月”“秋风”等意象有更为强烈和直观的感受。教学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可以勾连作者苏轼15年后的另一首诗歌“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并布置学生去读一读他在西湖写下的其他诗歌,从诗歌里了解他的宦海沉浮、心灵轨迹,从而真正读懂“望湖楼下水如天”这句诗背后乐观、豁达的精神内涵。
  在注重勾连与链接的古诗文教学中,学生读到的,不再是一首首孤立的诗歌,而是逐渐树起一片古典诗词的森林,根系彼此关联,枝叶相互致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积淀起富有中国味道的人文情怀与审美情趣,也渐次学会了链接、比较、推敲等种种思维方式,不仅感受到美,更亲历了发现美、体验美的全过程。
  二、在补白与想象中达成融通
  古诗词遣词造句高度精辟,与现代语言有一定的距离;诗人生活的时代距今较远,时代背景跟现在迥异;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认知层次有限……这些都使得学生往往很难对诗人所描绘的情境感同身受,古诗词教学也容易变成雾里看花。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来弥合。补白、想象都是较为有效的策略。
  以教学一年级下册《池上》一诗为例。在引导学生纠正读音、初读全诗之后,教师扣住一个“藏”字,以问题“这首诗里藏着什么”引领学生展开学习。围绕“荷塘美景”,让学生结合图片和生活经验,想象、描述荷塘的样子;围绕“偷莲小娃”,让学生对照教材插图,演一演小娃的行为,再说一说自己偷偷摸摸做某事的经历;围绕“不解藏踪迹”,让学生化身为站在岸边的行人,补白行人看到了什么。学生利用插图想象开去,走进古诗提供的情境中,想象到了小娃在被无边荷塘、含苞待放的荷花、娇嫩欲滴的荷叶包围的美景中自由自在撑小艇的场景。移情换位,他们还纷纷想到了自己想偷摘伸出墙的枇杷、想偷捉停在蝴蝶花上的蝴蝶、想偷吓一下认真看书的好朋友等行为,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小娃当时的心境。化身为站在岸边的行人,他们看到了清新怡人的江南荷塘风景,看到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小娃,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景。在适宜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想象与练说,诗人想表达的喜爱之情会自然而然地流入学生心里。诗人和学生,就通过这样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诗意和情感里相遇了。   再举个名师案例。王崧舟老师教学《枫桥夜泊》时,依次出示“枫桥钟声越千年”“张继独听寒山钟”“月落时分听钟声”“钟声悠悠情满天”四个话题,展示与枫桥相关的图画摄影,从视觉层面启发学生补白想象姑苏秋夜的凄苦;播放配乐和寒鸦的音频,从听觉层面指引学生回溯千年前张继为之叹息的夜晚。视听材料的有機融合,促使学生的思维无限延伸,主动去勾画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去体会这有景、有情、有声、有色的特别意境,去感悟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惆怅,精确而细腻地再现了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无论是教学情境的营造,还是教学引导语的布局,王老师都引导学生通过补白想象作者当时的心理,引领学生随着诗人跨越了千年风云,真正走进了“夜半钟声”这个意象的深处,逐渐发掘出了古诗文字背后的未尽之意,并于耳濡目染、听说读写之中,逐渐完成了经典诗句的积累,想象力、推理力、思辨力、表达力等于不知不觉间得到了提升。在这样强调补白与想象的古诗文教学中,学生读到的,不再是一首首作为客体的诗歌,而是经由一个通道,完成了主体与诗歌之间的融通与结合。流传千年的文字,已不再是储存于学生记忆之中的知识库,而是逐渐化为血肉,化为精气神,化为核心素养,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三、在拓展与运用中走向开放
  强调语用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古诗,并不是要教学生写旧体诗,而是要引导学生积累与内化古诗凝练、灵动的语言表达方式,锤炼富有古典风格的审美眼光与思维方式,涵养书卷气,提升思维品质与表达能力。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古诗教学就不能止步于课堂,而是要带着学生走向课外,以拓展与运用的方式,鼓励学生开阔眼界,读更多的诗,领会古诗蕴含的无穷魅力,在浩瀚无边的古诗海洋中去汲取营养。
  首先,跟学生一起,以课堂为起点,不断开拓古诗积累的“战场”。笔者会积极组织学生收看《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这些诗词类文化经典节目,鼓励他们大胆地参与诗词类竞赛,熟悉与古诗词相关的题目、歌曲、专家点评等。教室里的午间音乐,我们以播放传统诗词的吟咏歌唱为主,帮助学生在耳濡目染间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黑板报上的“每周一诗”,立足课后习题作业中涉及的积累扩充素材,我们以提供前置性学习材料“支架”的形式,设置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待攀爬“小坡”,及时拓展延伸适宜的古诗素材,让学生抬眼就能看到古诗。班队活动课的“我型我秀”,我们将古诗词作为重要系列主题,让学生于诗词吟咏、诗词分享交流、扮演诗人吟咏诗词的各类尝试中走进古诗。此外,凡是有班级生活的地方,都有师生读诗、赏诗、赛诗的影子。我们还鼓励学生借助社区活动弘扬传播古典诗词,依托传统节日里的社区庆祝活动迁移运用古诗。在校园读书节、校园艺术节中,我们也会充分动员学生读诗、品诗、悟诗、论诗、咏诗、演诗、用诗、画诗……以各种方式为学生搭建古诗学习的平台,让古典诗词的身影无处不在,让学生“看见”古典诗词、“呼吸”古典诗词、“抚摸”古典诗词、“听闻”古典诗词,让古诗的熏染习得无时不有。
  其次,与学生一起,随时随地学用古诗。在阳光明媚的春日,出去走走,让阳光尽情洒到身上,我们眯起眼睛,情不自禁地吟出“春光懒困倚微风”“春风花草香”“无边光景一时新”;看到天上飞翔的风筝,地上奔跑的儿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便会脱口而出;看到日历上的“清明”二字,心头便笼上了一层“雨纷纷”的雾气,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想到出差在外的父亲,“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句子就那么自然地浮上心头……古诗的学习,从来没有终点,也没有围墙,它时时处处都在发生。
  在勾连与链接、补白与想象、拓展与运用的古诗文教学中,学生完成了中国人心理结构的铸就,尝试用中国的方式去表达、去生活,去待人接物、去体悟人生,这种习惯与能力,无疑是对核心素养的最佳注解。
  参考文献:
  [1] 苏伟毅.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教学[J].语文建设,2017(30).
  [2] 蔡绪稳.诗意营造:小学古诗教学的“筋骨”[J].江苏教育研究,2017(32).
  [3] 祖月华.规避孤立,让古诗教学在互见中走向融通[J].小学教学参考,2019(16).
其他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分担”问题是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角度之一,这一问题的实质在于:通过判定文本内容与马克思恩格斯两位作者的所属关系,深化对唯物史观形成路径的理解。围绕这一问题大体形成了“马克思主导说”“恩格斯主导说”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承担说”三类代表性观点。2017年出版的MEGA2第Ⅰ部门第5卷的“编者引言”认同“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承担说”,但论据仅停留在文献学史实材料的罗列上,缺失思想内容辨析这一环。对此,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中\"广松涉—望月清司之
当代中国语境下,围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一般原理,深刻把握的“国家治理”这一重大命题的本质内涵,必须处理好两个前提性问题:一是以揭示国家的实质为前提讨论国家治理,即以建立在国家利益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为核心,把国家治理解释为与特定的统治阶级或其利益相关的国家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二是考察经典作家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阐发未来社会的一般原则,由此而揭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在国家治理阐释中的理论优先地位。这两大基本问题,回答了国家治理经典阐释本身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展开,成为推动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桥梁。
摘要:当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理念不科学、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为了减负增效,进行小学数学“话题式”作业设计的探索,用一些带有适度开放性和挑战性的话题生发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表现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具体而言,设计焦点透视型话题的作业,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深化数学理解;设计多元发散型话题的作业,引导学生注重关联,培养结构化思维;设计实验分析型话题的作业,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培养理性精神;设计现实应用型话题的作业
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加速融合,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了数字时代。技术治理在表达制度与改造制度的同时,在根本上形塑着国家治理形态,同时也潜藏着差异化下的公平陷阱与正义鸿沟。通过基于技术政治性视角对数字治理技术双面性的剖析,阐述了技术发展带来的“改革红利”与公平正义约束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将正义性与平等性纳入技术治理立场的紧迫性,构建技术场域中“国家理性”的必要性。结合“解构—建构”的分析思路得出数字时代的秩序应该是“人性秩序”而不是“机器秩序”,通过打造技术肩挑服务与秩序的治理模式,可以实
江苏省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由音乐家刘天华之父刘宝珊于1904年创建。学校秉承先贤传统,以“澄心翰文”为核心理念,以“勤朴”为校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儿童创想习作活动的开发与研究”是学校近年来探索的课程,旨在打通习作与阅读、生活的界限,拓展学生的习作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前几天和学生一起阅读,读到李欧·李奥尼的绘本《鱼就是鱼》。故事内容虽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著名的“鱼牛”童话类似,却多了不少耐人寻味的细节。  《鱼就是鱼》的主人公是一条小鱼和一只青蛙,它们生活在同一个池塘里。一天,青蛙“周游世界”后回到池塘,向小鱼讲述外面奇特的事物。如,鸟有翅膀,有两条腿,还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小鱼边听边想象长着翅膀和腿的“鱼鸟”在空中飞来飞去的样子,接着又着急地追问:“还有别的吗
语文课程的实施迫切吁求“让学”理念的指引。“提问是教学的生命”,“让学”理念指引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聚焦问题设计展开研究。《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教学基于“让学”理念,设计了具有吸引力、梯度性、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兴趣,启发了思维,引向了生长。
【主持人语】  “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教虽然发端于学生的“自己不能”,却以追求学生的“自己能够”为旨趣。而且,在从“自己不能”到“自己能够”的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这是“让学”课堂的实质,包括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两个方面。  首先是独立思考。毫无疑问,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课堂教学方式,是十分
在我国老龄化社会呈现中度特征的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环境及养老模式选择问题成为学者们的现实关照和学术旨向,以“嵌入性”为理论视角关注留守老人养老模式从家庭养老到乡村互助养老的嬗变逻辑尤为重要。生计模式转变及异地而居常态化、代际关系重心下移、父权权威弱化及“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使家庭养老模式供给主体脱嵌于乡土社会;宗族网络、邻里网络与政府主体通过“关系”和“制度”嵌入养老实践场域,乡村互助养老模式成为农村留守老人的另一种养老可能。
摘要: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积极发掘数学文化素材,并努力在课堂教学及拓展活动中融入,带领学生窥见数学文化的瑰丽风貌。  关键词:数学文化;计算教学;素材;实践活动  数学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很难“一言以蔽之”,学者们对其内涵的解读也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