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爱的詹姆斯》
作者:[美]R·O·布莱克曼焦乐群译
出版社:龙门书局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
定价:25元
这本《亲爱的詹姆斯》的编者说:这是一本能够给处于起步阶段的年轻人带来鼓励和启发的心灵指导书。我倒觉得,这里面的话我在年轻时未必就能读得进去,倒是现在岁数大了,不读也明白了。人其实就是这样的。
本书作者布莱克曼是美国著名的插画家,写过七本有趣的小说,《纽约客》曾长期用他的作品做封面。这本《亲爱的詹姆斯》中的詹姆斯也是一位插画家,只是要年轻很多,最重要的是,这位“詹姆斯”不是现实中人,而是布莱克曼虚构的。
书中登载了布莱克曼写给虚构的詹姆斯的一些信,在这些信中,布莱克曼将自己几十年经历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有和专业有关的,也有适合普罗大众的,有积累的智慧,也有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都一一讲给了詹姆斯,并给他以一些非常具体的建议。
关于辞职
在其中一封信里,布莱克曼为詹姆斯解决的是他想辞职的问题,詹姆斯觉得自己已经厌倦了画插画,而且在和客户打交道时经常会伤到自己的自尊。布莱克曼说:如果我是你,我不会放弃,至少不会马上放弃。我这么说是因为我年轻时经历过。那时候,我的老板总说:画得粗俗点,要俗。我也像你一样,觉得这么做没意义。但是你想过这份工作带给你的好处吗?你能够领到薪水,然后可以交房租,可以在餐馆吃饭,可以看电影、听音乐会,还可以用钱买到你想画自己的画时所需要的笔、画板和颜料。你不会为一张张账单着急和焦虑。所以不要想那些不如意的事。我告诉你,当你不再为自己的艺术工作,心思在别处时,你的潜意识才会被唤醒。比如豪斯曼,他的大部分诗都是在散步时出现在头脑中的,有时是一两行,有时是一整段;还有蒙田,他曾经抱怨说,当精彩的构思在头脑中出现时,他却骑在马上,没有纸,也没有笔。所以詹姆斯你明白了吗?你最放松的时候,也就是说,你的自我意识最弱的时候,创造力越强。
布莱克曼接着说:我再给你举两个例子。侦探小说作家乔治·西默农,一生写出了84本侦探小说和130多本其他的书,很多人认为他一定有严格的写作计划,其实呢?他一年里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在写作,其他时间他远离工作,过上几个月,然后带着酝酿好的想法回来,再用几周时间完成他的小说。他运用的是他的内疚,他刻意地长时间不去做应该做的事。另外,他结过三次婚,要付巨额赡养费。他还有别墅、几辆名车、大量名家的画,这些都需要钱。还有,他是和出版商签了约的,一年必须完成几本书;海明威也说:我知道……我必须写一本小说。我会无限期推迟,直到不得不写。在那之前哪怕只写一个字我也会诅咒自己,因为我对自己的要求天经地义,就像我们的一日三餐。当我不得不动笔时,那意味着我别无选择,只能这么做。压力主宰一切。
说到这,布莱克曼总结道:压力主宰一切,所以,先别急着放弃,让自己放松下来,让潜意识活跃起来,你就会画得更棒。
画家如此,做其他行业的,不是也一样吗?
关于专职和兼职
在另一封信里,布莱克曼和詹姆斯谈了选择职业的话题。詹姆斯在画画时总想逃开,他想去写作,因为总这样想,于是他就很纠结,并因此痛苦不堪。布莱克曼给詹姆斯举了几个名人的例子,以此告诉詹姆斯,其实一个人是可以在几个职业之间如鱼得水的。
比如保罗·鲍尔斯,谁也不好界定他到底是作家还是作曲家;而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也并没有为了诗歌而放弃他在保险公司的终身职位;诗人兼儿科大夫威廉姆斯则描述了自己的写作过程:他在桌上放一台打字机,固定好纸,然后开始写作。当有病人进来时,他会马上停止写作,让自己回到医生的状态。当病人走了以后,他马上又开始写作;再比如契诃夫,是作家,也是医师,他对这两种职业共存的描述很有趣:当我意识到自己拥有两种职业而非一种,就感到更加充实而满足。医学是我的合法妻子,文学是我可爱的情人。当我厌倦其中一个时,就与另一位共度良宵。这似乎有些混乱,却不会令人感到沉闷。而且,她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因为我的不忠而受到伤害。
由这个话题,布莱克曼转到了詹姆斯提到的另一个话题:如果被禁止写作,是否不得不去死。刚才说的是同时做两件事,现在说的是一个都不让做了。布莱克曼说:我不会成为画画的殉道者,如果有力量不让我画画,我就去干别的,比如唱歌、跳舞、弹钢琴、拍电影,我绝不会去死,我想让自己像一条河,在一个地方受阻,就改变方向,去开辟新的河道,因为创造力是生生不息的。
布莱克曼关于河流的话说得特别好,很像老子的“上善若水”。
关于自学
下面这封信里,布莱克曼回答了一个关于詹姆斯的弟弟的问题。詹姆斯的弟弟有自己喜欢的方向,但拿不定主意去哪儿上学。布莱克曼认为,大学给不了他最扎实的基础知识。布莱克曼所说的基础知识,是指文学、历史、科学、艺术等人文学科,他认为,这些基础如果扎实的话,在工作中会受益匪浅。他告诉詹姆斯,专门的技能更适合自学,因为这些技能需要日复一日地慢慢学,而且永无止境。从这封信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到莱克曼对自学的推崇。他举例说,写《白鲸记》的梅尔维尔就没上过大学,梅尔维尔曾说过:捕鲸船就是我的耶鲁和哈佛。写《黑暗的中心》的康拉德也没上过大学,他做过水手、军火走私犯、冒险家,而这些经历让他熟悉自己所创作的小说的素材,让他写出了好故事。
布莱克曼对大学的看法似乎有些偏激,但有些说法我很同意。他告诉詹姆斯:大学是用来养成各种习惯的,而习惯是艺术的死神。大学告诉你的是人类过去的所作所为,但却牺牲了你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想,在实践中学习可能是布莱克曼认为的最有效的方法。因为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个人想把自己的歌剧拍成电影,于是去请教著名的让·科克托:我该怎样拍一部电影呢?科克托的回答很简单:你去拍就是了。
《福尔摩斯先生收》
作者:[美]麦可·罗伯森王欣欣 译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英国伦敦贝克街221B。这地址尽管看上去有点陌生,但对于全世界大多数人来说,却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原因是这地方出了一位蜚声世界的名人——福尔摩斯。在柯南道尔的笔下,贝克街221号是福尔摩斯(也一度是华生)的住所。在书中,当下的贝克街221B是一家律师事务所,当初租房子时,他们曾承诺做一项工作——回信,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写给夏洛克·福尔摩斯的人回信。因为很多人相信福尔摩斯真的存在,所以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就会写信向福尔摩斯求助。本书的故事就是由这样一封信开始的。
《我如何成为一名畅销书作家》
作者:[美]史蒂夫·赫利王秀荔 译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人各有所好,想干什么的都有。本书主人公、小伙子皮特的理想是成为一个知名小说家。有一天皮特看电视,无意中看到一档节目正在采访一位作家。作家的穿着、别墅,以及他的成长和写作经历让皮特如醍醐灌顶,于是他决定要成为一个知名小说家。他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有四个:一、出名。名气大到艳遇不断,并拥有自己的私人助理;二、发财。不用再工作,彻底退休,四处闲逛;三、拥有一座海景大房或湖景大房;四、在女朋友的婚礼上让她难堪……
《鸟儿看到了什么》
作者:[澳]索尼娅·哈特尼特崔思淦 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书很薄,看上去不起眼,却让我很吃惊,吃惊在作者对儿童心理的把握,好的儿童作家都有这种本事。2008年,本书作者索尼娅获得了全世界奖金最高的童书大奖,捧回了约合83万美元的巨额奖金。尽管如此,她却并非当代的安徒生或格林兄弟,她的作品跟那些童话大师很不一样,起码这本《鸟儿看到了什么》完全不同。这本书就不是讲给孩子听、写给孩子看的,这是一本写给大人的书,会让每一个经历过孩童时期的大人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并可能因此反省自己,然后考虑如何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作者:[美]R·O·布莱克曼焦乐群译
出版社:龙门书局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
定价:25元
这本《亲爱的詹姆斯》的编者说:这是一本能够给处于起步阶段的年轻人带来鼓励和启发的心灵指导书。我倒觉得,这里面的话我在年轻时未必就能读得进去,倒是现在岁数大了,不读也明白了。人其实就是这样的。
本书作者布莱克曼是美国著名的插画家,写过七本有趣的小说,《纽约客》曾长期用他的作品做封面。这本《亲爱的詹姆斯》中的詹姆斯也是一位插画家,只是要年轻很多,最重要的是,这位“詹姆斯”不是现实中人,而是布莱克曼虚构的。
书中登载了布莱克曼写给虚构的詹姆斯的一些信,在这些信中,布莱克曼将自己几十年经历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有和专业有关的,也有适合普罗大众的,有积累的智慧,也有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都一一讲给了詹姆斯,并给他以一些非常具体的建议。
关于辞职
在其中一封信里,布莱克曼为詹姆斯解决的是他想辞职的问题,詹姆斯觉得自己已经厌倦了画插画,而且在和客户打交道时经常会伤到自己的自尊。布莱克曼说:如果我是你,我不会放弃,至少不会马上放弃。我这么说是因为我年轻时经历过。那时候,我的老板总说:画得粗俗点,要俗。我也像你一样,觉得这么做没意义。但是你想过这份工作带给你的好处吗?你能够领到薪水,然后可以交房租,可以在餐馆吃饭,可以看电影、听音乐会,还可以用钱买到你想画自己的画时所需要的笔、画板和颜料。你不会为一张张账单着急和焦虑。所以不要想那些不如意的事。我告诉你,当你不再为自己的艺术工作,心思在别处时,你的潜意识才会被唤醒。比如豪斯曼,他的大部分诗都是在散步时出现在头脑中的,有时是一两行,有时是一整段;还有蒙田,他曾经抱怨说,当精彩的构思在头脑中出现时,他却骑在马上,没有纸,也没有笔。所以詹姆斯你明白了吗?你最放松的时候,也就是说,你的自我意识最弱的时候,创造力越强。
布莱克曼接着说:我再给你举两个例子。侦探小说作家乔治·西默农,一生写出了84本侦探小说和130多本其他的书,很多人认为他一定有严格的写作计划,其实呢?他一年里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在写作,其他时间他远离工作,过上几个月,然后带着酝酿好的想法回来,再用几周时间完成他的小说。他运用的是他的内疚,他刻意地长时间不去做应该做的事。另外,他结过三次婚,要付巨额赡养费。他还有别墅、几辆名车、大量名家的画,这些都需要钱。还有,他是和出版商签了约的,一年必须完成几本书;海明威也说:我知道……我必须写一本小说。我会无限期推迟,直到不得不写。在那之前哪怕只写一个字我也会诅咒自己,因为我对自己的要求天经地义,就像我们的一日三餐。当我不得不动笔时,那意味着我别无选择,只能这么做。压力主宰一切。
说到这,布莱克曼总结道:压力主宰一切,所以,先别急着放弃,让自己放松下来,让潜意识活跃起来,你就会画得更棒。
画家如此,做其他行业的,不是也一样吗?
关于专职和兼职
在另一封信里,布莱克曼和詹姆斯谈了选择职业的话题。詹姆斯在画画时总想逃开,他想去写作,因为总这样想,于是他就很纠结,并因此痛苦不堪。布莱克曼给詹姆斯举了几个名人的例子,以此告诉詹姆斯,其实一个人是可以在几个职业之间如鱼得水的。
比如保罗·鲍尔斯,谁也不好界定他到底是作家还是作曲家;而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也并没有为了诗歌而放弃他在保险公司的终身职位;诗人兼儿科大夫威廉姆斯则描述了自己的写作过程:他在桌上放一台打字机,固定好纸,然后开始写作。当有病人进来时,他会马上停止写作,让自己回到医生的状态。当病人走了以后,他马上又开始写作;再比如契诃夫,是作家,也是医师,他对这两种职业共存的描述很有趣:当我意识到自己拥有两种职业而非一种,就感到更加充实而满足。医学是我的合法妻子,文学是我可爱的情人。当我厌倦其中一个时,就与另一位共度良宵。这似乎有些混乱,却不会令人感到沉闷。而且,她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因为我的不忠而受到伤害。
由这个话题,布莱克曼转到了詹姆斯提到的另一个话题:如果被禁止写作,是否不得不去死。刚才说的是同时做两件事,现在说的是一个都不让做了。布莱克曼说:我不会成为画画的殉道者,如果有力量不让我画画,我就去干别的,比如唱歌、跳舞、弹钢琴、拍电影,我绝不会去死,我想让自己像一条河,在一个地方受阻,就改变方向,去开辟新的河道,因为创造力是生生不息的。
布莱克曼关于河流的话说得特别好,很像老子的“上善若水”。
关于自学
下面这封信里,布莱克曼回答了一个关于詹姆斯的弟弟的问题。詹姆斯的弟弟有自己喜欢的方向,但拿不定主意去哪儿上学。布莱克曼认为,大学给不了他最扎实的基础知识。布莱克曼所说的基础知识,是指文学、历史、科学、艺术等人文学科,他认为,这些基础如果扎实的话,在工作中会受益匪浅。他告诉詹姆斯,专门的技能更适合自学,因为这些技能需要日复一日地慢慢学,而且永无止境。从这封信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到莱克曼对自学的推崇。他举例说,写《白鲸记》的梅尔维尔就没上过大学,梅尔维尔曾说过:捕鲸船就是我的耶鲁和哈佛。写《黑暗的中心》的康拉德也没上过大学,他做过水手、军火走私犯、冒险家,而这些经历让他熟悉自己所创作的小说的素材,让他写出了好故事。
布莱克曼对大学的看法似乎有些偏激,但有些说法我很同意。他告诉詹姆斯:大学是用来养成各种习惯的,而习惯是艺术的死神。大学告诉你的是人类过去的所作所为,但却牺牲了你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想,在实践中学习可能是布莱克曼认为的最有效的方法。因为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个人想把自己的歌剧拍成电影,于是去请教著名的让·科克托:我该怎样拍一部电影呢?科克托的回答很简单:你去拍就是了。
《福尔摩斯先生收》
作者:[美]麦可·罗伯森王欣欣 译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英国伦敦贝克街221B。这地址尽管看上去有点陌生,但对于全世界大多数人来说,却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原因是这地方出了一位蜚声世界的名人——福尔摩斯。在柯南道尔的笔下,贝克街221号是福尔摩斯(也一度是华生)的住所。在书中,当下的贝克街221B是一家律师事务所,当初租房子时,他们曾承诺做一项工作——回信,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写给夏洛克·福尔摩斯的人回信。因为很多人相信福尔摩斯真的存在,所以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就会写信向福尔摩斯求助。本书的故事就是由这样一封信开始的。
《我如何成为一名畅销书作家》
作者:[美]史蒂夫·赫利王秀荔 译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人各有所好,想干什么的都有。本书主人公、小伙子皮特的理想是成为一个知名小说家。有一天皮特看电视,无意中看到一档节目正在采访一位作家。作家的穿着、别墅,以及他的成长和写作经历让皮特如醍醐灌顶,于是他决定要成为一个知名小说家。他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有四个:一、出名。名气大到艳遇不断,并拥有自己的私人助理;二、发财。不用再工作,彻底退休,四处闲逛;三、拥有一座海景大房或湖景大房;四、在女朋友的婚礼上让她难堪……
《鸟儿看到了什么》
作者:[澳]索尼娅·哈特尼特崔思淦 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书很薄,看上去不起眼,却让我很吃惊,吃惊在作者对儿童心理的把握,好的儿童作家都有这种本事。2008年,本书作者索尼娅获得了全世界奖金最高的童书大奖,捧回了约合83万美元的巨额奖金。尽管如此,她却并非当代的安徒生或格林兄弟,她的作品跟那些童话大师很不一样,起码这本《鸟儿看到了什么》完全不同。这本书就不是讲给孩子听、写给孩子看的,这是一本写给大人的书,会让每一个经历过孩童时期的大人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并可能因此反省自己,然后考虑如何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