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持久性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其根本原因在于文中所蕴含的美学真谛。带领学生逐步接近这一真谛,应当是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将旧文教出新意的重要方法,现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例,试从长文短教激趣、美学角度感知、对比发现奥秘几个角度来探讨分析。
关键词:文本认知;思维革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由于初中生受词汇、语言、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一些经典作品他们不能完全理解其中丰富的内涵。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教学目标的引导,实现文本的无障碍理解,教师应当在心中有一个明确的教学引导思维路线,即首先以兴趣带入,接下来以美学呈现,最后进行拓展。现笔者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长文为例,述说具体的过程。
一、长文短教激趣
首先,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准确切入本文。题目为文章之眼,也是发现文章之魂的一把钥匙。通常情况下能够从题目中发现全文的中心意图,特别是透过题眼能够窥见全文内容及情感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若是可以带领学生抓住文题,巧妙安排质疑点,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题目,教师即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事实证明,此种紧扣题眼的做法,是一种有效的统摄全篇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师对于教学重点的把握,使学生产生长文而不觉其长的良好效果。其次,从激趣的角度考虑,教师应当进行精心的取舍,以便让教学主线更为突出。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所涉及到的人物及内容比较复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文本加以取舍,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为核心设计问题,逐层推进、逐层展开。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及精力用在重难点句段的分析上,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长篇文章的教学。长文短教的另外一种策略是以点带面,在以点带面的过程中强调语言训练的落实。事实证明,不论课文长短,其中皆有大量的“点”能够被选择应用,然而课堂时间有限,并非所有“点”皆可以深入挖掘,为此只能让关键“点”成为牵引力,借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讲,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即需要在关键点的寻找上下功夫,努力解決“长文”教学费时费力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到全新境界,特别是帮助学生在此期间实现以语言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全面拓展。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运用这样的方法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看到作者对于百草园的观察描写,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于百草园的热爱之情。
二、美学认知探索
在长文短教之后,学生能够对于长篇文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产生了进一步探究下去的欲望。此时,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进入到美学认知的全新境界,使学生站在新的高度重新审视本文。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落实:其一是用美的视角启发真切感受。按照刘勰《文心雕龙》里面所讲:“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景物描写便是如此,其中的点点滴滴均有作者心情的烙印,像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还有高大皂荚树、紫红的桑葚等等,形容词的应用写出了不同植物的美,而那些蝉、油蛉、蟋蟀等小动物的叫声则更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有肥胖的黄蜂、轻捷的云雀、后窍喷烟雾的斑蝥等等,作者对它们的描写极尽生动美妙之能事,站在儿童的视角,将百草园之美抒发得淋漓尽致,作者那喜悦心情也就呼之欲出了。即此,教师需要让学生懂得“百草园”里面所有的美好,实际上全部根源于鲁迅对幼年时期的美好记忆,这是一种心理与外部环境的结合,而除了百草园的美好外,在三味书屋之中,那个“我”便没有了一点乐趣么?当然不是。三味书屋所给予作者的快乐也是非常大的,文本中提到的“折腊梅花”及“寻蝉蜕”等小孩子的游戏,虽然和百草园的多彩有趣相比稍显逊色,却也是有滋有味的,充满了孩提时代纯真活泼的情趣。这样的用美的视角启发真切感受的做法,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和领悟,最终实现用心接纳全文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的目标。
美学认知探索的第二个方面即以情感之美为引导。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具有显著的生动与形象特点,而且易于产生激情及愉悦感,这样的教育优势应当被利用起来,即教师应当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情感投入的力度,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愉悦教学氛围的构建,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对于学生应当了解什么、掌握什么,教师亦需要扮演好把关者的角色。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先生几次写到了自己的怨,其中并没有真正刻骨铭心的恨,那种似是而非的轻描淡写,究竟是一种什么情感,当在教师的氛围构建中得到彰显,像对于先生那戏谑般的描写,即需要引导学生留意。
三、深度对比思考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透过长文表面,进入到更深一层的思考,而受限于学力,这种思考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再接再厉,引导学生尝试对比思考,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就很有必要。对比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因为本文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主要地点,通过二者的对比恰可以从中发掘出一些更有兴味的东西来。首先,可以让学生对作者所描写的百草园进行认知,例如“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等几个词貌似漫不经心的应用,却使作者对于百草园的情感展露无遗,具体到“单是”这个词之后的描写,更是将这种童真的情感与乐趣放大给读者看,让百草园犹如出现在读者面前一样真实。接下来对美女蛇的描写,乃至对于比较无味冬天的描写,同样可以显现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看过百草园之后,再看三味书屋,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同样可以发现,作者和小伙伴们在三味书屋里面也能感受到很多快乐。将这种乐趣和百草园进行对比,是一种比较好的文本认知办法,在三味书屋里面,大家可以到小园玩耍,可以看到腊梅、桂花,可以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等等。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思考的问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作者心里的地位是同样的吗?如果相同,为什么看起来情感迥异,如果不同,不同之处又在哪里?”这是个极具深度的问题,理解了这个问题,对于学生的文本认知、情感深化,乃至写作能力的提升,都将起到极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对一些经典篇章来说,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学生分析其中深刻的含义,而在于追求一种近于平淡的美学感染,让学生自主思考。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种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经典文章,为了实现上述效果,应当从趣味提升的角度介入,从美学视角铺开,从合理对比中帮助学生发现其内涵。
参考文献:
[1] 肖培东.唤起语文教学的灵性——从“三味书屋”里的镜头说起[J].语文知识,2014,(6).
[2] 徐汉晶.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J].语文知识,2015,(9).
作者简介:马彦(1982—),女,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文本认知;思维革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由于初中生受词汇、语言、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一些经典作品他们不能完全理解其中丰富的内涵。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教学目标的引导,实现文本的无障碍理解,教师应当在心中有一个明确的教学引导思维路线,即首先以兴趣带入,接下来以美学呈现,最后进行拓展。现笔者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长文为例,述说具体的过程。
一、长文短教激趣
首先,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准确切入本文。题目为文章之眼,也是发现文章之魂的一把钥匙。通常情况下能够从题目中发现全文的中心意图,特别是透过题眼能够窥见全文内容及情感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若是可以带领学生抓住文题,巧妙安排质疑点,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题目,教师即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事实证明,此种紧扣题眼的做法,是一种有效的统摄全篇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师对于教学重点的把握,使学生产生长文而不觉其长的良好效果。其次,从激趣的角度考虑,教师应当进行精心的取舍,以便让教学主线更为突出。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所涉及到的人物及内容比较复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文本加以取舍,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为核心设计问题,逐层推进、逐层展开。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及精力用在重难点句段的分析上,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长篇文章的教学。长文短教的另外一种策略是以点带面,在以点带面的过程中强调语言训练的落实。事实证明,不论课文长短,其中皆有大量的“点”能够被选择应用,然而课堂时间有限,并非所有“点”皆可以深入挖掘,为此只能让关键“点”成为牵引力,借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讲,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即需要在关键点的寻找上下功夫,努力解決“长文”教学费时费力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到全新境界,特别是帮助学生在此期间实现以语言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全面拓展。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运用这样的方法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看到作者对于百草园的观察描写,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于百草园的热爱之情。
二、美学认知探索
在长文短教之后,学生能够对于长篇文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产生了进一步探究下去的欲望。此时,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进入到美学认知的全新境界,使学生站在新的高度重新审视本文。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落实:其一是用美的视角启发真切感受。按照刘勰《文心雕龙》里面所讲:“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景物描写便是如此,其中的点点滴滴均有作者心情的烙印,像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还有高大皂荚树、紫红的桑葚等等,形容词的应用写出了不同植物的美,而那些蝉、油蛉、蟋蟀等小动物的叫声则更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有肥胖的黄蜂、轻捷的云雀、后窍喷烟雾的斑蝥等等,作者对它们的描写极尽生动美妙之能事,站在儿童的视角,将百草园之美抒发得淋漓尽致,作者那喜悦心情也就呼之欲出了。即此,教师需要让学生懂得“百草园”里面所有的美好,实际上全部根源于鲁迅对幼年时期的美好记忆,这是一种心理与外部环境的结合,而除了百草园的美好外,在三味书屋之中,那个“我”便没有了一点乐趣么?当然不是。三味书屋所给予作者的快乐也是非常大的,文本中提到的“折腊梅花”及“寻蝉蜕”等小孩子的游戏,虽然和百草园的多彩有趣相比稍显逊色,却也是有滋有味的,充满了孩提时代纯真活泼的情趣。这样的用美的视角启发真切感受的做法,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和领悟,最终实现用心接纳全文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的目标。
美学认知探索的第二个方面即以情感之美为引导。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具有显著的生动与形象特点,而且易于产生激情及愉悦感,这样的教育优势应当被利用起来,即教师应当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情感投入的力度,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愉悦教学氛围的构建,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对于学生应当了解什么、掌握什么,教师亦需要扮演好把关者的角色。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先生几次写到了自己的怨,其中并没有真正刻骨铭心的恨,那种似是而非的轻描淡写,究竟是一种什么情感,当在教师的氛围构建中得到彰显,像对于先生那戏谑般的描写,即需要引导学生留意。
三、深度对比思考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透过长文表面,进入到更深一层的思考,而受限于学力,这种思考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再接再厉,引导学生尝试对比思考,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就很有必要。对比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因为本文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主要地点,通过二者的对比恰可以从中发掘出一些更有兴味的东西来。首先,可以让学生对作者所描写的百草园进行认知,例如“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等几个词貌似漫不经心的应用,却使作者对于百草园的情感展露无遗,具体到“单是”这个词之后的描写,更是将这种童真的情感与乐趣放大给读者看,让百草园犹如出现在读者面前一样真实。接下来对美女蛇的描写,乃至对于比较无味冬天的描写,同样可以显现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看过百草园之后,再看三味书屋,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同样可以发现,作者和小伙伴们在三味书屋里面也能感受到很多快乐。将这种乐趣和百草园进行对比,是一种比较好的文本认知办法,在三味书屋里面,大家可以到小园玩耍,可以看到腊梅、桂花,可以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等等。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思考的问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作者心里的地位是同样的吗?如果相同,为什么看起来情感迥异,如果不同,不同之处又在哪里?”这是个极具深度的问题,理解了这个问题,对于学生的文本认知、情感深化,乃至写作能力的提升,都将起到极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对一些经典篇章来说,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学生分析其中深刻的含义,而在于追求一种近于平淡的美学感染,让学生自主思考。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种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经典文章,为了实现上述效果,应当从趣味提升的角度介入,从美学视角铺开,从合理对比中帮助学生发现其内涵。
参考文献:
[1] 肖培东.唤起语文教学的灵性——从“三味书屋”里的镜头说起[J].语文知识,2014,(6).
[2] 徐汉晶.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J].语文知识,2015,(9).
作者简介:马彦(1982—),女,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