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历史上的主客观原因,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沉积了较多的伤病长期休假人员和长旷人员,即通常所说的“三长”人员,其中小病大养、无病也养、没病泡假的大有人在。这些人员非但不能给企业创造劳动价值,还在广大员工中产生了不良的负面效应。基于此,国有企业应坚持把清理整顿“三长”人员作为强化劳动用工管理、推进减人提效、营造良好劳动用工环境的突破口之一,提高认识,坚定信心,严密组织,构建机制,下大力量、坚决彻底地进行了“三长”人员的清理整顿工作。
一、“三长”人员给企业造成的影响
近些年,“三长”人员的管理是困扰企业管理的老大难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把清理整顿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下大气力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1.盘活劳动力资源的需要。一方面,随着大批老工人退休,企业不得不大量招工来补充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还沉积着大量的“两长”人员,其中一部分人伤病已经康复,个人借故不上岗,在外做生意或在其他企业打工,还有一部分人经过休治,已经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虽然不适应原岗位工作,但是经过合理调整,可以从事一些适宜岗位的工作。
2.提高劳动效率的需要。一部分在岗的伤病人员,由于对岗位的适应性较差,多是在企业吃“照顾”的人员,不仅劳动效率低下,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给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
3.改善劳动用工环境的需要。由于部分“两长”人员小病大养、无病也养以及出工不出力、消极怠工、三天两头泡病假和旷工的现象,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管理秩序,还使一部分员工产生了攀比心理,影响了部分员工的积极性,造成了很不好的负面效应。
二、严密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三长”人员清理整顿工作
清理整顿工作也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难度系数较高,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问题,既有企业内部管理问题,也涉及社会问题,涉及到稳定和谐、安全效率、社会影响、员工利益等方方面面。
1.做到两个到位,打牢工作基础
首先,要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获得全面的信息,逐人进行具体分析。组织伤病管理人员,利用家访慰问、个性走访等时机,对“两长”人员逐一入户家访调查。其次,宣传发动工作要确保实效性。重点宣传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工作流程、安置原则、决策依据等,让这一群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超前宣传造势、营造氛围,以减少工作的难度和阻力。
2.严密组织体检,保证结果真实
体检结果是安置的直接依据,要保证安置的合理,体现客观公正,就必须确保体检结果的真实性。为此企业应当采取三项措施:首先是派专门工作人员全程跟踪,现场监察,确保组织过程严密;其次是采取集中组织相关人员到指定医院体检。对于可能出现人为干扰的指标,比如血压数据,采用心电监护仪进行可视性检查,有效地规避了托关系弄虚作假的问题,保证了结果的真实可靠;第三是对重点人员特殊监控,对于调研中发现的社会关系复杂、明显属于“泡”伤病假的人员,一批只穿插安排一到两个,全部异地体检、重点监控,工作人员直接在现场向医疗机构索取体检结果。
3.严格劳鉴制度,保证公平公正
企业应当成立由主管领导和相关医生专家,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由劳鉴会依据长病长伤人员的体检结果,提出、审议安置去向和岗位调整的意见,把体检结果和劳鉴会结论作为安置的唯一依据,做到了科学、严谨、公正。
4.加强跟踪管理,防止发生反弹
复工人员由于长时间脱离劳动环境,不仅存在身体素质适应性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劳动技能、劳动态度、思想认识等问题,如何引导其融入环境,调整心态,发挥作用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这类人群上岗前,组织他们进行安全法律法规、安全应知应会、岗位技能知识的集中培训。为了防止出现新的泡病假情形,对于复工人员的病假加大了审核力度,要求企业加强重点监控,要求每病必防,做到心中有数。
三、强化“三长”人员管理后的意义
通过加强对“三长”人员的管理,有效畅通了人员出口,进一步提高了人力资源利用率,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改善了劳动用工环境,提高了企业的综合效益。
1.提高了人力资源利用率。一方面,通过加强长病长伤人员管理,安置具备上岗条件的人员回归工作岗位,合理配置了劳动力资源,有效弥补了部分岗位缺员状况;另一方面,通过合理划转和严格淘汰,清退了不良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整体效率的提升。
2.改善了劳动用工环境。通过清理整顿,“三长”人员没有了市场,有效地遏制了不良倾向,弘扬了正气,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了劳动用工环境的改善,“不养闲人、人尽其用”的理念深入人心。
3.降低了人工成本投入。通过加强“三长”人员管理,有效地减少了无效劳动力成本支出。同时,通过强化管理,员工出勤率、工时效率也得到大幅提升,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会实现人均工资有所增长,让员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管理成果,在当前经济困难形势下保证了员工队伍的思想稳定。
总之,解决好国有企业的“三长”人员问题不仅是企业通过强化劳动用工管理,提高效率,实现内生发展,应对当前严峻经济形势挑战的必要措施,更是对规范企业劳动用工秩序,提高劳动用工管理水平,营造良好劳动用工环境,实现企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陈娜(1982—),女,汉,河北唐山,经济师,本科,开滦集团钱家营矿业分公司,人力资源。
一、“三长”人员给企业造成的影响
近些年,“三长”人员的管理是困扰企业管理的老大难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把清理整顿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下大气力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1.盘活劳动力资源的需要。一方面,随着大批老工人退休,企业不得不大量招工来补充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还沉积着大量的“两长”人员,其中一部分人伤病已经康复,个人借故不上岗,在外做生意或在其他企业打工,还有一部分人经过休治,已经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虽然不适应原岗位工作,但是经过合理调整,可以从事一些适宜岗位的工作。
2.提高劳动效率的需要。一部分在岗的伤病人员,由于对岗位的适应性较差,多是在企业吃“照顾”的人员,不仅劳动效率低下,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给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
3.改善劳动用工环境的需要。由于部分“两长”人员小病大养、无病也养以及出工不出力、消极怠工、三天两头泡病假和旷工的现象,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管理秩序,还使一部分员工产生了攀比心理,影响了部分员工的积极性,造成了很不好的负面效应。
二、严密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三长”人员清理整顿工作
清理整顿工作也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难度系数较高,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问题,既有企业内部管理问题,也涉及社会问题,涉及到稳定和谐、安全效率、社会影响、员工利益等方方面面。
1.做到两个到位,打牢工作基础
首先,要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获得全面的信息,逐人进行具体分析。组织伤病管理人员,利用家访慰问、个性走访等时机,对“两长”人员逐一入户家访调查。其次,宣传发动工作要确保实效性。重点宣传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工作流程、安置原则、决策依据等,让这一群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超前宣传造势、营造氛围,以减少工作的难度和阻力。
2.严密组织体检,保证结果真实
体检结果是安置的直接依据,要保证安置的合理,体现客观公正,就必须确保体检结果的真实性。为此企业应当采取三项措施:首先是派专门工作人员全程跟踪,现场监察,确保组织过程严密;其次是采取集中组织相关人员到指定医院体检。对于可能出现人为干扰的指标,比如血压数据,采用心电监护仪进行可视性检查,有效地规避了托关系弄虚作假的问题,保证了结果的真实可靠;第三是对重点人员特殊监控,对于调研中发现的社会关系复杂、明显属于“泡”伤病假的人员,一批只穿插安排一到两个,全部异地体检、重点监控,工作人员直接在现场向医疗机构索取体检结果。
3.严格劳鉴制度,保证公平公正
企业应当成立由主管领导和相关医生专家,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由劳鉴会依据长病长伤人员的体检结果,提出、审议安置去向和岗位调整的意见,把体检结果和劳鉴会结论作为安置的唯一依据,做到了科学、严谨、公正。
4.加强跟踪管理,防止发生反弹
复工人员由于长时间脱离劳动环境,不仅存在身体素质适应性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劳动技能、劳动态度、思想认识等问题,如何引导其融入环境,调整心态,发挥作用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这类人群上岗前,组织他们进行安全法律法规、安全应知应会、岗位技能知识的集中培训。为了防止出现新的泡病假情形,对于复工人员的病假加大了审核力度,要求企业加强重点监控,要求每病必防,做到心中有数。
三、强化“三长”人员管理后的意义
通过加强对“三长”人员的管理,有效畅通了人员出口,进一步提高了人力资源利用率,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改善了劳动用工环境,提高了企业的综合效益。
1.提高了人力资源利用率。一方面,通过加强长病长伤人员管理,安置具备上岗条件的人员回归工作岗位,合理配置了劳动力资源,有效弥补了部分岗位缺员状况;另一方面,通过合理划转和严格淘汰,清退了不良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整体效率的提升。
2.改善了劳动用工环境。通过清理整顿,“三长”人员没有了市场,有效地遏制了不良倾向,弘扬了正气,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了劳动用工环境的改善,“不养闲人、人尽其用”的理念深入人心。
3.降低了人工成本投入。通过加强“三长”人员管理,有效地减少了无效劳动力成本支出。同时,通过强化管理,员工出勤率、工时效率也得到大幅提升,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会实现人均工资有所增长,让员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管理成果,在当前经济困难形势下保证了员工队伍的思想稳定。
总之,解决好国有企业的“三长”人员问题不仅是企业通过强化劳动用工管理,提高效率,实现内生发展,应对当前严峻经济形势挑战的必要措施,更是对规范企业劳动用工秩序,提高劳动用工管理水平,营造良好劳动用工环境,实现企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陈娜(1982—),女,汉,河北唐山,经济师,本科,开滦集团钱家营矿业分公司,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