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语文教学,我们应一改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教法。注重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经历几年的从教实践,我有了自己的体会。
一、确立自学目标,形成参与意识
自学目标的确立是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精心营造学生的自学氛围。我在教《论语十则》时,学生的学法精彩纷呈,擅长朗读的分角色读得有声有色:记忆力强的当堂背诵了课文,并加上了比赛性的环节……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及时地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进行自学,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整堂课气氛活跃,又从多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挑起思维矛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因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越发活跃。阅读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水平,适时提出一些关键性的总是挑起思维的“矛盾”,引发学生的探讨和争论,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发现新的、更多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像、鼓励他们敢想、敢疑。例如我在教《桃花源记》一文时,提出了如下问题:A 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会到此?B “后遂无问津者”说明了什么?C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实现?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除了这些之外,我还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引导诵读品味。促成自主发现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更不是教师天天说两句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的语句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哀乐中去体会情感。才能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如在读一篇课外文章《凡卡》一文中描述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十分遥远,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先问学生:“莫斯科是怎样一个城市?”学生答:“莫斯科是一个热闹、繁华的大城市。”我再引导到:人们在干什么?小孩子在干什么?学生过春节的愉快体验被充分调动起来。一幅幅喜庆的画面浮现眼前。接着我话锋一转:“在这样一座大城市,这样一个举国欢庆、合家团圆的日子里,凡卡想干什么呢?”学生答:“他想去唱诗,想举着星星走来走去……。”“可是他能干什么呢?”学生沉默了:“他什么都不能干。”我义问:“如果你是凡卡,这时候你的心情怎样?”强烈的反差使学生一下子说了很多:羡慕、孤独、痛苦……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我被这座城市遗忘了,被这个世界遗忘了……”说得多好啊!于是我请他来读爷爷带凡卡回家的话,当这位学生哽咽着读完时,许多学生被感动了。经过这样的情感体验,再读凡卡哀求爷爷带他回家的其它段落,不少学生就泪光盈盈了。因此,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学生就会自主发现问题的答案,这样便有了一种成就感,从而乐学。
四、促进课堂合作,提升自读体验
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像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相互交流讨论,也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伙伴的交互作用,在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上具有关键作用。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学生在自读后,可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阅读中解决难点,在自主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如我在教学散文诗《风筝》一文时,其主题是多元的:可以从手足之情的角度来解读,也可以从对儿童的教育方式的角度来思考,还可以从对封建制度的抨击来发现,还有作者的自省精神……它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失爱、有悔恨、有无奈、有悲观;它的表现手法是高明的:有生动的人物刻画、有景物的烘托映衬、有冷峻而含蓄的语言表达。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即便是教师面面俱到不厌其烦全部讲到,学生也未必能理解作者的思想,能领悟本文的妙处。基于以上考虑,我采用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中,感悟景色的悲凉,把握人物的性格、体验人物的感情。
五、运用激励评价,树立学习信心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播种希望。才能收获惊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和激励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真棒”这类评价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评价。如;“你的声音真好听,长大了能当播音员!”等。在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以说:“敢于积极发言,但思路要换一换。”这样的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教师态度友善,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这样学生就能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如我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本文的文眼是什么?用一个词语概括。一生回答:鄙。显然答案是不正确的,我并没有完全否定他的回答,而是用谦和的态度对他说:你很了不起,能看出文中体现了“鄙”,但是你的思路要改变一下,文章是由“鄙”贵在突出什么?生答:远谋。我顺便说:你太聪明了。此时,这名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从而获得了一种成功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从教者悉心钻研,一定会找寻出适合自己,更适合学生的方法。
(作者单位:甘肃康县城关中学)
一、确立自学目标,形成参与意识
自学目标的确立是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精心营造学生的自学氛围。我在教《论语十则》时,学生的学法精彩纷呈,擅长朗读的分角色读得有声有色:记忆力强的当堂背诵了课文,并加上了比赛性的环节……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及时地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进行自学,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整堂课气氛活跃,又从多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挑起思维矛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因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越发活跃。阅读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水平,适时提出一些关键性的总是挑起思维的“矛盾”,引发学生的探讨和争论,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发现新的、更多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像、鼓励他们敢想、敢疑。例如我在教《桃花源记》一文时,提出了如下问题:A 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会到此?B “后遂无问津者”说明了什么?C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实现?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除了这些之外,我还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引导诵读品味。促成自主发现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更不是教师天天说两句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的语句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哀乐中去体会情感。才能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如在读一篇课外文章《凡卡》一文中描述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十分遥远,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先问学生:“莫斯科是怎样一个城市?”学生答:“莫斯科是一个热闹、繁华的大城市。”我再引导到:人们在干什么?小孩子在干什么?学生过春节的愉快体验被充分调动起来。一幅幅喜庆的画面浮现眼前。接着我话锋一转:“在这样一座大城市,这样一个举国欢庆、合家团圆的日子里,凡卡想干什么呢?”学生答:“他想去唱诗,想举着星星走来走去……。”“可是他能干什么呢?”学生沉默了:“他什么都不能干。”我义问:“如果你是凡卡,这时候你的心情怎样?”强烈的反差使学生一下子说了很多:羡慕、孤独、痛苦……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我被这座城市遗忘了,被这个世界遗忘了……”说得多好啊!于是我请他来读爷爷带凡卡回家的话,当这位学生哽咽着读完时,许多学生被感动了。经过这样的情感体验,再读凡卡哀求爷爷带他回家的其它段落,不少学生就泪光盈盈了。因此,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学生就会自主发现问题的答案,这样便有了一种成就感,从而乐学。
四、促进课堂合作,提升自读体验
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像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相互交流讨论,也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伙伴的交互作用,在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上具有关键作用。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学生在自读后,可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阅读中解决难点,在自主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如我在教学散文诗《风筝》一文时,其主题是多元的:可以从手足之情的角度来解读,也可以从对儿童的教育方式的角度来思考,还可以从对封建制度的抨击来发现,还有作者的自省精神……它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失爱、有悔恨、有无奈、有悲观;它的表现手法是高明的:有生动的人物刻画、有景物的烘托映衬、有冷峻而含蓄的语言表达。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即便是教师面面俱到不厌其烦全部讲到,学生也未必能理解作者的思想,能领悟本文的妙处。基于以上考虑,我采用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中,感悟景色的悲凉,把握人物的性格、体验人物的感情。
五、运用激励评价,树立学习信心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播种希望。才能收获惊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和激励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真棒”这类评价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评价。如;“你的声音真好听,长大了能当播音员!”等。在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以说:“敢于积极发言,但思路要换一换。”这样的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教师态度友善,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这样学生就能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如我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本文的文眼是什么?用一个词语概括。一生回答:鄙。显然答案是不正确的,我并没有完全否定他的回答,而是用谦和的态度对他说:你很了不起,能看出文中体现了“鄙”,但是你的思路要改变一下,文章是由“鄙”贵在突出什么?生答:远谋。我顺便说:你太聪明了。此时,这名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从而获得了一种成功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从教者悉心钻研,一定会找寻出适合自己,更适合学生的方法。
(作者单位:甘肃康县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