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巴雪山位于香格里拉县东南部,是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及其以后第四纪族构造运动的强烈影响下急剧抬高的高山,主峰高5396米。“哈巴”为纳西语,意寓为金子之花朵。
依据目前可查的攀登记录,1995年2月以前,哈巴雪山为人迹未至之地,它静静地伫立着,时间似乎在这里凝滞。当云南人金飞彪率队首次攀登,开辟西北坡传统路线并成功登顶后,至今累计攀登人数超过百人,更有近三百人站在5396米的哈巴之巅。
山 悟
当我打开文档,当我翻看同伴发来的照片,当我酝酿着把10月初的这次哈巴之行变成一篇文字的时候,我的脑袋里突然想起了一则笑话——一群什么什么“学家”去旅行,火车开进苏格兰的时候,大家看到车窗外的草原上有头黑羊,天文学家说“啊,多有趣啊,苏格兰的羊都是黑的!”物理学家马上提出异议:不对不对,我们只能说,在苏格兰有一部分羊是黑的!逻辑学家则接着表态:这种说法也不可靠,我们真正有把握的是,在苏格兰至少有一个地方,至少有一只羊的一侧身体是黑的!对于我脑袋里突然跑出来的笑话,你是不是匪夷所思地瞪大了眼睛:嘿,你这个家伙到底要说什么?“这则笑话有着英国式的尖刻,却也非常到位地告诉我们这么一回事——即便面对的是同样的场景,不同的人也都会怀有不同的解读。
作为中国规模较大的
次高海拔登山节,此次“The North Face2010哈巴雪山登山节”累计攀登人数超过1OO人,志愿者媒体、嘉宾、登山爱好者总人数接近二百人。全国超过三十家知名户外运动俱乐部参与活动前期宣传推广与招募,并开辟有“The NorthFace。征我极限”新浪微博全程直播,间接影响远远超过50万人。多么广泛的参与度与影响力呀!为什么攀登?或许我们无法像知名地理学专家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长李栓科老师一样说出”山悟——赏山养心,识高低。爬山养志,懂取舍。登山养德,知上下如此具有禅意的话语,但我相信哈巴雪山,对于每个攀登个体来说,无疑都是独特的——这统统是属于个人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眼、耳、鼻、舌、身、意),这一点恐怕没有人有异议吧?
哀与惧
10月1日,今天的目的地是海拔41OO米的哈巴大本营。早上9点,队伍集合后分为四支小队或骑马或徒步结伴从在海拔约2600米的哈巴村出发。这段实际距离约16公里的路程垂直上升高度约1500米。一天内海拔急速的提升,它将让每个队员首先面对高原反应的挑战。
途中,在海拔约3600米的棚屋喝过几杯又香又甜的新鲜牦牛奶后,我先行出发。不久后,便见The North Face运动员孙斌和严冬冬以一种急行军的姿态迅速从我身边超过并消失在我的视线之外。他们急促的步履让我的脑袋里当即蹦出个词“林间跑酷”转瞬就隐隐地感到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到底是怎样的事情呢?
作为第一批队员到达哈巴大本营,在看似一切正常的大本营中,我耳边飘来“山上出事了”的只言片语。坏消息!一起山难,一支沿哈巴北侧传统路线攀登的五人小队,登顶下撤途中靠近雪线处(5100米~5200米之间)时两名队员发生滑坠,女队员当场遇难,男队员滑至冰川末端。
孙斌和“征我极限”The No rthFace2010哈巴雪山登山节的组办方在棚屋接到事故消息后,快速决定和严冬冬急行赶往救援,同时调派雪线上正为此次哈巴登山节修路绳的六名协作人员立即前往出事地点。最终,受伤男山友因为没有其他急救装置失温死亡。孙斌和严冬冬又赶到遇难女山友遗体处,为遗体及周围环境拍照。严冬冬脱下自己的上衣及用睡袋包裹整理女山友遗体和协作一起运送了女山友遗体下山,并于4700米处交接给哈巴村上来的村民,随后返回大本营。山难从没有过如此近距离与我相碰,面对年轻生命的突然消逝,我无法说清那刻的自己是怎样一种五味杂陈,哀伤不可回避!当队伍陆续达到,大家窃窃私语在小道消息猜测中越来越慌张的时候,“征我极限“The No rthFace”2010哈巴雪山登山节的组办一方当即决定把大家召集到大本营的木屋餐厅。先是随队医生为每个队员认真检测心率、血压、血液含氧量并记录下来,而后是昆明登协的彭新民老师详细讲解头盔安全带、冰爪、上升器等技术装备的使用,接着是返回的孙斌通报山难及救助经过和用他专业的登山知识、经验给所有的队员重申攀登高海拔雪山的危险性以及技术和装备的重要性,并讲述明天攀登的要点。孙斌的脸有些晒伤,嘴唇也因轻度脱水有些干裂。餐厅内木柴燃烧的烟更是呛得每个人大脑要缺氧眼睛要流泪。但就是这样的环境,大家的躁动不安却渐渐放松下来。
如果你热爱山,那么就去亲近它。梅斯纳尔被世人称为“登山皇帝”,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14座8000米山峰的登山家,当人们问起他完成14座的感想时,他仅仅说了句“我还活着”。亲近山,不是求死不是比拼勇气,尽管攀登蕴藏着死亡,但参悟生死只是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真谛,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让我们更好地活着,让我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专业的精神亲近山,更理性地攀登。记住安全回家!
喜与爱
10月2日,冲顶日。凌晨2 30,迷迷糊糊间我似乎听到隔壁的闹钟“铃铃”地在响,但同屋的伙伴们在睡袋里辗转却没有一个起身,就这样又过了20分钟。“开灯!”不知是谁的一声大吼,我们不约而同条件反射般蹦下了床。一阵手忙脚乱,吃早饭、领技术装备、调节冰爪的尺寸、调试头盔的系带、灌热水瓶、打包……凌晨4点,我和我的向导小伺终于向顶峰出发了,周遭是一片黑暗,我能看见的仅仅是头灯照射下的方寸之地。向导一对一,这可是8000米高价商业团队的待遇呀!跟紧小何的脚步,我打探道:“你登顶过哈巴吗?”“嗯,已经四五次了。”我满意这个回答。虽然打定主意能走到哪儿就到哪儿,但每个登山客的心中谁没有着登顶的渴望呢?想当年,马洛里面对喋喋不休的记者的追问,不耐烦地回答“因为山在那里”,他没有想到这句话会成为登山界的名言。是的,山在那里,它甚至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视线,在我们人类还没有诞生之前它就在那里了,可似乎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为什么要登山。我喜欢每个有雪山的地方,因为它总是能深深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到达C1,天际蒙蒙亮,一抹绚丽的橘色涂抹在天与山之间。不知不觉中,我从队伍的尾巴走到了第一梯队。小何帮我绑好冰爪,孙斌开始讲述雪坡行走和冰镐制动,严冬冬则在路绳的起点等待着我们,他将向我们每个队员重复上升器的使用和保护点的行进。放眼山巅,雪线起900米路绳蜿蜒至视线尽头。我第一次攀登雪山,起点竟是如此“奢华”,恐怕日后再也放不下这般“身价”了。缓步向山巅行进的过程,是被雪地耀眼的反射光射得眯成缝隙的双眼,是被稀薄空
依据目前可查的攀登记录,1995年2月以前,哈巴雪山为人迹未至之地,它静静地伫立着,时间似乎在这里凝滞。当云南人金飞彪率队首次攀登,开辟西北坡传统路线并成功登顶后,至今累计攀登人数超过百人,更有近三百人站在5396米的哈巴之巅。
山 悟
当我打开文档,当我翻看同伴发来的照片,当我酝酿着把10月初的这次哈巴之行变成一篇文字的时候,我的脑袋里突然想起了一则笑话——一群什么什么“学家”去旅行,火车开进苏格兰的时候,大家看到车窗外的草原上有头黑羊,天文学家说“啊,多有趣啊,苏格兰的羊都是黑的!”物理学家马上提出异议:不对不对,我们只能说,在苏格兰有一部分羊是黑的!逻辑学家则接着表态:这种说法也不可靠,我们真正有把握的是,在苏格兰至少有一个地方,至少有一只羊的一侧身体是黑的!对于我脑袋里突然跑出来的笑话,你是不是匪夷所思地瞪大了眼睛:嘿,你这个家伙到底要说什么?“这则笑话有着英国式的尖刻,却也非常到位地告诉我们这么一回事——即便面对的是同样的场景,不同的人也都会怀有不同的解读。
作为中国规模较大的
次高海拔登山节,此次“The North Face2010哈巴雪山登山节”累计攀登人数超过1OO人,志愿者媒体、嘉宾、登山爱好者总人数接近二百人。全国超过三十家知名户外运动俱乐部参与活动前期宣传推广与招募,并开辟有“The NorthFace。征我极限”新浪微博全程直播,间接影响远远超过50万人。多么广泛的参与度与影响力呀!为什么攀登?或许我们无法像知名地理学专家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长李栓科老师一样说出”山悟——赏山养心,识高低。爬山养志,懂取舍。登山养德,知上下如此具有禅意的话语,但我相信哈巴雪山,对于每个攀登个体来说,无疑都是独特的——这统统是属于个人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眼、耳、鼻、舌、身、意),这一点恐怕没有人有异议吧?
哀与惧
10月1日,今天的目的地是海拔41OO米的哈巴大本营。早上9点,队伍集合后分为四支小队或骑马或徒步结伴从在海拔约2600米的哈巴村出发。这段实际距离约16公里的路程垂直上升高度约1500米。一天内海拔急速的提升,它将让每个队员首先面对高原反应的挑战。
途中,在海拔约3600米的棚屋喝过几杯又香又甜的新鲜牦牛奶后,我先行出发。不久后,便见The North Face运动员孙斌和严冬冬以一种急行军的姿态迅速从我身边超过并消失在我的视线之外。他们急促的步履让我的脑袋里当即蹦出个词“林间跑酷”转瞬就隐隐地感到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到底是怎样的事情呢?
作为第一批队员到达哈巴大本营,在看似一切正常的大本营中,我耳边飘来“山上出事了”的只言片语。坏消息!一起山难,一支沿哈巴北侧传统路线攀登的五人小队,登顶下撤途中靠近雪线处(5100米~5200米之间)时两名队员发生滑坠,女队员当场遇难,男队员滑至冰川末端。
孙斌和“征我极限”The No rthFace2010哈巴雪山登山节的组办方在棚屋接到事故消息后,快速决定和严冬冬急行赶往救援,同时调派雪线上正为此次哈巴登山节修路绳的六名协作人员立即前往出事地点。最终,受伤男山友因为没有其他急救装置失温死亡。孙斌和严冬冬又赶到遇难女山友遗体处,为遗体及周围环境拍照。严冬冬脱下自己的上衣及用睡袋包裹整理女山友遗体和协作一起运送了女山友遗体下山,并于4700米处交接给哈巴村上来的村民,随后返回大本营。山难从没有过如此近距离与我相碰,面对年轻生命的突然消逝,我无法说清那刻的自己是怎样一种五味杂陈,哀伤不可回避!当队伍陆续达到,大家窃窃私语在小道消息猜测中越来越慌张的时候,“征我极限“The No rthFace”2010哈巴雪山登山节的组办一方当即决定把大家召集到大本营的木屋餐厅。先是随队医生为每个队员认真检测心率、血压、血液含氧量并记录下来,而后是昆明登协的彭新民老师详细讲解头盔安全带、冰爪、上升器等技术装备的使用,接着是返回的孙斌通报山难及救助经过和用他专业的登山知识、经验给所有的队员重申攀登高海拔雪山的危险性以及技术和装备的重要性,并讲述明天攀登的要点。孙斌的脸有些晒伤,嘴唇也因轻度脱水有些干裂。餐厅内木柴燃烧的烟更是呛得每个人大脑要缺氧眼睛要流泪。但就是这样的环境,大家的躁动不安却渐渐放松下来。
如果你热爱山,那么就去亲近它。梅斯纳尔被世人称为“登山皇帝”,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14座8000米山峰的登山家,当人们问起他完成14座的感想时,他仅仅说了句“我还活着”。亲近山,不是求死不是比拼勇气,尽管攀登蕴藏着死亡,但参悟生死只是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真谛,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让我们更好地活着,让我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专业的精神亲近山,更理性地攀登。记住安全回家!
喜与爱
10月2日,冲顶日。凌晨2 30,迷迷糊糊间我似乎听到隔壁的闹钟“铃铃”地在响,但同屋的伙伴们在睡袋里辗转却没有一个起身,就这样又过了20分钟。“开灯!”不知是谁的一声大吼,我们不约而同条件反射般蹦下了床。一阵手忙脚乱,吃早饭、领技术装备、调节冰爪的尺寸、调试头盔的系带、灌热水瓶、打包……凌晨4点,我和我的向导小伺终于向顶峰出发了,周遭是一片黑暗,我能看见的仅仅是头灯照射下的方寸之地。向导一对一,这可是8000米高价商业团队的待遇呀!跟紧小何的脚步,我打探道:“你登顶过哈巴吗?”“嗯,已经四五次了。”我满意这个回答。虽然打定主意能走到哪儿就到哪儿,但每个登山客的心中谁没有着登顶的渴望呢?想当年,马洛里面对喋喋不休的记者的追问,不耐烦地回答“因为山在那里”,他没有想到这句话会成为登山界的名言。是的,山在那里,它甚至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视线,在我们人类还没有诞生之前它就在那里了,可似乎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为什么要登山。我喜欢每个有雪山的地方,因为它总是能深深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到达C1,天际蒙蒙亮,一抹绚丽的橘色涂抹在天与山之间。不知不觉中,我从队伍的尾巴走到了第一梯队。小何帮我绑好冰爪,孙斌开始讲述雪坡行走和冰镐制动,严冬冬则在路绳的起点等待着我们,他将向我们每个队员重复上升器的使用和保护点的行进。放眼山巅,雪线起900米路绳蜿蜒至视线尽头。我第一次攀登雪山,起点竟是如此“奢华”,恐怕日后再也放不下这般“身价”了。缓步向山巅行进的过程,是被雪地耀眼的反射光射得眯成缝隙的双眼,是被稀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