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军的军礼神圣而凝重,这个军礼是对创造高原施工奇迹的工兵团官兵的最高褒奖!
今年7月,来自北京总部工作组一路风雪兼程,上高原,翻达坂,来到海拔4000多米的工兵团某施工地,对工兵团承建的高海拔国防工程竣工验收。
专家们踩着崎岖的碎石路,一会儿气喘吁吁,一会儿吸着氧气,钻隧道,上桥梁,几乎带着挑剔的眼光,一项一项地对工程建设严格评估。最后,让严肃的专家们惊喜地露出笑脸,他们不敢相信,在高海拔国防施工中,这群不向生命禁区低头、敢于打硬仗胜仗的工兵们,攻克了多项高原施工技术难关,创下了高海拔国防优质工程的奇迹。
专家们眼含热泪,不仅给工程建设打了满分,评为优良工程,激动地同一个个手上打满厚茧的战士们拥抱。一位将军举起右手向施工战士敬礼,连声赞叹:“了不起啊,你们是最伟大可爱的人!”
高寒缺氧、深层冻土、岩层破碎。在高海拔修筑工程史无前例。面对一个个高原施工难题,他们以“赶考”冲锋的姿态,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2004年3月,雪域高原冰封雪寡。
工兵团干人百车碾冰踏雪,开赴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掘开永冻层土,向着沉寂多年的生命禁区鸣响了第一声礼炮。
高寒缺氧、深层冻土、岩层破碎,这个在高海拔修筑工程的世界性难题,无疑对这支年轻工兵是一个严峻考验。
再说这个刚组建不久的工兵团。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也没有在高海拔施工的经验,更没有先进的钻孔台车、混凝土喷射机等施工设备。然而,工兵团党委“一班人”没有退缩,面对雪山立下铿锵誓言,以“做生命禁区钢筋铁骨,当世界屋脊开路先锋”的豪迈气概;讲科学不蛮干,讲苦干重巧干,创造了一个个高海拔国防施工奇迹。
开山第一年的5月,在修筑一道主体工程时,负责施工的三营官兵遇上了一段“卡脖子”工程。不足20米宽的拱顶跨度大,围岩结构差,石质疏松,先后出现近百次大小塌方,工程掘进一度停滞不前,官兵叫苦不迭。
一时急红了眼的官兵建议,重新选址,也比耗在这里费时费精力强得多。
“不行,国防工程建设有标准,盲目蛮干的事坚决不搞,不干瞎折腾的返工活,哪怕再苦再困难,也要攻克难关,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时任营长的黄明付坚定地说。
黄明付与连队干部一起吃住在工地,发动官兵集思广益,不到半个月,探索总结出“先斜向开挖、再上下逐层掘进”,“小装药、短进尺、勤观测、强支护”,“密打眼、弱爆破”等施工技术方案,很快将这段“卡脖子”工程顺利打通,使工程进度提前了一个月。
垂直开挖又是一个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如果按照分段爆破的传统方法施工,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安全难以保证。怎么办?负责此段施工的一营干部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请教爆破专家,组织技术人员和施工官兵一起,先后20多次召开“诸葛亮会”。一次次修改方案,一次次分析研究,最后形成“相向钻孔、分段装药、同时起爆、整体加固”的施工方案,又一个施工难题被攻克了。
某工程地段掘进时,如何缩短作业循环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程质量,这是施工官兵经常遇到的难题。工兵团第一任原团长刘兴仁针对山体地质情况复杂的实际,大胆采用“新奥法”施工手段,提高了掘进速度。
在雪域高原,官兵们挑战着生理极限,凸显着饱满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二连在担负某地段施工任务时,面对高空作业难、加固难度大、材料消耗多、施工时间长、安全系数低等问题,上士陈富山大胆提出采用“倒退加固”的施工方案,使这段工程的工期缩短了一个月,同时节约了大量钢管、圆木等支撑材料,将原来安全系数较低的高空作业变为风险性很小的平地作业,大大提高了施工的安全系数。
正是凭着强烈的责任意识、精品意识和“赶考”意识,工兵团一茬茬官兵在高寒缺氧的施工环境里开拓创新,严格标准,不降低工程质量,所承建的16个分部工程、70多个分项工程,全部通过总部验收。他们先后研制了混凝土注浆机、砂石料人工筛分机、移动式作业平台、地沟被覆制式桁架等20多种简便实用器材,使作业效率提高了20%,施工成本降低到10%。
缺氧、塌方、粉尘和强噪音,被称作高原施工的“鬼门关”。在高海拔施工天天像走钢丝,他们创造了“无隐患施工、无隐患管理”的科学施工奇迹
天天有爆破,时时遇塌方,处处危险潜伏。这是工兵团官兵施工中经常遇到的家常便饭。
记者戴着安全帽,踩着碎石走进某处施工地,微弱的灯光下,不时抬头环顾四周的围岩和拱顶,生怕掉下一块小石头。随同前往的三营教导员郭永宏对记者说,不用担心,这是经过被覆好的围岩比较安全。
记者看到,围岩四周崖壁已被水泥浆浇筑完好,拱顶塌陷的地方也被钢筋、混凝土固定。越往里走,狭窄阴冷。由于供氧不足,记者明显感到呼吸紧张,似乎感到空气凝固了,机器的轰鸣声掩盖了说话声,粉尘和车辆尾气弥漫了四周。
在能见度不到1米的施工作业点,战士们戴着口罩,手握风钻机或电焊机,蹲着、趴着甚至躺着施工,飞溅的石子不时地往他们的身上扑来。他们已连续施工作业10多个小时。可想而之,每往前掘进1米,战士们施工的艰险程度。
黄团长介绍,工程掘进作业,由于岩石结构差,空气含氧量低,平均每天至少爆破8次。面对施工爆破作业多、动用机械车辆多、用电设备器材多等带来的安全隐患,保证施工官兵的生命安全成了团领导心中绷紧的一根“弦”。
工兵团领导干部始终把安全施工当作像走钢丝一样,坚持“无隐患施工、无隐患管理”的科学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团领导包地段、营连主官包点位、班排长包作业面”的安全责任制,成立安全督导小组,在每个作业班组设立安全员。团领导和营连干部坚持上工抓炸药、火具和人员安全管理,下工抓施工作业和隐患排查,做到施工前有交代、作业中有检查、收工后有讲评,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检查,每月进行一次安全分析,每季进行一次安全评比,促进了安全工作的各项落实。
官兵们在施工作业时,充分发挥聪明智慧,设计改进掘进作业台车,制作安全防护网,先后成功排除重大险情40多起,规避各类塌方等210多次,没有发生一起严重安全责任事故。
面对困难重重的高原施工,谁忽视了工程建设质量,谁就是千古罪人。他们以对祖国至高利益负责的精神,高质量地完成了高海拔国防工程。
创造高海拔国防施工精品工程,视国防工程质量为生命,在工兵团官兵心中始终重如千斤,信心不移。
副团长侯作权被称作高原施工的“质检师”,多次对不符合施工的技术问题敢于纠正。2006年9月,侯作权在检测某施工点被覆时发现。刚浇筑好的地沟出现跑模现象,最宽处有四五厘米,当即责令返工。一些同志说“差不多”就行了,再说跑模虽然影响美观,但不妨碍使用功能,没有必要修正。侯作权说:“必须立即返工,谁忽视了工程建设质量,谁就是千古罪人。”最后,这项工程重新返工。
一次,输水工程加压泵站侧墙浇筑完成后,技术员许建红发现存在一点蜂窝麻面。按照技术参数,质量完全可以通过,该项工程已连续干了40多天,再有10多天就可以完成。一旦返工,40多天的心血不但白费了,而且就是把混凝土砸掉了,也需要10多天呢,更何况是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连走路都一步三喘,怎么办?“工程质量是百年大计,绝不能以牺牲工程质量为代价,再苦再难也不能降低标准!”官兵们态度斩钉截铁:坚决返工。
正是凭着这种视国防工程质量高于天、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工兵团创下了高海拔工程质量的多项第一,5次被上级表彰为安全工作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今年被表彰为全军先进团党委。
今年7月,来自北京总部工作组一路风雪兼程,上高原,翻达坂,来到海拔4000多米的工兵团某施工地,对工兵团承建的高海拔国防工程竣工验收。
专家们踩着崎岖的碎石路,一会儿气喘吁吁,一会儿吸着氧气,钻隧道,上桥梁,几乎带着挑剔的眼光,一项一项地对工程建设严格评估。最后,让严肃的专家们惊喜地露出笑脸,他们不敢相信,在高海拔国防施工中,这群不向生命禁区低头、敢于打硬仗胜仗的工兵们,攻克了多项高原施工技术难关,创下了高海拔国防优质工程的奇迹。
专家们眼含热泪,不仅给工程建设打了满分,评为优良工程,激动地同一个个手上打满厚茧的战士们拥抱。一位将军举起右手向施工战士敬礼,连声赞叹:“了不起啊,你们是最伟大可爱的人!”
高寒缺氧、深层冻土、岩层破碎。在高海拔修筑工程史无前例。面对一个个高原施工难题,他们以“赶考”冲锋的姿态,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2004年3月,雪域高原冰封雪寡。
工兵团干人百车碾冰踏雪,开赴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掘开永冻层土,向着沉寂多年的生命禁区鸣响了第一声礼炮。
高寒缺氧、深层冻土、岩层破碎,这个在高海拔修筑工程的世界性难题,无疑对这支年轻工兵是一个严峻考验。
再说这个刚组建不久的工兵团。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也没有在高海拔施工的经验,更没有先进的钻孔台车、混凝土喷射机等施工设备。然而,工兵团党委“一班人”没有退缩,面对雪山立下铿锵誓言,以“做生命禁区钢筋铁骨,当世界屋脊开路先锋”的豪迈气概;讲科学不蛮干,讲苦干重巧干,创造了一个个高海拔国防施工奇迹。
开山第一年的5月,在修筑一道主体工程时,负责施工的三营官兵遇上了一段“卡脖子”工程。不足20米宽的拱顶跨度大,围岩结构差,石质疏松,先后出现近百次大小塌方,工程掘进一度停滞不前,官兵叫苦不迭。
一时急红了眼的官兵建议,重新选址,也比耗在这里费时费精力强得多。
“不行,国防工程建设有标准,盲目蛮干的事坚决不搞,不干瞎折腾的返工活,哪怕再苦再困难,也要攻克难关,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时任营长的黄明付坚定地说。
黄明付与连队干部一起吃住在工地,发动官兵集思广益,不到半个月,探索总结出“先斜向开挖、再上下逐层掘进”,“小装药、短进尺、勤观测、强支护”,“密打眼、弱爆破”等施工技术方案,很快将这段“卡脖子”工程顺利打通,使工程进度提前了一个月。
垂直开挖又是一个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如果按照分段爆破的传统方法施工,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安全难以保证。怎么办?负责此段施工的一营干部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请教爆破专家,组织技术人员和施工官兵一起,先后20多次召开“诸葛亮会”。一次次修改方案,一次次分析研究,最后形成“相向钻孔、分段装药、同时起爆、整体加固”的施工方案,又一个施工难题被攻克了。
某工程地段掘进时,如何缩短作业循环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程质量,这是施工官兵经常遇到的难题。工兵团第一任原团长刘兴仁针对山体地质情况复杂的实际,大胆采用“新奥法”施工手段,提高了掘进速度。
在雪域高原,官兵们挑战着生理极限,凸显着饱满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二连在担负某地段施工任务时,面对高空作业难、加固难度大、材料消耗多、施工时间长、安全系数低等问题,上士陈富山大胆提出采用“倒退加固”的施工方案,使这段工程的工期缩短了一个月,同时节约了大量钢管、圆木等支撑材料,将原来安全系数较低的高空作业变为风险性很小的平地作业,大大提高了施工的安全系数。
正是凭着强烈的责任意识、精品意识和“赶考”意识,工兵团一茬茬官兵在高寒缺氧的施工环境里开拓创新,严格标准,不降低工程质量,所承建的16个分部工程、70多个分项工程,全部通过总部验收。他们先后研制了混凝土注浆机、砂石料人工筛分机、移动式作业平台、地沟被覆制式桁架等20多种简便实用器材,使作业效率提高了20%,施工成本降低到10%。
缺氧、塌方、粉尘和强噪音,被称作高原施工的“鬼门关”。在高海拔施工天天像走钢丝,他们创造了“无隐患施工、无隐患管理”的科学施工奇迹
天天有爆破,时时遇塌方,处处危险潜伏。这是工兵团官兵施工中经常遇到的家常便饭。
记者戴着安全帽,踩着碎石走进某处施工地,微弱的灯光下,不时抬头环顾四周的围岩和拱顶,生怕掉下一块小石头。随同前往的三营教导员郭永宏对记者说,不用担心,这是经过被覆好的围岩比较安全。
记者看到,围岩四周崖壁已被水泥浆浇筑完好,拱顶塌陷的地方也被钢筋、混凝土固定。越往里走,狭窄阴冷。由于供氧不足,记者明显感到呼吸紧张,似乎感到空气凝固了,机器的轰鸣声掩盖了说话声,粉尘和车辆尾气弥漫了四周。
在能见度不到1米的施工作业点,战士们戴着口罩,手握风钻机或电焊机,蹲着、趴着甚至躺着施工,飞溅的石子不时地往他们的身上扑来。他们已连续施工作业10多个小时。可想而之,每往前掘进1米,战士们施工的艰险程度。
黄团长介绍,工程掘进作业,由于岩石结构差,空气含氧量低,平均每天至少爆破8次。面对施工爆破作业多、动用机械车辆多、用电设备器材多等带来的安全隐患,保证施工官兵的生命安全成了团领导心中绷紧的一根“弦”。
工兵团领导干部始终把安全施工当作像走钢丝一样,坚持“无隐患施工、无隐患管理”的科学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团领导包地段、营连主官包点位、班排长包作业面”的安全责任制,成立安全督导小组,在每个作业班组设立安全员。团领导和营连干部坚持上工抓炸药、火具和人员安全管理,下工抓施工作业和隐患排查,做到施工前有交代、作业中有检查、收工后有讲评,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检查,每月进行一次安全分析,每季进行一次安全评比,促进了安全工作的各项落实。
官兵们在施工作业时,充分发挥聪明智慧,设计改进掘进作业台车,制作安全防护网,先后成功排除重大险情40多起,规避各类塌方等210多次,没有发生一起严重安全责任事故。
面对困难重重的高原施工,谁忽视了工程建设质量,谁就是千古罪人。他们以对祖国至高利益负责的精神,高质量地完成了高海拔国防工程。
创造高海拔国防施工精品工程,视国防工程质量为生命,在工兵团官兵心中始终重如千斤,信心不移。
副团长侯作权被称作高原施工的“质检师”,多次对不符合施工的技术问题敢于纠正。2006年9月,侯作权在检测某施工点被覆时发现。刚浇筑好的地沟出现跑模现象,最宽处有四五厘米,当即责令返工。一些同志说“差不多”就行了,再说跑模虽然影响美观,但不妨碍使用功能,没有必要修正。侯作权说:“必须立即返工,谁忽视了工程建设质量,谁就是千古罪人。”最后,这项工程重新返工。
一次,输水工程加压泵站侧墙浇筑完成后,技术员许建红发现存在一点蜂窝麻面。按照技术参数,质量完全可以通过,该项工程已连续干了40多天,再有10多天就可以完成。一旦返工,40多天的心血不但白费了,而且就是把混凝土砸掉了,也需要10多天呢,更何况是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连走路都一步三喘,怎么办?“工程质量是百年大计,绝不能以牺牲工程质量为代价,再苦再难也不能降低标准!”官兵们态度斩钉截铁:坚决返工。
正是凭着这种视国防工程质量高于天、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工兵团创下了高海拔工程质量的多项第一,5次被上级表彰为安全工作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今年被表彰为全军先进团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