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对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也开始越来越重视。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而严谨的学科,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思维不成熟,不容易静下心来长时间思考,且容易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厌烦和恐惧心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尝试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为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利用故事导入法,提高学生注意力
在上课伊始,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技巧,把学生带入到学习的状态。一堂课有一个好的开始就等于这节课成功了一半。好的课堂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制胜法宝。课堂导入的技巧性非常强,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低年级的学生适合使用故事导入法,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本课所要讲的知识重点,编写一个学生喜欢,又能听得懂的故事来进行新课导入。比如,在学习分数比大小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唐僧分西瓜的故事进行新课导入。教师可以提前找到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彩色图片:“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来到了乌鸡国,乌鸡国国王很好客,拿出了本地特产“乌鸡国大西瓜”来招待他们。师傅说,我把西瓜分成1/2、1/3、1/4和1/5你们自己挑吧。猪八戒说,我肚子大吃得多,就选1/5吧,同学们你们说他挑的对吗?”这样的故事导入既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还可以采取忆旧引新的方法,通过旧知识搭建桥梁来引出新知识。比如,在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教师可以通过上节课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来作为桥梁过渡:“我们知道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母不变分子加减。这道练习题大家肯定都会做,4/10 5/10=?假如我们把5/10换成5/9会是什么结果呢?”这样先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温习一边,然后再引出新知识,留下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二、利用情景导入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和图画来创设相应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还可以利用表演、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来描述数学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比如在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创设一个小的数学动画情景,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当中,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在美丽的大海边住着兄弟三人,这一年从4月份开始打渔,大哥说我连续打3天渔要休一天;二哥说我连续打5天渔休一天;小弟说我连续打7天渔休一天。他们有个城里的亲戚,想要趁他们都休息时来看他们,他们可以什么时候去呢?”教师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可以给予启发,“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讲究一些方法,你们可以分组进行合作,分别找出每个人的休息日,然后把结果合到一起观察看看,就比较容易了。”通过分工合作学生找出了大哥休息日是:4、8、12、16、20、24、28;二哥休息日是:6、12、18、24、30;小弟休息日是:8、16、24。学生经过分工合作,分析讨论,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更加直观的了解公倍数的概念。
三、利用提问导入法,培养学生创造力
提问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立足课程的特点巧妙进行提问,进而激发学生创造力。精彩的问题导入能够使数学课堂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使教师的教学风格得到展示。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综合考虑,巧妙周密地设置精彩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启发。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来自生活实践的学习材料,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幅度提高。当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时,学生才能够对于数学知识活学活用。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要注重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事物来进行数学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获得知识。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做一个游戏,让学生分别围成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并在中心放置玩具。然后教师让学生说出哪个形状对学生是最公平的?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学生离中心玩具的距离长短不等,而圆形那一组每个人到中间玩具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学生通过做熟悉的游戏,对圆这个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玩耍中学到了圆心到圆的距离处处相等这一特性。这使学生在愉快的坏境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再如,在学习《体积与体积单位》时,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个学生喜欢的情景问题:“我女儿经常喜欢穿我的衣服,你们是不是也非常喜欢穿爸爸妈妈的衣服呢?你们穿爸爸妈妈衣服时感觉如何?那你的衣服爸爸妈妈能穿上吗?为什么?”通过设置这些问题,并由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发现,简单的生活问题中却有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在里面,得出体积大小的区别认识,并能够依据生活的意识来合理确定体积单位。
教师在平时要用心观察学生,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灵活设计课堂导入。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和提问导入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增加学习兴趣,启发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教学活动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故事导入法,提高学生注意力
在上课伊始,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技巧,把学生带入到学习的状态。一堂课有一个好的开始就等于这节课成功了一半。好的课堂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制胜法宝。课堂导入的技巧性非常强,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低年级的学生适合使用故事导入法,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本课所要讲的知识重点,编写一个学生喜欢,又能听得懂的故事来进行新课导入。比如,在学习分数比大小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唐僧分西瓜的故事进行新课导入。教师可以提前找到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彩色图片:“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来到了乌鸡国,乌鸡国国王很好客,拿出了本地特产“乌鸡国大西瓜”来招待他们。师傅说,我把西瓜分成1/2、1/3、1/4和1/5你们自己挑吧。猪八戒说,我肚子大吃得多,就选1/5吧,同学们你们说他挑的对吗?”这样的故事导入既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还可以采取忆旧引新的方法,通过旧知识搭建桥梁来引出新知识。比如,在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教师可以通过上节课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来作为桥梁过渡:“我们知道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母不变分子加减。这道练习题大家肯定都会做,4/10 5/10=?假如我们把5/10换成5/9会是什么结果呢?”这样先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温习一边,然后再引出新知识,留下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二、利用情景导入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和图画来创设相应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还可以利用表演、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来描述数学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比如在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创设一个小的数学动画情景,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当中,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在美丽的大海边住着兄弟三人,这一年从4月份开始打渔,大哥说我连续打3天渔要休一天;二哥说我连续打5天渔休一天;小弟说我连续打7天渔休一天。他们有个城里的亲戚,想要趁他们都休息时来看他们,他们可以什么时候去呢?”教师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可以给予启发,“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讲究一些方法,你们可以分组进行合作,分别找出每个人的休息日,然后把结果合到一起观察看看,就比较容易了。”通过分工合作学生找出了大哥休息日是:4、8、12、16、20、24、28;二哥休息日是:6、12、18、24、30;小弟休息日是:8、16、24。学生经过分工合作,分析讨论,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更加直观的了解公倍数的概念。
三、利用提问导入法,培养学生创造力
提问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立足课程的特点巧妙进行提问,进而激发学生创造力。精彩的问题导入能够使数学课堂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使教师的教学风格得到展示。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综合考虑,巧妙周密地设置精彩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启发。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来自生活实践的学习材料,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幅度提高。当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时,学生才能够对于数学知识活学活用。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要注重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事物来进行数学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获得知识。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做一个游戏,让学生分别围成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并在中心放置玩具。然后教师让学生说出哪个形状对学生是最公平的?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学生离中心玩具的距离长短不等,而圆形那一组每个人到中间玩具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学生通过做熟悉的游戏,对圆这个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玩耍中学到了圆心到圆的距离处处相等这一特性。这使学生在愉快的坏境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再如,在学习《体积与体积单位》时,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个学生喜欢的情景问题:“我女儿经常喜欢穿我的衣服,你们是不是也非常喜欢穿爸爸妈妈的衣服呢?你们穿爸爸妈妈衣服时感觉如何?那你的衣服爸爸妈妈能穿上吗?为什么?”通过设置这些问题,并由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发现,简单的生活问题中却有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在里面,得出体积大小的区别认识,并能够依据生活的意识来合理确定体积单位。
教师在平时要用心观察学生,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灵活设计课堂导入。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和提问导入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增加学习兴趣,启发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教学活动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