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东邻思茅,北连大理,西接保山,西南与缅甸交界。辖临翔、云县、凤庆、永德、镇康、耿马、沧源、双江八个区县,土地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26.5万人,其中以佤族为代表的23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8.6%。临沧市经济发展总体表现为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县依然是“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除临翔区外的其他七个县都属于国家重点扶持县。经济发展水平偏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工业发展水平低,县域经济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城镇化进程缓慢,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对外开放程度不够,招商引资力度有待加强;财政收入水平不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劳动力素质低,人才严重不足。总体来说,临沧集边疆、民族、农村、贫困四位于一体。
2007年8月17日至8月23日,《贫困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云南临沧市为个案》课题组针对贫困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深入临沧市临翔区章驮乡、邦买乡、南美乡,耿马县贺派乡、四排山乡、允捧乡和沧源县勐来乡、勐角乡、勐董镇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采用与当地教育行政领导座谈、教师集体座谈、深度访谈、查阅相关原始资料、文献资料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其中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09份,问卷有效率为86.3%。
一、贫困农村地区教师流动现状
教师流动按性质和影响可分为合理流动和不合理流动,合理流动应该是双向流动。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大量流出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遇到的突出问题之一,这种不合理流动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1.教师流动数量大
近年来,临沧市专任教师的总体数量在不断增加。2005年临沧市专任教师数为19417人,2007年增加到19921人。①然而,随着教师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状况也日渐突出。近五年来,临沧市教师流动人数总计3998人,其中村向村(2183人)、村向乡(787人)、乡向县(681人)流动人次较多;各级各类学校中,小学阶段教师流动人数最多(3305人)。②
2.教师流动存在地域差异
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所在学校,教师流动基本属于合理双向流动。“流出”与“流入”教师数量大致相当,教师队伍基本稳定。甚至有的地区或学校教师“流入”多,“流出”少,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近五年来,临翔区“流入”教师151人,“流出”教师仅有23人。
山区或半坝区所在学校,教师流动属于不合理单向流动。教师“流出”多,“流入”少,教师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近五年耿马县四排山乡中心校“流出”教师80人,“流入”教师只有40人。教师不合理的单向流动导致了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大量流失,而“流入”教师多为年龄大、知识结构老化的教师。如2007年,沧源县勐来乡中心校“流出”教师3人,“流入”教师17人,其中16位教师年龄均在46岁以上。
贫困地区农村教师逐渐形成这样一条流动路线:山头校点→山区→半坝区→坝区→城区。这种不合理的单向流动,不仅加剧了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的困境,更阻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流动方式多样化
(1)竞聘。2005年,临沧市开始了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在临沧市范围内每学年进行一次公开考试,所有在岗教师均可参加,在校期间教学成绩突出且考核结果优秀的教师将调往经济条件比较发达的城区或坝区。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通过竞聘进行调动的农村教师数量可观。如耿马县四排山乡中心校,2005年到2006年共有47名教师通过竞聘流向了城区和坝区。可见,竞聘已经成为临沧市农村教师流动的主要途径。
(2)考公务员。相比较竞聘而言,公务员考试名额有限且难度较大,因此,通过公务员考试流动的教师数量,远远少于通过竞聘流出的教师数量。如勐董镇近两年来共有20名教师通过考公务员这一途径离开了教师队伍。
(3)申请调走。访谈中有教师谈到:“临沧市乡镇政府不引进人才,各个部门都调动教师,造成大量农村教师改行。”2005年到2007年勐董镇有11名教师调到事业单位;南美乡有2人调到市、区事业单位。申请调到县、市一级的事业单位任职是农村教师流动的又一方式。
二、贫困农村地区教师不合理流动的原因探析
1.农村教师工资低、福利差
问卷调查显示,临沧市88.99%的农村教师的月工资水平在1000至2000元之间。目前,临沧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是按时发放的。根据临沧市教育局提供的《临沧市教师队伍基本情况统计表》显示,2007年临沧市教师的月平均工资为1842元,无其他福利待遇。③在访谈中,很多农村教师也反映:“农村教师只有基本工资,没有任何福利和津贴。”城区教师的各种补贴、福利等工资以外的收入往往高于其工资水平,总体收入是农村教师的几倍,因此,城乡收入的差异是农村教师参加竞聘、公务员考试或申请调走以实现向上流动的直接原因。
2.农村教师工作压力大
问卷调查显示,86.1%的农村教师认为现在的工作压力很大或较大。
(1)岗位竞聘导致教师压力与日递增。学校每学年都要进行的教师岗位竞聘是农村教师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在访谈中笔者获悉:对于教师岗位竞聘,多数教师认为其有利有弊,利的方面是能够促进教师自身业务的提高,弊的方面是由于农村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质量,致使教师压力过大,没有安全感。
(2)农村教师工作负担过重。近年来随着部分校点的撤并,农村教师不仅要承担每周的教学工作,还要照顾学生的起居饮食。如南京凹小学有位教师反映:“教师要管(学生的)学习、生活。从早到晚上课,每星期课时数在25节以上,还不包括早、晚自习,还要负责学生的吃、住、安全,承担着学生的‘医食住学’,教师比较辛苦。”
3.农村教育环境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及其子女的发展
农村教师工作地点多在半坝区或山区,工作环境差,办学条件艰苦,信息较为闭塞。学校不具备教师专业发展的硬件配备,无法满足教师的自身发展。问卷调查显示,各个学校拥有的教育类杂志数量不等,74.4%的学校拥有教育类杂志的种类在三种以下;教师提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时,只有23%的教师能够获得支持。在访谈中,有教师提到:“当地居民都不愿意待在本地,千方百计想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教师群体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另外,农村教师同时也是家长,他们也想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而农村地区并不具备这样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4.农村教师居住环境恶劣
住房问题是农村教师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有的农村学校根本没有教师宿舍,有的教师宿舍是由危房改造而成的,有的教师宿舍是由当地的粮管所改造而成的,教师居住环境十分恶劣。有的学校由于缺乏教师宿舍,学校只好安排两至三位教师住在不足十平方米的宿舍里。访谈中有的教师抱怨道:“城区教师可以在城里买房,而农村教师却连学校宿舍都没有。”可见,没有住房或住房太小也是导致农村教师流动的主要因素。
三、关于贫困农村地区教师流动的对策
1.各级政府加大投入
当前,尽管很多农村地区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矛盾突出,对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这成为制约贫困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瓶颈。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建立和规范中央及省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转移支付制度,实行中央、省、县三级政府分担办学经费的经费投入体制,对于贫困农村地区而言,应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各级政府应着力解决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和看病难问题,使教师能够安居乐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28条第2款规定:“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政府部门应当改革学校的住房制度、教师保障制度,解决好农村教师的就医、保险和养老等问题。
2.各级行政部门适当倾斜政策
教育公平的首要特征是起点公平,政府和各级行政部门要保证所有城乡学校具有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硬件设施、工资水平等。针对农村教师而言,工资水平应在同一范围内有所区别,依次形成这样的工资水平:边远山区或校点——较边远山区——半坝区或公路沿线学校——乡镇中心校——城郊学校——城区学校,特别要对边远山区和校点教师的工资进行适当倾斜。各级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应政策,对农村教师给予一定的补贴和福利;提高农村教师晋级、评优的人数比例等,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倾斜,解决农村教师不合理的单向流动的困境。
3.完善教师流动制度
目前,各地实行教师聘任制。临沧地区自综合改革以来一直实行岗位竞聘制,这些制度不仅没有改变农村教师不稳定的现状,甚至还加剧了农村地区骨干教师的流失。因此,政府和各级行政部门在制定教师调动政策时,应既尊重教师的个人选择和市场化的现实,也应利于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使农村教师流动有法可依,促进农村教师合理的双向流动。
在教师流动制度的建设上,可以借鉴日本“定期交流制”的经验。日本公立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定期流动制”始于二战后初期,全国公立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平均每六年流动一次,多数县的中小学校长每三至五年就要换一所学校。日本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已实行40多年,这为提高教师素质和工作热情、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均衡学校之间的发展水平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日本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性,稳定教育质量,提高教师素质,以及改善事实上存在的薄弱校状况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
4.适当增加教师编制
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数量多、规模小、校点分散,尽管集中办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的困境,但是住校生的增加也加大了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农村教师的配置标准应该高于城市,这样更能符合实际需要。政府应适当增加农村教师的编制,不仅可以进一步解决农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压力,使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去实现个人发展。[2]
注释:
①②③数据来源于临沧市教育局提供的《临沧市教师队伍基本情况统计表》(2007年8月17日)。
参考文献:
[1]李士安.实现区域城乡中小学教师双向流动的困难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2]石英德.关注农村教师流动,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中国教师,2006,(11).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刘福才)
2007年8月17日至8月23日,《贫困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云南临沧市为个案》课题组针对贫困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深入临沧市临翔区章驮乡、邦买乡、南美乡,耿马县贺派乡、四排山乡、允捧乡和沧源县勐来乡、勐角乡、勐董镇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采用与当地教育行政领导座谈、教师集体座谈、深度访谈、查阅相关原始资料、文献资料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其中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09份,问卷有效率为86.3%。
一、贫困农村地区教师流动现状
教师流动按性质和影响可分为合理流动和不合理流动,合理流动应该是双向流动。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大量流出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遇到的突出问题之一,这种不合理流动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1.教师流动数量大
近年来,临沧市专任教师的总体数量在不断增加。2005年临沧市专任教师数为19417人,2007年增加到19921人。①然而,随着教师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状况也日渐突出。近五年来,临沧市教师流动人数总计3998人,其中村向村(2183人)、村向乡(787人)、乡向县(681人)流动人次较多;各级各类学校中,小学阶段教师流动人数最多(3305人)。②
2.教师流动存在地域差异
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所在学校,教师流动基本属于合理双向流动。“流出”与“流入”教师数量大致相当,教师队伍基本稳定。甚至有的地区或学校教师“流入”多,“流出”少,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近五年来,临翔区“流入”教师151人,“流出”教师仅有23人。
山区或半坝区所在学校,教师流动属于不合理单向流动。教师“流出”多,“流入”少,教师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近五年耿马县四排山乡中心校“流出”教师80人,“流入”教师只有40人。教师不合理的单向流动导致了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大量流失,而“流入”教师多为年龄大、知识结构老化的教师。如2007年,沧源县勐来乡中心校“流出”教师3人,“流入”教师17人,其中16位教师年龄均在46岁以上。
贫困地区农村教师逐渐形成这样一条流动路线:山头校点→山区→半坝区→坝区→城区。这种不合理的单向流动,不仅加剧了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的困境,更阻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流动方式多样化
(1)竞聘。2005年,临沧市开始了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在临沧市范围内每学年进行一次公开考试,所有在岗教师均可参加,在校期间教学成绩突出且考核结果优秀的教师将调往经济条件比较发达的城区或坝区。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通过竞聘进行调动的农村教师数量可观。如耿马县四排山乡中心校,2005年到2006年共有47名教师通过竞聘流向了城区和坝区。可见,竞聘已经成为临沧市农村教师流动的主要途径。
(2)考公务员。相比较竞聘而言,公务员考试名额有限且难度较大,因此,通过公务员考试流动的教师数量,远远少于通过竞聘流出的教师数量。如勐董镇近两年来共有20名教师通过考公务员这一途径离开了教师队伍。
(3)申请调走。访谈中有教师谈到:“临沧市乡镇政府不引进人才,各个部门都调动教师,造成大量农村教师改行。”2005年到2007年勐董镇有11名教师调到事业单位;南美乡有2人调到市、区事业单位。申请调到县、市一级的事业单位任职是农村教师流动的又一方式。
二、贫困农村地区教师不合理流动的原因探析
1.农村教师工资低、福利差
问卷调查显示,临沧市88.99%的农村教师的月工资水平在1000至2000元之间。目前,临沧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是按时发放的。根据临沧市教育局提供的《临沧市教师队伍基本情况统计表》显示,2007年临沧市教师的月平均工资为1842元,无其他福利待遇。③在访谈中,很多农村教师也反映:“农村教师只有基本工资,没有任何福利和津贴。”城区教师的各种补贴、福利等工资以外的收入往往高于其工资水平,总体收入是农村教师的几倍,因此,城乡收入的差异是农村教师参加竞聘、公务员考试或申请调走以实现向上流动的直接原因。
2.农村教师工作压力大
问卷调查显示,86.1%的农村教师认为现在的工作压力很大或较大。
(1)岗位竞聘导致教师压力与日递增。学校每学年都要进行的教师岗位竞聘是农村教师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在访谈中笔者获悉:对于教师岗位竞聘,多数教师认为其有利有弊,利的方面是能够促进教师自身业务的提高,弊的方面是由于农村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质量,致使教师压力过大,没有安全感。
(2)农村教师工作负担过重。近年来随着部分校点的撤并,农村教师不仅要承担每周的教学工作,还要照顾学生的起居饮食。如南京凹小学有位教师反映:“教师要管(学生的)学习、生活。从早到晚上课,每星期课时数在25节以上,还不包括早、晚自习,还要负责学生的吃、住、安全,承担着学生的‘医食住学’,教师比较辛苦。”
3.农村教育环境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及其子女的发展
农村教师工作地点多在半坝区或山区,工作环境差,办学条件艰苦,信息较为闭塞。学校不具备教师专业发展的硬件配备,无法满足教师的自身发展。问卷调查显示,各个学校拥有的教育类杂志数量不等,74.4%的学校拥有教育类杂志的种类在三种以下;教师提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时,只有23%的教师能够获得支持。在访谈中,有教师提到:“当地居民都不愿意待在本地,千方百计想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教师群体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另外,农村教师同时也是家长,他们也想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而农村地区并不具备这样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4.农村教师居住环境恶劣
住房问题是农村教师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有的农村学校根本没有教师宿舍,有的教师宿舍是由危房改造而成的,有的教师宿舍是由当地的粮管所改造而成的,教师居住环境十分恶劣。有的学校由于缺乏教师宿舍,学校只好安排两至三位教师住在不足十平方米的宿舍里。访谈中有的教师抱怨道:“城区教师可以在城里买房,而农村教师却连学校宿舍都没有。”可见,没有住房或住房太小也是导致农村教师流动的主要因素。
三、关于贫困农村地区教师流动的对策
1.各级政府加大投入
当前,尽管很多农村地区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矛盾突出,对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这成为制约贫困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瓶颈。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建立和规范中央及省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转移支付制度,实行中央、省、县三级政府分担办学经费的经费投入体制,对于贫困农村地区而言,应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各级政府应着力解决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和看病难问题,使教师能够安居乐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28条第2款规定:“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政府部门应当改革学校的住房制度、教师保障制度,解决好农村教师的就医、保险和养老等问题。
2.各级行政部门适当倾斜政策
教育公平的首要特征是起点公平,政府和各级行政部门要保证所有城乡学校具有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硬件设施、工资水平等。针对农村教师而言,工资水平应在同一范围内有所区别,依次形成这样的工资水平:边远山区或校点——较边远山区——半坝区或公路沿线学校——乡镇中心校——城郊学校——城区学校,特别要对边远山区和校点教师的工资进行适当倾斜。各级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应政策,对农村教师给予一定的补贴和福利;提高农村教师晋级、评优的人数比例等,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倾斜,解决农村教师不合理的单向流动的困境。
3.完善教师流动制度
目前,各地实行教师聘任制。临沧地区自综合改革以来一直实行岗位竞聘制,这些制度不仅没有改变农村教师不稳定的现状,甚至还加剧了农村地区骨干教师的流失。因此,政府和各级行政部门在制定教师调动政策时,应既尊重教师的个人选择和市场化的现实,也应利于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使农村教师流动有法可依,促进农村教师合理的双向流动。
在教师流动制度的建设上,可以借鉴日本“定期交流制”的经验。日本公立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定期流动制”始于二战后初期,全国公立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平均每六年流动一次,多数县的中小学校长每三至五年就要换一所学校。日本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已实行40多年,这为提高教师素质和工作热情、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均衡学校之间的发展水平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日本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性,稳定教育质量,提高教师素质,以及改善事实上存在的薄弱校状况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
4.适当增加教师编制
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数量多、规模小、校点分散,尽管集中办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的困境,但是住校生的增加也加大了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农村教师的配置标准应该高于城市,这样更能符合实际需要。政府应适当增加农村教师的编制,不仅可以进一步解决农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压力,使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去实现个人发展。[2]
注释:
①②③数据来源于临沧市教育局提供的《临沧市教师队伍基本情况统计表》(2007年8月17日)。
参考文献:
[1]李士安.实现区域城乡中小学教师双向流动的困难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2]石英德.关注农村教师流动,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中国教师,2006,(11).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刘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