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化;困境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的现状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第四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指出: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我们从《纲要》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要进地方课程或者是由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就笔者所在的区来说,心理课的开设情况并不乐观,真正开课的学校屈指可数。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2015年出台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各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计划、列入课表,每两周一课时。
两年间,各校的课程实施仍然不十分乐观,存在以下一些状况: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按照文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没有纳入课程计划,更不要说进课表了;有的学校为了应付检查只是在课表上显示,用其他的课程代替;有的学校把所有的班会课都改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许班会课上会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但毕竟不是所有的班主任都具有专业的心理学背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收效甚微;仅有的一两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在遇到考试或其他重要活动时,往往把心理课先冲掉。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受阻的原因
(一)教育政策执行者的原因
在我国,教育政策主要由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负责执行。政策执行者是政策执行活动的行为主体,在政策执行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本文所涉及的教育政策的执行者更多的是学校的负责人。教育政策执行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的影响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 教育政策执行者的认识不足
首先,教育执行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一门课,开设课程会占用学生文化课的时间,认为学生在学校以学习为主,其他都是次要的。学校有个心理咨询室就可以了,心理教师负责把有问题的学生辅导好就行。许多学校的领导认为只要学生不出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算完成任务,万事大吉了。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会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绝不是仅仅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有了问题也不敢走进心理咨询室,或者是学生平时课余时间太少,根本没时间去咨询,所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很有必要。据笔者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学生都很想上心理课,兴趣很高。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一次在高考前的半个月,笔者主动联系校领导,要求给高三学生开一次考前心理放松讲座,得到的答复却是否定的。理由一是时间紧张,二是怕开了讲座学生会更紧张。可见,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认识不足,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
其次,教育执行者对政策的权威性认识不足。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是比较权威的。但是在一级一级执行到地方的时候就失去了权威性和约束力,所谓“天高皇帝远”,而且一直没执行也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所以,看似很权威的文件在真正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权威的保障。那么针对笔者所在的市出台的《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通知》,为什么很多学校还是没有实施呢?究其原因,很多学校的领导者都抱着一拖再拖,能躲就躲的态度,对政策缺乏权威感的认同,认为上面的领导都认识熟悉,到时候真正检查的时候可以靠所谓的 “关系”蒙混过关。所以,虽然2015年春季就颁布了这一政策,真正执行的学校寥寥无几。
2. 教育政策执行者的多重利益矛盾冲突
教育政策执行者具有多重社会身份,既是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又是地区和部门利益的代表。因此,在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中社会整体利益、 地区利益、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存在冲突和斗争。 当这些利益相互协调、在方向上彼此一致时,教育政策能够得到良好的执行;但当这些利益之间彼此冲突,难以协调,地区利益、 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又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时候,教育政策的执行容易出现问题,可能发生扭曲和变形。教育是伟大的事业,因而教育政策执行者具有“公益人”的特点;而按照亚当·斯密:“经济人”的观点,每个人在从事活动时,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教育政策执行者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具有“经济人”的自利倾向。当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又存在利益的冲突,观点的不一致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面进行贯彻实施,而对不利于自己的政策内容则进行抵制、推诿,或者是提出附加的要求,或干脆放弃执行,因而导致政策的失真。就笔者所在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来说,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是由学校的教学校长主管,纳入教学计划,分配具体的课时。课时分配下来,具体在课程表上的体现由教务处安排。但就目前现状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学校德育范畴,属于德育处分管。作为学校的教学校长来说,肯定是希望学校的成绩提高,有高分,高升学率。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在高考的范围内,没有衡量的指标,即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一些成绩,功劳也归德育处。站在德育处的角度来看,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心理课程的开设反而可能会占用心理老师更多的时间,导致不能完成其他德育工作。所以站在“经济人”的角度,开设心理课在各部门和执行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而执行者们又缺乏宏观的责任意识,导致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遭遇阻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的资源不足 教育政策执行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财力、信息和权威资源,是实施教育政策必备的物质基础。
就人力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首先得有心理教师。据笔者调查,到目前为止,全区通过教育系统招聘的、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教师不足10人,其他心理教师都是兼职。今年区教育局组织每校一名教师参加免费的心理咨询师培训,这样就保证了每所学校至少有一名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教师。当然以后每年都会进行,逐步扩大教师队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能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远远不够。笔者所在学校只有笔者一个人孤军奋战,开课的话只能在其中的某个年级开,而且课时量也比较大。
从财力上说,真正开设好心理课,需要一个标准的团体辅导室。因为心理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更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如果在普通的教室上课,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效果不好。但是,建团体辅导室、宣泄室等这样的专门教室,对学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力支出,这也影响了政策的实施。
另外,信息和权威资源对目前在职的心理教师来说是比较匮乏的。心理教师没有教材,没有参考书,没有教研活动,没有权威系统的资源网站,这一切都让心理课的开设难上加难。
(三)政策执行的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
政策执行的监督、评估是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性活动,是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机制的运行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最后的政策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的过程中,笔者所在区的监督部门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监督、评估机构权力过小。我区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监督的部门主要是区教育局德育办,虽然德育办每年都会给各学校下发通知要求要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并会在固定时间检查,但由于其权力过小,对存在的问题并不能起到很好的督改作用。
其二,缺乏监督、评估的环节。监督和评估环节的科学和规范化是政策顺利执行的有效途径。如果缺乏此环节,就会出现政策执行的偏差。就笔者所在区为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文件是每学年开学初发到各校,但是在平时,很少有人来督查,学期末也没有总结性的评估,对课程的开设缺乏一个长效的监督机制。
三、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实施任重而道远,为了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需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对学校的领导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教育,让他们从思想上认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再次,监督部门要做好细化工作,好的表扬,不好的批评,对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轻描淡写,对好的经验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最后,要做好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培训工作。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中学,徐州,221000)
编辑/张 帆 终校/于 洪 王抒文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的现状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第四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指出: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我们从《纲要》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要进地方课程或者是由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就笔者所在的区来说,心理课的开设情况并不乐观,真正开课的学校屈指可数。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2015年出台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各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计划、列入课表,每两周一课时。
两年间,各校的课程实施仍然不十分乐观,存在以下一些状况: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按照文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没有纳入课程计划,更不要说进课表了;有的学校为了应付检查只是在课表上显示,用其他的课程代替;有的学校把所有的班会课都改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许班会课上会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但毕竟不是所有的班主任都具有专业的心理学背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收效甚微;仅有的一两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在遇到考试或其他重要活动时,往往把心理课先冲掉。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受阻的原因
(一)教育政策执行者的原因
在我国,教育政策主要由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负责执行。政策执行者是政策执行活动的行为主体,在政策执行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本文所涉及的教育政策的执行者更多的是学校的负责人。教育政策执行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的影响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 教育政策执行者的认识不足
首先,教育执行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一门课,开设课程会占用学生文化课的时间,认为学生在学校以学习为主,其他都是次要的。学校有个心理咨询室就可以了,心理教师负责把有问题的学生辅导好就行。许多学校的领导认为只要学生不出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算完成任务,万事大吉了。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会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绝不是仅仅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有了问题也不敢走进心理咨询室,或者是学生平时课余时间太少,根本没时间去咨询,所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很有必要。据笔者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学生都很想上心理课,兴趣很高。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一次在高考前的半个月,笔者主动联系校领导,要求给高三学生开一次考前心理放松讲座,得到的答复却是否定的。理由一是时间紧张,二是怕开了讲座学生会更紧张。可见,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认识不足,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
其次,教育执行者对政策的权威性认识不足。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是比较权威的。但是在一级一级执行到地方的时候就失去了权威性和约束力,所谓“天高皇帝远”,而且一直没执行也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所以,看似很权威的文件在真正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权威的保障。那么针对笔者所在的市出台的《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通知》,为什么很多学校还是没有实施呢?究其原因,很多学校的领导者都抱着一拖再拖,能躲就躲的态度,对政策缺乏权威感的认同,认为上面的领导都认识熟悉,到时候真正检查的时候可以靠所谓的 “关系”蒙混过关。所以,虽然2015年春季就颁布了这一政策,真正执行的学校寥寥无几。
2. 教育政策执行者的多重利益矛盾冲突
教育政策执行者具有多重社会身份,既是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又是地区和部门利益的代表。因此,在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中社会整体利益、 地区利益、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存在冲突和斗争。 当这些利益相互协调、在方向上彼此一致时,教育政策能够得到良好的执行;但当这些利益之间彼此冲突,难以协调,地区利益、 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又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时候,教育政策的执行容易出现问题,可能发生扭曲和变形。教育是伟大的事业,因而教育政策执行者具有“公益人”的特点;而按照亚当·斯密:“经济人”的观点,每个人在从事活动时,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教育政策执行者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具有“经济人”的自利倾向。当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又存在利益的冲突,观点的不一致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面进行贯彻实施,而对不利于自己的政策内容则进行抵制、推诿,或者是提出附加的要求,或干脆放弃执行,因而导致政策的失真。就笔者所在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来说,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是由学校的教学校长主管,纳入教学计划,分配具体的课时。课时分配下来,具体在课程表上的体现由教务处安排。但就目前现状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学校德育范畴,属于德育处分管。作为学校的教学校长来说,肯定是希望学校的成绩提高,有高分,高升学率。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在高考的范围内,没有衡量的指标,即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一些成绩,功劳也归德育处。站在德育处的角度来看,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心理课程的开设反而可能会占用心理老师更多的时间,导致不能完成其他德育工作。所以站在“经济人”的角度,开设心理课在各部门和执行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而执行者们又缺乏宏观的责任意识,导致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遭遇阻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的资源不足 教育政策执行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财力、信息和权威资源,是实施教育政策必备的物质基础。
就人力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首先得有心理教师。据笔者调查,到目前为止,全区通过教育系统招聘的、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教师不足10人,其他心理教师都是兼职。今年区教育局组织每校一名教师参加免费的心理咨询师培训,这样就保证了每所学校至少有一名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教师。当然以后每年都会进行,逐步扩大教师队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能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远远不够。笔者所在学校只有笔者一个人孤军奋战,开课的话只能在其中的某个年级开,而且课时量也比较大。
从财力上说,真正开设好心理课,需要一个标准的团体辅导室。因为心理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更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如果在普通的教室上课,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效果不好。但是,建团体辅导室、宣泄室等这样的专门教室,对学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力支出,这也影响了政策的实施。
另外,信息和权威资源对目前在职的心理教师来说是比较匮乏的。心理教师没有教材,没有参考书,没有教研活动,没有权威系统的资源网站,这一切都让心理课的开设难上加难。
(三)政策执行的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
政策执行的监督、评估是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性活动,是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机制的运行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最后的政策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的过程中,笔者所在区的监督部门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监督、评估机构权力过小。我区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监督的部门主要是区教育局德育办,虽然德育办每年都会给各学校下发通知要求要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并会在固定时间检查,但由于其权力过小,对存在的问题并不能起到很好的督改作用。
其二,缺乏监督、评估的环节。监督和评估环节的科学和规范化是政策顺利执行的有效途径。如果缺乏此环节,就会出现政策执行的偏差。就笔者所在区为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文件是每学年开学初发到各校,但是在平时,很少有人来督查,学期末也没有总结性的评估,对课程的开设缺乏一个长效的监督机制。
三、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实施任重而道远,为了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需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对学校的领导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教育,让他们从思想上认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再次,监督部门要做好细化工作,好的表扬,不好的批评,对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轻描淡写,对好的经验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最后,要做好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培训工作。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中学,徐州,221000)
编辑/张 帆 终校/于 洪 王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