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狠”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j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扫黑除恶深得人心,已取得明显成效。可见凡属正义之举,便没有办不成、办不好的事。
  近日与朋友聊天,谈及扫黑除恶,听到一种“恶人好治,狠人难缠”的说法,颇令人深思。其例证举不胜举,诸如在公交车上借故辱骂司机、抢夺方向盘;在马路上行车违章死不认账,与执法交警无理纠缠;在飞机和高铁上抢占他人座位,死不退让;等等,虽有舆论和相关措施予以制止,但目前仍时有发生,可见“狠人”之“狠”,不可等闲视之。
  打击黑恶势力,擒贼必先擒王;为王者一旦被制服,其手下随其作恶者,不是跟著束手就擒,就是如鸟兽散,扫黑除恶的行动不愁不见成效。可是,对于那些单个作恶、一时发飙的所谓“狠人”,并不这么简单。能被称为“狠人”者,决非等闲之辈,他(她)的那股“狠气”,往往与“厉害”“强悍”“不好惹”划等号,用戏剧大师关汉卿的说法,“就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所谓“泡不湿,揪不干”“无理搅三分,得理不让人”等等,均为“狠人”之“狠”的真实写照。
  “狠人”之“狠”,与恶人之“恶”,在性质上虽有所区别,但若放任其发飙,“狠”变为恶,其实只有一步之遥。重庆万州公交汽车坠江、浙江宁波养狗主人一家三口被杀等悲剧,都是“狠人”之“狠”上升为恶的惨痛教训。遗憾的是,在“狠”演变为恶的事件频频发生之后,除了舆论的谴责、在公交车上设置物理隔离栅栏之类防护措施之外,似乎不见更多标本兼治之策,公共场所一有纠纷出现,人们还是忧心忡忡,足见治“狠”之难。
  何以如此?难就难在,那些“狠人”的言行虽然过分,却往往事出有因,看似情有可原。那些与司机较劲、不肯罢休的人,大多是误过了该下车的站点,如不立即下去,就会离其目的地越来越远,而正在开车的司机偏要照章办事,不让其提前下车,他能不生气动怒?那些与执法交警斗狠者,不是因为太忙或认为处罚过重,何以如此激动?至于那些在飞机或高铁上抢占他人座位者,他自认为先到优先,如强行将其从座位上拽起,似有不近人情之嫌。这些事发情由,如不与公共安全和他人利益联系起来,似可同情理解,但,正是由于这种不理智、其实也并不人道的同情心理,助长了“狠人”之“狠”,害了别人和大家。
  “狠人”作恶,社会舆论大多习惯于从道德层面予以谴责。这一招,对于那些自珍自重、美丑与善恶意识强的人,也许管用,而对于那些道德修养先天不足、自制力薄弱者,则无异于隔靴搔痒。因为从道德层面而言,发飙的“狠人”有错,与其较劲的其他人,比如司机,还有冷眼旁观的看客,何尝一点错没有!前者在“狠人”发飙时还手,违反了特定岗位作业者的职业道德;后者不能见义勇为,对“狠”的行为视而不见,违反了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社会公德,谁不应当受到教育?
  道德教化、物理隔离之类防护措施虽不可少,但主要的还是要以法治“狠”。“狠人”之“狠”,无非如此几招:赌狠、耍赖、撒泼、动粗,不论其如何表现,一律以相关法律加以对照,该处罚的处罚;该依法限制其人身自由的,立即兑现;该追究刑事责任的,绝不任其逍遥法外。只有令其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狠人”之“狠”,才不至于演变为“恶人”之“恶”。
  治“狠”务必法治在先,用法律的手段,抑制“狠人”的犯“狠”心理,控制其赌狠行为。惟其如此,才是解决“恶人好治,狠人难缠”问题的正确选择。

其他文献
忙碌了一天,在睡前赴一场声音的邀约,伴着轻柔的音乐,让中外名家的名言隽语款款流动:“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近来,一些主打名作朗读的微信公众号愈发获得人们的青睐。一群朗诵爱好者聚在一起,或自己献声、或邀请名家,甚至还有奶声奶气的孩子,他们共同种下一小片文学的自留地,为生活保有一个诗意的空间。  如果说,文字的震撼起自视觉,那么朗读则充当了文字的“扩音器”
期刊
20世纪90年代初,温州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全国闻名,皮鞋只能穿一个星期,皮带只能用半个月。当时浙江省一位副省长在温州买了一条牛皮皮带,用不到一个月,打个喷嚏就把皮带震断了,还是当着几个女干部的面,让他尴尬万分。  在此之前,这位副省长其实也听说过温州假冒伪劣产品猖獗的反映,发过几次指示要严肃查处,但毕竟没有亲身感受,没有切肤之痛,还多少有些疑问,真有说的那么严重吗?这一条假皮带才让他真真切切感知了
期刊
期刊
如今是网络时代,一部手机在手,犹如一支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皆可成为“写手”,这当然是科技时代赋予人们的大好事。遺憾的是,“写手”们(包括某些业内人士与“老记”等)手指下敲打出来的“文章”,错别字、欠通顺的句子、曲解或误解古语的地方层出不穷、比比皆是。以致《新华每日电讯》要开辟一个名为《捉错园》的专栏,针对纸本、网络等出现的错讹予以曝光、辨正,如:“伦落街头(正写为“沦落”)”;“员工们肆业
期刊
时代的进步,有时是以某些物件的淡出和消逝为标志的。譬如,票证就从“必要”变得“次要”直至“不要”,使得如今的80后、90后对票证的理解只剩下车票、门票。而在70后往前的N代,都有一段与票证相关的苦涩记忆:不只是布票、粮票、油票,还有冬储大白菜票、煤票、水票……  当年票证一纸风行的背后,是物的选择稀少。一些怀旧文字不乏与吃相关的话题或轶事,这正是计划经济时代大潮退去之后留下的深刻足印,缺什么,念什
期刊
所谓“一局走残皆破眼”。许多改变历史的揪心事,往往如此。  唐五代有个著名的故事“三矢之誓”。晋王李克用在乱世争霸中与三个仇敌结下很深的梁子,于是临死之前交给儿子李存勖三支箭,让其发誓必报遗恨。李存勖不辱父命,用十五年时间完成了三誓,斩杀仇人并获其疆域,一度成为五代十国时的中原霸主。充满讽刺意味的是,仅三年后便剧情反转,这位一世之雄竟死于叛变旧部之矢。  后来,欧阳修将其归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
期刊
在写作上,不想被机器人打败,你至少要……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这首平仄规矩、清新别致的诗,竟然出自一位机器人之手,是不是让你有点脑洞大开?  近年来,机器人吟诗、作赋、写稿、绘画的新闻屡见报端,引发了人们热议。  据报道,名为“小冰”的机器人,匿名投稿的诗篇多次被《北京晨报》《长江诗歌》采用刊发,它的第一部原创诗集《阳光失去了玻璃窗》更是吸引了很多
期刊
一生就是那么几十年,一年都是365天,一天都是24小时。时间老人从来不会偏向谁,也不讨厌谁。  然而,具体到每一个人,对待时间的态度或者说对时间的利用,却是千差万别,大相径庭。  有些人是真忙。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有的单位违反劳动法规定,搞什么“五加二”“白加黑”,让员工连休息时间都没有。有的人自我加压,休息时间不休息,再去练摊,去兼职,去进修学习……总之没有闲
期刊
世间万物,大多喜欢阳光而厌恶阴暗,倘若在阴暗处久了,便免不了滋生出疾病。因此,生活中的各种“晾晒”便不足为奇了———粮食晾晒后不会发芽变质,衣被晾晒后就会蓬松干爽,书籍晾晒后才会消除霉菌。唯有晾晒,事物才能吐故纳新,保持其原有的丰润与神韵。  人何尝不是如此?  孔子的学生子贡说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就是说,一个人的缺点错误,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人都看得见,勇
期刊
在广州国际文学周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盛典期间,主办方举办了一场“回望手写时代”的文学手稿展,展出的是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的上世纪80年代作家手稿,包括巴金、汪曾祺、刘心武、莫言、刘斯奋等16位名家24部作品,重温手写书稿的时代魅力,致敬一个逐渐失去的文学时代。  作家手稿展把我们拉回了上世纪80年代,那个新时期文学创作红红火火的时期。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作家的重要作品都是他们用笔一字一划写出来的,他们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