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CK即学科教学知识,自从8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舒尔曼提出开始至今,对促进教学成效和对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PCK是教师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的整合,即教师利用各种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方法(HOW),使学科知识(WHAT)适合于不同兴趣、能力和背景和学生。(WHO)帮助或引导学生理解学科知识。
教学活动组织与进行一定要在教师的学科知识框架(WHAT)、儿童的知识框架(WHO)、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HOW)这三点上清楚把握.即学什么(WHAT);谁在学(WHO);怎样学(HOW)。
以下以大班的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为例,我们看看教师是怎样从教师的角度(WHAT)、儿童角度(WHO)、和策略角度(HOW)上来有效的完成一次教学活动。
一、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学科内容
第一,教师自己必须对学科知识要有充分的理解,不仅理解学科中的概念、概念之间的关系,也要理解课程的结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了解教学的目标和信念、学科性质、学生特点、社会文化、特殊背景知识等,为后面的选择做准备。
第二,关于选择教学内容的知识,聚焦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什么”,应当教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应该以什么样的顺序呈现;包括哪些基本的知识和概念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就应源于对学科知识、教学目标的知识和信念、关于课程和教材的知识、学科性质、学生特点、社会文化、特殊背景知识等的综合考虑。
二、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满足幼儿年龄特点的需要
那么在合理的学科内容选择与目标的制定之后,更重要的是,教师应了解幼儿的年龄、能力、兴趣爱好等经验,分析选定学习内容中的核心经验,确定我们要给予幼儿的学习内容是他们需要和感兴趣的。分析对于选定的学科知识大多数幼儿可以理解到什么程度,哪些是幼儿学习掌握的重、难点的。并在教学前提前了解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等,“奇妙的声音”属于“自然科学现象”范畴的内容,主要围绕自然科学现象的物理现象“声音”获得经验,从中看到幼儿可以获得的核心经验有:①各种各样的声音感知;②不同物体会发出不同声音;③乐音与噪音;④不同的人对声音有不同的喜好;⑤声音的传递;⑥声音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从策略的角度出发,为目标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对于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从策略上选择多种教学方法、丰富的活动材料,为有效学习提供一切的可能性。
《有趣的声音》据内容特点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采用了操作、观察、演示、讨论的学习方法,其中主要选择的是探究和实验的操作性的学习方法,让孩子们不但用耳朵听到声音的振动,还可以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振动。让孩子运用多种感官亲自的感受中去发现去总结。
在学习材料上大鼓的选择上是一个亮点,它非常清晰的将声音是振动的这样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形象直观的解读给幼儿。
由此看出,在PCK指导下组织幼儿理解学科知识,一定要从教师、学生及策略角度出发,全方位的为教学目标服务最终达到幼儿有效学习的目的,教师在追求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完美整合的同时也要重视到教师要有能力把自己已有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如何有效转变为孩子们的学习知识,这也将是我们更高远的努力方向。
附: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
设计意图:大班幼儿已经能分辨出身边单一的声音,并知道通过敲击可以发出声音,但对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还存在着困惑,不是很了解。《指南》指出5~6岁儿童能动手动脑找出问题的答案。
活动目标:①发展幼儿的听辨音能力,能够对探索周围的世界感兴趣;②通过探索活动初步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③了解噪音和乐音,知道噪音的危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活动准备:①乐器准备:铃鼓、三角铁、木鱼、撞钟、钢板琴、响板、大鼓或小军鼓(每样一个);②收集材料准备:矿泉水瓶、木梳、筷子、塑料纸、报纸(每样一个)、瓶盖两三个;③音乐准备:各种动物的声音、好听的音乐、噪音。
活动过程:
1.猜一猜感知声音。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几种你们非常熟悉的声音,你们想听吗?播放声音(第一次播放一种声音,第二次播放两种叠加在一起的声音,根据孩子的情况以此类推)。师:小朋友们的耳朵好灵哦!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2.分组探索声音的产生。师:现在我们先来尝试一下制造声音。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些材料放在了桌子上,有一些是乐器,有一些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小朋友可以自由选择这些物品进行尝试,也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交换,但请小朋友记住在操作过程中不能争抢材料。(材料分两张桌子摆放,一张桌子放乐器,一张桌子放收集材料小朋友在操作完成后可以進行交换操作)师:小朋友们刚才都用这些材料制造出声音了吗?谁能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呢?(幼儿大胆回答,教师小结:物体进行碰撞振动而产生了声音;不同材料物体产生的声音也不一样。)
3.小实验。利用实验游戏,帮助孩子了解物体震动就能产生声音,停止震动声音也就没有了。如下:①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些瓶盖舞蹈家,现在掌声有请!(将瓶盖放在鼓面上)师:咦?瓶盖怎么不跳舞呢?哦!原来小瓶盖们说要大鼓唱歌她才会跳舞。教师敲击鼓面豆子跳起舞来。师:为什么小瓶盖要大鼓唱歌他才跳舞呢?(引导幼儿感知鼓面震动发出声音豆子才能跳舞);②请幼儿把手放在鼓面上感知屋面的震动;③师:怎样让大鼓停止唱歌呢?(引导多少幼儿发现物体没有震动就没有声音,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震动产生的。)
4.尝试用身体制造声音。师:小朋友们刚才用各种各样的物品制造出了声音,现在我们什么也不拿,试一试身体都有那些地方会发出声音呢?你是怎样做到的呢?
5.分辨声音。播放两端音乐,请小朋友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小结:好听的声音是音乐,不好听,过大刺耳的声音是噪音)
6.活动结束。
教师小结: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是通过震动和碰撞发出的声音,有的声音好听,有的不好听,多听好听的声音,会让人心情舒畅,而听多了不好听的声音就会有害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平时要轻轻说话,轻轻走路,拿放东西也要轻轻的;在家也一样,看电视,听音乐都不要把声音开得太大了,现在就让我们学着小猫的样子轻轻的离开这里吧!
PCK是教师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的整合,即教师利用各种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方法(HOW),使学科知识(WHAT)适合于不同兴趣、能力和背景和学生。(WHO)帮助或引导学生理解学科知识。
教学活动组织与进行一定要在教师的学科知识框架(WHAT)、儿童的知识框架(WHO)、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HOW)这三点上清楚把握.即学什么(WHAT);谁在学(WHO);怎样学(HOW)。
以下以大班的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为例,我们看看教师是怎样从教师的角度(WHAT)、儿童角度(WHO)、和策略角度(HOW)上来有效的完成一次教学活动。
一、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学科内容
第一,教师自己必须对学科知识要有充分的理解,不仅理解学科中的概念、概念之间的关系,也要理解课程的结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了解教学的目标和信念、学科性质、学生特点、社会文化、特殊背景知识等,为后面的选择做准备。
第二,关于选择教学内容的知识,聚焦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什么”,应当教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应该以什么样的顺序呈现;包括哪些基本的知识和概念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就应源于对学科知识、教学目标的知识和信念、关于课程和教材的知识、学科性质、学生特点、社会文化、特殊背景知识等的综合考虑。
二、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满足幼儿年龄特点的需要
那么在合理的学科内容选择与目标的制定之后,更重要的是,教师应了解幼儿的年龄、能力、兴趣爱好等经验,分析选定学习内容中的核心经验,确定我们要给予幼儿的学习内容是他们需要和感兴趣的。分析对于选定的学科知识大多数幼儿可以理解到什么程度,哪些是幼儿学习掌握的重、难点的。并在教学前提前了解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等,“奇妙的声音”属于“自然科学现象”范畴的内容,主要围绕自然科学现象的物理现象“声音”获得经验,从中看到幼儿可以获得的核心经验有:①各种各样的声音感知;②不同物体会发出不同声音;③乐音与噪音;④不同的人对声音有不同的喜好;⑤声音的传递;⑥声音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从策略的角度出发,为目标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对于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从策略上选择多种教学方法、丰富的活动材料,为有效学习提供一切的可能性。
《有趣的声音》据内容特点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采用了操作、观察、演示、讨论的学习方法,其中主要选择的是探究和实验的操作性的学习方法,让孩子们不但用耳朵听到声音的振动,还可以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振动。让孩子运用多种感官亲自的感受中去发现去总结。
在学习材料上大鼓的选择上是一个亮点,它非常清晰的将声音是振动的这样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形象直观的解读给幼儿。
由此看出,在PCK指导下组织幼儿理解学科知识,一定要从教师、学生及策略角度出发,全方位的为教学目标服务最终达到幼儿有效学习的目的,教师在追求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完美整合的同时也要重视到教师要有能力把自己已有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如何有效转变为孩子们的学习知识,这也将是我们更高远的努力方向。
附: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
设计意图:大班幼儿已经能分辨出身边单一的声音,并知道通过敲击可以发出声音,但对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还存在着困惑,不是很了解。《指南》指出5~6岁儿童能动手动脑找出问题的答案。
活动目标:①发展幼儿的听辨音能力,能够对探索周围的世界感兴趣;②通过探索活动初步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③了解噪音和乐音,知道噪音的危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活动准备:①乐器准备:铃鼓、三角铁、木鱼、撞钟、钢板琴、响板、大鼓或小军鼓(每样一个);②收集材料准备:矿泉水瓶、木梳、筷子、塑料纸、报纸(每样一个)、瓶盖两三个;③音乐准备:各种动物的声音、好听的音乐、噪音。
活动过程:
1.猜一猜感知声音。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几种你们非常熟悉的声音,你们想听吗?播放声音(第一次播放一种声音,第二次播放两种叠加在一起的声音,根据孩子的情况以此类推)。师:小朋友们的耳朵好灵哦!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2.分组探索声音的产生。师:现在我们先来尝试一下制造声音。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些材料放在了桌子上,有一些是乐器,有一些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小朋友可以自由选择这些物品进行尝试,也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交换,但请小朋友记住在操作过程中不能争抢材料。(材料分两张桌子摆放,一张桌子放乐器,一张桌子放收集材料小朋友在操作完成后可以進行交换操作)师:小朋友们刚才都用这些材料制造出声音了吗?谁能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呢?(幼儿大胆回答,教师小结:物体进行碰撞振动而产生了声音;不同材料物体产生的声音也不一样。)
3.小实验。利用实验游戏,帮助孩子了解物体震动就能产生声音,停止震动声音也就没有了。如下:①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些瓶盖舞蹈家,现在掌声有请!(将瓶盖放在鼓面上)师:咦?瓶盖怎么不跳舞呢?哦!原来小瓶盖们说要大鼓唱歌她才会跳舞。教师敲击鼓面豆子跳起舞来。师:为什么小瓶盖要大鼓唱歌他才跳舞呢?(引导幼儿感知鼓面震动发出声音豆子才能跳舞);②请幼儿把手放在鼓面上感知屋面的震动;③师:怎样让大鼓停止唱歌呢?(引导多少幼儿发现物体没有震动就没有声音,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震动产生的。)
4.尝试用身体制造声音。师:小朋友们刚才用各种各样的物品制造出了声音,现在我们什么也不拿,试一试身体都有那些地方会发出声音呢?你是怎样做到的呢?
5.分辨声音。播放两端音乐,请小朋友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小结:好听的声音是音乐,不好听,过大刺耳的声音是噪音)
6.活动结束。
教师小结: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是通过震动和碰撞发出的声音,有的声音好听,有的不好听,多听好听的声音,会让人心情舒畅,而听多了不好听的声音就会有害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平时要轻轻说话,轻轻走路,拿放东西也要轻轻的;在家也一样,看电视,听音乐都不要把声音开得太大了,现在就让我们学着小猫的样子轻轻的离开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