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是每一位历史教师都想达到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效课堂的构建,利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来拉近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初中历史 高效课堂 导入方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6.069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为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高效率,让学生乐于学习历史知识,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导入方法则是教学的首要环节。现结合教学实践,简要谈谈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导入方法。
一、情绪导入法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教学时,注重以情感感人,用深情的导入语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笔者在讲授《抗日战争》内容时,曾设计过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提到12月13日,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这是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南京遭受了浩劫,日本侵略者疯狂杀戮手无寸铁的民众和投降士兵三十万人,这样惨绝人寰的罪行确是不被日本政府承认的。从这一事件中,我们看到了日军的残暴,也体味到民族的血泪和惨痛的教训。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今天的一百多年里,民族危机意识始终笼罩在国民心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指的是什么?”由于导入时非常动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让学生似乎有了一种厚重的使命感,深受感染。
二、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导入方法。这一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很好地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如在学习《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时,要求同学们回顾“丝绸之路”的路线,接着教师说:“‘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也让中国先进的科技成就通过这条商路到达了世界各国,那么你知道中国在两汉时期有哪些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吗?”由此导入新课。再如,学习《北宋的政治》一课时,向学生提问: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什么?唐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也是武将出现专权,最终走向灭亡,由此导入新课。
三、图片导入法
另一个比较常用的导入方法是图片导入法。从图片的内容看,可以呈现的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遗迹等等,这些形象直观的图片用在相对枯燥的学习内容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秦统一中国》这一内容时,笔者改变了以往相对单调的复习导入,以历史人物秦始皇导入本课,使本课内容更具人情味。在新课开始时,以幻灯片呈现了秦始皇的图片并设计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位人物是谁吗?他就是秦始皇。这个人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作了哪些重要贡献?”这样既可以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同时又使学生了解了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再如,讲《宋代经济的发展》时,出示《清明上河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了哪些不同身份的人?他们正在做什么?你对这幅图的第一印象是什么?通过这样方式导入,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自然会激发学习兴趣。
四、虚拟人物法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置虚拟人物并设置启发性问题、悬念式问题,这样让学生從一开始就置身于历史情景中,就能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中,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了一段历史短剧,学生们穿越时空,来到了战国,亲身感受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笔者设计了其中一个主题,是让学生进入一位农民的家里,发现该农民家中有田地,生活富庶,问后才得知,原来战国时期已经废除了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了。由此设问:战国时期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土地自由买卖呢?由此导入。这样设计导入,让学生从情景中感知历史史实,缩小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一系列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求知欲,也使这样一堂抽象乏味的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五、歌曲导入法
课堂导入应遵循坚持兴趣激发原则,而歌曲本身具有的艺术性及时代性,能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想要历史课堂高效,歌曲导入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内容时,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教师提问:歌词中提到的这位老人指的是谁?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什么意思?由此导入新课。再如,讲述《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内容时,播放《七子之歌——澳门》,让学生跟着一起合唱,调动了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这样的方式,既能感染学生的情绪,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中的基本要求。
六、诗词导入法
很多古诗词是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可以营造活跃欢畅的气氛,提起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以丰满的情感投入课堂学习。如讲述盛唐气象时,学生齐读多媒体中刘禹锡的《百花行》,简单讲解后指出唐朝盛世,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的景象,由此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再如讲述《三国鼎立》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带领学生进入宏阔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
七、影视作品导入法
历史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为了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而生动,有机地运用影视作品导入,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历史的真实现象,增强了历史的生动性。如在讲南昌起义时,可播放《建军大业》的片段,提问:“这部影片的上映为了纪念哪一件事?”“对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时,先播放《甲午风云》中的历史片段,指导学生思考:清政府组建了强大的北洋舰队,为什么战败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让问题紧扣学生的心弦后,进入新课学习效果会很好。
八、传统节日及纪念日导入法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将纪念日或传统节日作为考题比比皆是,由此可见节日的重要性。国内外历史上有很多意义非凡的日子,把他们作为新课导入的引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要纪念这一天。如中国历史上,用五四青年节引入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学习;7月1日建党节引入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学习;用7月7日中国人对抗日战争纪念日引入对“抗日战争”的学习;用8月1日建军节引入对“南昌起义”的学习;用10月1日国庆节引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学习。在世界史上,用5月1日国际劳动节引入对“巴黎公社”的学习;用7月4日美国国庆节,引入“美国内战”的学习;用7月14日法国国庆节,导入对“法国大革命”的学习等等。
九、材料导入法
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又要联系实际,这时,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多采用材料导入法。材料的形式多种多样,只要能够运用恰到,就能为高效课堂的创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诗词对联导入法,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兴趣盎然,如讲“开元盛世”时,可先朗读杜甫诗作《忆昔》,然后教师指出:“杜甫是唐朝时有名的诗人,他的诗大家很小就学过,那么这首诗中的‘开元全盛日’指什么呢?”二是歌谣导入,如讲“明朝的统治”内容时,教师先展示一首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然后对学生说:这里的“朱皇帝”是谁?由此导入新课。三是故事导入。历史人物在故事中才会显得鲜活、生动,如在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时,讲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经典成语故事,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情境中。这样既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十、时事导入法
初中历史课讲的是过去发生的事,因此很多学生不感兴趣,认为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实际上今天社会上发生的很多问题都和历史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巴以冲突、香港澳门问题、台湾问题等等,课堂教学时用这些热点引入课堂就会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节课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台湾岛内的混乱局面的视频,设置问题:为什么台湾岛会发生动乱?台湾为什么会与祖国大陆分离?用看得见的事实来激发兴趣、增强探究的欲望。
总而言之,组织好课堂,关注全体学生,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创建历史教学的高效课堂,教学中不必拘泥于某种特定模式,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运用好,充分调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样才能把传统的历史课变成学生喜欢学、愿意学的学科,使历史课富有无限的魅力,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关键词:初中历史 高效课堂 导入方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6.069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为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高效率,让学生乐于学习历史知识,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导入方法则是教学的首要环节。现结合教学实践,简要谈谈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导入方法。
一、情绪导入法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教学时,注重以情感感人,用深情的导入语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笔者在讲授《抗日战争》内容时,曾设计过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提到12月13日,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这是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南京遭受了浩劫,日本侵略者疯狂杀戮手无寸铁的民众和投降士兵三十万人,这样惨绝人寰的罪行确是不被日本政府承认的。从这一事件中,我们看到了日军的残暴,也体味到民族的血泪和惨痛的教训。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今天的一百多年里,民族危机意识始终笼罩在国民心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指的是什么?”由于导入时非常动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让学生似乎有了一种厚重的使命感,深受感染。
二、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导入方法。这一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很好地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如在学习《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时,要求同学们回顾“丝绸之路”的路线,接着教师说:“‘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也让中国先进的科技成就通过这条商路到达了世界各国,那么你知道中国在两汉时期有哪些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吗?”由此导入新课。再如,学习《北宋的政治》一课时,向学生提问: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什么?唐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也是武将出现专权,最终走向灭亡,由此导入新课。
三、图片导入法
另一个比较常用的导入方法是图片导入法。从图片的内容看,可以呈现的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遗迹等等,这些形象直观的图片用在相对枯燥的学习内容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秦统一中国》这一内容时,笔者改变了以往相对单调的复习导入,以历史人物秦始皇导入本课,使本课内容更具人情味。在新课开始时,以幻灯片呈现了秦始皇的图片并设计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位人物是谁吗?他就是秦始皇。这个人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作了哪些重要贡献?”这样既可以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同时又使学生了解了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再如,讲《宋代经济的发展》时,出示《清明上河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了哪些不同身份的人?他们正在做什么?你对这幅图的第一印象是什么?通过这样方式导入,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自然会激发学习兴趣。
四、虚拟人物法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置虚拟人物并设置启发性问题、悬念式问题,这样让学生從一开始就置身于历史情景中,就能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中,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了一段历史短剧,学生们穿越时空,来到了战国,亲身感受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笔者设计了其中一个主题,是让学生进入一位农民的家里,发现该农民家中有田地,生活富庶,问后才得知,原来战国时期已经废除了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了。由此设问:战国时期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土地自由买卖呢?由此导入。这样设计导入,让学生从情景中感知历史史实,缩小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一系列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求知欲,也使这样一堂抽象乏味的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五、歌曲导入法
课堂导入应遵循坚持兴趣激发原则,而歌曲本身具有的艺术性及时代性,能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想要历史课堂高效,歌曲导入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内容时,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教师提问:歌词中提到的这位老人指的是谁?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什么意思?由此导入新课。再如,讲述《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内容时,播放《七子之歌——澳门》,让学生跟着一起合唱,调动了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这样的方式,既能感染学生的情绪,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中的基本要求。
六、诗词导入法
很多古诗词是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可以营造活跃欢畅的气氛,提起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以丰满的情感投入课堂学习。如讲述盛唐气象时,学生齐读多媒体中刘禹锡的《百花行》,简单讲解后指出唐朝盛世,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的景象,由此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再如讲述《三国鼎立》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带领学生进入宏阔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
七、影视作品导入法
历史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为了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而生动,有机地运用影视作品导入,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历史的真实现象,增强了历史的生动性。如在讲南昌起义时,可播放《建军大业》的片段,提问:“这部影片的上映为了纪念哪一件事?”“对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时,先播放《甲午风云》中的历史片段,指导学生思考:清政府组建了强大的北洋舰队,为什么战败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让问题紧扣学生的心弦后,进入新课学习效果会很好。
八、传统节日及纪念日导入法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将纪念日或传统节日作为考题比比皆是,由此可见节日的重要性。国内外历史上有很多意义非凡的日子,把他们作为新课导入的引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要纪念这一天。如中国历史上,用五四青年节引入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学习;7月1日建党节引入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学习;用7月7日中国人对抗日战争纪念日引入对“抗日战争”的学习;用8月1日建军节引入对“南昌起义”的学习;用10月1日国庆节引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学习。在世界史上,用5月1日国际劳动节引入对“巴黎公社”的学习;用7月4日美国国庆节,引入“美国内战”的学习;用7月14日法国国庆节,导入对“法国大革命”的学习等等。
九、材料导入法
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又要联系实际,这时,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多采用材料导入法。材料的形式多种多样,只要能够运用恰到,就能为高效课堂的创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诗词对联导入法,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兴趣盎然,如讲“开元盛世”时,可先朗读杜甫诗作《忆昔》,然后教师指出:“杜甫是唐朝时有名的诗人,他的诗大家很小就学过,那么这首诗中的‘开元全盛日’指什么呢?”二是歌谣导入,如讲“明朝的统治”内容时,教师先展示一首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然后对学生说:这里的“朱皇帝”是谁?由此导入新课。三是故事导入。历史人物在故事中才会显得鲜活、生动,如在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时,讲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经典成语故事,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情境中。这样既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十、时事导入法
初中历史课讲的是过去发生的事,因此很多学生不感兴趣,认为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实际上今天社会上发生的很多问题都和历史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巴以冲突、香港澳门问题、台湾问题等等,课堂教学时用这些热点引入课堂就会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节课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台湾岛内的混乱局面的视频,设置问题:为什么台湾岛会发生动乱?台湾为什么会与祖国大陆分离?用看得见的事实来激发兴趣、增强探究的欲望。
总而言之,组织好课堂,关注全体学生,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创建历史教学的高效课堂,教学中不必拘泥于某种特定模式,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运用好,充分调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样才能把传统的历史课变成学生喜欢学、愿意学的学科,使历史课富有无限的魅力,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从历史中汲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