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与创新的融合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fand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識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而将情境创设法运用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征,又有助于提升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记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围绕视听刺激、想象拓展以及互动延伸三大板块探讨如何将教材与创新融合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情境创设中。
  【关键词】教材 创新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070-02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应当满足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即提升学生识字的兴趣与自主学习动力。情境创设法的实践教学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征,又有助于提升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记忆。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理念强调:“先识字再阅读,然后作文”。事实上这种理念忽视了学生识用合一的重要性,而笔者认为基于课本的情境拓展尤为重要,因为课文中的文本事实上已经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料。目前,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识字教学的情境应用。为此,笔者认为应当在充分利用课本语言范本的基础上,辅以情境创设的创新手段,有效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围绕视听刺激、想象拓展以及互动延伸三大板块进行探讨。
  一、视听刺激
  在导学过程中,往往会涉及与大自然中的动植物、自然现象、生活经验有关的生字教学,对于这类识字教学,可以通过实物、图画甚至声音等方式直观形象地将字义展现出来,有助于低年级学生强化具体的形象思维,创设一个视听结合的仿真情境。
  例如在学习“鸡、鸭、鹅”等动物词汇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出农场的场景,通过不同动物的叫声或者模仿不同动物的动作让学生进行“猜一猜”,强化对这三种动物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观察,知道这三种动物都属于鸟类,所以带有“鸟”字旁。除了虚拟的情境外,还可以通过学生对实物感觉理解词语。二年级上册《称赞》中有个词“粗糙”,学生不易理解,可以实物展示两块瓷片,一块表面粗糙,一块表面光滑,让学生用眼看,用手摸,词语的意思就理解了。教师更可以抓取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我观察强化记忆。
  二、想象拓展
  为了巩固学生对于课文的印象,教师可以依据课本中的某一主题内容将课文涉及的生字“串连”起来,创造出一些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感知、体验以及运用汉字。例如教学山、石、田、土等一系列象形字时,教师可讲这些字“串连”在一起创设一个山野的情境,让学生想象一座山,山上有许多石头,山下是农田以及土堆,这时老师边讲边画图,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字的含义。
  教师有目的性地创设情境,就是让学生通过教材之“本”在社会生活当中寻找答案,丰富自己的语文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涉及的是一些略微抽象的会意字,教师可针对字形字义编写“顺口溜”帮助识记,如“贫”,宝贝被瓜分了,成了贫穷的人;“富”,有房子,还有一口田,是富人;“卡”,上不去也下不来,卡住了。这样,枯燥的识字就变成了一个津津有味的故事或顺口溜,让学生因为这个有趣的故事而强化了对汉字的识记。此外,由于形声字占了识字教学的大部分,教师也可以通过换偏旁识记法,加强学生在字音、字形、字义上的印象。
  三、互动延伸
  在学生初识生字之后,通过情境互动延伸,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有助于强化学生记忆。如组织学生开展“猜谜语”“接龙”“看图说话”等互动游戏,甚至可将课文内容改编为儿歌,通过跟唱这种形式强化学生的重复记忆。如采字,教师通过动作和语言“手在树上摘果子”,使学生既懂得字义又记住字形。或者,教師可以编制一些有助于字形识记的字谜让学生去猜:如:(告)一口咬掉牛尾巴;(琴)今日头上写二王;(握)屋边伸支手等等,既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也可以实现巩固旧知的目的。
  在情境创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情境与课文内容的关联性,脱离课文语境而一味追求新颖的情境,只会增加学生的接受难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应当依据教材的教学需要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最优方法,提升情境创设教学的可操作性,最后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为了使“情境”在学生的记忆当中保持鲜活的印象,课后巩固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情境创设只有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创新,才能充分提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让看似机械、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有趣,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崔雄燕.文字识用结合——生字教学的情境创设策略[J]. 小学教学参考, 2014(7):96-96.
  [2]张丽丽.识字教学中情境创设法的应用[J]. 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 2015(7):56-56.
其他文献
【摘要】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为依据,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使语文教学贴近高职生活,增强高职语文的实用性,对如何将高职语文教学生活化进行策略探究。本文试图从课堂教学、写作训练和综合实践拓展方面做浅显的尝试。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语文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055-01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
期刊
【摘要】顾曰国在《多模态感官系统与语言研究》一文中界定了“多模态”的概念,梳理了多模态感官系统与语言跨学科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及所研究的三个理论问题,为多模态与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视角。  【关键词】多模态 多模态感官系统 语言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衡水学院2016年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编号为jg2016093)和2015年河北省高等學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Y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课程改革方案指导性文件的颁布和实施,学校、教师以及社会都开始不断重视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的工作。教师们运用乡土教学的方式让以往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文主义素养等,还更好地实现了历史新课程教学目标。  【关键词】乡土资源 武汉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血肉相连。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语文教学回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59.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065-01  新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能顺畅朗读,了解内容,背诵一些课文”,也把原来占全教程30%的数量降到了20%。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教学难度上都有所下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负担的减少,但是也可以看出对文言教学的“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言文是中化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
期刊
【摘要】在分析中职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存在学习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探讨了“翻转课堂”的相关内涵,最后论述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结合问题,希望对于今后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发展具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中职教育 翻转课堂教学 计算机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0
期刊
【摘要】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体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中国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文化的价值认同及传承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及其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部分研究生对中国文化自信缺失,主要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优秀成果的当代价值认识不足;对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即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文化缺乏關注及价值认同。提出相应对策:提高文化价值认识,重塑文化学习行为。  【关
期刊
【摘要】对于高等学校来说,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一些弱势学生进行帮助,保证他们能够顺利毕业,和其他学生拥有平等的权力。这里的资助既包括经济上的帮扶,又包括精神心理上的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长为合格的国家建设者,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还存在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资助育人 经济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
期刊
【摘要】现代化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了解当代社会、学生的特点,融学科教育与心理教育于一体,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的同时,也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使学生顺利成长。与此同时,要求教师也要随时代发展,不断进步。本文拟从对教育工作的认识、世界教育发展、现代化教育的内涵、现代教育中学生与教师共同发展四个方面试论中国的现代化教育。  【关键词】教育 现代 发展 认同  【中图分类号】G521
期刊
【摘要】政治标准是党员发展的首要标准。本论通过解读政治标准的内涵,并分析目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标准偏差,总结出考察高校学生入党申请人政治标准的四个方面,以应用于实际党建工作。  【关键词】高校党员发展 政治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076-01  学生党员发展历来都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大课题。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