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17日清晨,南方来的旅客走出北京火车站的时候,眼前的景象令他们大吃一惊:一层厚厚的黄土均匀覆盖在宽阔的广场和庞大的建筑物上,益增北京的“厚度”目力所及,远近一片朦胧:大街上行驶的汽车犹如各式“装甲车”,风吹过,带起阵阵“轻烟”;一股强烈的土腥味弥漫在空气中。
这本来是桃红柳绿的季节,但沙尘暴不容拒绝的蛮横却使京城“花容失色”。“沙尘如雪盖京华,满城尽带黄金甲”,媒体用这样的打油诗来形容这一天的北京。
据统计,16日夜里,北京的尘降是20克每平方米,降落在整个北京市的沙尘大约有30多万吨。
北京市环保局教办主任王小明表示,这是今年春天以来第八次外来沙尘影响北京,也是最为严重的一次。北京因此遭遇了六年来最严重的空气污染。
“同志们,我们不能闭门开会。会场外,北京正出现严重的降尘天气。北京扬尘天气已经持续了十多天了,这虽然有气候的因素,但也反映出球境问题的严重性。”同样在这天早上,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开幕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以此作为开场白。
他接着说:“沙尘暴连续发生,对我们是一个警示。我们在这里开会,感到肩上的压力。”
据国家林业局监测,本次沙尘天气影响了新疆、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京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62个县(旗、市),受影响面积约161万平方公里,受影响的人口约2亿人。
此前,自4月9日开始,今年范围最大、强度最烈的一次沙尘天气就已经在中国北方肆得无忌,影响范围包括西北地区大部、华北大部、辽宁南部和河南西北部等地的十三个省(区、直辖市)。
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于4月9日,当天,从乌鲁木齐开往北京的T70次列车遭遇百年罕见的沙尘暴袭击,列车迎风的车窗玻璃悉数被狂风卷起的石块击碎,车内温度骤然降至零摄氏度以下。700多位乘客和乘务人员用被子和床板挡住窗户,与随时可能邂逅的死神擦肩而过。
2004年和2005年,北京的春天始终明媚,以至于人们几乎遗忘了沙尘暴的存在。
“由于境内境外沙尘源的存在,注定在我国不可能根治沙尘暴。”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告诉媒体。
在今后的许多年中,“带沙生存”可能是北京以及整个北方中国居民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沙尘暴将来得更猛烈
18日,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肖子牛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预计中国北方还将在18-19日,21~22日和27日前后出现三次风沙天气。
“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中国北方居民不得不‘与沙共舞’。”资深环保记者、《中国绿色时报》主任刘慎元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对于此次沙尘暴的形成,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博士崔书红告诉本刊记者:“去年的暖冬,为今年的沙尘暴爆发提供了条件。有很多裸露的尘土,在空气形成强烈的对流后,容易造成这种沙尘天气。”
今年入春之后,温度仍然持续偏高。据统计,3月以來,中国北方地区平均气温为3.6摄氏度,比常年同期(2.9摄氏度)偏高0.7摄氏度。由于气温回升,致使地表层解冻,土壤水分蒸发大,土质疏松,为初春沙尘天气频繁发生提供了条件。
与气温持续偏高共存的一个气候现象是今年降水持续偏少。3月份至今,北方地区区域平均降水量只有常年同期的75%。其中,秦岭及黄河以北大部地区降水量不足10毫米,青藏高原北部以及内蒙古西部、新疆东南部等地基本无降水。由于干旱少雨,加之气温回升,使地表土质干土层增厚,一遇大风天气极易产生沙尘。
同样偶然的因素还有今年春季冷空气和蒙古气旋活动频繁,且冷空气势力较强。从3月份到4月中旬,中国先后遭受了两次全国范围的强冷空气袭击,尤其是4月份的强冷空气更是少见。
根据相关研究,沙尘暴的形成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
对比今年春天中国北方的天气,可见后面三个条件都已经具备。如果说这三个条件具有一定偶然性质的话,那么中国北方大面积的沙漠化则为这次沙尘的肆虐提供了最为必要的基础。
中国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官员屠志方介绍说,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直在进行治理沙漠化的努力,目前沙漠化已经得到了“初步遏制”,“但仍然有174万平方公里左右沙化土地。”
“现存的沙化土地有些是人为造成的,有些则是地质因素造成的。在174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中大约有50多万平方公里是可以治理的,其余的100多万则无法治理,种了树之后也会很快死掉。”屠志方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据气象专家介绍,17日凌晨厚积于北京的尘土属于外来沙尘,15日、16日两天,中蒙边境地区出现了沙尘暴天气,随着上游气流的输送,16日夜里11时开始降落于北京。
“最近好几次沙尘都来自蒙古,即使中国的沙漠化都得到了治理,在蒙古、中亚还有大量的沙漠化土地存在。”屠志方说。
只要有沙漠化的物质基础存在,沙尘暴就有可能发生。因此专家们普遍认为要彻底消除沙尘暴是不可能的。
考虑到不可控的气候因素,情势似乎变得更为不利。国家环保局生态处处长崔书红说:“从气象角度说,天气是人为不可改变的,换地不能改天,强大的气流无法控制。”
参加国家沙漠化“973”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的一位科学家在分析中国北方沙尘暴成因时,建立了一个预测概念模型:太阳活动减弱/增强——气候变冷/变暖——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减弱/增强——西风急流轴偏南/偏北——蒙古气旋加强/减弱——沙尘暴增加/减少。观测发现,20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太阳黑子周期开始变长,表明新一轮的太阳活动弱期开始,气候变暖速率将比上世纪90年代减缓,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转向减弱趋势,蒙古气旋逐渐加强。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可以预计,未来中国北方沙尘暴会在波动中逐渐增加,进入新一轮的相对活跃期;也就是说,如果地面环境得不到改善,未来10年中国北方的春天将面临更大强度的沙尘暴。
脆弱的沙漠化治理
沙尘暴再次成为这个春天北方中国的关键词。舆论开始认真地探讨沙尘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有分析认为沙尘暴并非一无是处。它的好处体现在:其一,包括沙尘在内的大气中的微粒(气溶胶),因能大量反射掉入射地球的太阳辐射,可以抵消掉温室效应增强导致的全球变暖升温值的大约20%。
其二,大气中碱性沙尘会使酸雨中和。中国北方虽然工业排放的酸性污染气体数量并不比南方少,但北方 却并没有南方普遍有的酸雨,原因正在于此。
第三,百万年来西来沙尘气流给中国堆积了面积达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黄土上的庄稼不仅解决了农民的吃和穿,而且高原上上千万口冬暖夏凉的黄土窑洞还解决了四五千万农民的居住问题,并在几千年历史中减少了许多寒风之中的冻死者。
的确,从历史来看,沙尘暴的形成比人类的出现还早。在地球亿万年的尺度中,沙尘暴这一自然现象可能如同洪水、地震一样,只是大自然万物消长中的一环。
不过,屠志方认为与其好处相比,沙尘暴的危害更大,“我们要看它的主要方面”。1993年5月5日的那次特强沙尘暴,十几年后仍让人心有余悸。那次特强沙尘暴的影响范围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千米,涉及西北四省区的18个地市的72个县旗,1200多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6亿元。
那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浩劫——死亡85人,失踪31人,伤264人;死亡和丢失大小牲畜几十万只(头);受灾农田、果林等均达几十万公顷,数以百计的塑料大棚被毁,草场、牧场和盐场的基础设施、供电线路、公路和铁路等遭严重破坏。
面对这样的灾难性后果,“抗沙”成为一种共识。在气候条件不可控的情况下,治理沙漠化成为切实可行的“釜底抽薪”之策。
国家沙漠化“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寒旱所所长王涛博士通过野外观测、对比得出结果:在遭遇同样强度的冷空气袭击时,沙漠化地区与没有过度放牧的地区相比,起尘扬沙量是后者的100倍到500倍,有时甚至高达上千倍。
事实证明,如果方法得当,治理沙漠化是有效的。
“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主要是铁路农田治沙,防止铁路灾害,另外是绿化荒漠,但这种绿化荒漠是不正确、不科学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人们对沙漠的认识,在沙漠化防治上主要采取引水拉沙,植树造林,防护林建设等措施控制沙漠移动。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是治沙技术开始成熟的过程。”崔书红说。
进入21世纪,国家将防沙治沙列为生态建设的优先发展领域,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启动实施了一批事关防沙治沙全局的重點工程,2001年8月颁布施行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建立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及以沙化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措施。
这几大工程覆盖了全国85%以上的沙化土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后,与工程实施前的2000年相比,工程区林草覆盖度平均提高近三成,生态状况整体转。监测资料显示,与1999年相比,五年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416平方公里,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沙化实现逆转。
不过,总体而言,目前中国沙漠化的治理仍然显得脆弱。屠志方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虽然现在实现了‘初步遏制’,但一旦国家投入减少或者人为破坏加剧,沙漠化形势就可能恶化。”
“国家治理沙漠化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应该坚持加大投入的方向不动摇。”刘慎元说。
沙尘暴挑战发展思路
T70次列车遭遇风沙袭击后,200多名乘客拟好联名诉讼授权书,准备起诉铁道部,希望推动铁路重视遇险应急措施。
4月16日夜开始“下土”后,北京市环保局紧急启动了“大风沙尘扬尘污染控制预案”——市政部门加大道路保洁冲刷作业,交管部门给予上路作业车辆通行保障;各类建筑工地加大扬尘控制力度,并停止土方作业和渣土运输,环保、建设、城管执法部门加强监督检查。这是继4月7日后,北京市环保局第二次启动这一预案。
沙尘暴给灾害预警以及城市管理带来了挑战,而真正重要的挑战还在于经济发展理念。
事实上,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造成北京扬尘天气的并不完全是不可控的气候因素。
4月11日,北京市副市长吉林在突查丰台区一工地时,怒斥官员失职,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吉林之所以发怒,是因为在进入该工地的沿途,随处可见高达两三米的土堆,既没有覆盖,也没有围挡,大风中尘土漫天。
暂且抛开沙尘暴不说,在去年没有沙尘的夏秋季,卫星监测到,北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尾气污染地之一。
在环保大会上,温家宝说:“十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大多超额完成,但环境保护的指标没有完成,主要是两个指标:一个是二氧化硫排放量,一个是化学需氧量。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化学需氧量仅减少了2%,均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向来讲求“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相和谐;在现代经济中,讲求“绿色GDP”,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4月的这场沙尘暴最大的警示意义或许正在于提醒我们及时扭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的经济增长方式。
这本来是桃红柳绿的季节,但沙尘暴不容拒绝的蛮横却使京城“花容失色”。“沙尘如雪盖京华,满城尽带黄金甲”,媒体用这样的打油诗来形容这一天的北京。
据统计,16日夜里,北京的尘降是20克每平方米,降落在整个北京市的沙尘大约有30多万吨。
北京市环保局教办主任王小明表示,这是今年春天以来第八次外来沙尘影响北京,也是最为严重的一次。北京因此遭遇了六年来最严重的空气污染。
“同志们,我们不能闭门开会。会场外,北京正出现严重的降尘天气。北京扬尘天气已经持续了十多天了,这虽然有气候的因素,但也反映出球境问题的严重性。”同样在这天早上,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开幕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以此作为开场白。
他接着说:“沙尘暴连续发生,对我们是一个警示。我们在这里开会,感到肩上的压力。”
据国家林业局监测,本次沙尘天气影响了新疆、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京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62个县(旗、市),受影响面积约161万平方公里,受影响的人口约2亿人。
此前,自4月9日开始,今年范围最大、强度最烈的一次沙尘天气就已经在中国北方肆得无忌,影响范围包括西北地区大部、华北大部、辽宁南部和河南西北部等地的十三个省(区、直辖市)。
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于4月9日,当天,从乌鲁木齐开往北京的T70次列车遭遇百年罕见的沙尘暴袭击,列车迎风的车窗玻璃悉数被狂风卷起的石块击碎,车内温度骤然降至零摄氏度以下。700多位乘客和乘务人员用被子和床板挡住窗户,与随时可能邂逅的死神擦肩而过。
2004年和2005年,北京的春天始终明媚,以至于人们几乎遗忘了沙尘暴的存在。
“由于境内境外沙尘源的存在,注定在我国不可能根治沙尘暴。”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告诉媒体。
在今后的许多年中,“带沙生存”可能是北京以及整个北方中国居民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沙尘暴将来得更猛烈
18日,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肖子牛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预计中国北方还将在18-19日,21~22日和27日前后出现三次风沙天气。
“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中国北方居民不得不‘与沙共舞’。”资深环保记者、《中国绿色时报》主任刘慎元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对于此次沙尘暴的形成,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博士崔书红告诉本刊记者:“去年的暖冬,为今年的沙尘暴爆发提供了条件。有很多裸露的尘土,在空气形成强烈的对流后,容易造成这种沙尘天气。”
今年入春之后,温度仍然持续偏高。据统计,3月以來,中国北方地区平均气温为3.6摄氏度,比常年同期(2.9摄氏度)偏高0.7摄氏度。由于气温回升,致使地表层解冻,土壤水分蒸发大,土质疏松,为初春沙尘天气频繁发生提供了条件。
与气温持续偏高共存的一个气候现象是今年降水持续偏少。3月份至今,北方地区区域平均降水量只有常年同期的75%。其中,秦岭及黄河以北大部地区降水量不足10毫米,青藏高原北部以及内蒙古西部、新疆东南部等地基本无降水。由于干旱少雨,加之气温回升,使地表土质干土层增厚,一遇大风天气极易产生沙尘。
同样偶然的因素还有今年春季冷空气和蒙古气旋活动频繁,且冷空气势力较强。从3月份到4月中旬,中国先后遭受了两次全国范围的强冷空气袭击,尤其是4月份的强冷空气更是少见。
根据相关研究,沙尘暴的形成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
对比今年春天中国北方的天气,可见后面三个条件都已经具备。如果说这三个条件具有一定偶然性质的话,那么中国北方大面积的沙漠化则为这次沙尘的肆虐提供了最为必要的基础。
中国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官员屠志方介绍说,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直在进行治理沙漠化的努力,目前沙漠化已经得到了“初步遏制”,“但仍然有174万平方公里左右沙化土地。”
“现存的沙化土地有些是人为造成的,有些则是地质因素造成的。在174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中大约有50多万平方公里是可以治理的,其余的100多万则无法治理,种了树之后也会很快死掉。”屠志方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据气象专家介绍,17日凌晨厚积于北京的尘土属于外来沙尘,15日、16日两天,中蒙边境地区出现了沙尘暴天气,随着上游气流的输送,16日夜里11时开始降落于北京。
“最近好几次沙尘都来自蒙古,即使中国的沙漠化都得到了治理,在蒙古、中亚还有大量的沙漠化土地存在。”屠志方说。
只要有沙漠化的物质基础存在,沙尘暴就有可能发生。因此专家们普遍认为要彻底消除沙尘暴是不可能的。
考虑到不可控的气候因素,情势似乎变得更为不利。国家环保局生态处处长崔书红说:“从气象角度说,天气是人为不可改变的,换地不能改天,强大的气流无法控制。”
参加国家沙漠化“973”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的一位科学家在分析中国北方沙尘暴成因时,建立了一个预测概念模型:太阳活动减弱/增强——气候变冷/变暖——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减弱/增强——西风急流轴偏南/偏北——蒙古气旋加强/减弱——沙尘暴增加/减少。观测发现,20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太阳黑子周期开始变长,表明新一轮的太阳活动弱期开始,气候变暖速率将比上世纪90年代减缓,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转向减弱趋势,蒙古气旋逐渐加强。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可以预计,未来中国北方沙尘暴会在波动中逐渐增加,进入新一轮的相对活跃期;也就是说,如果地面环境得不到改善,未来10年中国北方的春天将面临更大强度的沙尘暴。
脆弱的沙漠化治理
沙尘暴再次成为这个春天北方中国的关键词。舆论开始认真地探讨沙尘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有分析认为沙尘暴并非一无是处。它的好处体现在:其一,包括沙尘在内的大气中的微粒(气溶胶),因能大量反射掉入射地球的太阳辐射,可以抵消掉温室效应增强导致的全球变暖升温值的大约20%。
其二,大气中碱性沙尘会使酸雨中和。中国北方虽然工业排放的酸性污染气体数量并不比南方少,但北方 却并没有南方普遍有的酸雨,原因正在于此。
第三,百万年来西来沙尘气流给中国堆积了面积达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黄土上的庄稼不仅解决了农民的吃和穿,而且高原上上千万口冬暖夏凉的黄土窑洞还解决了四五千万农民的居住问题,并在几千年历史中减少了许多寒风之中的冻死者。
的确,从历史来看,沙尘暴的形成比人类的出现还早。在地球亿万年的尺度中,沙尘暴这一自然现象可能如同洪水、地震一样,只是大自然万物消长中的一环。
不过,屠志方认为与其好处相比,沙尘暴的危害更大,“我们要看它的主要方面”。1993年5月5日的那次特强沙尘暴,十几年后仍让人心有余悸。那次特强沙尘暴的影响范围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千米,涉及西北四省区的18个地市的72个县旗,1200多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6亿元。
那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浩劫——死亡85人,失踪31人,伤264人;死亡和丢失大小牲畜几十万只(头);受灾农田、果林等均达几十万公顷,数以百计的塑料大棚被毁,草场、牧场和盐场的基础设施、供电线路、公路和铁路等遭严重破坏。
面对这样的灾难性后果,“抗沙”成为一种共识。在气候条件不可控的情况下,治理沙漠化成为切实可行的“釜底抽薪”之策。
国家沙漠化“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寒旱所所长王涛博士通过野外观测、对比得出结果:在遭遇同样强度的冷空气袭击时,沙漠化地区与没有过度放牧的地区相比,起尘扬沙量是后者的100倍到500倍,有时甚至高达上千倍。
事实证明,如果方法得当,治理沙漠化是有效的。
“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主要是铁路农田治沙,防止铁路灾害,另外是绿化荒漠,但这种绿化荒漠是不正确、不科学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人们对沙漠的认识,在沙漠化防治上主要采取引水拉沙,植树造林,防护林建设等措施控制沙漠移动。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是治沙技术开始成熟的过程。”崔书红说。
进入21世纪,国家将防沙治沙列为生态建设的优先发展领域,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启动实施了一批事关防沙治沙全局的重點工程,2001年8月颁布施行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建立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及以沙化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措施。
这几大工程覆盖了全国85%以上的沙化土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后,与工程实施前的2000年相比,工程区林草覆盖度平均提高近三成,生态状况整体转。监测资料显示,与1999年相比,五年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416平方公里,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沙化实现逆转。
不过,总体而言,目前中国沙漠化的治理仍然显得脆弱。屠志方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虽然现在实现了‘初步遏制’,但一旦国家投入减少或者人为破坏加剧,沙漠化形势就可能恶化。”
“国家治理沙漠化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应该坚持加大投入的方向不动摇。”刘慎元说。
沙尘暴挑战发展思路
T70次列车遭遇风沙袭击后,200多名乘客拟好联名诉讼授权书,准备起诉铁道部,希望推动铁路重视遇险应急措施。
4月16日夜开始“下土”后,北京市环保局紧急启动了“大风沙尘扬尘污染控制预案”——市政部门加大道路保洁冲刷作业,交管部门给予上路作业车辆通行保障;各类建筑工地加大扬尘控制力度,并停止土方作业和渣土运输,环保、建设、城管执法部门加强监督检查。这是继4月7日后,北京市环保局第二次启动这一预案。
沙尘暴给灾害预警以及城市管理带来了挑战,而真正重要的挑战还在于经济发展理念。
事实上,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造成北京扬尘天气的并不完全是不可控的气候因素。
4月11日,北京市副市长吉林在突查丰台区一工地时,怒斥官员失职,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吉林之所以发怒,是因为在进入该工地的沿途,随处可见高达两三米的土堆,既没有覆盖,也没有围挡,大风中尘土漫天。
暂且抛开沙尘暴不说,在去年没有沙尘的夏秋季,卫星监测到,北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尾气污染地之一。
在环保大会上,温家宝说:“十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大多超额完成,但环境保护的指标没有完成,主要是两个指标:一个是二氧化硫排放量,一个是化学需氧量。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化学需氧量仅减少了2%,均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向来讲求“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相和谐;在现代经济中,讲求“绿色GDP”,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4月的这场沙尘暴最大的警示意义或许正在于提醒我们及时扭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的经济增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