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是美的,这种美应是发自内心的,潜伏在语言深处的。语文课堂首先就要有语言的味道,要向学生传递出语言深处的美。语文课本中那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动人的故事,脍炙人口的诗歌,大量优美的成语,都值得我们细细地去揣摩、去品味、去诵读、去感受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信息,感人的人文精神。然而,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学明显走入了一个误区。大量的声像图代替了语言的品味,美妙的音乐代替了学生们大声吟诵,一张张频频变换的图片破坏了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感。长此以往,学生们将无法从品味语言中获得美感,无法将优美的文字转化为头脑中丰富的形象,甚至连最基本的字词音的掌握也将丧失。语文教师不能脱离文本,更不能远离文字。
一、重视教师的范读,感悟声音之美
多媒体中行家的朗读示范作用是那么的规范,直接拿来用不就行了,何必要范读呢?有人这样说。但这其实是不对的,自古以来,朗读就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无不在告诉我们阅读的重要性。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言传不如身教”,教师范读的声音更真切,更感人,教师通过自己的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感官动作将文字中所蕴含的信息直接传达给学生,用自己的情感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这是任何多媒体所无法做到的,而且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从而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语感。
再者,学生对于新课知识把握不是很好,往往是模糊的、肤浅的。教师在适当的点拨过程中加入示范性的朗读,创设情境,更容易使学生深入课文内容,与作者的心一起跳动。课文《在大海中永生》文中有一句邓小平爷爷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为了让学生理解这句话,教师可以先有感情地范读此句,感染学生的情绪,引起他们的思索,再引导他们体会邓小平的情感,感受邓小平爷爷对人民的深情,接着指导学生练读,这样不仅使学生顺利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也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积极性。
二、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读
在教师的范读感染中,此时的学生怎样才能“感语言,悟深意”呢?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放声地吟诵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试想一下,如果学生连字词句都无法读通、读顺,连最基本的想法都无法用语言表达,只是跟着电脑去欣赏图片,去凑热闹,去“叽叽喳喳”,课堂氛围是热闹了,精彩了,可学生们又学到些什么呢?他们只会对语言文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反感。那么他们还会静下心来去品味语言吗?还会有兴趣去看那些枯燥无味的文字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赶潮流的“东西”是代替不了学生的品读的。笔者听一位老师执教“小马过河”,课上播放了《小马过河》的动画片并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推进课文。四十分钟的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在讲台上表演节目,试问这样“热闹”的课堂背后,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什么?离开了课堂,学生只是了解了这样一个故事内容,然而老牛性格的敦厚、小松鼠隐隐透着着急和担忧、小马的天真活泼、老马的慈爱温和并没有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三、加强训练,扎实基础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作为人与人交际的工具。那么听说读写的训练是不可缺失的一环。语文学科科学的、必要的训练是必需的。而基于多媒体的语文学习,学生们有时甚至连笔都不需要携带。试问,这如何去训练学生的基本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高度重视这一点,如,适当的默写、利用美文进行仿写、口语交际的训练等,这是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些有效途径。
当然,课堂教学的本真回归,并不是摒弃了一切辅助的手段,多媒体的应用并不是一无是处。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应将课堂还给师生,回归它应有的本真色彩,踏踏实实走出一条“高效”之道。
一、重视教师的范读,感悟声音之美
多媒体中行家的朗读示范作用是那么的规范,直接拿来用不就行了,何必要范读呢?有人这样说。但这其实是不对的,自古以来,朗读就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无不在告诉我们阅读的重要性。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言传不如身教”,教师范读的声音更真切,更感人,教师通过自己的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感官动作将文字中所蕴含的信息直接传达给学生,用自己的情感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这是任何多媒体所无法做到的,而且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从而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语感。
再者,学生对于新课知识把握不是很好,往往是模糊的、肤浅的。教师在适当的点拨过程中加入示范性的朗读,创设情境,更容易使学生深入课文内容,与作者的心一起跳动。课文《在大海中永生》文中有一句邓小平爷爷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为了让学生理解这句话,教师可以先有感情地范读此句,感染学生的情绪,引起他们的思索,再引导他们体会邓小平的情感,感受邓小平爷爷对人民的深情,接着指导学生练读,这样不仅使学生顺利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也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积极性。
二、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读
在教师的范读感染中,此时的学生怎样才能“感语言,悟深意”呢?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放声地吟诵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试想一下,如果学生连字词句都无法读通、读顺,连最基本的想法都无法用语言表达,只是跟着电脑去欣赏图片,去凑热闹,去“叽叽喳喳”,课堂氛围是热闹了,精彩了,可学生们又学到些什么呢?他们只会对语言文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反感。那么他们还会静下心来去品味语言吗?还会有兴趣去看那些枯燥无味的文字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赶潮流的“东西”是代替不了学生的品读的。笔者听一位老师执教“小马过河”,课上播放了《小马过河》的动画片并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推进课文。四十分钟的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在讲台上表演节目,试问这样“热闹”的课堂背后,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什么?离开了课堂,学生只是了解了这样一个故事内容,然而老牛性格的敦厚、小松鼠隐隐透着着急和担忧、小马的天真活泼、老马的慈爱温和并没有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三、加强训练,扎实基础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作为人与人交际的工具。那么听说读写的训练是不可缺失的一环。语文学科科学的、必要的训练是必需的。而基于多媒体的语文学习,学生们有时甚至连笔都不需要携带。试问,这如何去训练学生的基本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高度重视这一点,如,适当的默写、利用美文进行仿写、口语交际的训练等,这是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些有效途径。
当然,课堂教学的本真回归,并不是摒弃了一切辅助的手段,多媒体的应用并不是一无是处。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应将课堂还给师生,回归它应有的本真色彩,踏踏实实走出一条“高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