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长期根本指导方针,也是指导体现国家意志、反映时代精神、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高考文综命题的根本“立意”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政治学科的复习备考,才能从整体上理解、领悟、把握文综能力测试命题“立意”思路和试题新情景意含,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解读试题信息、熟练调动运用知识、准确描述阐释事物、深刻论证探讨问题。
一、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从宏观上把握命题的“立意”方向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基本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重要特征是坚持和平发展,强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重要贡献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强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相互协调,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共同发展。
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把握科学发展是立足点、改革创新是着力点、和谐惠民是落脚点这个总体思路。坚持发展不动摇,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落实“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创新是着力点,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坚持深化改革,促进自主创新,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和谐惠民是落脚点,在科学发展基础上,使我国社会更加和谐,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这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落脚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落脚点。要提高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能力,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和安全生产等问题入手,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我们要按照这一基本思路,掌握好科学发展观的知识体系,理清时政知识之间、实际问题与教材知识之间的关系,主动地、有意识地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思想方法,去认识思考分析实际问题,去整理、归纳所学知识,去训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理清科学发展观与教材知识的关系,拓展认识问题的思路,灵活调动运用知识
从经济常识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对外贸易、经济结构调整、宏观调控都是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法制性都是体制改革的问题,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劳动者的权利(就业、社保、劳动合同、合法私有财产、消费权)都是和谐惠民的含义,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从哲学常识看,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辩证法三大观点、事物变化发展、发展的原因状态道路、认识的发展过程、主观能动性、运动和发展、认识的反作用、改造世界等知识都是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与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有关;从实际出发、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群众观点和路线、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都能说明和谐惠民的落脚点。从政治常识看,国家职能、依法治国、政党制度、民族宗教政策、时代主题、外交政策等知识都能说明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国家职能和国家机构、加强改善党的领导、民主政治建设等知识都能说明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国家和执政党的性质、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改善党的领导、民族宗教政策、外交政策都能说明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
三、按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理解现实问题,提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我们现在需要关注和重视的热点问题很多,主要有:1?郾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方面:(1)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2)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建设节约型社会;(4)推动区域协调发展;(5)建设创新型国家;(6)促进各民族共同、共同繁荣;(7)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建和谐世界。2?郾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方面:(1)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2)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4)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5)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3?郾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1)建设和谐社会;(2)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安全生产问题、看病难、看病贵和上学难等问题、企业改制、食品和药品质量问题、环境污染和保护的问题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热点问题都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我们的复习备考应当从宏观上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理解认识这些问题与教材的关系。但是仅做到这一点远远不够,还要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落实到微观上。这是因为,上述问题在高考试题中会以鲜活具体的材料、数据、图表出现,以具体的情景呈现,以考查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要求设问。这要求复习备考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知识体系的统领下,结合教材知识,全面了解熟悉、认识分析上述热点问题的生动个例,训练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一、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从宏观上把握命题的“立意”方向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基本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重要特征是坚持和平发展,强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重要贡献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强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相互协调,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共同发展。
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把握科学发展是立足点、改革创新是着力点、和谐惠民是落脚点这个总体思路。坚持发展不动摇,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落实“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创新是着力点,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坚持深化改革,促进自主创新,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和谐惠民是落脚点,在科学发展基础上,使我国社会更加和谐,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这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落脚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落脚点。要提高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能力,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和安全生产等问题入手,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我们要按照这一基本思路,掌握好科学发展观的知识体系,理清时政知识之间、实际问题与教材知识之间的关系,主动地、有意识地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思想方法,去认识思考分析实际问题,去整理、归纳所学知识,去训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理清科学发展观与教材知识的关系,拓展认识问题的思路,灵活调动运用知识
从经济常识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对外贸易、经济结构调整、宏观调控都是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法制性都是体制改革的问题,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劳动者的权利(就业、社保、劳动合同、合法私有财产、消费权)都是和谐惠民的含义,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从哲学常识看,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辩证法三大观点、事物变化发展、发展的原因状态道路、认识的发展过程、主观能动性、运动和发展、认识的反作用、改造世界等知识都是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与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有关;从实际出发、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群众观点和路线、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都能说明和谐惠民的落脚点。从政治常识看,国家职能、依法治国、政党制度、民族宗教政策、时代主题、外交政策等知识都能说明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国家职能和国家机构、加强改善党的领导、民主政治建设等知识都能说明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国家和执政党的性质、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改善党的领导、民族宗教政策、外交政策都能说明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
三、按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理解现实问题,提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我们现在需要关注和重视的热点问题很多,主要有:1?郾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方面:(1)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2)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建设节约型社会;(4)推动区域协调发展;(5)建设创新型国家;(6)促进各民族共同、共同繁荣;(7)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建和谐世界。2?郾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方面:(1)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2)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4)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5)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3?郾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1)建设和谐社会;(2)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安全生产问题、看病难、看病贵和上学难等问题、企业改制、食品和药品质量问题、环境污染和保护的问题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热点问题都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我们的复习备考应当从宏观上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理解认识这些问题与教材的关系。但是仅做到这一点远远不够,还要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落实到微观上。这是因为,上述问题在高考试题中会以鲜活具体的材料、数据、图表出现,以具体的情景呈现,以考查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要求设问。这要求复习备考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知识体系的统领下,结合教材知识,全面了解熟悉、认识分析上述热点问题的生动个例,训练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