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之有度 “简”出精彩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elys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也占有一定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增高,略读课文篇目也“水涨船高”,与精读课文平分秋色,成为阅读教学不可分割的联合体。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略读课文的要求是这样描述的: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有这样的倾向:一是精雕细琢,字词句段篇一把抓,与精读课文如出一辙;二是囫囵吞枣,任由学生自己阅读,将其“踢”出了阅读教学之外。面对教材中的略读课文,小学语文教师应有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将略读课文上到位、上出味?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应从“简单”两字入手,来安排繁杂、琐碎的教学环节。
  
  一、目标求“简”
  
  略读课文一般都安排在精读课文或单元的后面,它是学生自读自悟、提升独立阅读能力的实践机会,因此,过全、过细的目标必将导致教学结果“鱼与熊掌无法兼得”。所以,略读课文目标要精简,力求“一课一得”。
  如人教版五上《珍珠鸟》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文章。在目标落实的过程中,我把体会作者拟人化的写作方法作为重点赏读目标。为了落实这一目标,课堂上我让学生从文中描写小鸟对人信赖和作者喜爱鸟的句子入手,通过找、读、品,进行体会。学生很快找到了“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句,他们有的说感受到了珍珠鸟越来越信任“我”;有的说感受到在“我”眼里小鸟是个淘气、可爱的小孩;有的说这只小鸟有着人的灵性……较好地落实了文章的目标:抓住小鸟的动作进行细腻、逼真的描写,流露出对鸟深深的喜爱之情。
  
  二、结构求“粗”
  
  崔峦老师指出:略读教学的过程设计要“粗”,建构简约的教学框架。记得在教学人教版四上《乌塔》这篇略读课文时,我采用初步感知——自读自悟——积累拓展三个板块整体推进。板块一:整体感知内容,聚焦“震惊”。在学生自读后,用一个词语概括读后的感受,并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特别震惊。板块二:围绕“震惊”,转述文本语言,注意说出令你震惊的地方。板块三:拓展“震惊”,升华感情。齐读诗歌《妈妈,请放开你春天一样温暖的手》。课堂上紧扣“震惊”,学生从知到行,升华情感,课堂收效不错。回头看看教学程序,没有面面俱到,可学生探究历练了,获得了独立处理文本的能力,获得了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把语文训练落到了实处。
  
  三、教学求“略”
  
  1、简约教师行为。进入中高年级,学生对略读课文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应以发展学力的眼光安排教学,而后重点围绕课文的题眼、文眼,使出“浑身解数”,引导学生有质感地感悟课文,让略读课文教学飘逸出浓浓的语文味。人教版四下《小英雄雨来》是一篇故事性较强的略读课文,它的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粗知文章大意,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和运用“抓住人物神态、动作,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在谈话导入揭题后,我让学生读书3分钟,检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然后提出问题“文章写了雨来的哪几件事”,给学生留足5分钟时间读,再概括。学生巩固迁移了在精读中学会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很快捕捉信息学会迁移。第三次又留足10分钟时间,让学生迁移巩固“抓住人物言行,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自主感悟雨来的英雄形象。这样,一堂课就有18分钟让学生自读,学生在一次次充分的阅读中,提高了阅读能力。语文教学真的不需要教师“奢侈地给予”,把课堂的时间从教师过多的“给予”“讲解”中省些出来让学生多读课文,保证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
  
  2、用足“阅读提示”。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展开教学。如四年级上册的《卡罗纳》前面就有这样一段“阅读提示”:“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全力救助,挽救了小钱的生命。……默读课文,看看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样做的;再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这段“阅读提示”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着重对课文的主旨和阅读方法、语文学习的拓展点给予了提纲挈领性的导向,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习重点。在试教时,我摒弃了所有的“花架子”,紧紧围绕“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进行设计,取得了理想的效果。针对第一个问题我设计了三个环节:(1)“大家”在课文中指谁?(2)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3)“大家”就是指课文中的这些人吗?引导学生感悟我们也是“大家”中的一分子,我们也会面对像卡罗纳这样需要关爱的人。针对第二个问题设计了两个环节:(1)课文中谁的做法最让你感动?(2)你从他(她)的做法中受到什么启发?学生明确了阅读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了学习,提高了学习实效。
  
  3、简明教学内容。略读课文《将心比心>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要想获得别人的关心、帮助,首先自己要先去关心、帮助别人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对第一个故事略处理,重锤敲击第二个故事,对“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展开精细的教学,首先问:母亲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没扎进,鼓起了青包)紧接着抛出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从而来感悟母亲的宽容,避免了泛读化,理解了“将心比心”的含义。
  简单、简约的课堂流线,剪裁出的是丰盈、丰厚的课堂成衣,而这恰恰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和希冀。我们深知,教师只有在自身对文本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才能因文制宜,有效引导对略读课文的自读自悟,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掌握阅读方法,架设起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把学生引向浩如烟海的墨香世界。
其他文献
一、一堂发人深省的数学课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导入,引出课题“如何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2.活动1──记忆游戏  ①活动要求。  A.描述物体位置时,语言要简洁、清晰、准确。  B.想一想,怎样才能准确描述出物体的位置?  ②游戏活动汇报。  桌子上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说说你是怎样描述的?  ③活动小结。  3.活动2──“我在哪儿”  ①学以致用。用所学方法描述学
三上年级执教《盘古开天地》一课时;一位课外知识非常丰富的学生在课后悄悄地对我说:“张老师,其实没有天。天是无边无际的宇宙。‘盘古开天地’是假的。”我一时语塞。原本可以这样向他解释:“因古人的知识水平低下,无法对自然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所以只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都当做神的作用来解释。”但是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这番话是他想听到的吗?孩子对课文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不知道该采取怎样的角
《巨人的花园》是根据王尔德童话《自私的巨人》改编的。英国《典雅》杂志将王尔德和安徒生相提并论,认为《自私的巨人》堪称“完美之作”。一次,王尔德给儿子讲《自私的巨人》,竟然情不自禁哭了起来。儿子问他为什么哭了,王尔德说:真正美丽的事物总会使他流下眼泪。  对照《巨人的花园》和《自私的巨人》,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情节发展的走向,改动是很大的。当然,原著的内涵更丰富,更广博深邃。以巴金先生的译本—
[设计理念]语言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语文教学应有强烈的语言意识,关注语言、亲近语言、聚焦语言,并从语言性出发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本课从语言的理解、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转换三个方面设计第二课时,试图描绘一个“语言型”的课堂教学轨迹。    [教学目标]    1、语言的理解。听写“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个姓名,巩固生字“涛、陈、丹、艺”,通过讲解,让学生初步感知我国姓氏文化,
《专题讨论:体育教学质量》栏目  第10期:初中体育课教学质量——初中毕业考试的项目设置和操作方法  目前初中毕业体育考试项目设置的选择性在增加,但在操作方法上学生却过早地进行了选择,影响了初中体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偏离了初中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和全面性的要求。如何对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的项目进行有效设置,对操作方法进行有效改革,可保障初中课程顺利进行,破解“考什么练什么”的魔咒。  第11期:影响体育
笔者所在单位是一所农村初中校,学校的现状是场地简陋、器材紧缺,尽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体育老师还得用现有的一点“米”去煮好教学这锅“粥”。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无限的作用。笔者在对初三年级学生进行三级跳远教学时,采用八种简单易得的场地器材,达到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三级跳远的技术并发展了身体素质。  一、就地取材在掌握三级跳远技术教学中的练习方法  1.白灰的利用  白灰在农村还是较容易获取的,
语文课堂练习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激发情感、训练语言、启迪思想等多种功能。作为落实教学目标、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不应单单把课堂练习看成是教学的一个单一环节,而是应该在把握自然、贴切、融合的前提下,将之有机融合在课始、课中、课末的各环节中,使之和教学过程融为一体,从而真正起到训练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一、有疑而问,夯实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
“这堂课,对《长城》的科学和人文内涵挖掘得比较深。教学环节严谨细密,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特别是图文对照,相得益彰,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这段话,摘自我上完《长城》这堂全校性公开课后同事对我的评价。这段话,总会激起我心中的阵阵涟漪,提醒我不要忘了那两次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意外,引领我再次去体会五味瓶中的酸
编者按  略读课文教学是近年来小语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刊曾在2010年第2期刊登过特级教师虞大明有关此问题研究的专题文章。近几年来,虞老师对略读课文教学作了持续、深入地思考,本刊特刊登其相关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自从“略读课文教学”开始进入广大教师的研究视野,其在两方面的误区便显露无遗:一谓“草草了之”——因为一直以来,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很少涉及略读课文教学,久而久之,教师们便觉得略读课文不
作为文言文本的《鹬蚌相争》,没有明显的跌宕起伏之处,情节简单,一目了然,可谓平铺直叙,但其寓示的真理却随着《鹬蚌相争》这一成语故事的广泛流布而深入人心。由此推想,现今六年级孩子的眼界较之我的童年更是开阔不知几倍,对这些应该早已耳熟能详。我困惑,这样的文本还需要讲吗?  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以象见意”的表达,用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话说:“寓言是理性的诗歌。”它那如诗的“外衣”又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