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一堂发人深省的数学课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导入,引出课题“如何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2.活动1──记忆游戏
①活动要求。
A.描述物体位置时,语言要简洁、清晰、准确。
B.想一想,怎样才能准确描述出物体的位置?
②游戏活动汇报。
桌子上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说说你是怎样描述的?
③活动小结。
3.活动2──“我在哪儿”
①学以致用。用所学方法描述学校所在的位置(小组讨论)
②分组绘画。
要求:a.路线图要简单、明了,能利用我们所学知识。b.相互交流,使你的路线图更准确。
③活动汇报。
④活动评价。
4.课堂延伸:卫星定位系统介绍。
附板书:
确定位置 参照物 方向 距离
二、一段触目惊心的分析
这是几年前,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执教的一堂汇报课。她是物理专业毕业的。由于学校的工作安排,让她任教小学一年级数学。乍一看此教学设计,是一个很“正常”的《位置与方向》的教案。翻看她的教案,定下的教学目标是:能准确描述出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三个要素;能够选择参照物,并能准确、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画出简单的路线图;愿意把自己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告诉其他同学,并且愿意倾听别人是怎样描述物体位置的。我问:“你认为这堂课是完整的数学课吗?”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因为我在学校学的是物理专业,工作前从来就没听过数学课。”……哦,一个本该教初中物理的小学数学老师!
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这个教学内容,这是人教版一下第一单元《位置》中的一个例题教学。对于刚入学只有半年的孩子来说,教材要求“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就可以了,也就是说让学生从两个维度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如小红坐在第3组第2行,可以说“小红是第3组第2个”。那么对照前面这个设计,我们就能轻易地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了。且不说她的教学方式是否合理、课堂驾驭能力是否欠缺、教学机智是否敏锐等等,仅仅看教学内容就足以让一年级的孩子够受的了,他们能听懂确定位置需要三要素“参照物、方向、距离”吗?他们能分组绘画路线图吗?他们能描述放在桌子上的物体位置发生什么变化了吗?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这些可怜的孩子,真是难为他们上了这么一堂课。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新课程实施近五年来,新理念已深入人心,几年前的这种尴尬事也不复存在,但是综观我们身边的数学课,类似的问题难道真的不存在吗?有人概括,现今数学课堂是“四没有”课堂:没有充分思考的时间,没有充分看书的时间,没有充分说话的时间,没有充分做作业的时间。不像科学课的数学课不见了,那么是不是现在的数学课就真的很像“数学课”呢?那就让我们从“不逾矩”说起。
三、一些值得深思的概念
《论语·为政》篇有云:“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矩”者规矩也,法度也。无规矩不成方圆。按照有关专家的理解,这“矩”也就是“范式”,“立矩”就是“立范”。
“看今课堂之花样翻新而并不有效,使我们常为教学目标的模糊和随意而迷惘;为个性张扬的泛化导致教材的扭曲或淡出而尴尬;为教学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的喧宾夺主而厌烦;为因刻意强化‘人文’,矫枉过正而排挤了学科本色而困惑……”这是著名学者周一贯先生的担心。如此种种课堂教学的“失范”现象,使课堂教学的“立范”迫在眉睫。在我国丰富的传统教育经验里有重“教学规范”一说,时下各校也几乎各有各的教学常规高招。无可否认,教学常规的出现,把不同的行为约束到一个比较接近的标准行为上,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教师的“教”,可同时也带着一种约束、监督,甚至是强制。而范式,是可以示范的一种形式,起着榜样作用,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保底而不封顶”,在人性化气息的今天,“立范”更显导引、激励、个性。但两者同时都具有“规范”的意思。那么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一方面当然要用常规来约束教师的一些教学行为,另一方面,更需要用立范来引导教师向更优方向发展。
四、几则感悟推敲后的思考
教学规范,顾名思义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从字面理解,应包括“教”的规范和“学”的规范。“教”是针对教师而言,要重在“立范”;“学”无疑就是针对学生而言,要重在“不逾矩”。那么“教”和“学”的规范究竟有哪些,作为我们又该怎样去实行或者要求学生去实行呢?在这里不能进行全面分析,但不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教的规范
“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
1.教学目标,正确定位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顺利地实现这个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恰当地处理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强调把课程视为学习经验,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当在研究学生上下功夫,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发展水平;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在学习动机、思维方式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困难;了解学生数学认知特点的个别差异和他们的认知风格。这样才可确定教学的出发点,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为教学做准备。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在认真学习和钻研《数学课程标准》和对教材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全面地、具体地、合理地、正确地确定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资源开掘,不可越位
课标指出,新理念下的教师要学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把握课标、重组资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我们可以和语文、信息、美术等课程进行合理的重组,但同时也应受到课堂时空和教学目标的制约,必须严格地选择。不要有意无意地堆砌过多的教学资源,而排挤或压缩了数学学习的活动,这样不仅给孩子带来了“营养过剩”,还容易造成“审美疲劳”,更重要的是忽略了最适合孩子的、孩子最该需要的数学学习。就如以上科学课式的数学课就实在不敢恭维了。
3.自由探究,力避错位
新课程的着力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单向、被动、接受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这也牵涉到教师什么时候该讲、学生什么时候该探究的问题。数学教师在碰到学生难以解决的题目时,总喜欢用讲解的形式不厌其烦地至学生弄懂为止。我们经常说,要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就要消除“满堂灌”,但是这并不排除教师细致入微的讲解,也并不是我们从“满堂灌”走向教师“不敢讲”,这样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教学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操作或教学内容不容易发现时,教师就要“小步”慢进,细致讲解。而当问题有一定的思考性、探究性,但还是在学生的“接受区”内,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时,就需要“大步”迈进。因此,教师既要腾出讲解的时间布置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主题”,也要学会适当的讲解。总之,要努力做到在讲与不讲的探索中前行。
4.个性解读,不可倒位
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教师在研读教材时也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确实,教材需要个性解读,但个性解读的只能是个性的教学方式、个性的教材处理等,对于重点难点知识点问题,还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达成统一的意见。但是不管对教材怎么个性解读,该属于学生的时间一定要舍得给。时下,一些公开课也好,甚至很多家常课也好,学生动笔的时间很少,因为课堂40分钟时间被教师拿来充分地“教学”了,而把孩子本该静悄悄作业的时间都给剥夺了。但是,根据平时的观察,课后作业学生错误率往往较高,因此,我们提倡课堂作业当堂完成,最好能做到“面批”。
(二)学的规范
如果说“教”的规范是在给教师提供更为可取的教学行为的话,那么“学”的规范无疑是在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了。而教和学的规范最终的检验标准也应该是学生有没有形成好的学的规范,最终的获益者当然也还是我们的孩子。
1.认真听的规范
善于倾听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简言之,首先听老师讲课应做到“专注”,当老师在讲解或提问时学生的注意力应集中在老师身上,目光也应指向老师;其次听同学的发言要做到“静候”,应静静地听完发言者的发言后再举手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2.大胆说的规范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工具。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一要把话说完整,要使学生形成这样说的规范:“我是这样想的……”“我觉得……”“我的理解是……”等等;二要学会整理、表达自己的思想,用最短的时间说清楚一件事;三要在对别人的观点做补充前,用“我对他的回答有补充……”。
3.善于思的规范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一要独立思考,学会用“因为……所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二要善于发问,主动质疑,多问“为什么”;三要求异创新,不人云亦云,经常问问自己:“我有不一样的想法和做法吗?”四要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4.独立做的规范
新课程下学生探究的氛围浓了,操作的机会多了,但是真正动笔的机会却并不多。做的规范主要是指作业和订正的规范。
作业规范:一要按时完成,力戒拖延;二要态度端正,仔细审题,认真答题;三要格式规范,书写格式及数字、文字、符号必须规范,连线用尺,作图用铅笔。
订正规范:一要留下错误:为了下次不再重犯,不要把错题抹去;二要反思错误:认真思考,弄明白为什么会出错;三要订正错误:运用正确的修改符号,提倡做相似的1~2题加强订正。
我想,研究、认同和实行类似的教和学的规范,将十分有益于课堂教学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健康地向前发展。让我们为着这样的目标而努力前行!
(浙江省绍兴市镜湖小学312000)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导入,引出课题“如何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2.活动1──记忆游戏
①活动要求。
A.描述物体位置时,语言要简洁、清晰、准确。
B.想一想,怎样才能准确描述出物体的位置?
②游戏活动汇报。
桌子上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说说你是怎样描述的?
③活动小结。
3.活动2──“我在哪儿”
①学以致用。用所学方法描述学校所在的位置(小组讨论)
②分组绘画。
要求:a.路线图要简单、明了,能利用我们所学知识。b.相互交流,使你的路线图更准确。
③活动汇报。
④活动评价。
4.课堂延伸:卫星定位系统介绍。
附板书:
确定位置 参照物 方向 距离
二、一段触目惊心的分析
这是几年前,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执教的一堂汇报课。她是物理专业毕业的。由于学校的工作安排,让她任教小学一年级数学。乍一看此教学设计,是一个很“正常”的《位置与方向》的教案。翻看她的教案,定下的教学目标是:能准确描述出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三个要素;能够选择参照物,并能准确、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画出简单的路线图;愿意把自己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告诉其他同学,并且愿意倾听别人是怎样描述物体位置的。我问:“你认为这堂课是完整的数学课吗?”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因为我在学校学的是物理专业,工作前从来就没听过数学课。”……哦,一个本该教初中物理的小学数学老师!
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这个教学内容,这是人教版一下第一单元《位置》中的一个例题教学。对于刚入学只有半年的孩子来说,教材要求“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就可以了,也就是说让学生从两个维度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如小红坐在第3组第2行,可以说“小红是第3组第2个”。那么对照前面这个设计,我们就能轻易地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了。且不说她的教学方式是否合理、课堂驾驭能力是否欠缺、教学机智是否敏锐等等,仅仅看教学内容就足以让一年级的孩子够受的了,他们能听懂确定位置需要三要素“参照物、方向、距离”吗?他们能分组绘画路线图吗?他们能描述放在桌子上的物体位置发生什么变化了吗?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这些可怜的孩子,真是难为他们上了这么一堂课。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新课程实施近五年来,新理念已深入人心,几年前的这种尴尬事也不复存在,但是综观我们身边的数学课,类似的问题难道真的不存在吗?有人概括,现今数学课堂是“四没有”课堂:没有充分思考的时间,没有充分看书的时间,没有充分说话的时间,没有充分做作业的时间。不像科学课的数学课不见了,那么是不是现在的数学课就真的很像“数学课”呢?那就让我们从“不逾矩”说起。
三、一些值得深思的概念
《论语·为政》篇有云:“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矩”者规矩也,法度也。无规矩不成方圆。按照有关专家的理解,这“矩”也就是“范式”,“立矩”就是“立范”。
“看今课堂之花样翻新而并不有效,使我们常为教学目标的模糊和随意而迷惘;为个性张扬的泛化导致教材的扭曲或淡出而尴尬;为教学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的喧宾夺主而厌烦;为因刻意强化‘人文’,矫枉过正而排挤了学科本色而困惑……”这是著名学者周一贯先生的担心。如此种种课堂教学的“失范”现象,使课堂教学的“立范”迫在眉睫。在我国丰富的传统教育经验里有重“教学规范”一说,时下各校也几乎各有各的教学常规高招。无可否认,教学常规的出现,把不同的行为约束到一个比较接近的标准行为上,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教师的“教”,可同时也带着一种约束、监督,甚至是强制。而范式,是可以示范的一种形式,起着榜样作用,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保底而不封顶”,在人性化气息的今天,“立范”更显导引、激励、个性。但两者同时都具有“规范”的意思。那么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一方面当然要用常规来约束教师的一些教学行为,另一方面,更需要用立范来引导教师向更优方向发展。
四、几则感悟推敲后的思考
教学规范,顾名思义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从字面理解,应包括“教”的规范和“学”的规范。“教”是针对教师而言,要重在“立范”;“学”无疑就是针对学生而言,要重在“不逾矩”。那么“教”和“学”的规范究竟有哪些,作为我们又该怎样去实行或者要求学生去实行呢?在这里不能进行全面分析,但不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教的规范
“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
1.教学目标,正确定位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顺利地实现这个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恰当地处理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强调把课程视为学习经验,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当在研究学生上下功夫,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发展水平;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在学习动机、思维方式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困难;了解学生数学认知特点的个别差异和他们的认知风格。这样才可确定教学的出发点,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为教学做准备。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在认真学习和钻研《数学课程标准》和对教材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全面地、具体地、合理地、正确地确定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资源开掘,不可越位
课标指出,新理念下的教师要学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把握课标、重组资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我们可以和语文、信息、美术等课程进行合理的重组,但同时也应受到课堂时空和教学目标的制约,必须严格地选择。不要有意无意地堆砌过多的教学资源,而排挤或压缩了数学学习的活动,这样不仅给孩子带来了“营养过剩”,还容易造成“审美疲劳”,更重要的是忽略了最适合孩子的、孩子最该需要的数学学习。就如以上科学课式的数学课就实在不敢恭维了。
3.自由探究,力避错位
新课程的着力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单向、被动、接受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这也牵涉到教师什么时候该讲、学生什么时候该探究的问题。数学教师在碰到学生难以解决的题目时,总喜欢用讲解的形式不厌其烦地至学生弄懂为止。我们经常说,要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就要消除“满堂灌”,但是这并不排除教师细致入微的讲解,也并不是我们从“满堂灌”走向教师“不敢讲”,这样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教学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操作或教学内容不容易发现时,教师就要“小步”慢进,细致讲解。而当问题有一定的思考性、探究性,但还是在学生的“接受区”内,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时,就需要“大步”迈进。因此,教师既要腾出讲解的时间布置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主题”,也要学会适当的讲解。总之,要努力做到在讲与不讲的探索中前行。
4.个性解读,不可倒位
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教师在研读教材时也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确实,教材需要个性解读,但个性解读的只能是个性的教学方式、个性的教材处理等,对于重点难点知识点问题,还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达成统一的意见。但是不管对教材怎么个性解读,该属于学生的时间一定要舍得给。时下,一些公开课也好,甚至很多家常课也好,学生动笔的时间很少,因为课堂40分钟时间被教师拿来充分地“教学”了,而把孩子本该静悄悄作业的时间都给剥夺了。但是,根据平时的观察,课后作业学生错误率往往较高,因此,我们提倡课堂作业当堂完成,最好能做到“面批”。
(二)学的规范
如果说“教”的规范是在给教师提供更为可取的教学行为的话,那么“学”的规范无疑是在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了。而教和学的规范最终的检验标准也应该是学生有没有形成好的学的规范,最终的获益者当然也还是我们的孩子。
1.认真听的规范
善于倾听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简言之,首先听老师讲课应做到“专注”,当老师在讲解或提问时学生的注意力应集中在老师身上,目光也应指向老师;其次听同学的发言要做到“静候”,应静静地听完发言者的发言后再举手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2.大胆说的规范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工具。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一要把话说完整,要使学生形成这样说的规范:“我是这样想的……”“我觉得……”“我的理解是……”等等;二要学会整理、表达自己的思想,用最短的时间说清楚一件事;三要在对别人的观点做补充前,用“我对他的回答有补充……”。
3.善于思的规范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一要独立思考,学会用“因为……所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二要善于发问,主动质疑,多问“为什么”;三要求异创新,不人云亦云,经常问问自己:“我有不一样的想法和做法吗?”四要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4.独立做的规范
新课程下学生探究的氛围浓了,操作的机会多了,但是真正动笔的机会却并不多。做的规范主要是指作业和订正的规范。
作业规范:一要按时完成,力戒拖延;二要态度端正,仔细审题,认真答题;三要格式规范,书写格式及数字、文字、符号必须规范,连线用尺,作图用铅笔。
订正规范:一要留下错误:为了下次不再重犯,不要把错题抹去;二要反思错误:认真思考,弄明白为什么会出错;三要订正错误:运用正确的修改符号,提倡做相似的1~2题加强订正。
我想,研究、认同和实行类似的教和学的规范,将十分有益于课堂教学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健康地向前发展。让我们为着这样的目标而努力前行!
(浙江省绍兴市镜湖小学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