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学而练 教练相融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90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练习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激发情感、训练语言、启迪思想等多种功能。作为落实教学目标、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不应单单把课堂练习看成是教学的一个单一环节,而是应该在把握自然、贴切、融合的前提下,将之有机融合在课始、课中、课末的各环节中,使之和教学过程融为一体,从而真正起到训练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一、有疑而问,夯实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善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一课一问”的练习,是要求学生在完成初读课文后,在感受强烈之处、矛盾疑问之处,提出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大胆记录下初读后的所思、所悟、所疑。并在课文深入学习之后,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最终解决疑问。一课一问保障了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形成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浓厚氛围,让质疑能力和解读能力得以实至名归的训练。
  “一课一问”练习表
  二、教练相辅,情智共生
  练习应按照阅读文本的特点,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训练点科学地确定练习的着力点,组织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课文,在学生需要训练时动笔,在学生不吐不快时动笔,使练习与教学和谐共振。
  ⒈巧抓情感点,激活想象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准情感点进行“理解、感悟、揣摩、表达”的练习,学生就会情有所动,产生真情,从而形成阅读共鸣。这需要我们教师发挥智慧,把“情感的体会与语言的表达”同步进行教学。
  《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表达了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象鞍、对战友、对战场的怀念之情,感受战象嘎羧忠诚、善良的高尚情怀。教学中运用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在情感的体会中进行小练笔,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聚焦句子:“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师:重回昔日的战场,嘎羧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它的激动的?你能读出这份激动吗?
  师:仅仅是激动吗?你猜嘎羧为什么对那块龟形礁石“亲了又亲”?
  师:凝望是什么意思呢?那这里换成“看”字好不好?
  生:不好,因为“凝望”有边看边思考的意思,说明嘎羧对这里很有感情。
  师:说得真好,“凝望”的前面作者为什么又加上“久久”两个字。
  生:因为这里有它很多的回忆,它舍不得离开。
  师:那我们带着这份激动又不舍的情感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师:嘎羧记忆的闸门打开了,同学们想象的大门也开启了。“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嘎羧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二十六年前发生在打洛江畔的那一幕幕吧!
  于是,学生就在情感升华处练笔。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仿佛看到了 ,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不禁想起了 , 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它在大声呐喊 。这里在朗读中进入情境,通过小练笔想象画面,拓展写话,学生情动而辞发,把战象对战友、对战场的怀念之情,通过自己的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嘎羧的“战”象本色。这样的言语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表达能力,可谓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2.解锁重难点,促进内化
  课堂中的每一个练习应该是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更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练习既有情感的体验,又有语言训练的实施。课文情景促发了学生的情感、思维,同时提供了练习的语言材料;练习反过来作用于课文理解、情意体悟,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练习、研读水乳交融,达到“言意兼得”的目的。
  《桥》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真切地感悟到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镇定、果断、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中,在品读这两处时,学生发现是互相矛盾的,但在这矛盾中恰恰体现了老汉无私的高尚品质。于是,我安排了这样的练习: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心里是怎样想的呢?在 的时候,老汉想到的是 。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此时此刻,老汉又是怎么想的?在 的时候,老汉想到的是 。
  通过品读老汉的语言,在练习中揣摩老汉的内心。在这样的练习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一位镇定的老汉的形象,走进了一位无私老支书的内心,也看到了一位伟大的父亲。练习减少了烦琐的分析,使学生的语言训练得到充分的落实。
  3.品析语言点,领悟表达
  人教版所选用的课文,很多是名家名作。文章有自己的写作特色,特别是语言特色,那是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抓住这些“语言点”设计练习,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穷人》这篇课文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得出神入化,又真实感人。课堂中带领学生细细品味——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学生读了课文后,都感受到这段描写十分真实,特别生动。桑娜既害怕又矛盾的心理通过断断续续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出来了。其实,学生在生活当中也经历过这样的心理,只是一闪而过,或是埋藏心底。此时,在学生感同身受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习:当你做了什么事情的时候,你也是这样忐忑不安的吗?   学生写下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今天语文测试考砸了,回到家我就把自己关在房里。我忐忑不安地想:“妈妈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居然只考了68分……是妈妈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只考了这么点分数啊?……妈妈一定会揍我的,那也活该,谁让我这么粗心大意……嗯,揍我一顿也好。”——余杰
  学生写的片段看似简单的模仿,但确实是他内心真实的感受。如果没有这样的练习,学生内心的感受也许只能模糊、简单或是词不达意。在练习中,学生至少懂得了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忐忑不安”。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给学生创造学习语言运用的机会,哪怕是粗浅的模仿,只要在写作上能给学生以方法上的借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三、整合运用,有效拓展
  语文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课堂练习是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的桥梁,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创造性地设计拓展练习,为学生搭建一座课内外沟通的桥梁,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习语文的情趣。
  如《颐和园》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挑战无极限:下面的练习,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完成其中一题。
  ①广告设计师。根据课文内容,请你为“旅游开发公司”设计一则广告,使更多的人了解颐和园,喜爱颐和园,到颐和园来参观旅游。(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下了丰富多彩的广告语,其创新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②小小导游。你游览过祖国的哪些大好河山?请你当导游带我们去游览一番。画一画你的游览路线,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这个练习非常具有挑战性,学生画游览路线,不仅要掌握按游览地点变化顺序的写作思路,还要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图表的形式,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
  这样的练习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课堂练习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极好平台,我们要依托文本,随学而练,充分发挥课堂练习的多项功能,使课堂练习成为教师利导、学生乐学、教学省时高效的最佳手段,使我们的阅读课堂更加有效和精彩,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镇第三小学 311700)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的效率,一直被学界用“少、慢、差、费”四字概括。即使将语文与数学、科学等其他学科比较,其效率的低下也是不容否认的。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广大教师一直没有解决好一个问题:语文是学习什么的?这个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教材的主体是一篇篇课文。教师在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时,往往在“课文内容”与“语言形式”之间游移不定。  从当前的现状看,教师往往侧重前者,而轻后者。
《七律·长征》是伟人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创作的体现革命乐观主义的诗歌。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诗词不多,尤其像这样具有深刻含义的七言律诗更少。课前,我细细揣摩了文本,认为教这样的诗歌,把握住诗歌这种文体的特点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更能激发学生学诗的热情,也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诗,而不仅仅停留在单纯机械地记忆背诵诗歌。对本诗进行一定解读后,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1、读正确“逶迤、磅礴、岷山”三个词语,能初步了解
《教学月刊》着力于解决中小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笔者每年必订,每期必读。最近拜读贵刊小学版语文2013年第5期,其中有一篇是余冠瑾老师的《用足用活教材资源》,读后受益匪浅,低段的老师能这样用心研究文本教学的确难能可贵,但对文中两个短语的解释及相关说明有几点看法,下面提出来浅析,与余老师商榷。有不对的地方,敬请一线教师、专家指正。  余老师说:“莺歌燕舞、桃红柳绿都是并列式短语,而莺歌、燕舞是属于偏正
近年来,我似乎对教育类的书籍产生了一种审美厌倦——琳琅满目、百花齐放的各类教育著作着实让人应接不暇,颇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然而,在翻看了郑锦杭老师所写的《始终》一书的目录和楔子后,我却突然有了一种独特的感动,产生了静下心来细细读一读的念头。一气读完,一种温暖和清新弥润在我心头。因为,这本书不仅凝结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人生思考,更蕴含着一位教育人的心灵参悟。  郑老师通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一、一堂发人深省的数学课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导入,引出课题“如何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2.活动1──记忆游戏  ①活动要求。  A.描述物体位置时,语言要简洁、清晰、准确。  B.想一想,怎样才能准确描述出物体的位置?  ②游戏活动汇报。  桌子上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说说你是怎样描述的?  ③活动小结。  3.活动2──“我在哪儿”  ①学以致用。用所学方法描述学
三上年级执教《盘古开天地》一课时;一位课外知识非常丰富的学生在课后悄悄地对我说:“张老师,其实没有天。天是无边无际的宇宙。‘盘古开天地’是假的。”我一时语塞。原本可以这样向他解释:“因古人的知识水平低下,无法对自然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所以只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都当做神的作用来解释。”但是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这番话是他想听到的吗?孩子对课文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不知道该采取怎样的角
《巨人的花园》是根据王尔德童话《自私的巨人》改编的。英国《典雅》杂志将王尔德和安徒生相提并论,认为《自私的巨人》堪称“完美之作”。一次,王尔德给儿子讲《自私的巨人》,竟然情不自禁哭了起来。儿子问他为什么哭了,王尔德说:真正美丽的事物总会使他流下眼泪。  对照《巨人的花园》和《自私的巨人》,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情节发展的走向,改动是很大的。当然,原著的内涵更丰富,更广博深邃。以巴金先生的译本—
[设计理念]语言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语文教学应有强烈的语言意识,关注语言、亲近语言、聚焦语言,并从语言性出发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本课从语言的理解、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转换三个方面设计第二课时,试图描绘一个“语言型”的课堂教学轨迹。    [教学目标]    1、语言的理解。听写“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个姓名,巩固生字“涛、陈、丹、艺”,通过讲解,让学生初步感知我国姓氏文化,
《专题讨论:体育教学质量》栏目  第10期:初中体育课教学质量——初中毕业考试的项目设置和操作方法  目前初中毕业体育考试项目设置的选择性在增加,但在操作方法上学生却过早地进行了选择,影响了初中体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偏离了初中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和全面性的要求。如何对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的项目进行有效设置,对操作方法进行有效改革,可保障初中课程顺利进行,破解“考什么练什么”的魔咒。  第11期:影响体育
笔者所在单位是一所农村初中校,学校的现状是场地简陋、器材紧缺,尽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体育老师还得用现有的一点“米”去煮好教学这锅“粥”。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无限的作用。笔者在对初三年级学生进行三级跳远教学时,采用八种简单易得的场地器材,达到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三级跳远的技术并发展了身体素质。  一、就地取材在掌握三级跳远技术教学中的练习方法  1.白灰的利用  白灰在农村还是较容易获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