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传播的发展,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带来的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推广。邻国日本作为亚洲的发达国家,在经济上与中国的往来频繁,文化上又具有相似性。因此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出口有文化和经济上的前提保证,本文以云南白族周城扎染为例研究其出口日本的影响因素及其可行性。
关键词:扎染;日本;出口;传承
云南省无论是在西南地区还是在全国都是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因此在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样本数量以及种类上就已经远远高于其他省市。且日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专家十分热衷与对云南的研究,曾出版了《照叶树林文化的传授道路:从不丹、云南到日本》(佐佐木高明著,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82)、《牧野巽著作集 第4卷:云南民族史研究》(牧野巽著,御茶之水书房,1985)等。在文化上就已经有了日本对云南少数民族具有研究兴趣的有力证据。
在理论支撑下,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日本人(包括在日在华)对我国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的了解程度。其结果如图所示
笔者问卷调查结果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云南的少数民族占了绝大多数,而产品输出的国家定位于日本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项原因:一是相对与欧美国家来说,日本同为亚洲国家且一衣带水,文化根基具有相似性,所以在推广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时相对于欧美国家日本更容易理解并接受;二是日本作为亚洲第一个发达国家人均消费要比中国高出许多,而这正好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输入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由于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在针对不同年龄层对产品的喜好进行筛选出口时能将重心倾向于中老年群体。
而在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之中,与日本有渊源的有藏族的唐卡、纳西族的东巴纸、白族的扎染等。而其中较为出名的就是白族的扎染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扎染大量出口日本。正是因为扎染的特色,才能使其在日本泡沫经济时代风靡一时。提到扎染的特色,就不得不从扎染制作工艺开始说起。白族扎染工艺主要流传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在古代,扎染又被称为“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染色工艺。目前在,云南省大理市的周城村、喜洲镇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工艺,其中尤以周城白族扎染最为著名,是1996年国家文化部命名的“民族扎染艺术之乡”,产品畅销国内外,是大理外贸出口产品的主要种类之一。随着文化旅游市场的开拓,白族扎染艺术从开发利用的角度得到了认可。2011 年后扎染与旅游业基本实现了良性的互动发展。在旅游业的推动下,周城村的扎染业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扎花的针法也由简单到繁复,出现了扎、撮、皱、叠、折、捆等30多种针法扎染成品种类逐步扩展,扎染图案也从传统纹样发展到现代题材的多元化风格,更有因接到日本等国家的外单而出现的外来图案,如周城扎染厂生产的日本歌舞伎、日本京都塔、日式房屋建筑等。
扎染的制作流程细分可以分为八部:
一、染料选取
板蓝根是一种野生的中草药,也是扎染的主要染料。早年称板蓝根为“蓝染”,当今为了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工艺,板蓝根仍是扎染的主要染料。但近年来,草木灰与化学染料因成本因素也渐渐成为扎染的染料主力。
二、绘图
扎染绘图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作者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水平的真实反映。一幅精美的扎染作品需要作者精心的构思,在脑海里形成完整的画面后,再用笔绘画到纸面上,这过程凝聚着作者长期的生活阅历和艺术思想,在扎染上称其为首次创作。
三、模板制作
扎染图案的绘制,大致经历了腹稿构图在布上直接扎花,在布上绘图扎花和制成模板后将图案印在布上扎花的历程。前两者需要一次构思绘制完成后不能复制,后者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并能够长期保存。制模板,即选择有一定厚度的塑料布铺在绘好的图纸上,按图描在塑料布上,再用锥子式的工具,顺着图案的线条一眼一眼打出孔来,形成孔状的图案。
四、印花
印花即把制作好的模板花纹印制在要扎的布料上。操作上先铺好布料,将模板覆盖在布料上,刷色浆在模板上,色浆通过锥眼渗透到布料上,继而呈现出设计绘制的图案。
五、扎花
扎花是扎染中最核心的环节,它决定着染色后成品的花样、色泽、图案的布局等,也是最能体现扎者的技艺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称其为二度创作。扎花有单针扎、多针扎、包扎、裹扎、绑扎、捆扎,绞扎等多种扎法和针法,使用何种扎法,取决于图案的繁简和追求的艺术效果。
六、脱浆
扎染用的布料多为白色的棉布、麻布和棉丝绸,为了布在纺织的过程中经纬线支均匀,纺织起来顺当不易打结,织布时在线支上涂了一层浆,这层浆在染色之前须把它脱掉,否则布料就很难着色。因此,在完成扎花后用清水侵泡扎好的布料,以此泡掉布上的浆,称为脱浆。
七、染色
扎染之染分为冷染和热染两种工艺。冷染使用的燃料为板蓝根,此染料用冷水即可溶解,根据需要的色泽决定染的次数。热染用的是草木灰染料和化学染料(提取出),两种染料都不易溶解,只有在染布的过程中用加热的办法来解决染料的溶解的问题,以达到染品着色的均衡及色泽效果。
八、拆花
经过扎和染的流程,初成品均是疙疙瘩瘩,奇形怪状,根本看不出什么花样和图案,只有按规律从扎的反方向一刀刀剪拆掉扎线,扎花的雏形才显现出来。扎花看似简单,但要求扎花者必须要具有“三心”:即细心、耐心、和平常心。
笔者实地考察结果
20世纪末期(80-90年代),张仁彪先生(现扎染国家级传承人)父亲张仕绅的扎染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出口到日本。其原因是纯植物(板蓝根)染色,且图案精美具有民族特色。且在跟当地人聊到以前扎染出口日本时,说流传着一段关于张仕绅扎染的佳话:在改革开放之后日本商人來到周城村采购扎染时对染料不放心,张仕绅直接舀了一勺板蓝根染液喝。日本商人看见之后立马下单扎染并因此名声大噪。下表为张仕绅先生经营扎染厂时期的经营情况。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民族扎染厂在9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随之逐渐下降。这与日本的泡沫经济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由于泡沫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用植物染料生产的扎染因其产量低,生产周期长,成本昂贵。不再成为日本市场的热销产品。且在此之后由于进出口渠道方式减少,只能通过外贸公司等方式来输出,所以其中中间环节就产生了许多中间费用,而这道中间环节的费用使得真正的手艺人的收入严重压缩,手艺人的收入得不到保证也就不能保证扎染的质量。且部分产品由于运输环节的多方面原因出现了瑕疵,而日本方面在收到成品之后对部分产品不满,按照合同要求索赔,生产方(即扎染制作者)与出口中介履行索赔合同。而扎染作为周城的支柱产业,制作者是全身心的将精力放在扎染制作上,把出口的工作完全交给了中介一方,所以在出现销售问题时并没有做好提前的应对措施,就按照合同进行了赔偿。因为多方面的问题导致了国家级传承人张先生的原扎染厂倒闭。
而在张仕绅的扎染厂倒闭之后,村里的扎染生产又回到了“起点”:家庭式染坊。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十年左右,在2008年张先生的扎染厂被同村的段先生收购并建立了大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虽然段先生也认为板蓝根染料才是回归传统的正道,但是在扎染生存问题的限制下,不得不先放弃传统植物染料的制作。在璞真扎染博物馆里,挂着花花绿绿的布,像彩旗招展,几乎由化工染料染成,销路很好。不过不像以前一样大部分都是出口日本的了。
通过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发现白族文化产品扎染输出日本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案:
第一,扎染扎染,先扎后染,“扎”这一制作环节至关重要,在一块白布上打结、扎花再进行浸染,制成的布料图案丰富,有牡丹、凤凰、蝴蝶等,还有各式各样的风景画,这不单单是一块布,一件手工艺品,更是少数民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然而,此次深入云南大理周城村的调研,我们发现大多数的扎染坊,都是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在进行扎花工作,詢问之后才知道,周城村,这座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的村子,大多数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求学或工作,年轻人们都想去外面寻找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没有人想回来继承家业,这就导致扎染这一传统工艺中缺少了新鲜血液和继承人,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第二,扎染的制作方法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染。传统的扎染,其染色用的是天然的板蓝根染剂,这种染剂环保无毒,板蓝根具有药性,染过的衣服等有消炎清凉的作用,这也正是扎染这一手工艺的核心价值之一,即尊重自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理逐渐成为旅游胜地,扎染变成了旅游和外贸商品,但是板蓝根染剂制作过程复杂,耗时长,100千克的板蓝根最多只能提取出30—40千克的染剂,有时甚至只有十几千克,工匠们对此也十分苦恼,而且只能提取出蓝色,颜色较为单一,消费者对此颇有微词。比起板蓝根染剂耗时长又繁琐的制作工艺,化学染剂成为了符合时代潮流的宠儿,不仅制作周期短,而且颜色多样不易褪色,所以工匠们为寻求发展,均放弃传统工艺而采用化学染剂。但是,这样一来,扎染这一中国传统手工艺产品就少了一些灵魂要素,缺少了一些吸引人的内在物质。
第三,关于环境问题。由于现在周城扎染大多为家庭式作坊,制作扎染所产生的污水排放得不到统一管理。长期持续下去对扎染产业以及旅游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扎染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从源头上解决,制定相关规定整治排污情况。
第四,在产品本身的宣传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市面上的产品只能以实物的形式呈现出来,无法传递出产品的制作过程,以及产品背后的故事。通过对日本方面的调查显示,确实存在一些日本人对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创产品抱有兴趣,但是苦于没有了解途径,也不清楚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导致他们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有购买的欲望。
因此政府及企业,加大对大理白族扎染文化的宣传力度,鼓励大理白族扎染的传承。可以适当给予传承者货学习者资金上的奖励、生活上的支持,以激发其积极性。政府或民间组织应大力提倡白族工艺者学习扎染的历史,使得工艺得到完整的传承,增加更多人对扎染的认识及热情。并将传统的板蓝根染色传承,减少化学染料的使用,提高产品的质量。大理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大理当地提倡新的生产模式,同时政府还应该帮助扎染工厂打开销货市场,拓宽销售路径。扎染生产企业应该改变自身的生产规模,不能只单单生产单一的扎染工艺品,而要多方面多形式地进行生产,全面满足市场的各类需求。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由于企业没有进出口权,目前出口的扎染产品全部都是通过省内外有关外贸部门销往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销售环节较多。因此,认真研究销售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一是要组织一定的力量摸清销售渠道,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使企业掌握更多的生产经营主动权,做到知己知彼,尽量减少利益流失。二是待大理海关和商检机构成立后,争取给企业以进出口权,坐外贸“直通车”,使经济利益大部分留在产地。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郝翔、朱炳祥,周城文化——中国白族民村的田野调查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期刊
[1].崔莲,近20年来日本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研究文献简述 [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2月:53-62
[2].周莹,试论白族扎染艺术在现代时装中的创新应用 [J]纺织学报,2013年12月:107-112
[3].余婷婷,三代人的白族染坊 生死不离的扎染 [J]21世纪经济报道,2015年12月22日:20版
[4].李孟苏,扎染的蓝白之美之忧 [J]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47期
[5]牟建国,黄义峰,李文才.发掘民间传统工艺 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巍山、大理扎染生产调查[J].民族工作,1995(10):17-19
学位论文
[1].高瑞霞,大理周城扎染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实践[D]云南大学,2016.
关键词:扎染;日本;出口;传承
云南省无论是在西南地区还是在全国都是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因此在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样本数量以及种类上就已经远远高于其他省市。且日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专家十分热衷与对云南的研究,曾出版了《照叶树林文化的传授道路:从不丹、云南到日本》(佐佐木高明著,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82)、《牧野巽著作集 第4卷:云南民族史研究》(牧野巽著,御茶之水书房,1985)等。在文化上就已经有了日本对云南少数民族具有研究兴趣的有力证据。
在理论支撑下,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日本人(包括在日在华)对我国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的了解程度。其结果如图所示
笔者问卷调查结果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云南的少数民族占了绝大多数,而产品输出的国家定位于日本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项原因:一是相对与欧美国家来说,日本同为亚洲国家且一衣带水,文化根基具有相似性,所以在推广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时相对于欧美国家日本更容易理解并接受;二是日本作为亚洲第一个发达国家人均消费要比中国高出许多,而这正好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输入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由于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在针对不同年龄层对产品的喜好进行筛选出口时能将重心倾向于中老年群体。
而在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之中,与日本有渊源的有藏族的唐卡、纳西族的东巴纸、白族的扎染等。而其中较为出名的就是白族的扎染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扎染大量出口日本。正是因为扎染的特色,才能使其在日本泡沫经济时代风靡一时。提到扎染的特色,就不得不从扎染制作工艺开始说起。白族扎染工艺主要流传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在古代,扎染又被称为“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染色工艺。目前在,云南省大理市的周城村、喜洲镇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工艺,其中尤以周城白族扎染最为著名,是1996年国家文化部命名的“民族扎染艺术之乡”,产品畅销国内外,是大理外贸出口产品的主要种类之一。随着文化旅游市场的开拓,白族扎染艺术从开发利用的角度得到了认可。2011 年后扎染与旅游业基本实现了良性的互动发展。在旅游业的推动下,周城村的扎染业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扎花的针法也由简单到繁复,出现了扎、撮、皱、叠、折、捆等30多种针法扎染成品种类逐步扩展,扎染图案也从传统纹样发展到现代题材的多元化风格,更有因接到日本等国家的外单而出现的外来图案,如周城扎染厂生产的日本歌舞伎、日本京都塔、日式房屋建筑等。
扎染的制作流程细分可以分为八部:
一、染料选取
板蓝根是一种野生的中草药,也是扎染的主要染料。早年称板蓝根为“蓝染”,当今为了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工艺,板蓝根仍是扎染的主要染料。但近年来,草木灰与化学染料因成本因素也渐渐成为扎染的染料主力。
二、绘图
扎染绘图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作者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水平的真实反映。一幅精美的扎染作品需要作者精心的构思,在脑海里形成完整的画面后,再用笔绘画到纸面上,这过程凝聚着作者长期的生活阅历和艺术思想,在扎染上称其为首次创作。
三、模板制作
扎染图案的绘制,大致经历了腹稿构图在布上直接扎花,在布上绘图扎花和制成模板后将图案印在布上扎花的历程。前两者需要一次构思绘制完成后不能复制,后者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并能够长期保存。制模板,即选择有一定厚度的塑料布铺在绘好的图纸上,按图描在塑料布上,再用锥子式的工具,顺着图案的线条一眼一眼打出孔来,形成孔状的图案。
四、印花
印花即把制作好的模板花纹印制在要扎的布料上。操作上先铺好布料,将模板覆盖在布料上,刷色浆在模板上,色浆通过锥眼渗透到布料上,继而呈现出设计绘制的图案。
五、扎花
扎花是扎染中最核心的环节,它决定着染色后成品的花样、色泽、图案的布局等,也是最能体现扎者的技艺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称其为二度创作。扎花有单针扎、多针扎、包扎、裹扎、绑扎、捆扎,绞扎等多种扎法和针法,使用何种扎法,取决于图案的繁简和追求的艺术效果。
六、脱浆
扎染用的布料多为白色的棉布、麻布和棉丝绸,为了布在纺织的过程中经纬线支均匀,纺织起来顺当不易打结,织布时在线支上涂了一层浆,这层浆在染色之前须把它脱掉,否则布料就很难着色。因此,在完成扎花后用清水侵泡扎好的布料,以此泡掉布上的浆,称为脱浆。
七、染色
扎染之染分为冷染和热染两种工艺。冷染使用的燃料为板蓝根,此染料用冷水即可溶解,根据需要的色泽决定染的次数。热染用的是草木灰染料和化学染料(提取出),两种染料都不易溶解,只有在染布的过程中用加热的办法来解决染料的溶解的问题,以达到染品着色的均衡及色泽效果。
八、拆花
经过扎和染的流程,初成品均是疙疙瘩瘩,奇形怪状,根本看不出什么花样和图案,只有按规律从扎的反方向一刀刀剪拆掉扎线,扎花的雏形才显现出来。扎花看似简单,但要求扎花者必须要具有“三心”:即细心、耐心、和平常心。
笔者实地考察结果
20世纪末期(80-90年代),张仁彪先生(现扎染国家级传承人)父亲张仕绅的扎染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出口到日本。其原因是纯植物(板蓝根)染色,且图案精美具有民族特色。且在跟当地人聊到以前扎染出口日本时,说流传着一段关于张仕绅扎染的佳话:在改革开放之后日本商人來到周城村采购扎染时对染料不放心,张仕绅直接舀了一勺板蓝根染液喝。日本商人看见之后立马下单扎染并因此名声大噪。下表为张仕绅先生经营扎染厂时期的经营情况。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民族扎染厂在9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随之逐渐下降。这与日本的泡沫经济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由于泡沫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用植物染料生产的扎染因其产量低,生产周期长,成本昂贵。不再成为日本市场的热销产品。且在此之后由于进出口渠道方式减少,只能通过外贸公司等方式来输出,所以其中中间环节就产生了许多中间费用,而这道中间环节的费用使得真正的手艺人的收入严重压缩,手艺人的收入得不到保证也就不能保证扎染的质量。且部分产品由于运输环节的多方面原因出现了瑕疵,而日本方面在收到成品之后对部分产品不满,按照合同要求索赔,生产方(即扎染制作者)与出口中介履行索赔合同。而扎染作为周城的支柱产业,制作者是全身心的将精力放在扎染制作上,把出口的工作完全交给了中介一方,所以在出现销售问题时并没有做好提前的应对措施,就按照合同进行了赔偿。因为多方面的问题导致了国家级传承人张先生的原扎染厂倒闭。
而在张仕绅的扎染厂倒闭之后,村里的扎染生产又回到了“起点”:家庭式染坊。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十年左右,在2008年张先生的扎染厂被同村的段先生收购并建立了大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虽然段先生也认为板蓝根染料才是回归传统的正道,但是在扎染生存问题的限制下,不得不先放弃传统植物染料的制作。在璞真扎染博物馆里,挂着花花绿绿的布,像彩旗招展,几乎由化工染料染成,销路很好。不过不像以前一样大部分都是出口日本的了。
通过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发现白族文化产品扎染输出日本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案:
第一,扎染扎染,先扎后染,“扎”这一制作环节至关重要,在一块白布上打结、扎花再进行浸染,制成的布料图案丰富,有牡丹、凤凰、蝴蝶等,还有各式各样的风景画,这不单单是一块布,一件手工艺品,更是少数民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然而,此次深入云南大理周城村的调研,我们发现大多数的扎染坊,都是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在进行扎花工作,詢问之后才知道,周城村,这座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的村子,大多数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求学或工作,年轻人们都想去外面寻找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没有人想回来继承家业,这就导致扎染这一传统工艺中缺少了新鲜血液和继承人,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第二,扎染的制作方法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染。传统的扎染,其染色用的是天然的板蓝根染剂,这种染剂环保无毒,板蓝根具有药性,染过的衣服等有消炎清凉的作用,这也正是扎染这一手工艺的核心价值之一,即尊重自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理逐渐成为旅游胜地,扎染变成了旅游和外贸商品,但是板蓝根染剂制作过程复杂,耗时长,100千克的板蓝根最多只能提取出30—40千克的染剂,有时甚至只有十几千克,工匠们对此也十分苦恼,而且只能提取出蓝色,颜色较为单一,消费者对此颇有微词。比起板蓝根染剂耗时长又繁琐的制作工艺,化学染剂成为了符合时代潮流的宠儿,不仅制作周期短,而且颜色多样不易褪色,所以工匠们为寻求发展,均放弃传统工艺而采用化学染剂。但是,这样一来,扎染这一中国传统手工艺产品就少了一些灵魂要素,缺少了一些吸引人的内在物质。
第三,关于环境问题。由于现在周城扎染大多为家庭式作坊,制作扎染所产生的污水排放得不到统一管理。长期持续下去对扎染产业以及旅游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扎染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从源头上解决,制定相关规定整治排污情况。
第四,在产品本身的宣传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市面上的产品只能以实物的形式呈现出来,无法传递出产品的制作过程,以及产品背后的故事。通过对日本方面的调查显示,确实存在一些日本人对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创产品抱有兴趣,但是苦于没有了解途径,也不清楚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导致他们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有购买的欲望。
因此政府及企业,加大对大理白族扎染文化的宣传力度,鼓励大理白族扎染的传承。可以适当给予传承者货学习者资金上的奖励、生活上的支持,以激发其积极性。政府或民间组织应大力提倡白族工艺者学习扎染的历史,使得工艺得到完整的传承,增加更多人对扎染的认识及热情。并将传统的板蓝根染色传承,减少化学染料的使用,提高产品的质量。大理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大理当地提倡新的生产模式,同时政府还应该帮助扎染工厂打开销货市场,拓宽销售路径。扎染生产企业应该改变自身的生产规模,不能只单单生产单一的扎染工艺品,而要多方面多形式地进行生产,全面满足市场的各类需求。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由于企业没有进出口权,目前出口的扎染产品全部都是通过省内外有关外贸部门销往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销售环节较多。因此,认真研究销售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一是要组织一定的力量摸清销售渠道,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使企业掌握更多的生产经营主动权,做到知己知彼,尽量减少利益流失。二是待大理海关和商检机构成立后,争取给企业以进出口权,坐外贸“直通车”,使经济利益大部分留在产地。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郝翔、朱炳祥,周城文化——中国白族民村的田野调查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期刊
[1].崔莲,近20年来日本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研究文献简述 [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2月:53-62
[2].周莹,试论白族扎染艺术在现代时装中的创新应用 [J]纺织学报,2013年12月:107-112
[3].余婷婷,三代人的白族染坊 生死不离的扎染 [J]21世纪经济报道,2015年12月22日:20版
[4].李孟苏,扎染的蓝白之美之忧 [J]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47期
[5]牟建国,黄义峰,李文才.发掘民间传统工艺 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巍山、大理扎染生产调查[J].民族工作,1995(10):17-19
学位论文
[1].高瑞霞,大理周城扎染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实践[D]云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