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凭着“红楼梦室内微雕陈设”和“华夏之宝”多宝格,周长兴早已功成名就,然而如今他依然握紧刻刀,马不停蹄地雕刻着,即使已经84岁。
周长兴又拒绝了家人要他搬家的好意。在上海西郊一栋老式公寓里,已经84岁的他住在顶层6楼,没有电梯,上下楼颇为不便。出于安全考虑,家人多次劝他搬到条件更好的小区居住。他不肯搬走的原因,是现在的房子虽然老旧,但采光极好,加上地处郊外,十分安静,是创作微雕的好地方。
过去20多年,周长兴在这里创作了数千件精美的微雕作品,还被评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可谓功成名就。家人劝他放下刻刀,安享晚年,他却说:“心里还有很多想法没有雕出来,现在还不是一心养老的时候。”
大美至微
七宝古镇是上海本土文化的发祥地,周长兴的“周氏微雕馆”就位于镇上的一条古街边。自2003年9月建成至今,一直游人如织。
几乎每个第一次走进展馆的游客都会惊叹一番,在200多平方米的展馆内共展出6000余件精美的微雕作品,很容易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一得闲,周长兴便去馆里免费当解说员。对每一件微雕作品,他自然如数家珍。不过,最让他津津乐道的,还是“红楼梦室内微雕陈设”和“华夏之宝”多宝格。
可以说,“红楼梦室内微雕陈设”就是立体版的《红楼梦》。曹雪芹笔下的怡红院、潇湘馆、秋爽斋等院馆的室内陈设,被周长兴以5:1、10:1和20:1的比例微雕出来,按书中的描述组合展示,在尺许空间内立体呈现大观园的家居文化。
林黛玉栖身的潇湘馆,呈现出一派“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高雅氛围。一排用斑竹精编的书架上,叠放着《史记》《资治通鉴》等线装书,体积可比骨牌还小。打开,里面的书页竟是用轻柔的宣纸折叠而成。茶几上的紫砂壶仅罗汉豆大小,其盖更是小如针头,但壶与盖严丝合缝,盛水斟倒,壶嘴出水细如发丝。还有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带来的鲜桃和藕节,其造型设色,几可乱真。
在为怡红院创作“多宝格”时,周长兴雕刻了180多件精微古玩陈设其中,但他脑子里的历代文物珍宝仍然源源不断地涌出来。为什么不创作一件更大的多宝格,囊括承载着5000年中华文化的文物珍宝?这的确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很多人都说周长兴异想天开。然而,他做到了。“华夏之宝”多宝阁,由9扇直格组成,高仅70厘米,宽仅20厘米,长仅200厘米,但其上陈设的器物多达1234件,分陶瓷、玉器、青铜器、漆器等近百个品类。每一件微雕,均从历代文物的古典造型中取其有一定代表性的款式为范例,大者手可盈握,小者需用放大镜观看。其中,用料最少的一件瓷瓶仅重0.05克,不仅中空,而且表面还有开片,裂纹清晰自然。
这些微雕器物上至远古,下至明末清初,蔚为大观。更想不到的是,它们全是周长兴用石材雕刻而成,让人拍案叫绝。
石破天惊
然而,周长兴从事微雕创作却是“半路出家”,那一年,他已经54岁。
1931年,周长兴出生在浙江嵊州市的一个书香门第。6岁时,抗日战争爆发,周长兴相继失去父母和哥哥,成了孤儿。为了混口饭吃,他来到当地一家汽车公司当钣金小童工。嵊州是著名的“竹编之乡”,忙里偷闲时,周长兴经常到附近的竹编作坊看手工艺人编竹制品。对工艺美术的痴迷,在那时便开始萌生。
后来,周长兴闯荡上海,依旧干着老本行。在这期间,他因设计制作出中国第一个508毫米卡车钢圈,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而被誉为“钢圈大王”。他原本可以在单位风风光光地工作到退休,然而,在54岁那年他却辞职,正式转入微雕创作。
自孩童时起,周长兴就喜欢一切小东西,在他眼里,微观下的方寸世界有着难以言喻的迷人魅力。还在当童工时,他就经常用白铁皮、铜皮的边角料,敲打成哨子、畚箕、手枪等小玩意。到上海以后,生活条件有了明显好转,他便将微雕材料换成各种石材。
当时,石材价格远不如现在昂贵,周长兴趁机收购了大量好石材。在相石、雕石的过程中,他发现昌化石适合雕刻青铜器,寿山石和青田石适合雕刻瓷器,巴林石适合雕刻紫砂壶……因石施艺为周长兴的微雕创作找到了一条捷径。然而,微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周长兴走到工作台前坐下,准备现场演示制作一只钧窑花瓶。他先从一块青田石上切下一根两指宽的正方体石条,再打磨成8角,16角……直到磨圆;接着,他将石料夹在钻床的夹头上,用锉刀一点点锉磨成花瓶的毛坯,再利用钻头在瓶口打洞;然后,把花瓶从石条上截下来,里外打磨,达到镜面的光洁度;最后,用自己调制的颜料上色,打磨,直到满意为止。在雕刻过程中,周长兴使用的刀具、磨具、钻头,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工具更是小巧精致,这些都是他自己磨制的,不仅实用,也可观赏,饶有趣味。
“古器物微雕,说到底,最难的还是再现原物、原色和原义。”周长兴说。云板是《红楼梦》里很特别的一件器物,只出现过一次,在秦可卿命丧黄泉时,“二门上传出云板,连叩四下,正是丧音”。云板究竟是什么样子?文中并没有详细描绘。仿古、复古,必先懂古。为了雕刻云板,周长兴阅读了200多本《中国文物世界》杂志,以及大量古籍,最后终于在《盛京皇宫》一书中发现了它的真容:铁制,板状,两端云头,中间束腰。上端云头正中有一圆孔,腰处书有文字;下端云头中间有凸起的敲击点,饰有精美的缠枝莲纹。根据该书的图文资料,周长兴选择朱褐色的银河石为材料,精雕细琢,成品的形神皆如同原物。
曾有一位美国朋友郑重其事地对周长兴说:“你的这双手可投保200万美元。”然而,见过周长兴微雕作品的人都明白:这双手是金钱可以估量的吗?
精神贵族
周长兴常自嘲,从身材就能看出他是做微雕的。身高1.68米的他,身材单薄,只有40千克出头,但精神矍铄,充满活力。然而,就连他的一些朋友都不知,由于经常磨石头,吸入的粉尘已经对他的呼吸系统造成严重伤害,导致他患有支气管炎和中度肺水肿。
为了调养身体,家人多次苦口婆心地劝周长兴改善居住环境,他不肯。事实上,周长兴不差钱,完全可以追求更好的物质享受,但他自称“精神贵族”,每天爬楼梯,骑自行车去买菜。然而,当他面对自己的作品时,目光却十分挑剔。虽然“华夏之宝”多宝格早已名扬全国,但是周长兴仍然每年都要砸掉其中5%,重新雕刻。如此耗费心血的作品,本应视若至宝,珍爱有加,然而在2013年周长兴却将它捐赠给新落成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只为了让更多人能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周长兴不看电视,也不吃大蒜和韭菜,为了保护视力以便能够雕刻完心中构想的“三国微雕陈设”“水浒微雕陈设”,以及“故宫漱芳斋微雕陈设”。家人时常劝他该歇歇了,但他完全就是一个“倔老头”,每天伏案雕刻,最长的时候一连几天都超过10小时,其间胃溃疡复发,积液达1000毫升,送到医院,人已经奄奄一息。
“无情岁月石磨人,遍体鳞伤五内损。虽已红楼梦成真,奈何残灯油耗尽。”听着这位微雕大师袒露心声的诗句,直教人觉得:那一刀一刀雕刻的,似乎不是线条,也不是造型,而是老人一生对微雕的坚守和挚爱。
周长兴又拒绝了家人要他搬家的好意。在上海西郊一栋老式公寓里,已经84岁的他住在顶层6楼,没有电梯,上下楼颇为不便。出于安全考虑,家人多次劝他搬到条件更好的小区居住。他不肯搬走的原因,是现在的房子虽然老旧,但采光极好,加上地处郊外,十分安静,是创作微雕的好地方。
过去20多年,周长兴在这里创作了数千件精美的微雕作品,还被评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可谓功成名就。家人劝他放下刻刀,安享晚年,他却说:“心里还有很多想法没有雕出来,现在还不是一心养老的时候。”
大美至微
七宝古镇是上海本土文化的发祥地,周长兴的“周氏微雕馆”就位于镇上的一条古街边。自2003年9月建成至今,一直游人如织。
几乎每个第一次走进展馆的游客都会惊叹一番,在200多平方米的展馆内共展出6000余件精美的微雕作品,很容易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一得闲,周长兴便去馆里免费当解说员。对每一件微雕作品,他自然如数家珍。不过,最让他津津乐道的,还是“红楼梦室内微雕陈设”和“华夏之宝”多宝格。
可以说,“红楼梦室内微雕陈设”就是立体版的《红楼梦》。曹雪芹笔下的怡红院、潇湘馆、秋爽斋等院馆的室内陈设,被周长兴以5:1、10:1和20:1的比例微雕出来,按书中的描述组合展示,在尺许空间内立体呈现大观园的家居文化。
林黛玉栖身的潇湘馆,呈现出一派“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高雅氛围。一排用斑竹精编的书架上,叠放着《史记》《资治通鉴》等线装书,体积可比骨牌还小。打开,里面的书页竟是用轻柔的宣纸折叠而成。茶几上的紫砂壶仅罗汉豆大小,其盖更是小如针头,但壶与盖严丝合缝,盛水斟倒,壶嘴出水细如发丝。还有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带来的鲜桃和藕节,其造型设色,几可乱真。
在为怡红院创作“多宝格”时,周长兴雕刻了180多件精微古玩陈设其中,但他脑子里的历代文物珍宝仍然源源不断地涌出来。为什么不创作一件更大的多宝格,囊括承载着5000年中华文化的文物珍宝?这的确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很多人都说周长兴异想天开。然而,他做到了。“华夏之宝”多宝阁,由9扇直格组成,高仅70厘米,宽仅20厘米,长仅200厘米,但其上陈设的器物多达1234件,分陶瓷、玉器、青铜器、漆器等近百个品类。每一件微雕,均从历代文物的古典造型中取其有一定代表性的款式为范例,大者手可盈握,小者需用放大镜观看。其中,用料最少的一件瓷瓶仅重0.05克,不仅中空,而且表面还有开片,裂纹清晰自然。
这些微雕器物上至远古,下至明末清初,蔚为大观。更想不到的是,它们全是周长兴用石材雕刻而成,让人拍案叫绝。
石破天惊
然而,周长兴从事微雕创作却是“半路出家”,那一年,他已经54岁。
1931年,周长兴出生在浙江嵊州市的一个书香门第。6岁时,抗日战争爆发,周长兴相继失去父母和哥哥,成了孤儿。为了混口饭吃,他来到当地一家汽车公司当钣金小童工。嵊州是著名的“竹编之乡”,忙里偷闲时,周长兴经常到附近的竹编作坊看手工艺人编竹制品。对工艺美术的痴迷,在那时便开始萌生。
后来,周长兴闯荡上海,依旧干着老本行。在这期间,他因设计制作出中国第一个508毫米卡车钢圈,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而被誉为“钢圈大王”。他原本可以在单位风风光光地工作到退休,然而,在54岁那年他却辞职,正式转入微雕创作。
自孩童时起,周长兴就喜欢一切小东西,在他眼里,微观下的方寸世界有着难以言喻的迷人魅力。还在当童工时,他就经常用白铁皮、铜皮的边角料,敲打成哨子、畚箕、手枪等小玩意。到上海以后,生活条件有了明显好转,他便将微雕材料换成各种石材。
当时,石材价格远不如现在昂贵,周长兴趁机收购了大量好石材。在相石、雕石的过程中,他发现昌化石适合雕刻青铜器,寿山石和青田石适合雕刻瓷器,巴林石适合雕刻紫砂壶……因石施艺为周长兴的微雕创作找到了一条捷径。然而,微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周长兴走到工作台前坐下,准备现场演示制作一只钧窑花瓶。他先从一块青田石上切下一根两指宽的正方体石条,再打磨成8角,16角……直到磨圆;接着,他将石料夹在钻床的夹头上,用锉刀一点点锉磨成花瓶的毛坯,再利用钻头在瓶口打洞;然后,把花瓶从石条上截下来,里外打磨,达到镜面的光洁度;最后,用自己调制的颜料上色,打磨,直到满意为止。在雕刻过程中,周长兴使用的刀具、磨具、钻头,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工具更是小巧精致,这些都是他自己磨制的,不仅实用,也可观赏,饶有趣味。
“古器物微雕,说到底,最难的还是再现原物、原色和原义。”周长兴说。云板是《红楼梦》里很特别的一件器物,只出现过一次,在秦可卿命丧黄泉时,“二门上传出云板,连叩四下,正是丧音”。云板究竟是什么样子?文中并没有详细描绘。仿古、复古,必先懂古。为了雕刻云板,周长兴阅读了200多本《中国文物世界》杂志,以及大量古籍,最后终于在《盛京皇宫》一书中发现了它的真容:铁制,板状,两端云头,中间束腰。上端云头正中有一圆孔,腰处书有文字;下端云头中间有凸起的敲击点,饰有精美的缠枝莲纹。根据该书的图文资料,周长兴选择朱褐色的银河石为材料,精雕细琢,成品的形神皆如同原物。
曾有一位美国朋友郑重其事地对周长兴说:“你的这双手可投保200万美元。”然而,见过周长兴微雕作品的人都明白:这双手是金钱可以估量的吗?
精神贵族
周长兴常自嘲,从身材就能看出他是做微雕的。身高1.68米的他,身材单薄,只有40千克出头,但精神矍铄,充满活力。然而,就连他的一些朋友都不知,由于经常磨石头,吸入的粉尘已经对他的呼吸系统造成严重伤害,导致他患有支气管炎和中度肺水肿。
为了调养身体,家人多次苦口婆心地劝周长兴改善居住环境,他不肯。事实上,周长兴不差钱,完全可以追求更好的物质享受,但他自称“精神贵族”,每天爬楼梯,骑自行车去买菜。然而,当他面对自己的作品时,目光却十分挑剔。虽然“华夏之宝”多宝格早已名扬全国,但是周长兴仍然每年都要砸掉其中5%,重新雕刻。如此耗费心血的作品,本应视若至宝,珍爱有加,然而在2013年周长兴却将它捐赠给新落成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只为了让更多人能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周长兴不看电视,也不吃大蒜和韭菜,为了保护视力以便能够雕刻完心中构想的“三国微雕陈设”“水浒微雕陈设”,以及“故宫漱芳斋微雕陈设”。家人时常劝他该歇歇了,但他完全就是一个“倔老头”,每天伏案雕刻,最长的时候一连几天都超过10小时,其间胃溃疡复发,积液达1000毫升,送到医院,人已经奄奄一息。
“无情岁月石磨人,遍体鳞伤五内损。虽已红楼梦成真,奈何残灯油耗尽。”听着这位微雕大师袒露心声的诗句,直教人觉得:那一刀一刀雕刻的,似乎不是线条,也不是造型,而是老人一生对微雕的坚守和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