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国画最高的三大境界是“可以观,可以游,可以居”。意思是说:当我们初看一张画时,常常只能客观欣赏。然后将自己投入画中,就可以四处游览。至于自我完全融入之后,则甚至可以居住在画里了。面对一张好画,如果我们都能由“可以观”,而后“可以游”,最后“可以居”,也就能够达到欣赏的极高境界了。我以为把这三层境界视为欣赏山水诗的三大境界也未尝不可。
苏东坡曾评王维的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一提这句话,我们就会想到王维。其实哪一首好诗没有画境,哪一张好画又没有诗意呢?因为诗当有“意象”,正如梅圣俞所说,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锋投向静谧辽阔的田野和山林,创造出了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宣泄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往。早有《诗经》,山水寄情;陶渊明全力写田园诗,那是栖身之所,更是心灵家园。南朝的谢灵运、谢眺等诗人大量写山水诗。此后,山水田园便成了诗人们的意趣所在。到了盛唐时代,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了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的诗人群,人们称之为“山水田园诗派”,主要代表是孟浩然和王维,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可以观”,即可以观赏。山水诗不仅仅只是模山范水,而是写景如画,顺情执笔,随意挥洒,毫不着力。动人自然地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读者不仅仅是“看”或者“阅读”山水诗,而是能有一种“观赏”的感觉,仿佛这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在读者面前,款款展开一幅真实的画卷。
“可以游”,即可以游览。阅读山水诗的读者,已经不再是一个有距离感的旁观者了。对诗中似无还有的人物——作者情操的成功体现以及对诗中场景的细致描摹,可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好像自己亲眼见到了诗中的场景,亲身经历了那一场场移步换景的游历,甚至使读者认为所看的山水是自己的一次真实体验,在记忆中留下的深刻的痕迹。
“可以居”,即可以居住。到达这层境界,山水诗已不再是山水诗了,它所讲述的已不再是一个个场景,而是仿佛读者生活中发生的、读者身边的事情,能够让读者完全融入情节中,好像自己原本就生活在那个背景之下。连山水的潺潺、鸟兽的争鸣都能听见,而且又是如此自然。阅读过山水诗的读者往往会产生“要是自己就是住在诗中那个世界中的人,那多好啊”这种美妙的感觉。那不再是一个文字构筑的世界,是一个能在人的心中投射出影像的、立体的、亲切的、真实而又理想的世界。
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按皮日休的话,就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夕阳西下,素月东升,夏夜水亭。初观之,好一幅清爽闲适消夏图。沐浴过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不亦快哉?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须屏息游之而不敢扰其清绝之境。这是夏夜给人真切的美感。天籁之音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此情此景,正宜操琴。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懂我琴声的知音却不在身旁!诗人带着惆怅的情绪,睡下之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结束,极有余味。此时此刻,读者是多么愿意化为孟夫子的朋友,相随相伴,闲话清谈,共度良宵。诗中各种感觉细膩入微,情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景至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
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瑗。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细细观之,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确实是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缓缓游之,由远而近,由近而远。原野暮色中,夕阳欲落,炊烟初升。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自然与人事,动静相融。实在让人不忍离去。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神态安逸,闲情潇洒,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读至此处,心驰神往,愿居此地,夫复何求?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穿越时空,读者畅享诗人的闲居之乐,领会诗人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储光羲的《钓鱼湾》“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映入眼帘,画面色彩明艳风光宜人:点缀在绿荫中的几树红杏,花满枝头,不胜繁丽,正是暮春季节钓鱼湾的动人景色。是为小情人约会的最佳地点,最佳时段。暮色渐浓,让我们悄悄尾随小伙子吧!一叶扁舟,来到了钓鱼湾。看他把船缆轻轻地系在杨树桩上以后,就开始“垂钓”了。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管他怎样摆弄钓杆,故作镇静,还是掩饰不了内心的忐忑不安。“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他在垂钓时,俯首碧潭,水清见底,因而怀疑水浅会没有鱼来上钩;蓦然见到荷叶摇晃,才得知水中的鱼受惊游散了。这次约会成败难卜,“疑水浅”无鱼,是担心路程多阻,姑娘兴许来不成了。一见“荷动”,又误以为姑娘轻划小船践约来了,眼前不觉一亮;谁知细看之下,却原来是水底鱼散,心头又不免一沉,失望怅惘之情不觉在潜滋暗长。读者对他焦急地等待着情人的心理不禁会心一笑:在爱情的期待中那种既充满憧憬欢乐、又略带担心疑惧的十分微妙的心理变化,真可谓丝丝入扣,惟妙惟肖。诗就在袅袅的余情、浓郁的春光中结束了。在夕阳的反照下,绿柳依依,扁舟轻荡,那小伙子时而低头整理着钓丝,时而深情凝望着远处闪闪的波光——他心上的情人。“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这简直是一幅永恒的图画,一个最具美感的镜头,将深深印在你的脑海中。
【作者简介】
陈环琼,高级教师,执教于广东省第16中学,曾获“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多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
责任编辑 李婷婷
苏东坡曾评王维的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一提这句话,我们就会想到王维。其实哪一首好诗没有画境,哪一张好画又没有诗意呢?因为诗当有“意象”,正如梅圣俞所说,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锋投向静谧辽阔的田野和山林,创造出了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宣泄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往。早有《诗经》,山水寄情;陶渊明全力写田园诗,那是栖身之所,更是心灵家园。南朝的谢灵运、谢眺等诗人大量写山水诗。此后,山水田园便成了诗人们的意趣所在。到了盛唐时代,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了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的诗人群,人们称之为“山水田园诗派”,主要代表是孟浩然和王维,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可以观”,即可以观赏。山水诗不仅仅只是模山范水,而是写景如画,顺情执笔,随意挥洒,毫不着力。动人自然地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读者不仅仅是“看”或者“阅读”山水诗,而是能有一种“观赏”的感觉,仿佛这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在读者面前,款款展开一幅真实的画卷。
“可以游”,即可以游览。阅读山水诗的读者,已经不再是一个有距离感的旁观者了。对诗中似无还有的人物——作者情操的成功体现以及对诗中场景的细致描摹,可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好像自己亲眼见到了诗中的场景,亲身经历了那一场场移步换景的游历,甚至使读者认为所看的山水是自己的一次真实体验,在记忆中留下的深刻的痕迹。
“可以居”,即可以居住。到达这层境界,山水诗已不再是山水诗了,它所讲述的已不再是一个个场景,而是仿佛读者生活中发生的、读者身边的事情,能够让读者完全融入情节中,好像自己原本就生活在那个背景之下。连山水的潺潺、鸟兽的争鸣都能听见,而且又是如此自然。阅读过山水诗的读者往往会产生“要是自己就是住在诗中那个世界中的人,那多好啊”这种美妙的感觉。那不再是一个文字构筑的世界,是一个能在人的心中投射出影像的、立体的、亲切的、真实而又理想的世界。
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按皮日休的话,就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夕阳西下,素月东升,夏夜水亭。初观之,好一幅清爽闲适消夏图。沐浴过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不亦快哉?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须屏息游之而不敢扰其清绝之境。这是夏夜给人真切的美感。天籁之音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此情此景,正宜操琴。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懂我琴声的知音却不在身旁!诗人带着惆怅的情绪,睡下之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结束,极有余味。此时此刻,读者是多么愿意化为孟夫子的朋友,相随相伴,闲话清谈,共度良宵。诗中各种感觉细膩入微,情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景至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
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瑗。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细细观之,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确实是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缓缓游之,由远而近,由近而远。原野暮色中,夕阳欲落,炊烟初升。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自然与人事,动静相融。实在让人不忍离去。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神态安逸,闲情潇洒,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读至此处,心驰神往,愿居此地,夫复何求?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穿越时空,读者畅享诗人的闲居之乐,领会诗人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储光羲的《钓鱼湾》“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映入眼帘,画面色彩明艳风光宜人:点缀在绿荫中的几树红杏,花满枝头,不胜繁丽,正是暮春季节钓鱼湾的动人景色。是为小情人约会的最佳地点,最佳时段。暮色渐浓,让我们悄悄尾随小伙子吧!一叶扁舟,来到了钓鱼湾。看他把船缆轻轻地系在杨树桩上以后,就开始“垂钓”了。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管他怎样摆弄钓杆,故作镇静,还是掩饰不了内心的忐忑不安。“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他在垂钓时,俯首碧潭,水清见底,因而怀疑水浅会没有鱼来上钩;蓦然见到荷叶摇晃,才得知水中的鱼受惊游散了。这次约会成败难卜,“疑水浅”无鱼,是担心路程多阻,姑娘兴许来不成了。一见“荷动”,又误以为姑娘轻划小船践约来了,眼前不觉一亮;谁知细看之下,却原来是水底鱼散,心头又不免一沉,失望怅惘之情不觉在潜滋暗长。读者对他焦急地等待着情人的心理不禁会心一笑:在爱情的期待中那种既充满憧憬欢乐、又略带担心疑惧的十分微妙的心理变化,真可谓丝丝入扣,惟妙惟肖。诗就在袅袅的余情、浓郁的春光中结束了。在夕阳的反照下,绿柳依依,扁舟轻荡,那小伙子时而低头整理着钓丝,时而深情凝望着远处闪闪的波光——他心上的情人。“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这简直是一幅永恒的图画,一个最具美感的镜头,将深深印在你的脑海中。
【作者简介】
陈环琼,高级教师,执教于广东省第16中学,曾获“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多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
责任编辑 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