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击乐一直都是器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至今,它既是音乐发展的源动力之一,也是纳新出奇的外在推力之一。如何发掘传统打击乐和现代打击乐的固有本体特色,并将其综合为一个互相融通的整体,是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学科(专业)从上个世纪创建以来就开始探索的问题之一①。2005年,这一探索获得了重大突破——由于时任院长杨立青教授的推动,将原来分布于管弦系、民乐系、现代系的不同打击乐合并聚拢在一起,所成立的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成为学科探索的基础构架,使打击乐作为一个整体艺术率先进行融合探索,我们的新探索这才有了由量变而进一步质变的平台。为了进行融合得到实质性推进并开拓新的可能性,2016年由笔者和周雄、罗天琪先生等诸多海内外业界同事所共同倡导的国际打击乐节暨IPEA国际打击乐比赛在中国上海举办,到2019年已举办了四届,在这其中有外在形式上的探索,如:各种表演艺术形式的质量提高、各种形式的积极试验②;也有内在融通上的探索,如:通过打击乐新作品而探索融通的可行性,通过打击乐学科发展而探索交融发展的有效性。
一、以比赛而助推打击乐
表演艺术的形式发展
“上海音乐学院国际打击乐节”和“IPEA国际打击乐比赛”的联合举办,旨在通过国内学院的组织(上海音乐学院)和国际学会的团体(IPEA国际打击乐教育协会)联合的形式,尝试融合国际打击乐坛多元的发展手法,走出一条兼顾多种元素的当代打击乐表演艺术发展的路线;既要打破“院墙”,还要打破国家间的苑囿,并且联合校内外专业力量,如“上音”校内的国际打击乐中心及众多国内外音乐院校;联络专业团体,如中国音乐家协会打击乐学会、PAS美国打击乐艺术家协会等一起联动。这既是各方面利益考虑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以内在融通、优势互补来促进国际间音乐院校和打击乐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并以国际化视野及标准为打击乐创建一个高规格的交流平台③。这样的出发点虽然在一开始看起来有点好高骛远,但综观四届活动的举办,成果颇为显著。
如每一届音乐节我们都会设计系列大师班讲座、教育论坛、音乐会及各种类别的演奏比赛等活动板块。为做到比赛的学术性和公正性,评委会构成均按照国际惯例,由国际著名音乐院校及中國各大音乐学院教授担纲,尤其规定更严苛的回避原则,凡有“上音”学生参加的项目,“上音”评委一概不参与评审。
每届的比赛或展演都会有不同项目类型,这是组委会宏观考虑的结果,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努力把活动办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2019年的比赛项目分为马林巴、小军鼓、定音鼓、爵士鼓等,考虑到基础教育的意义,前二者演奏家组和专业少年组都有参加;而后二者是只设演奏家组,也是考虑到打击乐表演艺术的实际情况而定的。这些赛事对专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助推作用,非为比赛而比赛。事实证明,这样的探索是成功的,它不至于使项目少而显得单调,也不至于能力不足而使表演艺术失去所需的规格。这种方式也反映在2016年、2017年的活动中,如2018年的比赛有8大项目,就是照顾到中国打击乐器的学科发展现状。
正是由于学科技艺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学科建构的全局考虑,才使音乐节不断获得国内外专家同行的喜爱,注重比赛项目的普遍性及打击乐大家族的个性发展,使“上海音乐学院国际打击乐节暨IPEA国际打击乐比赛”被公认为是最具专业性、权威性与远瞻性的国际打击乐活动及赛事。
二、以新作品创演探索打击乐
表演艺术的技艺融通
委约新作品而推动表演艺术的内涵建设发展是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发展的主要融通手法之一。之前张旭儒教授创作的《司岗里的呼唤》在业内产生的轰动性效应④,周文中先生的《谷应》、贾达群教授的《极》《响趣》等也以其特有的艺术效果而广受关注。今年的活动力图坚持 “出观念、出作品、出人才”的宗旨,使新作与新演成为艺术节吸引学界和爱乐者关注的焦点之一。除了既定的打击乐比赛项目外,音乐节还邀请了比利时、波兰、德国、法国、韩国、克罗地亚、美国、土耳其、日本、意大利、中国等国的七十余名打击乐专家,涵盖28所国外音乐学院与18所国内音乐院校。专家们在活动期间联袂呈现了5场音乐会、10场大师班,分别针对爵士鼓、小军鼓、颤音琴、马林巴、定音鼓、中国打击乐六个专业领域进行了专题指导。作为种类繁多、风格多样的中国打击乐,中国打击乐教育家、演奏家王以东教授在大师班上对不同类型作品和风格进行了讲解与分析。国际专家方面,原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打击乐教授、职业鼓手克里斯·瓦必希(Chris Wabich),斯特拉堡音乐学院打击乐系主任伊马诺·赛尚内(Emmanuel Sejourne),国际爵士鼓演奏家拉希德·威廉姆斯·约翰(Rashid Williams John),法国巴黎管弦乐团首席小鼓演奏家尼克拉·曼森尚(Nicolas Martynciow),日本演奏家山本雄一(Yuichi Yamamoto),PAS国际打击乐协会前任执行委员和董事会主席、德克萨斯州A
一、以比赛而助推打击乐
表演艺术的形式发展
“上海音乐学院国际打击乐节”和“IPEA国际打击乐比赛”的联合举办,旨在通过国内学院的组织(上海音乐学院)和国际学会的团体(IPEA国际打击乐教育协会)联合的形式,尝试融合国际打击乐坛多元的发展手法,走出一条兼顾多种元素的当代打击乐表演艺术发展的路线;既要打破“院墙”,还要打破国家间的苑囿,并且联合校内外专业力量,如“上音”校内的国际打击乐中心及众多国内外音乐院校;联络专业团体,如中国音乐家协会打击乐学会、PAS美国打击乐艺术家协会等一起联动。这既是各方面利益考虑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以内在融通、优势互补来促进国际间音乐院校和打击乐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并以国际化视野及标准为打击乐创建一个高规格的交流平台③。这样的出发点虽然在一开始看起来有点好高骛远,但综观四届活动的举办,成果颇为显著。
如每一届音乐节我们都会设计系列大师班讲座、教育论坛、音乐会及各种类别的演奏比赛等活动板块。为做到比赛的学术性和公正性,评委会构成均按照国际惯例,由国际著名音乐院校及中國各大音乐学院教授担纲,尤其规定更严苛的回避原则,凡有“上音”学生参加的项目,“上音”评委一概不参与评审。
每届的比赛或展演都会有不同项目类型,这是组委会宏观考虑的结果,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努力把活动办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2019年的比赛项目分为马林巴、小军鼓、定音鼓、爵士鼓等,考虑到基础教育的意义,前二者演奏家组和专业少年组都有参加;而后二者是只设演奏家组,也是考虑到打击乐表演艺术的实际情况而定的。这些赛事对专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助推作用,非为比赛而比赛。事实证明,这样的探索是成功的,它不至于使项目少而显得单调,也不至于能力不足而使表演艺术失去所需的规格。这种方式也反映在2016年、2017年的活动中,如2018年的比赛有8大项目,就是照顾到中国打击乐器的学科发展现状。
正是由于学科技艺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学科建构的全局考虑,才使音乐节不断获得国内外专家同行的喜爱,注重比赛项目的普遍性及打击乐大家族的个性发展,使“上海音乐学院国际打击乐节暨IPEA国际打击乐比赛”被公认为是最具专业性、权威性与远瞻性的国际打击乐活动及赛事。
二、以新作品创演探索打击乐
表演艺术的技艺融通
委约新作品而推动表演艺术的内涵建设发展是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发展的主要融通手法之一。之前张旭儒教授创作的《司岗里的呼唤》在业内产生的轰动性效应④,周文中先生的《谷应》、贾达群教授的《极》《响趣》等也以其特有的艺术效果而广受关注。今年的活动力图坚持 “出观念、出作品、出人才”的宗旨,使新作与新演成为艺术节吸引学界和爱乐者关注的焦点之一。除了既定的打击乐比赛项目外,音乐节还邀请了比利时、波兰、德国、法国、韩国、克罗地亚、美国、土耳其、日本、意大利、中国等国的七十余名打击乐专家,涵盖28所国外音乐学院与18所国内音乐院校。专家们在活动期间联袂呈现了5场音乐会、10场大师班,分别针对爵士鼓、小军鼓、颤音琴、马林巴、定音鼓、中国打击乐六个专业领域进行了专题指导。作为种类繁多、风格多样的中国打击乐,中国打击乐教育家、演奏家王以东教授在大师班上对不同类型作品和风格进行了讲解与分析。国际专家方面,原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打击乐教授、职业鼓手克里斯·瓦必希(Chris Wabich),斯特拉堡音乐学院打击乐系主任伊马诺·赛尚内(Emmanuel Sejourne),国际爵士鼓演奏家拉希德·威廉姆斯·约翰(Rashid Williams John),法国巴黎管弦乐团首席小鼓演奏家尼克拉·曼森尚(Nicolas Martynciow),日本演奏家山本雄一(Yuichi Yamamoto),PAS国际打击乐协会前任执行委员和董事会主席、德克萨斯州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