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设计为例,通过对当前传统教法的分析,指出其中的误区,确立以审美鉴赏为主的教法,创新了该课的教学设计。在设计中,着重体现“无”与“最”的关系,引导学生体验托尔斯泰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审美 认知?摇“最” 人道主义
学生时代学过《世间最美的坟墓》,作为教师,自己也上过很多遍这篇课文,也曾多次聆听别的老师讲授该文,却一直没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认知教学法进行处理,学生在知识、技能上有了认识和提升,却少了美感和震撼;另一方面,更令人惋惜的是,对托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因为教学内容服务于认知目的,这一方面的认识显得浅薄,或基本由教师灌输,缺乏心灵的认同感。
认知教法往往着眼于文本的言意特征,以关注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为主,以常见的教法为例,一般少不了找描写坟墓的句子,找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分析与名人墓对比的手法,最终点明,坟墓的“最美”在于“朴素”这几个环节。这种教法有利于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因而连教参里也主张采取认知教学法。但在笔者看来,这种教法只能算完成了基本任务,并不是最佳选择,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学生被隔离在文本之外,他们就像训练有素的医生,面无表情地拿着各种语文“手术刀”去解剖文本,没有主动走进文本,主观地体验作者情感。高一的学生毕竟认知有限,对茨威格和托尔斯泰的了解甚少,更遑论对托尔斯泰的身世、人道主义的了解。而该文恰恰篇幅短,内涵深,意味永,并不以技巧见长,采取认知教法,就只得了皮毛,失却了真意味。所以,目前常见的这篇文章教法中,有几个常见的误区:
1.机械认知教学,缺乏美与力量。过于死板,把文本当成各种写作手法的综合体,忽视其中的情感美,对托翁的精神力量缺乏充分展示。
2.过分深度解读,教师包场。托翁的精神是深刻的、丰富的,但是对于高一阶段的学生而言,不需要做过分深度的解读,只需要了解托翁精神的实质,了解到“最美”的内涵即可,不然课堂就变成托翁精神宣讲会,教师的独言堂。
3.贪多嚼不烂,百宝箱式展示。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托翁,往往安排丰富多彩的环节活动,有预习成果多媒体展示,有诗朗诵,有话剧表演等等,百花齐放,信息容量过大,学生在应接不暇中分散了注意力。
因而,要避免这些误区,并且能给学生真正创造一种体验式学习氛围,笔者认为本文更适用于审美教学,以构建体验为主要实现方式。对托翁的介绍不可少,但一定要少而精,引领学生立体地、充满情感地去认知托翁、理解托翁的精神,在体验中得到发现、共鸣与创造,进而提升人文素养。窃以为这种美的感受、真的体会,要比讨论文中的“对比”、“反衬”要有价值得多。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在设计教案中,要突出对托翁精神内涵的挖掘,就不能仅仅着眼于“朴素”,很多的教学中都突出了对“美”的介绍,却忘了另一个也十分重要的字眼,那就是“最”,世界上朴素的坟墓并不止托尔斯泰墓一个,但拥有“最美”称号仅托翁,“最”通过什么来体现?托翁的一句话解答了全部: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原来,“朴素”=“欲望最小”=“没有”=“无”,“最美”=“有”=“幸福”。
具体教学设计上,笔者以切口小,方法简,材料新,深度适当为原则,以落实“朴素”和“最美”为重点,尤其是花足力气体现“最”,编排了一个全新的教案。
1.动画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引言:同学们,我们在很多影视剧中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节,传说世界上有一种武功秘籍,只要得到了它,就能成为世界上武功最厉害的人。
多媒体展示影片《功夫熊猫》片段(阿宝打开功夫秘籍),提问,为什么阿宝发出如此惊恐的叫声?在学生回答因为秘籍上什么也没有之后,教师导出:为什么什么都没有——“无”,却能拥有最深刻、最强大的力量?屏幕展示:
无→最
2.解读“没有”,引出生平
配乐朗读全文。找出托墓的“没有”——无人守护、无人管理、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没有名字。发问: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拥有的东西,为什么托尔斯泰一样也没有?
展示: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
介绍生平,突出精神。
这里只选择托尔斯泰出身、著作、晚年三个关键时期,其中重点介绍一张托尔斯泰在田间劳作的图片,介绍托翁的人道主义精神。
3.解读“幸福”,深入思考
发问:在普通人眼里看来,所有幸福的条件托尔斯泰都具备了,身份、财富、地位、爱情、家庭、事业、天分、声望……他真的从中获得了幸福吗?文中是怎么说的?
多媒体补充,苏沃林的话:
我们有两个皇帝,一个是尼古拉,一个是托尔斯泰,他们两个中间谁更有力量呢?尼古拉二世拿托尔斯泰毫无办法,不能动摇他的宝座一下,而托尔斯泰,毫无疑问,却在动摇尼古拉的宝座和他的皇朝。
多媒体展示,托翁的《沙皇和衬衫》:
病重的沙皇需要找到一个幸福的人,只要穿上此人的衬衫,便可免于一死。于是,寻找幸福的人就成了大臣们第一重要的工作。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看看我们自己身边的人们,就知道这该有多难。无论有钱人、贵族,还是身体健康的人,总之,所有人都在抱怨自己命运不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在皇太子和大臣们感到绝望的时候,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幸福的人。那是一个农夫,他自言自语:“谢天谢地,干活干了个够,也吃饱了,现在躺下睡觉吧!我还需要什么?”
幸福的人找到了,皆大欢喜。但是,当差官想脱下他身上的衬衫时才发现,幸福的人穷得身上连一件衬衫也没有。
通过两个补充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幸福”。
4.完成填空,归纳何为“有”
展示:托尔斯泰墓没有_____,却有_____。
带有感情朗读茨威格的感受部分。
5.看名人评名人,学名人评名人
多媒体展示:比尔盖茨、默多克、奥巴马对乔布斯的评价。
布置写作练习:写出你对托尔斯泰的评价。
从教学设计上看,导入比较有吸引力,过程突出了主题,脉络清晰:无与最——没有——有——幸福——最美,避免了把朴素直接等同于最美,有了一定的深度。补充材料与主题紧密结合,有力揭示托翁的精神实质。问题设置比较灵活,有效检验学生感悟成果。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从一开始就有比较强烈的兴趣,从感知、到探究、概括,由学生自己去体会。在写作检验环节,很多学生写出了感人的体会,其中有一个学生这么写道:“他给别人带去了幸福,也给自己找到了幸福”,笔者认为,学生能有这样的体会,这堂课就是成功的。
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笔者得到了几点启示:
教法要因文而异。文学作品是兼具内容与形式品性的,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但教学的取向必须明确、单一。
主题挖掘要深,讲课要“浅”。主要通过补充材料和设计问题体现。选择适合高中生的难度、深度,用少而精的问题串连。一个精当的问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社区学院。
【关键词】审美 认知?摇“最” 人道主义
学生时代学过《世间最美的坟墓》,作为教师,自己也上过很多遍这篇课文,也曾多次聆听别的老师讲授该文,却一直没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认知教学法进行处理,学生在知识、技能上有了认识和提升,却少了美感和震撼;另一方面,更令人惋惜的是,对托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因为教学内容服务于认知目的,这一方面的认识显得浅薄,或基本由教师灌输,缺乏心灵的认同感。
认知教法往往着眼于文本的言意特征,以关注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为主,以常见的教法为例,一般少不了找描写坟墓的句子,找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分析与名人墓对比的手法,最终点明,坟墓的“最美”在于“朴素”这几个环节。这种教法有利于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因而连教参里也主张采取认知教学法。但在笔者看来,这种教法只能算完成了基本任务,并不是最佳选择,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学生被隔离在文本之外,他们就像训练有素的医生,面无表情地拿着各种语文“手术刀”去解剖文本,没有主动走进文本,主观地体验作者情感。高一的学生毕竟认知有限,对茨威格和托尔斯泰的了解甚少,更遑论对托尔斯泰的身世、人道主义的了解。而该文恰恰篇幅短,内涵深,意味永,并不以技巧见长,采取认知教法,就只得了皮毛,失却了真意味。所以,目前常见的这篇文章教法中,有几个常见的误区:
1.机械认知教学,缺乏美与力量。过于死板,把文本当成各种写作手法的综合体,忽视其中的情感美,对托翁的精神力量缺乏充分展示。
2.过分深度解读,教师包场。托翁的精神是深刻的、丰富的,但是对于高一阶段的学生而言,不需要做过分深度的解读,只需要了解托翁精神的实质,了解到“最美”的内涵即可,不然课堂就变成托翁精神宣讲会,教师的独言堂。
3.贪多嚼不烂,百宝箱式展示。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托翁,往往安排丰富多彩的环节活动,有预习成果多媒体展示,有诗朗诵,有话剧表演等等,百花齐放,信息容量过大,学生在应接不暇中分散了注意力。
因而,要避免这些误区,并且能给学生真正创造一种体验式学习氛围,笔者认为本文更适用于审美教学,以构建体验为主要实现方式。对托翁的介绍不可少,但一定要少而精,引领学生立体地、充满情感地去认知托翁、理解托翁的精神,在体验中得到发现、共鸣与创造,进而提升人文素养。窃以为这种美的感受、真的体会,要比讨论文中的“对比”、“反衬”要有价值得多。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在设计教案中,要突出对托翁精神内涵的挖掘,就不能仅仅着眼于“朴素”,很多的教学中都突出了对“美”的介绍,却忘了另一个也十分重要的字眼,那就是“最”,世界上朴素的坟墓并不止托尔斯泰墓一个,但拥有“最美”称号仅托翁,“最”通过什么来体现?托翁的一句话解答了全部: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原来,“朴素”=“欲望最小”=“没有”=“无”,“最美”=“有”=“幸福”。
具体教学设计上,笔者以切口小,方法简,材料新,深度适当为原则,以落实“朴素”和“最美”为重点,尤其是花足力气体现“最”,编排了一个全新的教案。
1.动画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引言:同学们,我们在很多影视剧中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节,传说世界上有一种武功秘籍,只要得到了它,就能成为世界上武功最厉害的人。
多媒体展示影片《功夫熊猫》片段(阿宝打开功夫秘籍),提问,为什么阿宝发出如此惊恐的叫声?在学生回答因为秘籍上什么也没有之后,教师导出:为什么什么都没有——“无”,却能拥有最深刻、最强大的力量?屏幕展示:
无→最
2.解读“没有”,引出生平
配乐朗读全文。找出托墓的“没有”——无人守护、无人管理、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没有名字。发问: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拥有的东西,为什么托尔斯泰一样也没有?
展示: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
介绍生平,突出精神。
这里只选择托尔斯泰出身、著作、晚年三个关键时期,其中重点介绍一张托尔斯泰在田间劳作的图片,介绍托翁的人道主义精神。
3.解读“幸福”,深入思考
发问:在普通人眼里看来,所有幸福的条件托尔斯泰都具备了,身份、财富、地位、爱情、家庭、事业、天分、声望……他真的从中获得了幸福吗?文中是怎么说的?
多媒体补充,苏沃林的话:
我们有两个皇帝,一个是尼古拉,一个是托尔斯泰,他们两个中间谁更有力量呢?尼古拉二世拿托尔斯泰毫无办法,不能动摇他的宝座一下,而托尔斯泰,毫无疑问,却在动摇尼古拉的宝座和他的皇朝。
多媒体展示,托翁的《沙皇和衬衫》:
病重的沙皇需要找到一个幸福的人,只要穿上此人的衬衫,便可免于一死。于是,寻找幸福的人就成了大臣们第一重要的工作。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看看我们自己身边的人们,就知道这该有多难。无论有钱人、贵族,还是身体健康的人,总之,所有人都在抱怨自己命运不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在皇太子和大臣们感到绝望的时候,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幸福的人。那是一个农夫,他自言自语:“谢天谢地,干活干了个够,也吃饱了,现在躺下睡觉吧!我还需要什么?”
幸福的人找到了,皆大欢喜。但是,当差官想脱下他身上的衬衫时才发现,幸福的人穷得身上连一件衬衫也没有。
通过两个补充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幸福”。
4.完成填空,归纳何为“有”
展示:托尔斯泰墓没有_____,却有_____。
带有感情朗读茨威格的感受部分。
5.看名人评名人,学名人评名人
多媒体展示:比尔盖茨、默多克、奥巴马对乔布斯的评价。
布置写作练习:写出你对托尔斯泰的评价。
从教学设计上看,导入比较有吸引力,过程突出了主题,脉络清晰:无与最——没有——有——幸福——最美,避免了把朴素直接等同于最美,有了一定的深度。补充材料与主题紧密结合,有力揭示托翁的精神实质。问题设置比较灵活,有效检验学生感悟成果。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从一开始就有比较强烈的兴趣,从感知、到探究、概括,由学生自己去体会。在写作检验环节,很多学生写出了感人的体会,其中有一个学生这么写道:“他给别人带去了幸福,也给自己找到了幸福”,笔者认为,学生能有这样的体会,这堂课就是成功的。
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笔者得到了几点启示:
教法要因文而异。文学作品是兼具内容与形式品性的,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但教学的取向必须明确、单一。
主题挖掘要深,讲课要“浅”。主要通过补充材料和设计问题体现。选择适合高中生的难度、深度,用少而精的问题串连。一个精当的问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社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