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的识字量大,第一学段要会认字、写字,教会学生识字方法成了教师的当务之急。换一换、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成了学习生字的“杀手锏”。“我们的识字教学依旧在汉字本体的外围徘徊延误着,我们的孩子们在作业本上一行行十遍几十遍的写,沉湎于笔画笔顺上下左右半包围等结构的机械记忆之中,却不得汉字的魂,不得汉字的神韵、汉字的风骨。”(薛晓光语)的确如此,我们的许多识字教学,教师眼中无物,心中无人。繁多的机械的识字方法给学生的认字增添了错误的概率,写错别字的现象比比皆是。随着课文篇幅越来越长,课时越来越紧,很多教师在课文初读后便以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所有字词,以音、形、意整体推进的方式期待学生“一口吃成大胖子”。之后,整个教学过程除抄写作业外鲜见字词教学,更别谈有意识、有意义的字词盘点。
“盘点”是个商业用语,指的是在某个时间对存货进行清点,与财务帐目进行核对。在语文教学中,“词语盘点”在四年级的教材中开始出现,它是对本组课文词语的集中回顾。除了对这些词语会读会写之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词语盘点”这个形式,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进行训练。在第一学段的长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字词教学环节,笔者认为也应该具有“盘点”的意识。让字词不断地复现,与学生脑海中的“库存”不断地进行核对,從而使字词能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一、讲究“盘点”的时机
认字识词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学生只有在把课文读正确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深入学习课文,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有意识地把生字在课中不同时机的呈现,使字词教学变得简略而扎实。初读课文时进行的生字学习,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师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生字教学,为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做好坚实的一步。此时的生字学习以卡片、词语认读为主,运用多种方式如指名读、小组读、比赛读等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学生学习生字容易回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应不断地呈现在句子中的生字,纠正读音,理解、品味词语。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中的“胳膊”、“蹲”容易读错;“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一句中的“徽”、“省”、“区”三字,由于复现率不高,句子又长,学生也容易读错。在指导朗读这两句话时,在课件中把这几个词语描红,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学完课文后,学生已经会流利地朗读课文,似乎学会、记住了所有的生字,其实不然,他们只是对在课文这个语言环境熟悉并认识了生字,在其他语言环境中,有时还会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时教师把生字编排在另外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复现,学生才会在不断的刺激中巩固生字。如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课中,教师在结课时出示了自编的儿歌:“大树旁,种花生;花生花,格外艳;秋天种,冬天吃;小松鼠,没找到;自言自语谁摘走?”儿歌既联系了课文内容,又包含了本课的大部分生字,如“找、生、旁、种、格、外、艳、言、语”,这样的朗读,让学生兴趣盎然,真是一举多得。
二、拓展“盘点”的形式
第一学段的学生在朗读长课文时结结巴巴,经常性的读乱、读破句,这与他们对字词的特点不甚了解有一定的关系。教材中的这些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特别是一些词语的构成特点,使文章更有韵味,体现了识字学词、了解语言形式、学会灵活运用的有机统一。学生习作语言的习得不是在习作课中获得,应该在阅读课中获得,特别是在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中习得的。在阅读学习中,教师充分展现这类词语的特点,让学生感悟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1.辨析形近字,朗读感悟。
形近字学习是学生在学习生字中的一个办法,但形近字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结合课文内容,对形近字进行“盘点”,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课文内容的感悟。如在教学《纸船和风筝》一课中有两句话,“纸船漂啊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和“风筝乘着风,飘啊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课堂中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出示这两句话)小朋友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句话的意思很像,第一句说纸船漂到小熊家门口,第二句话说风筝飘到松鼠家门口。
生:我发现这两句都有个“piāo啊piāo”。
生:老师,这两个piāo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三点水旁,一个是风字旁。
师:你们的眼睛真厉害!那你们再读一读,两个piāo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纸船在水里漂,跟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旁;风筝在天上飞,和风有关,所以是风字旁。
生:“漂啊漂”,读起来慢悠悠的;“飘啊飘”读起来轻飘飘的。
师:说得真好!那就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两句话。[学生读完后,教师又出示了选词填空题:( )流、( )扬、( )洒、( )落,学生的选择90%是正确的。]
2.体会构词特点,模仿写词。
众所周知,学生的言语积累与言语的表达方式都从阅读中获得,而且这样的积累应从一年级开始。第一学段的许多课文中有构词独特的词语,对这些词语进行“盘点”,既要积累,也要仿写。如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中,出现了几种构词独特的词语:
AAB式:绿绿的小小的
ABB式:光秃秃
AABB式:弯弯曲曲
ABAC式:又细又长又大又红
这些词语不仅构词独特,而且也是文本悟读的关键词语。教师抓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小柳树和小枣树的长处和短处,在体悟朗读中凸显这些词语的魅力,然后让学生模仿着写写这类词语。每篇课文中都有像这样结构独特的词语,教师在教学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训练,这样,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就会越来越丰富。
3.借助词语意思,概括大意。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感悟,延伸并深化阅读感受,常常有老师在教学中设计拓展延伸环节,比如阅读感悟一段话或文章后,写出自己的体会:你想说些什么或你明白了什么。虽然领悟了课文的人文精神,但是学生对课文基本的结构或脉络却搞不清楚,更不能用简洁的几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时出示课文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要求学生借助词语这个“拐杖”来概括文章的大意。如教学《坐井观天》的课末,教师出示词语:“青蛙、小鸟、无边无际、不信、井沿”,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这根“拐杖”,学生很容易地概括出了文章的大意:“小鸟落在井沿上,告诉青蛙天无边无际,青蛙不相信。”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感性回归到理性,把读厚的课文再读得薄薄的,或者说把长课文进行浓缩和提炼,留一个框架在学生的心中,这是对词语的再运用,对学生概括能力的高度训练,也是培养抽象思维的极好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盘点”是个商业用语,指的是在某个时间对存货进行清点,与财务帐目进行核对。在语文教学中,“词语盘点”在四年级的教材中开始出现,它是对本组课文词语的集中回顾。除了对这些词语会读会写之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词语盘点”这个形式,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进行训练。在第一学段的长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字词教学环节,笔者认为也应该具有“盘点”的意识。让字词不断地复现,与学生脑海中的“库存”不断地进行核对,從而使字词能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一、讲究“盘点”的时机
认字识词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学生只有在把课文读正确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深入学习课文,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有意识地把生字在课中不同时机的呈现,使字词教学变得简略而扎实。初读课文时进行的生字学习,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师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生字教学,为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做好坚实的一步。此时的生字学习以卡片、词语认读为主,运用多种方式如指名读、小组读、比赛读等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学生学习生字容易回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应不断地呈现在句子中的生字,纠正读音,理解、品味词语。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中的“胳膊”、“蹲”容易读错;“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一句中的“徽”、“省”、“区”三字,由于复现率不高,句子又长,学生也容易读错。在指导朗读这两句话时,在课件中把这几个词语描红,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学完课文后,学生已经会流利地朗读课文,似乎学会、记住了所有的生字,其实不然,他们只是对在课文这个语言环境熟悉并认识了生字,在其他语言环境中,有时还会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时教师把生字编排在另外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复现,学生才会在不断的刺激中巩固生字。如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课中,教师在结课时出示了自编的儿歌:“大树旁,种花生;花生花,格外艳;秋天种,冬天吃;小松鼠,没找到;自言自语谁摘走?”儿歌既联系了课文内容,又包含了本课的大部分生字,如“找、生、旁、种、格、外、艳、言、语”,这样的朗读,让学生兴趣盎然,真是一举多得。
二、拓展“盘点”的形式
第一学段的学生在朗读长课文时结结巴巴,经常性的读乱、读破句,这与他们对字词的特点不甚了解有一定的关系。教材中的这些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特别是一些词语的构成特点,使文章更有韵味,体现了识字学词、了解语言形式、学会灵活运用的有机统一。学生习作语言的习得不是在习作课中获得,应该在阅读课中获得,特别是在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中习得的。在阅读学习中,教师充分展现这类词语的特点,让学生感悟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1.辨析形近字,朗读感悟。
形近字学习是学生在学习生字中的一个办法,但形近字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结合课文内容,对形近字进行“盘点”,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课文内容的感悟。如在教学《纸船和风筝》一课中有两句话,“纸船漂啊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和“风筝乘着风,飘啊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课堂中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出示这两句话)小朋友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句话的意思很像,第一句说纸船漂到小熊家门口,第二句话说风筝飘到松鼠家门口。
生:我发现这两句都有个“piāo啊piāo”。
生:老师,这两个piāo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三点水旁,一个是风字旁。
师:你们的眼睛真厉害!那你们再读一读,两个piāo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纸船在水里漂,跟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旁;风筝在天上飞,和风有关,所以是风字旁。
生:“漂啊漂”,读起来慢悠悠的;“飘啊飘”读起来轻飘飘的。
师:说得真好!那就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两句话。[学生读完后,教师又出示了选词填空题:( )流、( )扬、( )洒、( )落,学生的选择90%是正确的。]
2.体会构词特点,模仿写词。
众所周知,学生的言语积累与言语的表达方式都从阅读中获得,而且这样的积累应从一年级开始。第一学段的许多课文中有构词独特的词语,对这些词语进行“盘点”,既要积累,也要仿写。如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中,出现了几种构词独特的词语:
AAB式:绿绿的小小的
ABB式:光秃秃
AABB式:弯弯曲曲
ABAC式:又细又长又大又红
这些词语不仅构词独特,而且也是文本悟读的关键词语。教师抓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小柳树和小枣树的长处和短处,在体悟朗读中凸显这些词语的魅力,然后让学生模仿着写写这类词语。每篇课文中都有像这样结构独特的词语,教师在教学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训练,这样,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就会越来越丰富。
3.借助词语意思,概括大意。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感悟,延伸并深化阅读感受,常常有老师在教学中设计拓展延伸环节,比如阅读感悟一段话或文章后,写出自己的体会:你想说些什么或你明白了什么。虽然领悟了课文的人文精神,但是学生对课文基本的结构或脉络却搞不清楚,更不能用简洁的几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时出示课文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要求学生借助词语这个“拐杖”来概括文章的大意。如教学《坐井观天》的课末,教师出示词语:“青蛙、小鸟、无边无际、不信、井沿”,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这根“拐杖”,学生很容易地概括出了文章的大意:“小鸟落在井沿上,告诉青蛙天无边无际,青蛙不相信。”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感性回归到理性,把读厚的课文再读得薄薄的,或者说把长课文进行浓缩和提炼,留一个框架在学生的心中,这是对词语的再运用,对学生概括能力的高度训练,也是培养抽象思维的极好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