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粉彩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由于粉彩是在釉上五彩(古彩)基础上吸收了铜胎珐琅彩的用色,增加了桃红、广翠与不透明的玻璃白等颜色,改变了单线平涂色彩的工艺,并应用彩、笃、拍等手法,填色从平涂丰富到洗染、接色等技巧,所画的物象可以分出明暗、深浅、阴阳,使色彩产生丰富的层次,因此画面具有色泽丰富、粉润柔和、秀丽雅致、形象刻画细腻生动等特点。用粉彩装饰的仕女,形象更具美感,更加细腻动人。
一、粉彩仕女题材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传统粉彩仕女题材广泛。有历史的故事,如四美图(西施烷纱、昭君出塞、貂蝉拜月、贵妃醉酒);四红图(红拂夜奔、红线盗盒、红娘传书、红叶题诗);巾帼四英雄(樊梨花、穆桂英、花木兰、梁红玉);巾帼才女图(文姬辩琴、道韫咏雪、茂漪习书、仲姬画兰)等等。有民间传说,如麻姑献寿、吹箫引凤、三娘教子、白蛇传、梁祝、牛郎织女等等。还有反映古典名著和古典诗词内容的,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惜春作画、史湘云醉卧芍药荫等等;还有《西厢记》中的张生听琴、红娘传书、待月西厢、长亭送别等等。此外还有表现闺房少女嬉戏场面的如采莲、观鱼、刺绣、放风筝、打秋千以及琴棋书画等画面。
二、粉彩仕女创作必须了解所画作品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及其人物的命运与个性
人物画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兼备。唐代张彦远说:“得其形似,则无气韵。”宋代陈造也说:“虽毫发不差,若镜中写形未必不木偶也。”这都是强调神似的重要性。当然,这并非否认形似的重要性,如果仕女的容貌、身段画得像男子,甚至缺乏美感,更是失败,其基本功就太差了。而要达到形神兼备的标准,不仅要熟悉女性的五官及身材各部分的生理结构和比例,而且要生动地表现出她的性格和精神风貌。要达到神似,首先必须了解画中人物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四美图中的西施烷纱和贵妃醉酒为例:西施洗纱是发生在春秋战国吴越争霸的年代。西施烷纱时尚未进入吴宫,因此应表现出一个青春少女天真可爱的形象,而不应画成一个忧愁的少妇。贵妃醉酒中杨玉环除了应画得比较丰满外还应显现其雍容华贵的一面,这才符合她的身份。当时的情况是因为唐玄宗失约,杨贵妃心中闷闷不乐,故而借酒消愁,而且因为杨贵妃性格比较率真,因此既要表现其比较伤感的情绪,还要表现其醉态可爱的神态。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意思是说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神似”,关键在于眼睛上。不同类型的仕女,其五官容貌,尤其是眼神,(包括眉毛)不尽相同。如花木兰、穆桂英等巾帼英雄,其眼睛要画得炯炯有神,眉梢略为上挑,透出一股英气。象李清照、谢道这样的才女,其眼睛要表现出文雅之气,书卷之气。而象林黛玉那样的柔弱多病,悲剧似的人物,其眉梢应略为下垂,眼中应透出忧郁的神情。
三、粉彩仕女的线条装饰应把握“淡、细、匀、柔、俏”的特点
粉彩仕女装饰过程中,线条的运用起着主导作用。这就象中国画的工笔重彩一样,线是构建人物、景物轮廓、勾画纹饰、酿造气韵的最基本手段。线在起承转合的运用和组织中所传达出来的不仅是形的含义,同时还有某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具有多样统一的形式美。国画中人物画的十八描为粉彩人物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粉彩仕女画是在陶瓷载体上,使用陶瓷颜料进行创作。结合粉彩工艺的特点,其线条的运用应达到“淡、细、匀、柔、俏”的标准要求。粉彩是以生料(即珠明料)画线,其料色相对古彩要淡些、细些,而且要匀净,柔和,但不板不滞,不软不弱,柔中有刚,流畅自然。而且线条中要有巧妙的变化,笔线的起承转合都要比较含蓄,不锋芒外露。线条的运用应根据描绘对象灵活掌握,如仕女的脸庞与五官的线条相对应淡些、细些,以显现女性肌肤的细腻与娇嫩。色泽较深服饰的衣纹线条相对应浓些,色泽较浅服饰相对应用较淡些的线条,这样才能与色彩协调,产生和谐的美感。
四、粉彩仕女的填色应掌握色料的发色效果和色彩反映出来的情感及思想内涵
粉彩仕女的填色,重要的是应考虑人物衣裙的色彩变化和搭配效果。一般是先上玻璃白打底色,刷净颜色,填“死颜色”再进行洗染。洗染是指在打好玻璃白的画面上用油质或水质的桃红、广翠等颜色染出物体的明暗和层次感来。一般规律是凸处颜色浅,凹处颜色深,近处浓,远处淡。重工粉彩的工艺要求更高。色彩应搭配得当,用色不多,但通过洗染产生出清晰明净的、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而且富有体量感和质感。更高要求的是色彩运用应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命运和情感。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仕女的填色就有显著的区别。林黛玉一般宜用淡雅、素静的色彩,而薛宝钗宜用比较浓重、华丽的色彩。林黛玉因柔弱多病,脸色应略为苍白,而薛宝钗健康开朗,脸色应略为红润。此外还应注意对比色和调和色的运用。人与人之间、景与景之间、人与景之间的色彩要有轻重搭配和色阶的层次感以及远近色彩的处理和冷暖色调的运用。景物的色彩既要与人物有所区别,又要整体协调,并起到烘托人物的作用。
一、粉彩仕女题材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传统粉彩仕女题材广泛。有历史的故事,如四美图(西施烷纱、昭君出塞、貂蝉拜月、贵妃醉酒);四红图(红拂夜奔、红线盗盒、红娘传书、红叶题诗);巾帼四英雄(樊梨花、穆桂英、花木兰、梁红玉);巾帼才女图(文姬辩琴、道韫咏雪、茂漪习书、仲姬画兰)等等。有民间传说,如麻姑献寿、吹箫引凤、三娘教子、白蛇传、梁祝、牛郎织女等等。还有反映古典名著和古典诗词内容的,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惜春作画、史湘云醉卧芍药荫等等;还有《西厢记》中的张生听琴、红娘传书、待月西厢、长亭送别等等。此外还有表现闺房少女嬉戏场面的如采莲、观鱼、刺绣、放风筝、打秋千以及琴棋书画等画面。
二、粉彩仕女创作必须了解所画作品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及其人物的命运与个性
人物画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兼备。唐代张彦远说:“得其形似,则无气韵。”宋代陈造也说:“虽毫发不差,若镜中写形未必不木偶也。”这都是强调神似的重要性。当然,这并非否认形似的重要性,如果仕女的容貌、身段画得像男子,甚至缺乏美感,更是失败,其基本功就太差了。而要达到形神兼备的标准,不仅要熟悉女性的五官及身材各部分的生理结构和比例,而且要生动地表现出她的性格和精神风貌。要达到神似,首先必须了解画中人物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四美图中的西施烷纱和贵妃醉酒为例:西施洗纱是发生在春秋战国吴越争霸的年代。西施烷纱时尚未进入吴宫,因此应表现出一个青春少女天真可爱的形象,而不应画成一个忧愁的少妇。贵妃醉酒中杨玉环除了应画得比较丰满外还应显现其雍容华贵的一面,这才符合她的身份。当时的情况是因为唐玄宗失约,杨贵妃心中闷闷不乐,故而借酒消愁,而且因为杨贵妃性格比较率真,因此既要表现其比较伤感的情绪,还要表现其醉态可爱的神态。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意思是说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神似”,关键在于眼睛上。不同类型的仕女,其五官容貌,尤其是眼神,(包括眉毛)不尽相同。如花木兰、穆桂英等巾帼英雄,其眼睛要画得炯炯有神,眉梢略为上挑,透出一股英气。象李清照、谢道这样的才女,其眼睛要表现出文雅之气,书卷之气。而象林黛玉那样的柔弱多病,悲剧似的人物,其眉梢应略为下垂,眼中应透出忧郁的神情。
三、粉彩仕女的线条装饰应把握“淡、细、匀、柔、俏”的特点
粉彩仕女装饰过程中,线条的运用起着主导作用。这就象中国画的工笔重彩一样,线是构建人物、景物轮廓、勾画纹饰、酿造气韵的最基本手段。线在起承转合的运用和组织中所传达出来的不仅是形的含义,同时还有某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具有多样统一的形式美。国画中人物画的十八描为粉彩人物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粉彩仕女画是在陶瓷载体上,使用陶瓷颜料进行创作。结合粉彩工艺的特点,其线条的运用应达到“淡、细、匀、柔、俏”的标准要求。粉彩是以生料(即珠明料)画线,其料色相对古彩要淡些、细些,而且要匀净,柔和,但不板不滞,不软不弱,柔中有刚,流畅自然。而且线条中要有巧妙的变化,笔线的起承转合都要比较含蓄,不锋芒外露。线条的运用应根据描绘对象灵活掌握,如仕女的脸庞与五官的线条相对应淡些、细些,以显现女性肌肤的细腻与娇嫩。色泽较深服饰的衣纹线条相对应浓些,色泽较浅服饰相对应用较淡些的线条,这样才能与色彩协调,产生和谐的美感。
四、粉彩仕女的填色应掌握色料的发色效果和色彩反映出来的情感及思想内涵
粉彩仕女的填色,重要的是应考虑人物衣裙的色彩变化和搭配效果。一般是先上玻璃白打底色,刷净颜色,填“死颜色”再进行洗染。洗染是指在打好玻璃白的画面上用油质或水质的桃红、广翠等颜色染出物体的明暗和层次感来。一般规律是凸处颜色浅,凹处颜色深,近处浓,远处淡。重工粉彩的工艺要求更高。色彩应搭配得当,用色不多,但通过洗染产生出清晰明净的、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而且富有体量感和质感。更高要求的是色彩运用应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命运和情感。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仕女的填色就有显著的区别。林黛玉一般宜用淡雅、素静的色彩,而薛宝钗宜用比较浓重、华丽的色彩。林黛玉因柔弱多病,脸色应略为苍白,而薛宝钗健康开朗,脸色应略为红润。此外还应注意对比色和调和色的运用。人与人之间、景与景之间、人与景之间的色彩要有轻重搭配和色阶的层次感以及远近色彩的处理和冷暖色调的运用。景物的色彩既要与人物有所区别,又要整体协调,并起到烘托人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