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内在动力.在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新的课程理念赋予物理教师光荣而神圣的职责.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拓展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开展科技小组活动等方式,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提升.
一、设计精彩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的确,兴趣是触发学生内在动力的源泉,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根本支持.学生只有对物理兴趣浓厚,才会对物理知识和物理活动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从而主动开展学习,积极开启思维,努力地去探索.因此,为了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和消极的旁观者成为积极主动投身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所呈现的问题必须是能扣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引发学生浓厚探究兴趣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分子”时,为了让学生形成“物质是由一个个小微粒构成的”的认识,我让学生做一个实验:准备一根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一个橡皮塞、一个注射器、一杯水、一杯酒精,先在玻璃管中加入大约一半的水,然后在上面用注射器注满酒精,塞紧塞子,震荡、摇晃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液体的体积变小了.据此现象,让学生猜想其原因,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内在根源.
又如,在讲“电路”时,准备2个小灯泡和2个开关,必要的导线、电池,让学生放开手脚,自由连接,针对实验中的各种现象,教师一一点评,分析各种电路在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和产生的后果,从而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电路连接的方法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二、放松学生心灵,诱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刚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学生都会对物理充满兴趣,这是因为最初的物理知识比较浅显,又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尤其是许多物理实验,更能让学生浮想连翩.随着物理知识的不断深入,难度的加深,有的学生逐渐丧失对物理的兴趣.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在诠释物理知识时没有顾及学生的心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将物理学科人为地拔高要求,使学生陷入了狭隘的知识学习中,从而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一个个条条框框中.
爱因斯坦在被问及为什么能作出伟大的创造时,他的回答是:“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让学生将课堂当做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从而尽情表达自己所思所想,平等交流,大胆质疑问难.教师还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火花,避免以成人的眼光挑剔学生的行为,多点拨启发,多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促使他们以研究者的姿态思考问题.
三、拓展知识空间,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是以丰富的知识积累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空间,让学生接触更广阔的知识,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可以让学生建立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到启示,触发联想,达到认识上新的提升,产生思维上的“顿悟”.
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双基”,夯实基础,摒弃繁难冗沓的内容,减轻学生的负担.学生只有扎实地学好课内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才会有能力去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
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给学生创设求异和发现的机会.如对于某些习题,力求让学生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敞开思路,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引导学生灵活地变换角度和方向,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优途径.
例如,给出一幅插图,让学生从中能提出哪些物理问题;为了测出小石块的密度,可有哪些方法;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
四、训练直觉思维,丰富学生的联想能力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我就会与伟大的发现失之交臂.”由直觉引发出的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更是诱发学生大胆猜测、大胆想象的关键因素.历史上科学家的经典发明创造大多来自他们的直觉.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直觉,让学生面对新奇的事物,自然产生灵光一闪,若有所思,从而触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讲“电路”时,对于串、并电路的特点,教师可制作暗箱,分别取下其中一只灯泡,根据现象,让学生回答电路的类型,从而发展学生的猜想能力.
总之,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教师努力探索、不断变革,将学习与创造、继承与创新、理性分析与大胆猜想有机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有效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意识,从而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一、设计精彩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的确,兴趣是触发学生内在动力的源泉,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根本支持.学生只有对物理兴趣浓厚,才会对物理知识和物理活动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从而主动开展学习,积极开启思维,努力地去探索.因此,为了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和消极的旁观者成为积极主动投身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所呈现的问题必须是能扣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引发学生浓厚探究兴趣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分子”时,为了让学生形成“物质是由一个个小微粒构成的”的认识,我让学生做一个实验:准备一根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一个橡皮塞、一个注射器、一杯水、一杯酒精,先在玻璃管中加入大约一半的水,然后在上面用注射器注满酒精,塞紧塞子,震荡、摇晃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液体的体积变小了.据此现象,让学生猜想其原因,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内在根源.
又如,在讲“电路”时,准备2个小灯泡和2个开关,必要的导线、电池,让学生放开手脚,自由连接,针对实验中的各种现象,教师一一点评,分析各种电路在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和产生的后果,从而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电路连接的方法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二、放松学生心灵,诱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刚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学生都会对物理充满兴趣,这是因为最初的物理知识比较浅显,又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尤其是许多物理实验,更能让学生浮想连翩.随着物理知识的不断深入,难度的加深,有的学生逐渐丧失对物理的兴趣.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在诠释物理知识时没有顾及学生的心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将物理学科人为地拔高要求,使学生陷入了狭隘的知识学习中,从而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一个个条条框框中.
爱因斯坦在被问及为什么能作出伟大的创造时,他的回答是:“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让学生将课堂当做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从而尽情表达自己所思所想,平等交流,大胆质疑问难.教师还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火花,避免以成人的眼光挑剔学生的行为,多点拨启发,多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促使他们以研究者的姿态思考问题.
三、拓展知识空间,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是以丰富的知识积累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空间,让学生接触更广阔的知识,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可以让学生建立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到启示,触发联想,达到认识上新的提升,产生思维上的“顿悟”.
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双基”,夯实基础,摒弃繁难冗沓的内容,减轻学生的负担.学生只有扎实地学好课内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才会有能力去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
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给学生创设求异和发现的机会.如对于某些习题,力求让学生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敞开思路,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引导学生灵活地变换角度和方向,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优途径.
例如,给出一幅插图,让学生从中能提出哪些物理问题;为了测出小石块的密度,可有哪些方法;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
四、训练直觉思维,丰富学生的联想能力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我就会与伟大的发现失之交臂.”由直觉引发出的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更是诱发学生大胆猜测、大胆想象的关键因素.历史上科学家的经典发明创造大多来自他们的直觉.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直觉,让学生面对新奇的事物,自然产生灵光一闪,若有所思,从而触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讲“电路”时,对于串、并电路的特点,教师可制作暗箱,分别取下其中一只灯泡,根据现象,让学生回答电路的类型,从而发展学生的猜想能力.
总之,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教师努力探索、不断变革,将学习与创造、继承与创新、理性分析与大胆猜想有机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有效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意识,从而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