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忧郁有其必然意义之在于:孤立使人刻骨地感到存在。因为我孤独时思考,故而我思故我在。我也从来都觉得人在攀登高山时,被狂风迎面急吹,任其心性如何顽强,也一定萌生了退却的念头,这个时候你总是要回头的。不能无所牵挂的离开,所以我要向山举目,如临山峰时被风迎面刮过的不肯屈服,我要向山举目,即使世上只有我时仍旧毫不动摇。
关键词:太宰治;向山举目;茕茕孑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1
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自生活。当我们摒弃凡尘,当我们无所牵挂的脱离现世而俯视自己的内心的时候我们才能彻底的看清楚自己。因为我孤独时思考,故而我思故我在。然而过度思索,过度自我的结果便陷入“我是谁,从哪来”的迷惘怪圈。子曰:“思而不学则殆”,而我觉得思而不做则“忧郁”。忧郁,使人刻骨地感到孤立的存在。但这种存在感会滑向自我毁灭的深渊,所以我要向山举目,即使世上只有我时仍旧毫不动摇。或许向山举目也并非易事,因为我们很多人在攀登高山时,一旦被狂风迎面急吹的时候,大都会萌生了退却的念头,这个时候你总是要回头的。老子云:“避实就虚,以柔克刚。”如果说举目有什么需要避讳的立场,我想大概是过剩的自我意识了。不得不说,山势纵横陡峭各有不同,却总归会看成同一个。看山,会使得你的自卑和自尊产生冲突,顷刻爆发,然后无以复加的沉醉在山的高大,和自身的微不足道。可是向山举目,總归是为了登山吧,奈何山里一向都无路,即使被风吹的急急告退,为了突破自卑的桎梏,也要尽力做些什么。但当现实无法如同预料一般,该如何是好。
《人间失格》是作为太宰治最著名的作品出现在读者眼前的,甚至比他的遗书《good bye》要著名许多,开篇以旅店老板给“我”展示的三张照片作为视角,第一句话就是:“我见过那个男人的三张照片。”指向明确,意义直白的作为展开全文的线索,三张照片体现的人性的扭曲男人如同“猴子”一般僵硬的笑容,还有我看到这张照片时的第一反应便是讨厌照片里的孩子。我甚至觉得这完全可以看作是他的墓志铭,可是,他为什么会如此厌恶人间,厌恶群居和善意,甚至说因为恐惧想要离开这个世界,我不甚明了。如果非要把他的恐惧与厌恶总结成论的话,我想大概就只有无法直面生活,無法接受和交换生活中的善意而甘愿去死的。从没设想过我去理解他,至少在我目前为止的短暂人生我依旧奉行,生而为人是我的荣幸这样的观念,也可能是未来的路还算长,也还算好走吧。我也只能用我浅薄的阅历去猜测他,至少我知道,接受他人善意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也还算明白,当有这么一些对你笑你就会发自内心的愉悦,对你好言相向就会感恩戴德,赞美上帝的人出现时,就会体现出,纯粹的善意并非如此容易被接受的,因为无以为报。并非暗讽生活缺失单纯和善良,只是这样纯净的善意,于你的感受如同面临大山时的自卑,你怎么能用大山一样的辽阔去应对另一座大山,毕竟,你又不是山,此时油然而生的无力感,就如同,你举目看山,山同时也在看着许多其他的什么。
总归会有一天,你无需看山了,山底下有许多好景色你可以欣赏,是选择共赴桃源的鸟语花香。还是星河灿烂,市河长桥下,相偎仰对月华繁星呢。总之,你无需再看山了,他的气势压不住你,你也无需强迫自己与山对话,到最后,你无需举目,无需抬眼,回个头,山就在你面前人生终归需要几个知己好友的,无论是“岂无他人,念子实多。”的多不胜数,亦或是“敛鬲闹止,好声相和。”的停云之梦,还是“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隐而不宣。而在我看来的太宰是个太可怜的人,他可能什么都没有的被困在这个世上,只能一刻不停地与自己对话。自杀多年而找不到与之殉情的人,在诸多后世之后才慢慢有人明白欣赏,但凡停止自杀,就会被时间遗忘。一本书里多次见到太宰的辗转徘徊,孤独且可怜的背影茕茕孑立。
小说《阴火》里的某一个片段,他说;“如来座下的白象透着难闻的尸腐气味,他好像看清我的疑问,便回答我:‘我不能什么都不骑就来见你,可是,这年头,上哪找活着的白象去,只好在白象里塞满樟脑。’”他看向我的样子就像是一个被打破漂亮背壳的螃蟹,独自地望着湖水里倒映的丑陋的蟹,心里那一点点对于外表的担忧,毕竟如来曾经是如来。这样的悲凉使得我更深刻地明白,山势迥异的山其实没什么不同,苦于情面活成了一座山,洒脱成性却活成了背负整座山的旅客。记得他还说过:“自杀也好,长命百岁也罢,每个人都要走完他的人生之路,各筑各的自我之塔,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离开到底是不是一件值得费尽心思的事情,总说离开时就该用力一点,因为可能再也无法相见。然而我认为离开的时候,离人要反复确认带走所有经历过的美好,相反,送行的人应当庄重深刻的又显得若无其事的祝愿。选择离开是必然伴随着一些不舍但又不得不如此才好的情绪。
想起阿富汗民歌的一句:“慢慢走,亲爱的月亮慢慢走,让朝阳忘记从远方升起,慢慢走,心爱的月亮,慢慢走。”在夜色的结束,宣告离别,宣告我不向山举目的现实。也因为太宰的不再能向山举目,故而不会重蹈他的覆辙。
关键词:太宰治;向山举目;茕茕孑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1
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自生活。当我们摒弃凡尘,当我们无所牵挂的脱离现世而俯视自己的内心的时候我们才能彻底的看清楚自己。因为我孤独时思考,故而我思故我在。然而过度思索,过度自我的结果便陷入“我是谁,从哪来”的迷惘怪圈。子曰:“思而不学则殆”,而我觉得思而不做则“忧郁”。忧郁,使人刻骨地感到孤立的存在。但这种存在感会滑向自我毁灭的深渊,所以我要向山举目,即使世上只有我时仍旧毫不动摇。或许向山举目也并非易事,因为我们很多人在攀登高山时,一旦被狂风迎面急吹的时候,大都会萌生了退却的念头,这个时候你总是要回头的。老子云:“避实就虚,以柔克刚。”如果说举目有什么需要避讳的立场,我想大概是过剩的自我意识了。不得不说,山势纵横陡峭各有不同,却总归会看成同一个。看山,会使得你的自卑和自尊产生冲突,顷刻爆发,然后无以复加的沉醉在山的高大,和自身的微不足道。可是向山举目,總归是为了登山吧,奈何山里一向都无路,即使被风吹的急急告退,为了突破自卑的桎梏,也要尽力做些什么。但当现实无法如同预料一般,该如何是好。
《人间失格》是作为太宰治最著名的作品出现在读者眼前的,甚至比他的遗书《good bye》要著名许多,开篇以旅店老板给“我”展示的三张照片作为视角,第一句话就是:“我见过那个男人的三张照片。”指向明确,意义直白的作为展开全文的线索,三张照片体现的人性的扭曲男人如同“猴子”一般僵硬的笑容,还有我看到这张照片时的第一反应便是讨厌照片里的孩子。我甚至觉得这完全可以看作是他的墓志铭,可是,他为什么会如此厌恶人间,厌恶群居和善意,甚至说因为恐惧想要离开这个世界,我不甚明了。如果非要把他的恐惧与厌恶总结成论的话,我想大概就只有无法直面生活,無法接受和交换生活中的善意而甘愿去死的。从没设想过我去理解他,至少在我目前为止的短暂人生我依旧奉行,生而为人是我的荣幸这样的观念,也可能是未来的路还算长,也还算好走吧。我也只能用我浅薄的阅历去猜测他,至少我知道,接受他人善意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也还算明白,当有这么一些对你笑你就会发自内心的愉悦,对你好言相向就会感恩戴德,赞美上帝的人出现时,就会体现出,纯粹的善意并非如此容易被接受的,因为无以为报。并非暗讽生活缺失单纯和善良,只是这样纯净的善意,于你的感受如同面临大山时的自卑,你怎么能用大山一样的辽阔去应对另一座大山,毕竟,你又不是山,此时油然而生的无力感,就如同,你举目看山,山同时也在看着许多其他的什么。
总归会有一天,你无需看山了,山底下有许多好景色你可以欣赏,是选择共赴桃源的鸟语花香。还是星河灿烂,市河长桥下,相偎仰对月华繁星呢。总之,你无需再看山了,他的气势压不住你,你也无需强迫自己与山对话,到最后,你无需举目,无需抬眼,回个头,山就在你面前人生终归需要几个知己好友的,无论是“岂无他人,念子实多。”的多不胜数,亦或是“敛鬲闹止,好声相和。”的停云之梦,还是“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隐而不宣。而在我看来的太宰是个太可怜的人,他可能什么都没有的被困在这个世上,只能一刻不停地与自己对话。自杀多年而找不到与之殉情的人,在诸多后世之后才慢慢有人明白欣赏,但凡停止自杀,就会被时间遗忘。一本书里多次见到太宰的辗转徘徊,孤独且可怜的背影茕茕孑立。
小说《阴火》里的某一个片段,他说;“如来座下的白象透着难闻的尸腐气味,他好像看清我的疑问,便回答我:‘我不能什么都不骑就来见你,可是,这年头,上哪找活着的白象去,只好在白象里塞满樟脑。’”他看向我的样子就像是一个被打破漂亮背壳的螃蟹,独自地望着湖水里倒映的丑陋的蟹,心里那一点点对于外表的担忧,毕竟如来曾经是如来。这样的悲凉使得我更深刻地明白,山势迥异的山其实没什么不同,苦于情面活成了一座山,洒脱成性却活成了背负整座山的旅客。记得他还说过:“自杀也好,长命百岁也罢,每个人都要走完他的人生之路,各筑各的自我之塔,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离开到底是不是一件值得费尽心思的事情,总说离开时就该用力一点,因为可能再也无法相见。然而我认为离开的时候,离人要反复确认带走所有经历过的美好,相反,送行的人应当庄重深刻的又显得若无其事的祝愿。选择离开是必然伴随着一些不舍但又不得不如此才好的情绪。
想起阿富汗民歌的一句:“慢慢走,亲爱的月亮慢慢走,让朝阳忘记从远方升起,慢慢走,心爱的月亮,慢慢走。”在夜色的结束,宣告离别,宣告我不向山举目的现实。也因为太宰的不再能向山举目,故而不会重蹈他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