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19世纪晚期以来,意大利开始介入红海南部事务。墨索里尼上台之后继续将曼德海峡作为突破地中海、向海外扩张、挑战英国霸权的关键环节。意大利先是以阿西尔战争为契机,企图利用也门夺取费拉桑群岛;然后在意埃战争期间又阴谋获得海峡东侧的赛义德酋长角和穆哈港;最后试图通过经济渗透的方式控制也门,实现对曼德海峡的全面掌控。这些做法对一战之后英帝国内部脆弱的海上交通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对曼德海峡控制权的争夺反映出英意两国在国家战略目标上的重大冲突,这是导致两国关系恶化并最终走向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英国,法西斯意大利,也门,曼德海峡
[中图分类号]K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14-0056-10
“两战之间英国和法西斯意大利的相互关系”一直是二战起源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国内学术界偏重于对意大利法西斯內政的研究,对于该时期英意关系的考察远不及对英德关系的研究,并经常先入为主地将英意关系置于“绥靖政策”的单一研究视角之下,缺乏对英意关系全面和深入的探讨。①国外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他们的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从传统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认为法西斯主义与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念格格不入,这是两国最后走向战争的根本原因;②第二类观点将意大利和纳粹德国区别对待,认为在二战爆发之前英国和意大利虽然偶有分歧,但是两国关系总体而言“发展良好”,双方都将彼此视为大国制衡的重要工具。英意两国最后走向敌对状态更多是出于“偶然”因素,两国的战争本来可以避免;③第三类观点将意埃战争的爆发作为英意关系变化的分界点,认为墨索里尼为了摆脱国内经济危机被迫走上大规模对外扩张的道路,这导致了英意矛盾的加剧。④这三种观点在学术界都具有一定影响力,但各自又有其局限性,究其原因,第一类观点模糊了内政与外交的界限,夸大了意识形态对于外交政策的影响;第二类观点的缺陷在于将英意关系的考察局限于欧洲区域,缺乏一种全球性的视野;①第三类观点则过于强调外部的经济因素,忽略了意大利外交政策的历史内在联系。②本文试图从“帝国扩张”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对英意关系进行考察,并把研究的视野从欧洲转向中东地区,聚焦于曼德海峡,利用近些年来公开的英国外交档案以及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一方面旨在还原和梳理从一战爆发到1938年《复活节协议》签署之前意大利和英国争夺曼德海峡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揭示英意两国关系的本来面目以及英国对意大利的真实政策及其内在动因。这些不仅有助于加强我们对二战起源的全球性认识,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当代曼德海峡地区出现的诸多争议问题。
曼德海峡位于红海南部,处于亚洲和非洲的结合部,自古以来就是红海和印度洋连接的通道,尤其是自从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以及全球经济网络形成之后,曼德海峡的战略意义便愈发凸显。曼德海峡涉及的国家范围较多,海峡东侧的赛义德酋长角隶属于也门,西侧则属于非洲的厄立特里亚和吉布提。曼德海峡东西两端最狭窄处有30公里,丕林岛扼守着海峡的中央位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曼德海峡从丕林岛到厄立特里亚一侧由于水情复杂、暗礁众多,并不适合船只通行,因此水流较为缓和的、从丕林岛到赛义德酋长角这一侧海域就成为了曼德海峡通行的主要航道。除此以外,曼德海峡附近从北到南依次分布着费拉桑群岛、卡马兰岛、祖盖尔岛、大哈尼什岛等主要岛屿。无论是海峡两岸的国家,还是海峡周围的主要岛屿都会对海峡的航行安全造成重要影响。
曼德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分别位于红海的南北两端,对英国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和商业价值,不同的是,英国早在19世纪后半期就通过与埃及的关系牢牢掌握着苏伊士运河,但英国对曼德海峡的控制却较为松散。英国在一战之前主要依靠着和奥斯曼帝国以及海峡沿岸的部落酋长之间达成的协议维护曼德海峡的通行安全。根据英国海军参谋部的分析:除了丕林岛和赛义德酋长角这些重要的海峡位置之外,亚丁镇守着曼德海峡的南部出海口,是马耳他和孟买之间最重要的燃料供应站;费拉桑群岛是红海上距离曼德海峡最近的、可以建造大型海军基地的理想岛屿,而且被发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卡马兰岛附近的海湾是红海可以容纳大型船只又不被外国拥有的唯一港湾。③为了弥补在曼德海峡附近海域军事力量的不足,英国早在1839年就占领了亚丁,建立了亚丁“保护国”,还在1857年进一步吞并了丕林岛。
意大利卷入曼德海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1869年,意大利航运公司从曼德海峡西岸的厄立特里亚购买了阿萨布湾,并于1882年3月将其出售给意大利政府。1885年2月,意大利军队占领阿萨布和马萨瓦两座城市,并于1890年1月正式宣布对厄立特里亚实行殖民统治。在巩固了对东非的统治之后,意大利政府开始重视向曼德海峡东侧的政治和领土扩张。④在1911—1912年的意土战争中,尽管意大利的主要目标是利比亚,但是意大利对于红海东岸的野心也暴露出来。英国驻亚丁的官员曾向英国政府发出警告:“意大利政府也企图在也门建立统治”,一旦意大利获得成功,“不仅我们在阿拉伯半岛的贸易会遭受巨大损失,而且整个红海南部都会被意大利控制,亚丁的战略作用会被削弱成为一座简单的海军加煤站点”。⑤
一战的爆发为意大利的殖民扩张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意大利不仅想要在北非获得领土,而且希望在红海东岸取得与英国平等的地位。意大利外交事务部也据此制定了两套扩张方案:第一套方案是由英意两国对阿拉伯半岛的独立实施联合保证;第二套方案是将阿拉伯半岛一分为二,由英国控制半岛北部的汉志和内志、意大利控制南部的阿西尔和也门。①1915年1月,在意大利政府的授意下,意大利国内的报纸还公开刊登文章鼓励意大利军队尽快占领红海东海岸的荷台达、穆哈、赛义德酋长角这些地方,以防落入其他大国手中。②1915年8月,意大利正式加入协约国阵营并对土耳其宣战,这为意大利在一战后期谋求增强在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影响力以及获得红海岛屿创造了条件。 英国在一战爆发前就对意大利在该地区的野心保持着警惕。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就曾明确表示,“不允许意大利在红海东海岸或者在红海南部的岛屿上获得立足点”。③在战争初期,一些英国官员建议尽快夺取曼德海峡附近的赛义德酋长角、荷台达港、卡马兰岛、费拉桑群岛,以防止意大利或者其他国家捷足先登。④尽管意大利后来加入了协约国阵营,但英法两国还是背着意大利在1916年5月秘密签署了《赛克斯-皮科协定》,其中的第10条规定,“英法两国共同反对任何大国在阿拉伯半岛获得领土或者在红海岛屿上建立海军基地”。⑤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意大利要求获得红海的费拉桑群岛和卡马兰岛作为他们的战争补偿,这自然遭到英国政府的断然拒绝。⑥
英国虽然尽力阻止意大利对曼德海峡的企图,但并未选择将该地区置于英国的直接统治之下。一战期间,英国抢在意大利之前占领了红海南部的祖盖尔岛、大哈尼什岛,但在一战之后将这些岛屿连同赛义德酋长角一起交给了也门政府。⑦1918年,英國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取红海南部重要港口荷台达,随后将其转交给了英国的战时盟友、阿西尔地区的统治者伊德里斯。除此之外,后者还在英国的支持下从土耳其人那里夺取了曼德海峡北部重要岛屿——费拉桑群岛,并派兵长期驻扎。⑧为了更好地控制曼德海峡及其周边区域,英国和许多阿拉伯地方统治者单独签订条约,通过条约和补助金的方式构建了一个精巧的同盟体系,既防止他们之间彼此争斗,又避免了他们与其他欧洲大国进行合作。⑨在1919年2月讨论处置战败国的国际会议上,英国首席代表米尔纳对英国的这种政策做出清晰的阐释:“尽管我们在阿拉伯半岛没有领土要求,但是我们希望它们的对外关系处于我们的唯一控制之下。”⑩
英国政府选择用间接的方式来保障曼德海峡的安全,这其中的原因较为复杂,一战期间英国情报部门的一份文件较为清晰地阐述了英国政府对该问题的想法:首先,英国担心强行占领“名义上”由土耳其统治的也门地区会破坏与也门的实际统治者叶海亚的关系,迫使后者与英国为敌;其次,印度的伊斯兰教信仰者普遍认为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驻军不仅会危及麦加朝觐的安全,也是对于伊斯兰教传统的亵渎;再次,英国军方认为对该地区的直接统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员、武器和物资,而且前景并不乐观;最后,英国的占领行为肯定会刺激其他大国对红海和阿拉伯半岛的扩张行为,还会促使叶海亚趁机向英国提出更多的领土要求。11因此,英国政府更愿意由当地政府和部落承担起曼德海峡的防御任务。
一战之后刚刚取得独立地位的也门,就自然成为了英国维护战后曼德海峡安全希望借助的主要地方势力。12在整个一战期间,英国都试图获得叶海亚的支持,希望和也门构建一种特殊保护关系,要求叶海亚承认英国在亚丁的特殊地位并与其他大国保持距离,英国则会满足叶海亚在军事武器和领土防御方面的要求。然而独立之初的叶海亚野心勃勃,坚持认为亚丁、哈德拉毛和阿西尔等地区是传统的也门统治区域。在上述区域之中,亚丁扼守曼德海峡南部海域,战略地位显著;哈德拉毛虽然荒芜,但是地域广大,是能够对曼德海峡和亚丁构成威胁的战略纵深区域;统治阿西尔地区的伊德里斯家族作为英国的代理人,当时还控制着费拉桑群岛。如果英国接受叶海亚的条件,那无异于将曼德海峡的安全完全交予也门,这是英国断然不会接受的。从英帝国整体的角度来看,一战之后英国和也门之间的矛盾构成了英帝国内部整个交通链条中最薄弱环节上的潜在威胁。
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党夺取政权,此时的意大利虽然在意识形态上与之前有很大不同,但在对外扩张方面没有显著变化。①在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法西斯意大利对外扩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巴尔干半岛、北非以及地中海区域,忽视了墨索里尼对于红海和中东地区的野心。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在1940年之前,意大利政府对于本国的对外扩张目标一直含糊其辞,缺乏准确、详细的阐述,只是在二战初期纳粹德国逐渐占据上风,中东的领土面临再次洗牌的时候,墨索里尼才较为明确和完整地阐述了对于红海和中东地区的未来战略设想。②在墨索里尼的长期扩张计划中,曼德海峡的意义不仅仅是作为地中海计划的一部分,还是意大利向印度洋挺进的必要环节,同时也是向阿拉伯半岛和中东地区扩张的主要通道。③虽然意大利在一战之后出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没有对外正式表达对于该地区的要求,也很少为此和其他大国进行公开对抗,但是它一直以隐蔽的方式追求这些目标,也因此不可避免地和英国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分歧。
由于一战之后英国政府未能与叶海亚达成协定,这就为墨索里尼插手也门和曼德海峡的事务提供了机会。独立之初的叶海亚与北部的伊德里斯围绕着阿西尔地区的归属问题长期争执不下,1922年,叶海亚利用伊德里斯家族内乱之机主动发起进攻。由于双方主要争夺的目标是阿拉伯半岛中部的阿西尔地区,因此这场战争也被称为“阿西尔战争”。意大利支持叶海亚的扩张活动并向其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武器援助,也门也因此在战争中逐渐占据上风。截至1925年,也门军队控制了阿西尔几乎半数领土,占领了荷台达港和红海沿岸大片区域。英国政府获得的情报显示“叶海亚不仅即将展开对费拉桑群岛的攻击,还会在夺取该岛之后将其转交给意大利”。④如果意大利控制该岛,那必将对英国船只在曼德海峡的航运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英国海军参谋部对此表示:“费拉桑群岛是建立潜艇基地的绝佳地点,海军部反对任何欧洲大国占领或者使用费拉桑群岛。”⑤
英国虽然担心伊德里斯的失败会使费拉桑群岛落入意大利手中,但最初还是不愿直接为此事与意大利进行交涉,这是因为担心后者会借机针对“在阿拉伯半岛划分势力范围”的问题与其进行纠缠。⑥因此英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间接手段:首先,在1926年初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委托吉尔伯特·克雷顿以个人身份会见叶海亚,试图以荷台达港为筹码换取也门退出阿西尔战争、接受英国的“保护”,但遭到叶海亚的拒绝;随后,在1926年5月,得到英国政府暗中支持的一家英国石油公司向伊德里斯提出“购买关于开采费拉桑岛石油的特许权”,英国政府试图以这种方式获得对费拉桑岛的实际控制权,但是遭到意大利商业对手的暗中破坏;①由于前两种做法均未奏效,在1926年7月21日举行的内阁会议上,英国政府决定解除对阿拉伯半岛的武器禁运,允许动用在亚丁的武器储备向伊德里斯提供必要的军事援助,以维系后者和叶海亚之间的战争。② 英国武器禁运的解除虽然有助于缓解伊德里斯在阿西尔战场中的军事困境,但也反过来促使意大利加大对也门的援助力度。1926年9月2日,雅格布·加斯帕里尼代表意大利政府与叶海亚签订了《意也友好通商条约》。条约规定,意大利不仅会继续向也门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还会帮助也门抵御来自外界的威胁。除此之外,意大利还正式承认了叶海亚作为也门国王的政治身份,这意味着意大利将会支持叶海亚对阿西尔、亚丁和哈德拉毛地区的领土要求,这无疑会进一步激化英国和也门之间的矛盾。③因此,该条约签订不到一个星期,英国外交部就紧急约见意大利大使并警告:阿西尔战争可能会演变成为英意两国之间潜在的对抗,为避免这种风险,英意双方应该达成“全面和坦诚的谅解”。④张伯伦对此评论:“现在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我们正在进行一场与意大利的隐蔽战争,我们站在伊德里斯旗帜的后面,而意大利则是站在了叶海亚旗帜的后面。”⑤
英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它回避直接介入曼德海峡事务可能会产生的负面影响,红海南部形势的发展迫使其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1926年10月,在英国的授意下,伊德里斯和伊本·沙特签订了《麦加条约》,前者保留了在阿西尔地区的统治地位,但是要将外交、国防等事务交由沙特负责。⑥如此一来,整个阿西尔地区以及费拉桑群岛都处于沙特的管理之下,而沙特是英国的忠实盟友,且实力远远超过也门,因此可以作为英国控制费拉桑群岛的更为可靠的代理人。不仅如此,1926年11月,英帝国防御委员会还做出决议,为了保证英在曼德海峡的自由通行,应禁止欧洲大国占领红海东海岸的任何区域,尤其不能染指费拉桑群岛和卡马兰岛。与之前做法不同的是,英帝国防御委员会认为鉴于这些岛屿的战略意义,英国政府应该更加积极地承担起对该地区的防御任务,而不能完全交给阿拉伯半岛地方政府来负责。⑦英国政府态度的转变就为接下来英国和意大利针对曼德海峡问题进行的直接磋商做好了铺垫。
为了消除两国之间的分歧,1927年1月11日,英国和意大利在罗马举行会谈,并于2月10日共同发表了对于该问题的联合声明。首先,英国拒绝了意大利提出的“在阿拉伯半岛划分势力范围”的要求;其次,意大利政府肯定了费拉桑群岛对于英国的重大战略意义,同时英国也愿意接受“意大利在红海南部的经济利益”;⑧此外,双方同意继续维持阿拉伯半岛现状,不干涉半岛内部的战争,同时也禁止任何域外大国在阿拉伯半岛南部和红海东岸的扩张行为。⑨由于早先伊德里斯和伊本·沙特签订了《麦加条约》,英国和意大利“不干涉半岛内部事务”的原则也就意味着承认了沙特国王对阿西尔以及费拉桑群岛的占有,考虑到沙特与也门之间明显的实力差距以及英沙特殊关系的存在,这也意味着意大利借助叶海亚夺取费拉桑群岛的企图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罗马会议的结果对英国是非常有利的。首先,英国成功利用此次会谈向意大利阐明了英国的战略原则和底线,即英国决不允许任何其他大国对曼德海峡的航运安全构成实质性威胁,任何利用第三方势力干涉曼德海峡及其周围岛屿的行为也不会被英国接受;其次,两国联合声明的内容限制了意大利对叶海亚扩张的支持,从而使原本发展顺利的意也关系迅速降温,英国借此遏制了意大利向曼德海峡和也门的扩张、保持了对费拉桑群岛的控制、保護了通往东方的重要海上交通线。⑩然而此次会谈并未解决两国之间的根本分歧,两国之间的和解也只是一种表象。双方达成妥协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意大利实力的不足以及国际环境的限制,这些让墨索里尼不得不暂时收敛锋芒。此外,罗马会议中对意大利“在红海东岸经济利益”的承认有利于意大利日后与也门的商贸发展,也为将来时机成熟之际意大利向红海东岸的扩张提供了借口。①
虽然1927年1月的罗马会议暂时遏制了意大利在红海南部的扩张,但是英意两国之间的缓和状态并不稳定。随着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1933年纳粹德国的崛起,世界范围的权力平衡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为意大利的对外扩张提供了新的机遇。1935年10月的意埃战争就在这种背景下爆发。②英国和意大利相关的外交档案表明,意大利在战争期间不仅想要夺取埃塞俄比亚,还对曼德海峡以及东侧的阿拉伯半岛有所企图。③在意埃战争期间,意大利一方面想要获得来自沙特和也门的善意中立,为意大利军队补给食物、供应骆驼、提供兵源;另一方面它还希望将战争的影响扩展到红海东岸,获得靠近曼德海峡的军事前沿基地。意大利为此向叶海亚提出两个请求:第一个请求涉及曼德海峡东侧的赛义德酋长角,墨索里尼希望叶海亚允许在埃塞俄比亚战场受伤的意大利士兵在赛义德酋长角登陆;第二个请求是希望租借海峡北部的穆哈港,在那里建造一个军用医院,作为意大利伤员暂时休养的地方。④
意大利对于赛义德酋长角和穆哈港的请求让叶海亚和英国都感到非常为难。对于叶海亚而言,虽然也门目前还从意大利进口武器,但他并不愿意完全成为意大利的附庸。叶海亚一方面担心墨索里尼的野心不仅局限在非洲大陆,还会在意埃战争结束之后乘势越过红海,向也门扩张;另一方面也担心贸然的拒绝反而会为意大利军队的入侵制造借口。⑤对于英国而言,曼德海峡西侧的厄立特里亚已经被意大利占领,而位于曼德海峡东侧的赛义德酋长角一旦再被意大利掌控,那会给丕林岛的安全和曼德海峡的航运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英帝国防御委员会在1935年11月发出警告:“赛义德酋长角正处于红海南部入口,这是一个绝对关键的位置,绝不可落入任何一个敌对大国手中,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阻止意大利在这里或者在也门任何海岸建立据点。”⑥
为了应对意大利的请求,叶海亚紧急会晤了英国驻亚丁统治者伯纳德·赖利并向其进行“咨询”。根据1927年罗马会议的精神,英意两国不能干预阿拉伯半岛内部事务,因此赖利并没有明确表示英国的反对意见,只是回复叶海亚说“现在的国际法并没有明确规定中立国是否有义务接受交战国双方士兵进入其领土,但是如果也门一旦接受意大利伤员入境,那么它同时也要保证这些伤员在战争结束前不能离开也门国境”。⑦这实际上意味着如果也门接受意大利伤员入境,那么也就需要承担国际法上相应的责任,也包括其中可能出现的不可预知的风险。因此,叶海亚权衡利弊,最后还是婉言拒绝了意大利通过赛义德酋长角转移伤员到穆哈港的请求。⑧
[关键词]英国,法西斯意大利,也门,曼德海峡
[中图分类号]K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14-0056-10
“两战之间英国和法西斯意大利的相互关系”一直是二战起源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国内学术界偏重于对意大利法西斯內政的研究,对于该时期英意关系的考察远不及对英德关系的研究,并经常先入为主地将英意关系置于“绥靖政策”的单一研究视角之下,缺乏对英意关系全面和深入的探讨。①国外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他们的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从传统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认为法西斯主义与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念格格不入,这是两国最后走向战争的根本原因;②第二类观点将意大利和纳粹德国区别对待,认为在二战爆发之前英国和意大利虽然偶有分歧,但是两国关系总体而言“发展良好”,双方都将彼此视为大国制衡的重要工具。英意两国最后走向敌对状态更多是出于“偶然”因素,两国的战争本来可以避免;③第三类观点将意埃战争的爆发作为英意关系变化的分界点,认为墨索里尼为了摆脱国内经济危机被迫走上大规模对外扩张的道路,这导致了英意矛盾的加剧。④这三种观点在学术界都具有一定影响力,但各自又有其局限性,究其原因,第一类观点模糊了内政与外交的界限,夸大了意识形态对于外交政策的影响;第二类观点的缺陷在于将英意关系的考察局限于欧洲区域,缺乏一种全球性的视野;①第三类观点则过于强调外部的经济因素,忽略了意大利外交政策的历史内在联系。②本文试图从“帝国扩张”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对英意关系进行考察,并把研究的视野从欧洲转向中东地区,聚焦于曼德海峡,利用近些年来公开的英国外交档案以及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一方面旨在还原和梳理从一战爆发到1938年《复活节协议》签署之前意大利和英国争夺曼德海峡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揭示英意两国关系的本来面目以及英国对意大利的真实政策及其内在动因。这些不仅有助于加强我们对二战起源的全球性认识,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当代曼德海峡地区出现的诸多争议问题。
曼德海峡位于红海南部,处于亚洲和非洲的结合部,自古以来就是红海和印度洋连接的通道,尤其是自从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以及全球经济网络形成之后,曼德海峡的战略意义便愈发凸显。曼德海峡涉及的国家范围较多,海峡东侧的赛义德酋长角隶属于也门,西侧则属于非洲的厄立特里亚和吉布提。曼德海峡东西两端最狭窄处有30公里,丕林岛扼守着海峡的中央位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曼德海峡从丕林岛到厄立特里亚一侧由于水情复杂、暗礁众多,并不适合船只通行,因此水流较为缓和的、从丕林岛到赛义德酋长角这一侧海域就成为了曼德海峡通行的主要航道。除此以外,曼德海峡附近从北到南依次分布着费拉桑群岛、卡马兰岛、祖盖尔岛、大哈尼什岛等主要岛屿。无论是海峡两岸的国家,还是海峡周围的主要岛屿都会对海峡的航行安全造成重要影响。
曼德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分别位于红海的南北两端,对英国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和商业价值,不同的是,英国早在19世纪后半期就通过与埃及的关系牢牢掌握着苏伊士运河,但英国对曼德海峡的控制却较为松散。英国在一战之前主要依靠着和奥斯曼帝国以及海峡沿岸的部落酋长之间达成的协议维护曼德海峡的通行安全。根据英国海军参谋部的分析:除了丕林岛和赛义德酋长角这些重要的海峡位置之外,亚丁镇守着曼德海峡的南部出海口,是马耳他和孟买之间最重要的燃料供应站;费拉桑群岛是红海上距离曼德海峡最近的、可以建造大型海军基地的理想岛屿,而且被发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卡马兰岛附近的海湾是红海可以容纳大型船只又不被外国拥有的唯一港湾。③为了弥补在曼德海峡附近海域军事力量的不足,英国早在1839年就占领了亚丁,建立了亚丁“保护国”,还在1857年进一步吞并了丕林岛。
意大利卷入曼德海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1869年,意大利航运公司从曼德海峡西岸的厄立特里亚购买了阿萨布湾,并于1882年3月将其出售给意大利政府。1885年2月,意大利军队占领阿萨布和马萨瓦两座城市,并于1890年1月正式宣布对厄立特里亚实行殖民统治。在巩固了对东非的统治之后,意大利政府开始重视向曼德海峡东侧的政治和领土扩张。④在1911—1912年的意土战争中,尽管意大利的主要目标是利比亚,但是意大利对于红海东岸的野心也暴露出来。英国驻亚丁的官员曾向英国政府发出警告:“意大利政府也企图在也门建立统治”,一旦意大利获得成功,“不仅我们在阿拉伯半岛的贸易会遭受巨大损失,而且整个红海南部都会被意大利控制,亚丁的战略作用会被削弱成为一座简单的海军加煤站点”。⑤
一战的爆发为意大利的殖民扩张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意大利不仅想要在北非获得领土,而且希望在红海东岸取得与英国平等的地位。意大利外交事务部也据此制定了两套扩张方案:第一套方案是由英意两国对阿拉伯半岛的独立实施联合保证;第二套方案是将阿拉伯半岛一分为二,由英国控制半岛北部的汉志和内志、意大利控制南部的阿西尔和也门。①1915年1月,在意大利政府的授意下,意大利国内的报纸还公开刊登文章鼓励意大利军队尽快占领红海东海岸的荷台达、穆哈、赛义德酋长角这些地方,以防落入其他大国手中。②1915年8月,意大利正式加入协约国阵营并对土耳其宣战,这为意大利在一战后期谋求增强在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影响力以及获得红海岛屿创造了条件。 英国在一战爆发前就对意大利在该地区的野心保持着警惕。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就曾明确表示,“不允许意大利在红海东海岸或者在红海南部的岛屿上获得立足点”。③在战争初期,一些英国官员建议尽快夺取曼德海峡附近的赛义德酋长角、荷台达港、卡马兰岛、费拉桑群岛,以防止意大利或者其他国家捷足先登。④尽管意大利后来加入了协约国阵营,但英法两国还是背着意大利在1916年5月秘密签署了《赛克斯-皮科协定》,其中的第10条规定,“英法两国共同反对任何大国在阿拉伯半岛获得领土或者在红海岛屿上建立海军基地”。⑤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意大利要求获得红海的费拉桑群岛和卡马兰岛作为他们的战争补偿,这自然遭到英国政府的断然拒绝。⑥
英国虽然尽力阻止意大利对曼德海峡的企图,但并未选择将该地区置于英国的直接统治之下。一战期间,英国抢在意大利之前占领了红海南部的祖盖尔岛、大哈尼什岛,但在一战之后将这些岛屿连同赛义德酋长角一起交给了也门政府。⑦1918年,英國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取红海南部重要港口荷台达,随后将其转交给了英国的战时盟友、阿西尔地区的统治者伊德里斯。除此之外,后者还在英国的支持下从土耳其人那里夺取了曼德海峡北部重要岛屿——费拉桑群岛,并派兵长期驻扎。⑧为了更好地控制曼德海峡及其周边区域,英国和许多阿拉伯地方统治者单独签订条约,通过条约和补助金的方式构建了一个精巧的同盟体系,既防止他们之间彼此争斗,又避免了他们与其他欧洲大国进行合作。⑨在1919年2月讨论处置战败国的国际会议上,英国首席代表米尔纳对英国的这种政策做出清晰的阐释:“尽管我们在阿拉伯半岛没有领土要求,但是我们希望它们的对外关系处于我们的唯一控制之下。”⑩
英国政府选择用间接的方式来保障曼德海峡的安全,这其中的原因较为复杂,一战期间英国情报部门的一份文件较为清晰地阐述了英国政府对该问题的想法:首先,英国担心强行占领“名义上”由土耳其统治的也门地区会破坏与也门的实际统治者叶海亚的关系,迫使后者与英国为敌;其次,印度的伊斯兰教信仰者普遍认为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驻军不仅会危及麦加朝觐的安全,也是对于伊斯兰教传统的亵渎;再次,英国军方认为对该地区的直接统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员、武器和物资,而且前景并不乐观;最后,英国的占领行为肯定会刺激其他大国对红海和阿拉伯半岛的扩张行为,还会促使叶海亚趁机向英国提出更多的领土要求。11因此,英国政府更愿意由当地政府和部落承担起曼德海峡的防御任务。
一战之后刚刚取得独立地位的也门,就自然成为了英国维护战后曼德海峡安全希望借助的主要地方势力。12在整个一战期间,英国都试图获得叶海亚的支持,希望和也门构建一种特殊保护关系,要求叶海亚承认英国在亚丁的特殊地位并与其他大国保持距离,英国则会满足叶海亚在军事武器和领土防御方面的要求。然而独立之初的叶海亚野心勃勃,坚持认为亚丁、哈德拉毛和阿西尔等地区是传统的也门统治区域。在上述区域之中,亚丁扼守曼德海峡南部海域,战略地位显著;哈德拉毛虽然荒芜,但是地域广大,是能够对曼德海峡和亚丁构成威胁的战略纵深区域;统治阿西尔地区的伊德里斯家族作为英国的代理人,当时还控制着费拉桑群岛。如果英国接受叶海亚的条件,那无异于将曼德海峡的安全完全交予也门,这是英国断然不会接受的。从英帝国整体的角度来看,一战之后英国和也门之间的矛盾构成了英帝国内部整个交通链条中最薄弱环节上的潜在威胁。
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党夺取政权,此时的意大利虽然在意识形态上与之前有很大不同,但在对外扩张方面没有显著变化。①在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法西斯意大利对外扩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巴尔干半岛、北非以及地中海区域,忽视了墨索里尼对于红海和中东地区的野心。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在1940年之前,意大利政府对于本国的对外扩张目标一直含糊其辞,缺乏准确、详细的阐述,只是在二战初期纳粹德国逐渐占据上风,中东的领土面临再次洗牌的时候,墨索里尼才较为明确和完整地阐述了对于红海和中东地区的未来战略设想。②在墨索里尼的长期扩张计划中,曼德海峡的意义不仅仅是作为地中海计划的一部分,还是意大利向印度洋挺进的必要环节,同时也是向阿拉伯半岛和中东地区扩张的主要通道。③虽然意大利在一战之后出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没有对外正式表达对于该地区的要求,也很少为此和其他大国进行公开对抗,但是它一直以隐蔽的方式追求这些目标,也因此不可避免地和英国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分歧。
由于一战之后英国政府未能与叶海亚达成协定,这就为墨索里尼插手也门和曼德海峡的事务提供了机会。独立之初的叶海亚与北部的伊德里斯围绕着阿西尔地区的归属问题长期争执不下,1922年,叶海亚利用伊德里斯家族内乱之机主动发起进攻。由于双方主要争夺的目标是阿拉伯半岛中部的阿西尔地区,因此这场战争也被称为“阿西尔战争”。意大利支持叶海亚的扩张活动并向其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武器援助,也门也因此在战争中逐渐占据上风。截至1925年,也门军队控制了阿西尔几乎半数领土,占领了荷台达港和红海沿岸大片区域。英国政府获得的情报显示“叶海亚不仅即将展开对费拉桑群岛的攻击,还会在夺取该岛之后将其转交给意大利”。④如果意大利控制该岛,那必将对英国船只在曼德海峡的航运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英国海军参谋部对此表示:“费拉桑群岛是建立潜艇基地的绝佳地点,海军部反对任何欧洲大国占领或者使用费拉桑群岛。”⑤
英国虽然担心伊德里斯的失败会使费拉桑群岛落入意大利手中,但最初还是不愿直接为此事与意大利进行交涉,这是因为担心后者会借机针对“在阿拉伯半岛划分势力范围”的问题与其进行纠缠。⑥因此英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间接手段:首先,在1926年初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委托吉尔伯特·克雷顿以个人身份会见叶海亚,试图以荷台达港为筹码换取也门退出阿西尔战争、接受英国的“保护”,但遭到叶海亚的拒绝;随后,在1926年5月,得到英国政府暗中支持的一家英国石油公司向伊德里斯提出“购买关于开采费拉桑岛石油的特许权”,英国政府试图以这种方式获得对费拉桑岛的实际控制权,但是遭到意大利商业对手的暗中破坏;①由于前两种做法均未奏效,在1926年7月21日举行的内阁会议上,英国政府决定解除对阿拉伯半岛的武器禁运,允许动用在亚丁的武器储备向伊德里斯提供必要的军事援助,以维系后者和叶海亚之间的战争。② 英国武器禁运的解除虽然有助于缓解伊德里斯在阿西尔战场中的军事困境,但也反过来促使意大利加大对也门的援助力度。1926年9月2日,雅格布·加斯帕里尼代表意大利政府与叶海亚签订了《意也友好通商条约》。条约规定,意大利不仅会继续向也门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还会帮助也门抵御来自外界的威胁。除此之外,意大利还正式承认了叶海亚作为也门国王的政治身份,这意味着意大利将会支持叶海亚对阿西尔、亚丁和哈德拉毛地区的领土要求,这无疑会进一步激化英国和也门之间的矛盾。③因此,该条约签订不到一个星期,英国外交部就紧急约见意大利大使并警告:阿西尔战争可能会演变成为英意两国之间潜在的对抗,为避免这种风险,英意双方应该达成“全面和坦诚的谅解”。④张伯伦对此评论:“现在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我们正在进行一场与意大利的隐蔽战争,我们站在伊德里斯旗帜的后面,而意大利则是站在了叶海亚旗帜的后面。”⑤
英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它回避直接介入曼德海峡事务可能会产生的负面影响,红海南部形势的发展迫使其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1926年10月,在英国的授意下,伊德里斯和伊本·沙特签订了《麦加条约》,前者保留了在阿西尔地区的统治地位,但是要将外交、国防等事务交由沙特负责。⑥如此一来,整个阿西尔地区以及费拉桑群岛都处于沙特的管理之下,而沙特是英国的忠实盟友,且实力远远超过也门,因此可以作为英国控制费拉桑群岛的更为可靠的代理人。不仅如此,1926年11月,英帝国防御委员会还做出决议,为了保证英在曼德海峡的自由通行,应禁止欧洲大国占领红海东海岸的任何区域,尤其不能染指费拉桑群岛和卡马兰岛。与之前做法不同的是,英帝国防御委员会认为鉴于这些岛屿的战略意义,英国政府应该更加积极地承担起对该地区的防御任务,而不能完全交给阿拉伯半岛地方政府来负责。⑦英国政府态度的转变就为接下来英国和意大利针对曼德海峡问题进行的直接磋商做好了铺垫。
为了消除两国之间的分歧,1927年1月11日,英国和意大利在罗马举行会谈,并于2月10日共同发表了对于该问题的联合声明。首先,英国拒绝了意大利提出的“在阿拉伯半岛划分势力范围”的要求;其次,意大利政府肯定了费拉桑群岛对于英国的重大战略意义,同时英国也愿意接受“意大利在红海南部的经济利益”;⑧此外,双方同意继续维持阿拉伯半岛现状,不干涉半岛内部的战争,同时也禁止任何域外大国在阿拉伯半岛南部和红海东岸的扩张行为。⑨由于早先伊德里斯和伊本·沙特签订了《麦加条约》,英国和意大利“不干涉半岛内部事务”的原则也就意味着承认了沙特国王对阿西尔以及费拉桑群岛的占有,考虑到沙特与也门之间明显的实力差距以及英沙特殊关系的存在,这也意味着意大利借助叶海亚夺取费拉桑群岛的企图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罗马会议的结果对英国是非常有利的。首先,英国成功利用此次会谈向意大利阐明了英国的战略原则和底线,即英国决不允许任何其他大国对曼德海峡的航运安全构成实质性威胁,任何利用第三方势力干涉曼德海峡及其周围岛屿的行为也不会被英国接受;其次,两国联合声明的内容限制了意大利对叶海亚扩张的支持,从而使原本发展顺利的意也关系迅速降温,英国借此遏制了意大利向曼德海峡和也门的扩张、保持了对费拉桑群岛的控制、保護了通往东方的重要海上交通线。⑩然而此次会谈并未解决两国之间的根本分歧,两国之间的和解也只是一种表象。双方达成妥协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意大利实力的不足以及国际环境的限制,这些让墨索里尼不得不暂时收敛锋芒。此外,罗马会议中对意大利“在红海东岸经济利益”的承认有利于意大利日后与也门的商贸发展,也为将来时机成熟之际意大利向红海东岸的扩张提供了借口。①
虽然1927年1月的罗马会议暂时遏制了意大利在红海南部的扩张,但是英意两国之间的缓和状态并不稳定。随着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1933年纳粹德国的崛起,世界范围的权力平衡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为意大利的对外扩张提供了新的机遇。1935年10月的意埃战争就在这种背景下爆发。②英国和意大利相关的外交档案表明,意大利在战争期间不仅想要夺取埃塞俄比亚,还对曼德海峡以及东侧的阿拉伯半岛有所企图。③在意埃战争期间,意大利一方面想要获得来自沙特和也门的善意中立,为意大利军队补给食物、供应骆驼、提供兵源;另一方面它还希望将战争的影响扩展到红海东岸,获得靠近曼德海峡的军事前沿基地。意大利为此向叶海亚提出两个请求:第一个请求涉及曼德海峡东侧的赛义德酋长角,墨索里尼希望叶海亚允许在埃塞俄比亚战场受伤的意大利士兵在赛义德酋长角登陆;第二个请求是希望租借海峡北部的穆哈港,在那里建造一个军用医院,作为意大利伤员暂时休养的地方。④
意大利对于赛义德酋长角和穆哈港的请求让叶海亚和英国都感到非常为难。对于叶海亚而言,虽然也门目前还从意大利进口武器,但他并不愿意完全成为意大利的附庸。叶海亚一方面担心墨索里尼的野心不仅局限在非洲大陆,还会在意埃战争结束之后乘势越过红海,向也门扩张;另一方面也担心贸然的拒绝反而会为意大利军队的入侵制造借口。⑤对于英国而言,曼德海峡西侧的厄立特里亚已经被意大利占领,而位于曼德海峡东侧的赛义德酋长角一旦再被意大利掌控,那会给丕林岛的安全和曼德海峡的航运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英帝国防御委员会在1935年11月发出警告:“赛义德酋长角正处于红海南部入口,这是一个绝对关键的位置,绝不可落入任何一个敌对大国手中,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阻止意大利在这里或者在也门任何海岸建立据点。”⑥
为了应对意大利的请求,叶海亚紧急会晤了英国驻亚丁统治者伯纳德·赖利并向其进行“咨询”。根据1927年罗马会议的精神,英意两国不能干预阿拉伯半岛内部事务,因此赖利并没有明确表示英国的反对意见,只是回复叶海亚说“现在的国际法并没有明确规定中立国是否有义务接受交战国双方士兵进入其领土,但是如果也门一旦接受意大利伤员入境,那么它同时也要保证这些伤员在战争结束前不能离开也门国境”。⑦这实际上意味着如果也门接受意大利伤员入境,那么也就需要承担国际法上相应的责任,也包括其中可能出现的不可预知的风险。因此,叶海亚权衡利弊,最后还是婉言拒绝了意大利通过赛义德酋长角转移伤员到穆哈港的请求。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