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历史:走出“反设事实”的教学误区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5w56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文作者十分关注近年来出现的“反设事实”的教学事例,细致剖析了“反设事实”的使用方式、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尊重历史、求真、求实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是可以假设的?哪些问题没有假设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反设事实”作为一种思维方法,主要用于探究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偶然;分析客观历史的“因果关系”,为发挥史学功能奠定逻辑基础。此文提出的问题或许有普遍意义,编辑部希望读者各抒己见。
  [关键词]“反设事实”,历史教学,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11—0033—04
  
  近日,欣读历史教学社任世江先生《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一文,笔者颇有同感。其实,史学功底不足,不仅表现在对基本史实的解释性错误,还表现在忘却“历史”的基本含义,忽视基本的历史事实和规律,从而走进了历史教学的误区。在这里,笔者仅就近年来使用“反设事实”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以祈同仁指教。
  
  一
  
  2006年1月,笔者在福建省泉州市听了一节国家级新课程改革汇报课,课题为“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该教师从自主学习、分目讲述、活动探究、拓展应用和巩固检测等环节,全面落实了三维目标,赢得了来自全国各地100多位专家和教师的赞扬,可以说是一节成功的汇报课。但是,在“活动探究”这环节中,执教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不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你能设计另外一个最佳方案吗?学生讨论了十余分钟,答案丰富多彩……最后教师总结说:“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中国人民是希望和平的,所以说‘一国两制’方式是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
  我们姑且不谈学生的讨论和答案,仅就这个“反设事实”的设计来说,它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呢?假如(这里也使用“假如”这个词)学生真的讨论出“最佳方案”,那么中国共产党多年的智慧——“一国两制”又说明什么呢?
  笔者百思不解,产生了写这篇文章的想法。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笔者找到了“答案”,原来这样的设计屡见不鲜:
  1、一位颇有名气的老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段历史时,为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假如董存瑞拉开的炸药包没有炸,那会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办?”(2)“你能不能为董存瑞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炸碉堡的方案?”
  2、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有教师提出:“假如袁世凯没有要求当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进程会怎样?”……类似的问题还有“假如林则徐没有去禁烟,中国近代史将会怎样发展?”“假如清军不入关,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会不会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政权?”等等。
  3、“如果中国的好东西不传到欧洲去,中国不就比欧洲先进了吗?”
  4、上海市陕西中学张明智老师在总结“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上海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一课时,突然有学生提出:如果宋神宗多活几年,王安石变法会成功吗?
  5、上海市七宝中学季骎、孔煜华老师在执教“明治维新”(上海版高一历史教科书第十四章第三节)一课时,讨论“没有封建残余的明治维新能成功吗?”一位学生的回答是:我认为,假如当时改革很彻底,把原本出生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西南诸大名和中下层武士的利益全都改革掉了,那么失去了这些力量支持的倒幕运动及日后的改革自然是不会成功的。由此看来,保留一定的封建残余势力有其合理性。
  上述案例表明,“反设事实”的设计已经弥漫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前两个案例出自我们执教教师之手,这些“反设事实”有悖于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走进了“死胡同”。后三个案例出自学生的质疑,可以说是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也可以说是我们教师“反设事实”在教学中的“遗患”。好在我们的老师面对这些有悖常理的问题,能够及时组织讨论、辨析和矫正,使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返璞归真。否则,“任由学生的理解误区的发展……必将影响以后学生对其他相关历史事物的理解”。
  
  二
  
  谈到这里,有的老师或许会质疑:难道在历史教学中不能使用“反设事实”吗?伟人和史学家不也使用“反设事实”吗?对此,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历史”和“历史学”的内涵,然后剖析伟人和历史学家运用“反设事实”的前提。
  我们知道,“史”者从“人”和“口”,是一个“人”用“方方正正”的口“说话”。汉朝许慎《说文解字》云:“历,过也,传也。”“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两个词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对过去的事情所做的客观的记录”。《辞海》中解释: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英国《新不列颠百科全书》History定义:这是一门研究事件(影响国家和民族的事件)的编年纪录之学科,它奠定于对原始史料的考证基础之上,并对这些事件的缘由做出解释。
  可见,历史泛指记载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事件纪录的学科”,并对历史过程的缘由做出解释。其任务“在于表明事情何以发生,在于表明一件事情怎样导致另一件事情”,或者说对历史事件进行因果分析。但是,它的前提是尊重历史,即建立在“原始史料的考证基础之上”,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规律性。鉴于此,我们不难理解伟人和史学家对“反设事实”的使用。兹举三例:
  1.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写到:“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替代,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恺撒、克伦威尔等。”
  2.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促进了这种发展。”
  3.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写到:“假使初进北京时,自成听了李岩的话,使士卒不要懈怠而败坏了军纪,对吴三桂等及早采取了牢笼政策,清人断不至于那样快地便入了关。又假使李岩收复河南之议得到实现,以李岩的深得人心,必能独当一面,把农民解放的战斗转化而为种族之间的战争。假使形成了那样的局势,清兵在第二年绝不敢轻易冒险去攻潼关,而在潼关失守之后又绝不敢那样劳师穷追,使自成陷于绝地。假使免掉了这些错误,在种族方面岂不就可以免掉了二百六十年间为清朝所宰治的命运了 吗?”
  毋庸置疑,伟人和史学家对“反设事实”的使用是建立在尊重历史基础之上的。恩格斯在遵循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基础上,通过拿破仑出现的偶然性,论证了“时势与英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毛泽东在遵循人类历史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论证了“中国也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必然性。郭沫若则在遵循农民战争局限性的基础上,从“以史为鉴”的角度,通过“一果多因”的分析,说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不听李岩的主张,被胜利冲昏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首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最后导致失败的教训。其基本历史前提是——“大凡一位开国的雄略之主,在统治一固定了之后,便要屠戮功臣,这差不多是自汉以来每次改朝换代的公例。自成的大顺朝即使成功了(假使没有外患,他必然是成功了的),他的代表农民利益的运动早迟也会变质,而他必然也会做到汉高祖、明太祖的藏弓烹狗的“德政”,可以说是断无例外。”
  
  三
  
  历史是客观的,因而不能假设。但是,如果一位伟人从历史长河中暂时离席,假设其没有发挥已经发挥的影响力,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更便于厘清伟人的功绩。例如,邓小平就曾这样评价过毛泽东:“假如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在这里,邓小平使用的“反设事实”,旨在突出毛泽东的伟大贡献——缩短了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摸索的时间。但并不是说:“假如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会怎样发展?”“假如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多长的时间”等。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颠倒结果”的分析方法,目的在于从千头万绪的历史进程中,分离出毛泽东加速了中国人民走出黑暗的进程这一历史事实。
  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反设事实”,其教学设计的价值或功能又是什么呢?对此,笔者非常赞同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宁博士的观点:“对于历史研究而言,反设事实(或称假设历史)在进行因果分析、区分偶然和必然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并且是史学鉴戒功能的逻辑基础。”这就是说,“反设事实”主要用于探究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偶然;分析客观历史的“因果关系”,为史学鉴戒功能奠定逻辑基础。
  关于“反设事实”用于探究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偶然活动,前文已有许多事例,这里不再赘述。关于“反设事实”在分析“因果关系”基础上,为史学鉴戒功能奠定逻辑基础,我们不妨再看下面几个例子:
  1.毛泽东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那时,救国团体在许多地方有了组织,其他党派亦有了抗日要求。由于国共两党双方政策的转交,由于蒋介石先生的领导,由于全国军民的拥护,由于其他集团与其他党派的协力,就使得日本帝国主义灭亡全中国的侵略步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全民族的反抗。”
  2.毛泽东说:“假如没有苏联的存在,假如没有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假如没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假如没有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假如没有东方各被压迫民族正在起来斗争,假如没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等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人民大众和统治他们的反动派之间的斗争,假如没有这一切的综合,那么,堆在我们头上的国际反动势力必定比现在不知要大多少倍。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能够胜利吗?”
  3.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评价中国抗战的重要作用时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 上述例子,主体都是假设某一(些)人或事不存在,看历史会如何演变,与客体(客观事实)之间有多少区别?其前提是尊重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反思历史发展的过程,感悟历史的智慧。目的在于彰显某一(些)人或事存在的价值、经验或教训。此所谓“反设事实”的史学鉴戒功能。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反设事实”,都直接告诉我们“假设”的结果,让人们反思历史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发展的真谛,而不是让人们偏离已经出现的历史轨迹,去猜想一些不合历史的“荒唐”假设,更不是让人们去做“事后诸葛亮”式的人物,为过去的历史“指点江山”。
  可见,“反设事实”是一种思维方法。但我们要慎重对待:对学生提出的本不存在的“假设”,教师要在讲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识,明确指出历史上哪些问题没有“假设”的价值和意义,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假设”进行历史反思;对于教师“反设事实”的教学设计,我们一定要尊重历史,牢记“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或用于探究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偶然,或用于创设情景,体验当时历史的发展,感悟历史真谛。绝不能子无虚有,或“东施效颦”,乃至“跟着感觉走”。只有如此,我们的历史教学才能走出“误区”,更好地发挥历史的启迪和智慧作用。
  
  [作者简介]张永谦,男,1966年生,江苏赣榆县人。江苏省连云港市历史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测评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杨莲霞]
其他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历史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5-0069-04  在《时间简史》里,霍金描述了一个在池塘表面上散开的涟漪的时空图。他描述说:将一块石头扔到池塘里,水表面的涟漪向四周散开,涟漪作为一个圆周散开并随时间越变越大。  今天我们所审视的历史是透过漫长而广阔的时空传递到我们面前的“涟漪”。我们无法亲眼目睹“石
[关键词]北美殖民地,实物货币,硬币,纸币  [中图分类号]F82 K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5—0077—04    北美是英国的殖民地,它的货币问题深受英国重商主义政策的影响。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环境比较特殊:早期印第安人使用实物货币;殖民地不产金银,无法生产硬币;殖民地制造业能力不足,只能通过出口农产品和开展国际贸易获取货币;殖民地人具有冒险精神,更
1948年前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1948年前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经历了从理想追求、群体分化到艰难选择这样一个心路历程。在世界形成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以及国内国共两党进行着两种前途决战的复杂形势下,自由知识分子持一种所谓的中间立场,把兼取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长处作为自己的政治诉求。他们曾经作为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党”、“第三方”或“中间派”积极活
从事高中新课改教学已两年有余,新教材出现的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令人关注和思考。  在这里我要探讨的问题是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是总统制还是议会制?人教版历史必修1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力归于总统”,意即总统不仅仅是国家元首还是政府首脑。而人教版选修2讲述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时说:“宪法规定法国为议会制共和国……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总理由总统任命在议会两院获得多数支持的政
摘 要 民元共和取代专制,加上革命带来的参政议政潮流,朝野热议改定行政区域。倾向革命党的中国地学会借助学理与学会组织,附设厘定行政区域研究会,研究省制与划一地方等时人关注的问题,以建言当道。二次革命后,北京政府解散国民党,中止国会,又严控舆论。为避祸,中国地学会转向纯粹学理研究。袁世凯死后,国会恢复,并试图拟定宪法,会中多有国会议员的中国地学会,以学干政,研究宪法草案中争议最烈的地方制度。1917
中青年史学家访谈  为学之本 贵在知“道”  ——杨共乐教授访谈录  杨共乐 武晓阳(2·3)  与环境史有约:我的历史研习之旅  ——梅雪芹教授访谈录(上)  梅雪芹 吳羚靖(4·3)  与环境史有约:我的历史研习之旅  ——梅雪芹教授访谈录(下)  梅雪芹 吴羚靖(6·3)  薪火相传,求实创新  ——钞晓鸿教授访谈  钞晓鸿 王宇谦(8·3)  兴在趣方逸,悟需勤为径  ——张晓虹教授访谈 
[关键词]教学,民族资本主义,棉纺织业  [中图分类号]6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1-0069-03  在复习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我和学生们遇到两个选择题,材料相似,答案却迥异,所涉及的是近代中国19世纪60至80年代进口的棉纱是被民族资本主义棉纺织业消耗了,还是被家庭手工业消耗了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我查阅了有关中国近代经
[摘要]唐代士人主要通过理念上的指导和规正,构建出家庭、家族之内的一整套秩序。首先,从男性本人来说,要“正己”,使自身的行事合乎儒家规范。这方面,最重要的是学有所成及建立功业,并始终保有“有所畏”的谨慎态度。其次,从处理各种交错的家内关系:父母、兄弟姊妹、妻妾和仆婢等方面来说,男性要“正他”,即使得每位家庭成员各得其名,各享其实,各安其位,尊卑有序、上下不失。唐人在这些方面所持的观点基本上继承了儒
1705年罗马教廷多罗使华是康熙年间中西关系的重要事件。多罗与康熙围绕“中国礼仪之争”所产生的冲突,彰显了自利玛窦入华以来耶稣会士传教的适应策略与教廷坚持原教旨路线论争的矛盾升级。挖掘中文档案文献材料,对多罗使华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其在京期间与清廷的交往、康熙的谕令在华传教士“领票”政策出台及其实际情形做了细致评述。  (摘编自《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作者:欧阳哲生)
[关键词]孙中山,让位,思想根源,袁世凯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0-0101-03    关于孙中山民元让位的问题,史学界众说纷纭:“妥协退让论”者指责孙中山不能坚持斗争,屈服于袁世凯,是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客观形势决定论”者认为,孙中山让位是形势所迫;“利用论”者认为,孙中山让位只是为了利用袁世凯,借以取得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