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收以及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造成了一大批失地农民。这些人在城市中收入低下,生活困难,就业无门,处于贫困边缘,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对这些人的就业与保障的研究也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就业与保障
1 我国失地农民就业与保障现状
1.1 失地农民数量大,保障水平低
受我国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多,城市人口少,但随着近些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成为城市中的失地农民,据有关数据统计,到2030年我国失地农民将达到1亿多人,而如此多的失地农民中,已经找到工作的不到半数,就业困难成为失地农民得普遍现象;加上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十分落后,大量失地农民没有得到社会保障的庇护,使得他们在城市中生活十分困难,举步维艰。[1]
1.2 失地农民就业意愿差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依靠土地赖以生存,土地是他们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刚进入城镇的失地农民,面对没有土地的生活,面对事事都要花钱的做法,一时难以接受,不能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找工作中处于被动状态;尤其是那些受教育程度低的,年龄大的农民,他们面对城市中新鲜的事物,不知所措,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找工作,去哪里找工作。对于年轻一点的农民,他们想找一些体面的工作,但受个人能力限制,也难以就业。
1.3 失地农民就业层次低,收入低
我国失地农民涌入城市后,一部分年轻的农民在政府的和朋友的帮助下,实现了就业,但大多数从事的都是些技术要求低下,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的脏、累、苦和收入比较低的行業,例如一些建筑行业,大多数是高空作业,不仅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收入低,风险大。与此同时,失地农民在工作中几乎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歧视或不公待遇,不仅对是对他们经济上的摧残,而且还是精神上的折磨,导致失地农民在城市的大环境中扮演者最底层的角色,处处受排挤。
1.4 失地农民缺乏安全保障
农民失去土地无异于失去衣食父母,各方面的保障将不到位,首先是生产收入的不可持续,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生产资料,在他们没有找到工作之前,他们仅仅依靠的是政府征收土地时一次性支付的资金,一旦资金用完,他们将陷入困境,其次是缺乏可持续生计的就业竞争力,农民普遍缺乏劳动技能,对于新知識的接受与运用能力都比较弱,一旦失业,很难及时找到对口的工作,缺乏持续性的竞争力。
2 失地农民就业与保障困难的原因分析
2.1 市场与经济原因
市场与经济是影响失地农民就业难的一大原因。首先,市场作为调节就业的一种手段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失灵现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使得就业信息不能及时有效传输到每一个需要者的手中,造成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其次,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无法满足劳动力就业的需求,第一是,企业无法容纳如此多的就业人员,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由粗放型经济逐渐转变为精密型,对劳动力的数量要求下降,质量要求提高;第二是市场就业竞争激烈,随着外来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的就业岗位竞争力越来越大,使得低素质人员很难就业。
2.2 政府原因
政府作为征收土地的主体,在征收土地后,理应帮助失地农民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除了一次性的拨款外,还应为失地农民解决就业问题,以便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但是政府却没能这么做。与此同时,政府政策并没有对失地农民有很好的生活保障,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政府政策涉及的很少,多数服务性中介机构,如劳动者权益保障协会、人才市场等,其基础设施落后,没有针对性服务,不能及时有效地应用于失地农民,[2]加之土地征收价格较低,失地农民在得到一次性补助后,由于不能及时工作,很快就会陷入困境。
2.3 个人原因
随着近些年知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高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失地农民作为一种特殊群体,受教育程度低,素质较低,几乎没有技能,在就业竞争的浪潮中,很难取得一席之地,加之其缺乏个人培训的意识,也很难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就业则就十分困难。除此之外,个人自我保障和维权意识差,对于遭受侵权,自己却浑然不知,致使自己面临困境。
3 我国失地农民就业与保障的政策研究
3.1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尤其是方便失地农民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为此,政府首先要转变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做好失地农民就业服务工作;其次是建设法治市场,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金,维护就业的公平性和效率性。[3]
3.2 构建失地农民与就业服务和企业用工的联动机制
首先,政府作为主体应该把失地农民纳入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的体系中,其次,建立失地农民与就业服务的联动机制。为此,政府要提高就业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项目,同时要妥善统计失地农民的基础资料。当企业需要员工的时候,就业服务机构能及时有效的为其提供已培训的失地农民,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减少成本。
3.3 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首先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化,明确失地农民的保障范围、保障程度和保障方式,其次是实施有针对性的保障,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民进行针对性保障,例如,对一些有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可以按照当地失业职工领取失业金的标准,给予他们一定期限的失业补助,对于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参考城镇低保给予一定的补助;这样一来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考虑进来,可以有效防止失地农民生活陷入窘境,促进其就业。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失地农民数量会达到新的高峰,会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冲击,政府作为处理失地农民的主体,应该有清晰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对即将面临的挑战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更好地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1]赵荣荣,肖蕊,梅文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及对策分析[J].华章,2014(18):48.
[2]王丽萍,宋琦.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203-204.
[3]张成杨.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基于个人、社会和政府三维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5(5):27-31.
作者简介:
张夏峰(1991—),男,汉族,安徽阜阳市人,硕士,单位: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2016级社会保障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
[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就业与保障
1 我国失地农民就业与保障现状
1.1 失地农民数量大,保障水平低
受我国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多,城市人口少,但随着近些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成为城市中的失地农民,据有关数据统计,到2030年我国失地农民将达到1亿多人,而如此多的失地农民中,已经找到工作的不到半数,就业困难成为失地农民得普遍现象;加上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十分落后,大量失地农民没有得到社会保障的庇护,使得他们在城市中生活十分困难,举步维艰。[1]
1.2 失地农民就业意愿差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依靠土地赖以生存,土地是他们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刚进入城镇的失地农民,面对没有土地的生活,面对事事都要花钱的做法,一时难以接受,不能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找工作中处于被动状态;尤其是那些受教育程度低的,年龄大的农民,他们面对城市中新鲜的事物,不知所措,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找工作,去哪里找工作。对于年轻一点的农民,他们想找一些体面的工作,但受个人能力限制,也难以就业。
1.3 失地农民就业层次低,收入低
我国失地农民涌入城市后,一部分年轻的农民在政府的和朋友的帮助下,实现了就业,但大多数从事的都是些技术要求低下,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的脏、累、苦和收入比较低的行業,例如一些建筑行业,大多数是高空作业,不仅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收入低,风险大。与此同时,失地农民在工作中几乎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歧视或不公待遇,不仅对是对他们经济上的摧残,而且还是精神上的折磨,导致失地农民在城市的大环境中扮演者最底层的角色,处处受排挤。
1.4 失地农民缺乏安全保障
农民失去土地无异于失去衣食父母,各方面的保障将不到位,首先是生产收入的不可持续,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生产资料,在他们没有找到工作之前,他们仅仅依靠的是政府征收土地时一次性支付的资金,一旦资金用完,他们将陷入困境,其次是缺乏可持续生计的就业竞争力,农民普遍缺乏劳动技能,对于新知識的接受与运用能力都比较弱,一旦失业,很难及时找到对口的工作,缺乏持续性的竞争力。
2 失地农民就业与保障困难的原因分析
2.1 市场与经济原因
市场与经济是影响失地农民就业难的一大原因。首先,市场作为调节就业的一种手段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失灵现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使得就业信息不能及时有效传输到每一个需要者的手中,造成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其次,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无法满足劳动力就业的需求,第一是,企业无法容纳如此多的就业人员,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由粗放型经济逐渐转变为精密型,对劳动力的数量要求下降,质量要求提高;第二是市场就业竞争激烈,随着外来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的就业岗位竞争力越来越大,使得低素质人员很难就业。
2.2 政府原因
政府作为征收土地的主体,在征收土地后,理应帮助失地农民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除了一次性的拨款外,还应为失地农民解决就业问题,以便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但是政府却没能这么做。与此同时,政府政策并没有对失地农民有很好的生活保障,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政府政策涉及的很少,多数服务性中介机构,如劳动者权益保障协会、人才市场等,其基础设施落后,没有针对性服务,不能及时有效地应用于失地农民,[2]加之土地征收价格较低,失地农民在得到一次性补助后,由于不能及时工作,很快就会陷入困境。
2.3 个人原因
随着近些年知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高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失地农民作为一种特殊群体,受教育程度低,素质较低,几乎没有技能,在就业竞争的浪潮中,很难取得一席之地,加之其缺乏个人培训的意识,也很难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就业则就十分困难。除此之外,个人自我保障和维权意识差,对于遭受侵权,自己却浑然不知,致使自己面临困境。
3 我国失地农民就业与保障的政策研究
3.1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尤其是方便失地农民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为此,政府首先要转变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做好失地农民就业服务工作;其次是建设法治市场,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金,维护就业的公平性和效率性。[3]
3.2 构建失地农民与就业服务和企业用工的联动机制
首先,政府作为主体应该把失地农民纳入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的体系中,其次,建立失地农民与就业服务的联动机制。为此,政府要提高就业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项目,同时要妥善统计失地农民的基础资料。当企业需要员工的时候,就业服务机构能及时有效的为其提供已培训的失地农民,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减少成本。
3.3 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首先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化,明确失地农民的保障范围、保障程度和保障方式,其次是实施有针对性的保障,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民进行针对性保障,例如,对一些有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可以按照当地失业职工领取失业金的标准,给予他们一定期限的失业补助,对于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参考城镇低保给予一定的补助;这样一来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考虑进来,可以有效防止失地农民生活陷入窘境,促进其就业。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失地农民数量会达到新的高峰,会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冲击,政府作为处理失地农民的主体,应该有清晰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对即将面临的挑战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更好地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1]赵荣荣,肖蕊,梅文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及对策分析[J].华章,2014(18):48.
[2]王丽萍,宋琦.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203-204.
[3]张成杨.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基于个人、社会和政府三维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5(5):27-31.
作者简介:
张夏峰(1991—),男,汉族,安徽阜阳市人,硕士,单位: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2016级社会保障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