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年间,邛州蒲江盛产砚台,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张家砚台,这张家砚台有一绝,就是耐寒,墨汁严冬不冻。
张老爷子年纪大了,就想把家业交给儿子管理。按当地的规矩,家业应该交给大儿子张有善,但张有善太老实,说话木讷,不善交际,整天只知道钻进作坊,和伙计们一起制作砚台,没有当家人的风范。
张老爷子喜欢二儿子张有良,这小子能说会道,八面玲珑,熟悉各路客商,是当家人的最佳人选。虽然他想让张有良当家,但是为了不让大家说闲话,也不想伤害张有善,就想了一个办法。
有一天晚上,张老爷子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说:“为了公平起见,我给你们每人一个相同的砚台,你们拿到京城去卖,谁卖的银两多,谁就做当家人。”
张有良暗暗欢喜,大哥老实木讷,别说卖砚台,就是让他去买东西,他也会脸红,看来是爹爹偏心,想让自己做当家人。
张有善就愁眉不展了,他喜欢做砚台,别的却一窍不通。但是父命不可违,他只好和弟弟一样,拿着盘缠,骑着骏马出发了。
先说张有良,快马加鞭到了京城,他不急着去卖砚台,却去了城中最为奢华的元宝楼,这里富商云集,都是有钱人。张有良在元宝楼喝了几天酒,就调查清楚了,有一个叫李千城的富商,做丝绸生意,家财万贯,还喜欢书法,收藏了很多文房四宝。
为了接近李千城,张有良费尽心机,买通了李千城的管家,让李千城来元宝楼和自己见面。李千城是爽快人,开门见山:“听说你有个宝贝,拿出来让老夫瞅瞅。”
看到张有良拿出的是一块砚台,李千城面露不屑,但张有良不卑不亢,带着李千城出了元宝楼,来到一个凉亭。正值寒冬,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張有良把砚台放在桌上,让伙计研墨。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砚台里面墨汁均匀,盈盈放光,始终没有上冻。
李千城不相信,拿起砚台左看右看,却没发现有什么机关。一个时辰以后,所有人都冷得全身哆嗦,砚台里的墨汁还是没有被冻住。
李千城眼睛发亮,问:“你这宝贝怎么卖?”
张有良为了卖出好价钱,就编起假话来,说这砚台是祖传之物,世间只此一个,价值连城,如果不是进京赶考缺银子,他还舍不得卖。李千城不耐烦地打断了他,并问他要价多少,张有良大着胆子说:“五百两。”
“呵,这么便宜,还说价值连城!我给你一千两银子,以后有好宝贝,就来卖给我。记住,我只要孤品。”
张有良点头答应,内心激动不已,认为自己这当家人的位子已稳如泰山了。
再说张有善,在去京城的路上就把盘缠都分给了穷苦人,到了京城,竟然一分钱不剩。有个被张有善帮助的人,介绍他去朱府当杂役,以谋生计。
有天,朱家的小少爷顽皮,在冰面上玩耍,落入水塘中,张有善不顾寒冷,跳进刺骨的水中,救起小少爷。朱老太太很赏识张有善,便把他安排到老爷的书房伺候。
张有善到了书房,才发现这竟然是朱熹的府邸。朱熹可是儒学大师,门生无数。这让张有善受宠若惊,做事也更加勤勉。
有一天下起大雪,十分寒冷。朱熹正在写字,墨汁被冻住了,不禁连连叹气。张有善赶紧把自家砚台拿出来,朱熹用了以后连声赞叹,问起砚台从何而来。
张有善实话实说,这是他做的砚台,还讲起了和弟弟竞争当家人的事情来。朱熹听了,沉吟片刻,写下一幅墨宝送给张有善。他还让管家叫来很多朋友,一起欣赏砚台。
谁知李千城也在其中,他看到朱府的砚台和自己的一模一样,忍不住问:“朱大人,你这砚台从何处得来?”
朱熹如实告知,李千城听了大怒,说出张有良欺骗自己的事来。张有善急忙为弟弟解释开脱,李千城说:“我平生最恨骗子,这种人就应该得到教训!”说完,他吩咐下人骑快马去追张有良。
张有良刚出京城不久,就被一队人马气势汹汹地围住,吓得他瑟瑟发抖。不多时,李千城也赶来了,身后紧跟着张有善。
张有良一见到张有善,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指着他,大叫起来:“那个人是骗子!他的砚台是假的,我的砚台真是孤品……”
李千城冷笑道:“骗子?来人,割掉面前这骗子的舌头,让他以后再不能骗人!”谁知张有善飞身下马,拦在张有良面前说:“这件事确实是我弟弟错了。这种砚台在我们蒲江很常见,就算运到京城,最多卖二十两。我愿代他受罚,请割下我的舌头吧!”
李千城在朱府中就得知,兄弟俩卖砚台是为了争做当家人,只是没想到张有善竟然还护住反咬一口的弟弟。他叹口气道:“罢了,我在江湖几十年,还不曾遇到你这样傻的人。看在你的面子上,今天就饶你弟弟一命。”
张有善把痛哭流涕的张有良扶起来,兄弟俩一起回到蒲江。张有良捡回一条命,心里感激哥哥,但他还是存有一丝侥幸,毕竟自己带回了一千两银子,而哥哥呢,看样子身无分文。
张老爷子接过张有良的一千两银子,喜笑颜开,转而又问张有善卖了多少钱。
张有善红着脸说:“爹,我的砚台没有卖钱,送给朱熹朱大人了。他写了一幅墨宝,让我带回来。”
张老爷子大为惊讶,朱熹是京城的大官,给皇帝讲学,他的真迹可是无价之宝啊!
张有良抢着展开墨宝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宝砚稀世,善德传家”八个大字,他红着脸,对哥哥心服口服,也对张老爷子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从此,张有善做了当家人,两兄弟齐心协力,以诚为本,蒲砚也声名远播。
(发稿编辑:王琦)
(题图:谢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