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20年来,考古学家在玛雅古城科潘有了新的重要发现:科潘的国王们热衷于在别人的庙宇(玛雅金字塔)上建造自己的庙宇。考古学家挖掘隧道进入这些重叠的庙宇,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玛雅国王。
在科潘卫城众多的金字塔中,有一座编号为“16号”的金字塔,它在科潘城的大广场上冒出地面30余米,是卫城所有建筑中最高的。考古学家通过一条考古发掘隧道进入这座神庙,结果发现这座神庙竟然经历了七个主要的修建阶段,其间还有数十次小规模的整修和增建(最后一个修建阶段始于公元775年,此后不久,占地2.14平方千米、人口最多时达到约2.8万人的科潘城就大部分被抛弃了)。也就是说,在这座神庙的表面之下躺着数十座建筑废墟,它们的建造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426年前后,即玛雅的早期时代。考古学家还惊奇地发现,在这座高达30余米的金字塔中,居然还有两座庙宇至今几乎完好无损,它们就是罗萨利亚庙和奥罗本多拉庙。
现在,就让我们从这两座神庙的玛雅偶像意义说起。
太阳王的庙宇
当你进入曾经被涂上耀眼的血红色的罗萨利亚庙的第一层(这座建筑的正面在地下竟有三层),你会看见一张太阳王的面孔正从神庙的墙壁上怒视着面对他的人。玛雅人信奉太阳神,而玛雅国王自称为太阳王。
进入罗萨利亚庙第二层后,在把庙宇和考古发掘隧道壁分隔开的狭小空间里,你可以看见另一张愤怒的脸,这就是玛雅人信奉的另一个神灵——山神威兹,在这里他象征着这座庙宇的作用——仪式举行地。玛雅人认为雨神把水藏在拥有强大力量的山中,而渗水的山洞(响水洞)则是通往阴间的门户。
罗萨利亚庙在公元700年前后被埋葬。这座庙宇的表面覆盖着白石膏,考古学家推测其用意是象征庙宇中的太阳王永垂不朽。建筑填料被仔细填在庙宇的四壁上,使得庙宇得以几乎完好地保存至今——这,也许正是太阳王们精心建造金字塔的目的之所在。
至于奥罗本多拉庙,其保存情况就不如罗萨利亚庙了。这座庙宇也有三层,其中第一、二层的小部分,以及第三层的全部都在后来的修建中被毁。奥罗本多拉庙的设计与罗萨利亚庙不同。后者全部用石膏装饰,雕刻师因此可以雕出流利的线条和复杂的细节;而前者全部用石块装饰。上面仅覆盖一层薄薄的彩色石膏(现在已荡然无存)。
在奥罗本多拉庙的第二层,你会看见山神威兹的另一幅雕像,其面部拉得很宽,足有5米多,几乎是整座庙宇的宽度,但高度只有1米左右,所以这张脸看上去短胖且有点变形。总之,跟罗萨利亚庙中的威兹相比,奥罗本多拉庙中的威兹简直大相径庭。
人们感到疑惑,这两座庙的建造时间前后仅隔几年,为什么艺术风格相差如此之大?有人认为这与玛雅国王们的一时兴致有关,但也有人认为这与石膏的使用有关。一个清楚的事实是,在罗萨利亚庙建成后,科潘的庙宇建造者们使用石膏的数量大大减少。这是否意味着当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柴禾来加热石头以生产石灰?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艺术风格的转变很可能意味着一次环境灾变事件。在罗萨利亚庙建成后的200来年中,石雕在科潘变得流行多了,也由此形成了科潘的独特的雕刻与建筑装饰风格。
与罗萨利亚庙不同的还有,奥罗本多拉庙的四壁覆满美洲豹雕像。这是为什么?这也与玛雅人的信仰有关。玛雅人认为,夜晚是太阳呆在阴间里的时间,在此期间太阳会经过一个居住着神灵与亡者的水域。美洲豹是一种夜行性掠食者,也是少数几种会游水且有时喜欢呆在水里的大猫之一。因此,在玛雅人的信仰中,美洲豹是夜间太阳的象征。如此看来,罗萨利亚庙是白天的太阳庙,奥罗本多拉庙则是夜晚的太阳庙。
通往阴间的入口
你一定会问:这两座神庙的主人是谁呢?
其实,在罗萨利亚庙第一层看到的太阳王雕像已经明确无误地告诉你这座神庙的主人为何许人。太阳王戴着具有红、黄、绿三色的鲜艳头饰,代表绿咬鹃(中美洲产的一种毛色鲜艳的鸟)和金刚鹦鹉的羽毛;太阳王眼睛周围的弯曲描线,则把他跟太阳神的形象联系起来。无需文字,这些元素让考古学家一眼就看出,这座雕像属于大名鼎鼎的亚克库毛——科潘的第一任国王。据史载,公元426年前后,亚克库毛登上权力的巅峰。有趣的是,“亚克库毛”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拥有太阳眼睛的灿烂绿咬鹃金刚鹦鹉”。其实,玛雅国王们的名字在今天看来都很有趣,比如第15代国王的名字是“卡伊灿卡”,意思是“烈火是天神的力量”;第13代国王的名字是“瓦乌卡”,意思是“神的画像是18只兔子”;第11代国王的名字是“卡乌灿”,意思是“火是蛇的嘴巴”。
与罗萨利亚庙中的人物特征突出的雕像不同,奥罗本多拉庙的雕像让人根本看不出神庙的主人是谁。奥罗本多拉庙里除了有美洲豹雕像外,在其北面第二层,有一幅几乎占据整座庙宇的神鸟雕像,旁边还有一幅长着獠牙的猫头石雕。这些图腾能否说明墓主人的名字,比如“鸟—豹”?无人知道。事实上,考古学家至今仍不清楚多个玛雅早期统治者的姓名。
考古学家希望找到墓穴,因为早期玛雅王陵中都有墓穴,而找到墓穴,墓主人的身份或许就清楚了。他们在奥罗本多拉庙底层下面3米多深处发现了一些挨个放置的长而扁平的石块,这就是被用来覆盖坟墓的墓顶石,一共有三层。但遗憾的是,在原本应该有大量祭品的最上一层墓顶石上面并没有发现任何祭品。
放射性碳测年结果显示,这座墓穴中的死者是在公元450年,公元550年之间安葬的。考古学家相信此墓应该属于玛雅第二任国王,也就是亚克库毛的儿子,当然也可能属于玛雅第二到第五王朝之间的任何一个统治者。
由于墓顶早在奥罗本多拉庙建成之后的某个时间就已坍塌,墓中的一切东西都被压坏了(这可能也正是在墓顶找不到祭品的原因)。墓主人的遗骨也被压碎,因而考古学家无法从遗骨上获取有关死者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基本信息。
在奥罗本多拉庙墓主人的右肩和脚附近的地面上,分别发现了少许扇贝和两堆牡蛎。奇特的是,其中有3只扇贝和1只牡蛎中各包含了一颗玉珠。这是为什么?其实,在玛雅人的眼中,海贝是与阴间水世界相关联的奢华物品,而玉则象征着灵魂。考古学家认为,玛雅人视神庙为从人世通往阴间的人口,他们把玉放在贝壳中,用来引导灵魂穿过人世进入阴间。
玛雅王的财富
在墓主人的脖子上戴着一串由20颗玉珠和40颗贝壳珠组成的项链,口中含着一块玉,上面刻着意为“太阳之眼”或“太阳化身”的图案。在死者的盆骨上也放着一串项链,上面有一大块被雕成猴头的玉。在玛雅文字中,猴头象征“君主”一词。考古学家认为,上述两个象征充分证明,这座墓的主人是一位玛雅国王。
除了玉和贝壳,墓中还有黄铁镜和成百上千颗绿黑曜石珠子,这些奇异的 陪葬品都揭示,这位玛雅国王在把科潘城变成一个主要贸易中心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考古研究证明,科潘城是玛雅地区的玉石和黑曜石的出口门户。
科潘城的地理位置靠近莫塔瓜河,这是一个主要的玉石出产地。玛雅人把玉石视为一种重要的奢侈品,这不仅是因为玉石漂亮,更因为在玛雅人的信仰中,玉石是和降雨以及玉米收成相关联的。对玛雅国王来说,玉石意味着财富,即便到了阴间也如此。所以,玉石理所当然地成为玛雅国王陪葬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墓中的贝壳,有人认为它们显示出科潘国王们可能促成了科潘与沿岸定居点之间的贸易,但也有人认为它们只不过显示了玛雅国王对海贝饰品的偏爱和对自己权力与财富的炫耀。
墓中发现的黄铁镜子和绿黑曜石珠子则表明,科潘的玛雅人同远在1100千米外的另一个玛雅城邦国——特奥蒂瓦坎的玛雅人之间有接触。特奥蒂瓦坎位于当今的墨西哥中部。与特奥蒂瓦坎的贸易对科潘玛雅人来说非常重要,而能够得到来自整个玛雅地区的贸易品无疑会大大促进科潘的繁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玛雅国王的确有可能在墓中炫耀自己的辉煌业绩和惊人财富。他们似乎也有权这么做,因为正是亚克库毛及其后代使科潘变成了统一而昌盛的城邦国。
要想全面解读早期的科潘国王们建立自己城邦国的故事,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在罗萨利亚庙和奥罗本多拉庙旁边的庭院里还有另外两座大庙。地基依然完好,下面可能隐藏着王陵。不过,据估计,发现并全面发掘这些王陵恐怕需要十年的时间。看来,彻底破解玛雅太阳王们的奥秘还有待时日。
相关链接
玛雅古城科潘
科潘位于当今洪都拉斯西部靠近危地马拉的边界地区,是公元5~9世纪的一个重要的大型玛雅城市。科潘遗址举世闻名。自1891年美国人在这里进行首次发掘以来,考古学家在这里已经发现了通往城市中心广场的游行大道,以及交织着阶梯型金字塔神庙、广场和宫殿的人造卫城,那里矗立着大量的精美石碑。这些石碑以及科潘城建筑上的装饰性雕刻,是古代中美洲留存至今的最精美艺术遗产的一部分。
在古典时期晚期的巅峰时期,在科潘城居住着一个由少数贵族、抄写员和工匠构成的权势阶层,他们住在雕刻有肖像和象形文字的宅邸中。科潘城中甚至还有一个大型球场。由于遭遇多次重大自然灾害(包括多次地震),科潘城的建筑大部分被毁,建筑物的屋顶无一完整,刻有象形文字的阶梯全部坍塌。到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洪都拉斯之时,科潘遗址早已被雨林淹没。
然而,从殖民时代早期开始,当地人就盛传这里有一座大型古城废墟。不过,直到多位探险家在19世纪初期造访此地之前,外界对科潘城几乎毫无所知。1834年,主张中美洲独立的哥斯达黎加军官兼探险家胡安·加林多出版了他介绍科潘废墟的书籍,这激发了两位美英探险家的兴趣,而他们之后对科潘及其他玛雅遗址的推介引发的玛雅考古热一直延续至今。
科潘河谷原本十分肥沃,农业发达,早在公元前9世纪前后这里便出现了首座石头建筑。公元159年,第一个王国在科潘地区出现。到公元5世纪,这里已成为最重要的玛雅诸侯国之一。那些大型石碑上刻着的象形文字表明,它们是在公元435年~822年之间竖立的。
到公元900年,大多数玛雅城邦国都衰落甚至崩溃了,科潘也不例外,其已知最后的王朝丰碑建造于公元822年。研究者们对玛雅文明的崩溃提出了多种假设,但迄今并未得出最终结论。比较流行的假设包括外部入侵、内部革命、人口过度增长、土壤流失和过度使用、气候灾难等。
美国研究者从1891~1900年对科潘遗址进行了首次深入发掘。1934年,美国与洪都拉斯达成交易——美国负责发掘并复原科潘遗址,条件是在这里发掘到的一半文物归美国所有。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由美国和洪都拉斯主持的对科潘城遗址的新一轮发掘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亚克库毛
“亚克库毛”这个词在玛雅语中有“伟大的第一太阳”之意,而在科潘著名的“圣坛Q”(一块矩形浮雕石,上面雕刻着科潘历任国王的名单和肖像)上面,亚克库毛位列第一,由此可以证明其在科潘王朝的创始地位。
有考古学家认为,科潘石碑上的亚克库毛浮雕像与特奥蒂瓦坎的浮雕风格相似,因此暗示了亚克库毛的高贵身份以及他与特奥蒂瓦坎之间的特殊关系。特奥蒂瓦坎是玛雅古典时期(公元200-900年)的权力中心,位于当今墨西哥北部玛雅地区。一个有力的证据是亚克库毛浮雕像上的“突眼”头饰,这一头饰代表着墨西哥中北部玛雅地区的雨神特拉洛克,后来的阿兹特克人对这个雨神顶礼膜拜。
大量历史证据显示,在公元4世纪晚期,包括科潘在内,玛雅低地的不少城邦国(诸侯国)的统治者都是由特奥蒂瓦坎派出的。事实上,科潘统治者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血统归于特奥蒂瓦坎,强调科潘王朝的创立者来自特奥蒂瓦坎,以此作为自己执政的依据。
然而,考古学家于2000年对科潘卫城下面据认为是亚克库毛的陵墓进行了发掘。对据认为是亚克库毛的牙齿进行的锶同位素检测表明,亚克库毛早年是在靠近科潘城的蒂卡尔度过的,但他根本就没有在距科潘远得多的特奥蒂瓦坎居住过。
玛雅文明
玛雅文明是一支中美洲文明,以发达的文字、艺术、建筑、数学和天文学而闻名。玛雅文明最初建立于前吉典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250年),许多玛雅城市(城邦国或称诸侯国)达到各自的鼎盛时期是在古典时期(公元250年~900年),并一直持续到西班牙人到来之前的后古典时期。在巅峰时期,玛雅地区是世界上入口最密集、文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玛雅文明跟其他中美洲文明共事许多特征。文字、雕刻和历法等并非起源于玛雅,但玛雅文明将它们发展到了极致。玛雅的影响遍及洪都拉斯、危地马拉、萨尔瓦多甚至墨西哥中部。
玛雅文明(严格地说只是古玛雅文明)虽然崩溃了,但无论是在古典时期的人口剧减还是在西班牙殖民考入侵中美洲之后,玛雅人都没有消失。今天,玛雅人及其后代在整个玛雅地区的人口数量依然可观,他们依旧保持着自己的传统、信仰、理念和文化。许多玛雅语言口口相传,直到今天仍在玛雅人中普遍使用。用玛雅语言创作的一部戏剧在2005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非物质文化遗声的一件杰作。
在科潘卫城众多的金字塔中,有一座编号为“16号”的金字塔,它在科潘城的大广场上冒出地面30余米,是卫城所有建筑中最高的。考古学家通过一条考古发掘隧道进入这座神庙,结果发现这座神庙竟然经历了七个主要的修建阶段,其间还有数十次小规模的整修和增建(最后一个修建阶段始于公元775年,此后不久,占地2.14平方千米、人口最多时达到约2.8万人的科潘城就大部分被抛弃了)。也就是说,在这座神庙的表面之下躺着数十座建筑废墟,它们的建造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426年前后,即玛雅的早期时代。考古学家还惊奇地发现,在这座高达30余米的金字塔中,居然还有两座庙宇至今几乎完好无损,它们就是罗萨利亚庙和奥罗本多拉庙。
现在,就让我们从这两座神庙的玛雅偶像意义说起。
太阳王的庙宇
当你进入曾经被涂上耀眼的血红色的罗萨利亚庙的第一层(这座建筑的正面在地下竟有三层),你会看见一张太阳王的面孔正从神庙的墙壁上怒视着面对他的人。玛雅人信奉太阳神,而玛雅国王自称为太阳王。
进入罗萨利亚庙第二层后,在把庙宇和考古发掘隧道壁分隔开的狭小空间里,你可以看见另一张愤怒的脸,这就是玛雅人信奉的另一个神灵——山神威兹,在这里他象征着这座庙宇的作用——仪式举行地。玛雅人认为雨神把水藏在拥有强大力量的山中,而渗水的山洞(响水洞)则是通往阴间的门户。
罗萨利亚庙在公元700年前后被埋葬。这座庙宇的表面覆盖着白石膏,考古学家推测其用意是象征庙宇中的太阳王永垂不朽。建筑填料被仔细填在庙宇的四壁上,使得庙宇得以几乎完好地保存至今——这,也许正是太阳王们精心建造金字塔的目的之所在。
至于奥罗本多拉庙,其保存情况就不如罗萨利亚庙了。这座庙宇也有三层,其中第一、二层的小部分,以及第三层的全部都在后来的修建中被毁。奥罗本多拉庙的设计与罗萨利亚庙不同。后者全部用石膏装饰,雕刻师因此可以雕出流利的线条和复杂的细节;而前者全部用石块装饰。上面仅覆盖一层薄薄的彩色石膏(现在已荡然无存)。
在奥罗本多拉庙的第二层,你会看见山神威兹的另一幅雕像,其面部拉得很宽,足有5米多,几乎是整座庙宇的宽度,但高度只有1米左右,所以这张脸看上去短胖且有点变形。总之,跟罗萨利亚庙中的威兹相比,奥罗本多拉庙中的威兹简直大相径庭。
人们感到疑惑,这两座庙的建造时间前后仅隔几年,为什么艺术风格相差如此之大?有人认为这与玛雅国王们的一时兴致有关,但也有人认为这与石膏的使用有关。一个清楚的事实是,在罗萨利亚庙建成后,科潘的庙宇建造者们使用石膏的数量大大减少。这是否意味着当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柴禾来加热石头以生产石灰?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艺术风格的转变很可能意味着一次环境灾变事件。在罗萨利亚庙建成后的200来年中,石雕在科潘变得流行多了,也由此形成了科潘的独特的雕刻与建筑装饰风格。
与罗萨利亚庙不同的还有,奥罗本多拉庙的四壁覆满美洲豹雕像。这是为什么?这也与玛雅人的信仰有关。玛雅人认为,夜晚是太阳呆在阴间里的时间,在此期间太阳会经过一个居住着神灵与亡者的水域。美洲豹是一种夜行性掠食者,也是少数几种会游水且有时喜欢呆在水里的大猫之一。因此,在玛雅人的信仰中,美洲豹是夜间太阳的象征。如此看来,罗萨利亚庙是白天的太阳庙,奥罗本多拉庙则是夜晚的太阳庙。
通往阴间的入口
你一定会问:这两座神庙的主人是谁呢?
其实,在罗萨利亚庙第一层看到的太阳王雕像已经明确无误地告诉你这座神庙的主人为何许人。太阳王戴着具有红、黄、绿三色的鲜艳头饰,代表绿咬鹃(中美洲产的一种毛色鲜艳的鸟)和金刚鹦鹉的羽毛;太阳王眼睛周围的弯曲描线,则把他跟太阳神的形象联系起来。无需文字,这些元素让考古学家一眼就看出,这座雕像属于大名鼎鼎的亚克库毛——科潘的第一任国王。据史载,公元426年前后,亚克库毛登上权力的巅峰。有趣的是,“亚克库毛”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拥有太阳眼睛的灿烂绿咬鹃金刚鹦鹉”。其实,玛雅国王们的名字在今天看来都很有趣,比如第15代国王的名字是“卡伊灿卡”,意思是“烈火是天神的力量”;第13代国王的名字是“瓦乌卡”,意思是“神的画像是18只兔子”;第11代国王的名字是“卡乌灿”,意思是“火是蛇的嘴巴”。
与罗萨利亚庙中的人物特征突出的雕像不同,奥罗本多拉庙的雕像让人根本看不出神庙的主人是谁。奥罗本多拉庙里除了有美洲豹雕像外,在其北面第二层,有一幅几乎占据整座庙宇的神鸟雕像,旁边还有一幅长着獠牙的猫头石雕。这些图腾能否说明墓主人的名字,比如“鸟—豹”?无人知道。事实上,考古学家至今仍不清楚多个玛雅早期统治者的姓名。
考古学家希望找到墓穴,因为早期玛雅王陵中都有墓穴,而找到墓穴,墓主人的身份或许就清楚了。他们在奥罗本多拉庙底层下面3米多深处发现了一些挨个放置的长而扁平的石块,这就是被用来覆盖坟墓的墓顶石,一共有三层。但遗憾的是,在原本应该有大量祭品的最上一层墓顶石上面并没有发现任何祭品。
放射性碳测年结果显示,这座墓穴中的死者是在公元450年,公元550年之间安葬的。考古学家相信此墓应该属于玛雅第二任国王,也就是亚克库毛的儿子,当然也可能属于玛雅第二到第五王朝之间的任何一个统治者。
由于墓顶早在奥罗本多拉庙建成之后的某个时间就已坍塌,墓中的一切东西都被压坏了(这可能也正是在墓顶找不到祭品的原因)。墓主人的遗骨也被压碎,因而考古学家无法从遗骨上获取有关死者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基本信息。
在奥罗本多拉庙墓主人的右肩和脚附近的地面上,分别发现了少许扇贝和两堆牡蛎。奇特的是,其中有3只扇贝和1只牡蛎中各包含了一颗玉珠。这是为什么?其实,在玛雅人的眼中,海贝是与阴间水世界相关联的奢华物品,而玉则象征着灵魂。考古学家认为,玛雅人视神庙为从人世通往阴间的人口,他们把玉放在贝壳中,用来引导灵魂穿过人世进入阴间。
玛雅王的财富
在墓主人的脖子上戴着一串由20颗玉珠和40颗贝壳珠组成的项链,口中含着一块玉,上面刻着意为“太阳之眼”或“太阳化身”的图案。在死者的盆骨上也放着一串项链,上面有一大块被雕成猴头的玉。在玛雅文字中,猴头象征“君主”一词。考古学家认为,上述两个象征充分证明,这座墓的主人是一位玛雅国王。
除了玉和贝壳,墓中还有黄铁镜和成百上千颗绿黑曜石珠子,这些奇异的 陪葬品都揭示,这位玛雅国王在把科潘城变成一个主要贸易中心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考古研究证明,科潘城是玛雅地区的玉石和黑曜石的出口门户。
科潘城的地理位置靠近莫塔瓜河,这是一个主要的玉石出产地。玛雅人把玉石视为一种重要的奢侈品,这不仅是因为玉石漂亮,更因为在玛雅人的信仰中,玉石是和降雨以及玉米收成相关联的。对玛雅国王来说,玉石意味着财富,即便到了阴间也如此。所以,玉石理所当然地成为玛雅国王陪葬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墓中的贝壳,有人认为它们显示出科潘国王们可能促成了科潘与沿岸定居点之间的贸易,但也有人认为它们只不过显示了玛雅国王对海贝饰品的偏爱和对自己权力与财富的炫耀。
墓中发现的黄铁镜子和绿黑曜石珠子则表明,科潘的玛雅人同远在1100千米外的另一个玛雅城邦国——特奥蒂瓦坎的玛雅人之间有接触。特奥蒂瓦坎位于当今的墨西哥中部。与特奥蒂瓦坎的贸易对科潘玛雅人来说非常重要,而能够得到来自整个玛雅地区的贸易品无疑会大大促进科潘的繁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玛雅国王的确有可能在墓中炫耀自己的辉煌业绩和惊人财富。他们似乎也有权这么做,因为正是亚克库毛及其后代使科潘变成了统一而昌盛的城邦国。
要想全面解读早期的科潘国王们建立自己城邦国的故事,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在罗萨利亚庙和奥罗本多拉庙旁边的庭院里还有另外两座大庙。地基依然完好,下面可能隐藏着王陵。不过,据估计,发现并全面发掘这些王陵恐怕需要十年的时间。看来,彻底破解玛雅太阳王们的奥秘还有待时日。
相关链接
玛雅古城科潘
科潘位于当今洪都拉斯西部靠近危地马拉的边界地区,是公元5~9世纪的一个重要的大型玛雅城市。科潘遗址举世闻名。自1891年美国人在这里进行首次发掘以来,考古学家在这里已经发现了通往城市中心广场的游行大道,以及交织着阶梯型金字塔神庙、广场和宫殿的人造卫城,那里矗立着大量的精美石碑。这些石碑以及科潘城建筑上的装饰性雕刻,是古代中美洲留存至今的最精美艺术遗产的一部分。
在古典时期晚期的巅峰时期,在科潘城居住着一个由少数贵族、抄写员和工匠构成的权势阶层,他们住在雕刻有肖像和象形文字的宅邸中。科潘城中甚至还有一个大型球场。由于遭遇多次重大自然灾害(包括多次地震),科潘城的建筑大部分被毁,建筑物的屋顶无一完整,刻有象形文字的阶梯全部坍塌。到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洪都拉斯之时,科潘遗址早已被雨林淹没。
然而,从殖民时代早期开始,当地人就盛传这里有一座大型古城废墟。不过,直到多位探险家在19世纪初期造访此地之前,外界对科潘城几乎毫无所知。1834年,主张中美洲独立的哥斯达黎加军官兼探险家胡安·加林多出版了他介绍科潘废墟的书籍,这激发了两位美英探险家的兴趣,而他们之后对科潘及其他玛雅遗址的推介引发的玛雅考古热一直延续至今。
科潘河谷原本十分肥沃,农业发达,早在公元前9世纪前后这里便出现了首座石头建筑。公元159年,第一个王国在科潘地区出现。到公元5世纪,这里已成为最重要的玛雅诸侯国之一。那些大型石碑上刻着的象形文字表明,它们是在公元435年~822年之间竖立的。
到公元900年,大多数玛雅城邦国都衰落甚至崩溃了,科潘也不例外,其已知最后的王朝丰碑建造于公元822年。研究者们对玛雅文明的崩溃提出了多种假设,但迄今并未得出最终结论。比较流行的假设包括外部入侵、内部革命、人口过度增长、土壤流失和过度使用、气候灾难等。
美国研究者从1891~1900年对科潘遗址进行了首次深入发掘。1934年,美国与洪都拉斯达成交易——美国负责发掘并复原科潘遗址,条件是在这里发掘到的一半文物归美国所有。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由美国和洪都拉斯主持的对科潘城遗址的新一轮发掘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亚克库毛
“亚克库毛”这个词在玛雅语中有“伟大的第一太阳”之意,而在科潘著名的“圣坛Q”(一块矩形浮雕石,上面雕刻着科潘历任国王的名单和肖像)上面,亚克库毛位列第一,由此可以证明其在科潘王朝的创始地位。
有考古学家认为,科潘石碑上的亚克库毛浮雕像与特奥蒂瓦坎的浮雕风格相似,因此暗示了亚克库毛的高贵身份以及他与特奥蒂瓦坎之间的特殊关系。特奥蒂瓦坎是玛雅古典时期(公元200-900年)的权力中心,位于当今墨西哥北部玛雅地区。一个有力的证据是亚克库毛浮雕像上的“突眼”头饰,这一头饰代表着墨西哥中北部玛雅地区的雨神特拉洛克,后来的阿兹特克人对这个雨神顶礼膜拜。
大量历史证据显示,在公元4世纪晚期,包括科潘在内,玛雅低地的不少城邦国(诸侯国)的统治者都是由特奥蒂瓦坎派出的。事实上,科潘统治者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血统归于特奥蒂瓦坎,强调科潘王朝的创立者来自特奥蒂瓦坎,以此作为自己执政的依据。
然而,考古学家于2000年对科潘卫城下面据认为是亚克库毛的陵墓进行了发掘。对据认为是亚克库毛的牙齿进行的锶同位素检测表明,亚克库毛早年是在靠近科潘城的蒂卡尔度过的,但他根本就没有在距科潘远得多的特奥蒂瓦坎居住过。
玛雅文明
玛雅文明是一支中美洲文明,以发达的文字、艺术、建筑、数学和天文学而闻名。玛雅文明最初建立于前吉典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250年),许多玛雅城市(城邦国或称诸侯国)达到各自的鼎盛时期是在古典时期(公元250年~900年),并一直持续到西班牙人到来之前的后古典时期。在巅峰时期,玛雅地区是世界上入口最密集、文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玛雅文明跟其他中美洲文明共事许多特征。文字、雕刻和历法等并非起源于玛雅,但玛雅文明将它们发展到了极致。玛雅的影响遍及洪都拉斯、危地马拉、萨尔瓦多甚至墨西哥中部。
玛雅文明(严格地说只是古玛雅文明)虽然崩溃了,但无论是在古典时期的人口剧减还是在西班牙殖民考入侵中美洲之后,玛雅人都没有消失。今天,玛雅人及其后代在整个玛雅地区的人口数量依然可观,他们依旧保持着自己的传统、信仰、理念和文化。许多玛雅语言口口相传,直到今天仍在玛雅人中普遍使用。用玛雅语言创作的一部戏剧在2005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非物质文化遗声的一件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