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世说》传世,历时已久,有赞有贬,不足为奇。《世说新语》对人物形象刻画把握的精准传神向来被文士们所津津乐道。本文试从《容止》篇入手,拟分析《世说新语》中对人物容貌描写的特点。
关 键 词: 《世说新语》 《容止》 人物描写
《容止》篇位列《世说新语》第十四,共三十九则。《孝经》曰“容止可观,进退有度。”唐玄宗注:“容止,威仪也。”《礼记 月令》:“有不戒其容止者。”郑玄注:“容止,犹动静。” 《容止》篇主要展示的是魏晋名士漂亮的外貌,不俗的行动举止。
《容止》中对于人物的描写大致有以下三方面:
一、以玉喻人
《容止》主要是对魏晋时名士的容貌举止进行描写,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部三十九则中几乎没有一则是对一个人的容貌体态进行详尽细致的描写,大多只有寥寥数语。在描述人的容貌时,《世说新语》极喜用自然物喻人,而在众多的自然物中又特喜以玉这一自然物。
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偎俄若玉山之将崩”。
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
“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骠骑王武子是卫阶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王大将军称太尉:“处众人中,似珠玉在瓦石间。”
“玉”通常象征高洁脱俗,作为物态化的审美客体,先是因其光洁细腻,温润柔和的审美属性引得了人们的喜爱,又《礼记》云:“君子比德如玉”,玉进而被赋予了“德”的文化象征意义,又因其开采加工的艰辛更使其成为高贵的象征。《容止》篇中玉作为喻体共出现了九次。概而言之,以玉喻人,首先是指人的外在形容与玉有相似之处,其次是人的出身、德行、才情亦符合玉的内在品格。魏晋士人喜用玉做喻体与其当时的审美品位有密切联系。我们从《容止》篇出现的其它喻体“孤松”“朝霞”“春月柳”“野鹤”等不难发现,这些喻体大多是光洁亮丽的自然物,而玉在其中又尤具代表性。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晋人的美的理想,很可以注意的,是显著的追慕着光明鲜洁,晶莹发亮的意象。”这些光洁亮丽的意象大可视为魏晋士人自我形象的投射。他们希望自我从内到外,从才情到风貌,卓尔不凡,受人注目。
二、注重眼神
魏晋士人评鉴人物常通过观眼睛进行:
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
王出,语人曰:“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精神挺动,体中故小恶。”
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
谢公云:“见林公双眼黯黯明黑。”
眼睛作为人类认识与交流的重要器官之一,自古以来就被赋予着重要的意义。孟子曾言:“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孟子认为人心之善恶不可避免的会显露于眼睛,所以通过观察人的眼睛得知其人。这一观点为魏晋时期的蒋济所发展,他认为“观其眸子,足以知人。”由于玄学言意理论的兴起,魏晋时期对人物的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变化,由原先注重才性气质转为以人物风神潇洒为美,人们认为要鉴识神情,外貌先入为主,但不应被外貌所拘,得意忘形。故当人们对容止进行察鉴时,为力求体现某种风神,爽明睿智,尤为重视眼神。
三、亦重风神
《容止》篇集中赞颂了风姿神貌之美,但细加辨析会发现作者赞赏的并不仅仅只是一些容貌行止巨美的名士,其中也有一些形貌丑陋的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庾子嵩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颓然自放。
王长史尝病,亲疏不通。林公来,守门人遽启之曰:“一异人在门,不敢不启。”王笑曰:“此必林公。”
一中虽写到魏王“自以形陋”但从孝标注中的“形貌短小”和历史记载来看,“自以”并非自谦之词,以魏晋人的标准魏武曹操确实算不上美男子;十三中的刘伶个子不高,且“貌甚丑悴”;十八中的庾子嵩身高不满七尺,腰就有十围,比例很不協调;三十一中的支道林文中虽只言其为“一异人在门”但从孝标注中可以得知其人并不好看。从《容止》单列成篇到《世说新语》整书对容貌美的高度欣赏和赞叹,不难看出魏晋是一个爱美的时代。但这个时代的审美又是多元的,他们除对外貌形态的美欣赏外,更加注重内在的风神。外在的形貌不管如何只要能表现本质和内在的精神就应该得到赞扬。以上几则中出现的人物虽相貌丑陋,但自身具有一种独特的风神,因此更吸引人。魏武的“雄姿英发”;刘伶的悠然独畅;庾子嵩的颓然自放;支道林的玄学造诣。不管是前者魏武的英雄气质,卓尔不群,还是后三位不为俗务所累,超脱物用,洞察一切,达到与道冥合,精神自由的境界,这些都符合魏晋时期士人们的审美品位。故上述几则故事中的人物虽形貌丑陋但因其风神独具,不但不被人们排斥反而另眼相看,大加赞赏。
总而言之,从《世说新语》的《容止》篇我们可以发现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容貌的描写大致有三方面特点:一、以玉喻人;二、注重眼神;三、亦重风神。《世说新语》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与人物容貌描写方面的种种特点密不可分。奇书不用俗法。“临川变史家为说家,撮略一带人物于清言之中,使千载而如闻声 ,如睹须眉。”后人能够如此生动形象的把握魏晋时期的人物形象,论功劳,清言奇行之外,《容止》篇应该有一席之地吧。
关 键 词: 《世说新语》 《容止》 人物描写
《容止》篇位列《世说新语》第十四,共三十九则。《孝经》曰“容止可观,进退有度。”唐玄宗注:“容止,威仪也。”《礼记 月令》:“有不戒其容止者。”郑玄注:“容止,犹动静。” 《容止》篇主要展示的是魏晋名士漂亮的外貌,不俗的行动举止。
《容止》中对于人物的描写大致有以下三方面:
一、以玉喻人
《容止》主要是对魏晋时名士的容貌举止进行描写,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部三十九则中几乎没有一则是对一个人的容貌体态进行详尽细致的描写,大多只有寥寥数语。在描述人的容貌时,《世说新语》极喜用自然物喻人,而在众多的自然物中又特喜以玉这一自然物。
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偎俄若玉山之将崩”。
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
“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骠骑王武子是卫阶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王大将军称太尉:“处众人中,似珠玉在瓦石间。”
“玉”通常象征高洁脱俗,作为物态化的审美客体,先是因其光洁细腻,温润柔和的审美属性引得了人们的喜爱,又《礼记》云:“君子比德如玉”,玉进而被赋予了“德”的文化象征意义,又因其开采加工的艰辛更使其成为高贵的象征。《容止》篇中玉作为喻体共出现了九次。概而言之,以玉喻人,首先是指人的外在形容与玉有相似之处,其次是人的出身、德行、才情亦符合玉的内在品格。魏晋士人喜用玉做喻体与其当时的审美品位有密切联系。我们从《容止》篇出现的其它喻体“孤松”“朝霞”“春月柳”“野鹤”等不难发现,这些喻体大多是光洁亮丽的自然物,而玉在其中又尤具代表性。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晋人的美的理想,很可以注意的,是显著的追慕着光明鲜洁,晶莹发亮的意象。”这些光洁亮丽的意象大可视为魏晋士人自我形象的投射。他们希望自我从内到外,从才情到风貌,卓尔不凡,受人注目。
二、注重眼神
魏晋士人评鉴人物常通过观眼睛进行:
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
王出,语人曰:“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精神挺动,体中故小恶。”
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
谢公云:“见林公双眼黯黯明黑。”
眼睛作为人类认识与交流的重要器官之一,自古以来就被赋予着重要的意义。孟子曾言:“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孟子认为人心之善恶不可避免的会显露于眼睛,所以通过观察人的眼睛得知其人。这一观点为魏晋时期的蒋济所发展,他认为“观其眸子,足以知人。”由于玄学言意理论的兴起,魏晋时期对人物的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变化,由原先注重才性气质转为以人物风神潇洒为美,人们认为要鉴识神情,外貌先入为主,但不应被外貌所拘,得意忘形。故当人们对容止进行察鉴时,为力求体现某种风神,爽明睿智,尤为重视眼神。
三、亦重风神
《容止》篇集中赞颂了风姿神貌之美,但细加辨析会发现作者赞赏的并不仅仅只是一些容貌行止巨美的名士,其中也有一些形貌丑陋的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庾子嵩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颓然自放。
王长史尝病,亲疏不通。林公来,守门人遽启之曰:“一异人在门,不敢不启。”王笑曰:“此必林公。”
一中虽写到魏王“自以形陋”但从孝标注中的“形貌短小”和历史记载来看,“自以”并非自谦之词,以魏晋人的标准魏武曹操确实算不上美男子;十三中的刘伶个子不高,且“貌甚丑悴”;十八中的庾子嵩身高不满七尺,腰就有十围,比例很不協调;三十一中的支道林文中虽只言其为“一异人在门”但从孝标注中可以得知其人并不好看。从《容止》单列成篇到《世说新语》整书对容貌美的高度欣赏和赞叹,不难看出魏晋是一个爱美的时代。但这个时代的审美又是多元的,他们除对外貌形态的美欣赏外,更加注重内在的风神。外在的形貌不管如何只要能表现本质和内在的精神就应该得到赞扬。以上几则中出现的人物虽相貌丑陋,但自身具有一种独特的风神,因此更吸引人。魏武的“雄姿英发”;刘伶的悠然独畅;庾子嵩的颓然自放;支道林的玄学造诣。不管是前者魏武的英雄气质,卓尔不群,还是后三位不为俗务所累,超脱物用,洞察一切,达到与道冥合,精神自由的境界,这些都符合魏晋时期士人们的审美品位。故上述几则故事中的人物虽形貌丑陋但因其风神独具,不但不被人们排斥反而另眼相看,大加赞赏。
总而言之,从《世说新语》的《容止》篇我们可以发现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容貌的描写大致有三方面特点:一、以玉喻人;二、注重眼神;三、亦重风神。《世说新语》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与人物容貌描写方面的种种特点密不可分。奇书不用俗法。“临川变史家为说家,撮略一带人物于清言之中,使千载而如闻声 ,如睹须眉。”后人能够如此生动形象的把握魏晋时期的人物形象,论功劳,清言奇行之外,《容止》篇应该有一席之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