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往事的独白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f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人公灵魂世界的忏悔录
  1999 年 7 月,沈阳市原常务副市长马向东被“双规”,“慕马案件”拉开序幕。随着案件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官员被卷入,更多的事件纷纷浮出水面。王晓方,这个仅跟了马向东两年的秘书,在这个时段开始了他人生中最为灰暗的日子:常常被纪委叫去问话,接着是反贪局、检察院,一次次地询问,一次次地回忆两年中有关于马向东的事件,有关部门的问话,他总是老老实实地回答,但是心情沉重、压力满腹,在致命漩涡边徘徊着,看不清之后还要发生什么。随着马向东的落马,自己的官场生涯是否也要宣告结束,熟人一个个都不来往,周围的朋友唯恐避之而不及。从众人的眼中,王晓方读出了冷漠和现实,他一个人只能选择呆在家里,尽管还是市政府办公厅的秘书,但马向东案件尚未完结,结果只能默默地等待。
  更让王晓方难过的是,自己的命运无常使家人也受到了牵连,女儿的中队长“职务”没了,妻子的处长级别也泡汤了,家人的被牵连超出王晓方的想象。他不断考量自己接下来的人生与如何面对家庭,最后,他选择结束自己十年官场生涯,开始一段新的未知人生。在《市长秘书》中,他这样表达当时的情绪:
  市长政府办公室里的人大多惋惜地说,雷默这小子真傻,怎么就辞职了呢?!也有幸灾乐祸的,说,我看他就不是好得瑟。谁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吧,反正我雷默就是辞职了。这就是我的性格。宝刀不锋,宁愿折断。这些年在官场混得太委屈了,哈腰成了习惯便驼了背。用性格的一面压抑另一面,阴气太盛,直到张国昌死也没有让他看看我的阳刚之气。还是在案发前,我私下戳穿他在澳门豪赌之后,他才发现身边跟随多年的这个秘书不是天生驼背而是哈着腰的,冷不丁儿地他可以把腰直起来。可惜我的腰还是直得太晚了,否则张国昌也不至于一命呜呼。其实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两面性,有阴的一面,就有显的一面;有静的一面,就有躁的一面;有柔情似水的一面,就有性情暴如火的一面;有功利的一面,就有淡泊的一面。我辞职以后迷惘了,用性格的哪一面也找不到自己,周围的静造成了内心的躁,世态越来越炎凉,功利的一面蠢蠢欲动。人一旦恢复了本真就成了怪物。
  在人生失衡之时,王晓方拾起了早年的乐趣——写作。每天都坚持写,长短不一,他需要释放和发泄。多年来的政治理想,多年来的卑躬屈膝,随着马向东的倒台,一切都付诸东流了。当“慕马大案”告一段落,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王晓方对于官场的反思也创作了20 多万字。下定决心走上官场小说创作的道路,王晓方说:“人到中年正是事业开始收获的季节,而我却要在迷茫中从零开始,这种精神上的痛苦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从事文学,王晓方只是一个新兵,没有丝毫名气,没有写长篇的小说的经验,有的只是对官场深刻的洞察和对生命无常的体验,反思人性的真实和致命漩涡中自我救赎。《市长秘书》是王晓方官场小说中最为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这本书揭示了主人公雷默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煞费苦心成了市长秘书,然而官场之波谲云诡,权力斗争之惊心动魄,使雷默无时不经受人格的煎熬和灵魂的拷问。在经过炼狱般的洗礼之后,雷默不断地反思人生、反思生命,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加刻骨铭心的理解。“‘慕马大案’后,对我有两种议论:一是能常在河边走而不湿鞋,是个好干部;二是常在河边走竟然能不湿鞋,未免太诡道了。我觉得这里有个是非判断问题。难道不跟着腐败还有罪吗?假如不发生‘慕马大案’,我当然不会辞职,但我也不会再当秘书。因为‘慕马大案’发生前,我已经决定辞掉秘书职务了。”
  王晓方的作品呈现出官场文学的独特视角。作品的开篇,市长秘书雷默在目睹了服务多年的常务副市长张国昌被执行死刑后,心灵经受了炼狱般的苦难,当雷默把良心放在生命的天秤上时,所有苟且偷生的人都失去了生命的重量。他发现,自己在混迹多年的官场中迷失了自身的价值。
  《市长秘书》取得成功,在于作者有着特殊的工作背景。他有近十年的秘书生涯,伴随在领导身边更为细致的观察官场生态,所以对官场的生态比较熟悉使得他对官场的描写得心应手。而且,小说中描述了官场中的特别阶层:秘书。“秘书”本身的特殊性,特别是秘书与领导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得秘书往往是能够成为某一个权力体系中最为接近权力核心的必经通道,从而使秘书的这种桥梁又常带有隐蔽性。作者还用心灵救赎式的方式诠释小说:在经历了官场变迁后的总结与自我救赎,回忆在十年里的官场生涯,在“慕马大案”后开始反思人生,开始弃官从文。官场十年,他最多的历练就是为领导写各种各样的应用式文章,“服务的领导主管什么,就研究什么,就写什么样的文章”。所以在作者的官场小说中为何能突显出真实的官场生态就可以理解了,针对于“慕马大案”和“市长秘书”中的人物事件都可以找到相识的地方,这也是王晓方官场小说 “热销”的原因之一,读者对于在《市长秘书》中构建的人物都在“慕马大案”中寻找原型,希望了解到在案件中为人不知的内容。王晓方说过:“领导秘书是特殊的政治群体,他们的工作、生活都不太为人所知,是一种独特的小说素材。我虽然当过市长秘书,对他们的生活非常熟悉,然而当我真正拿起笔写这个题材的时候,心灵却经历了一次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过程。苦难总是让人思考更多的东西,而与心灵对话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我几乎是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写这部长篇的。”王晓方是在一边反思自己的官场生涯、一边进行官场小说创作的,小说中的秘书形象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其原因是因为作者在进行一种生命写作,将真实事件与官场经历糅合在自己的官场小说中,从而呈现出更为立体、真实的官场小说。
  透视变迁中的官场生态
  在当代文坛,“官场小说”已经成为文学创作中一个受人关注的领域,官场小说也成为出版社倾心的畅销作品,并被不断地翻拍成影视剧,掀起一股“官场小说”的流行热潮。这说明“官场小说”已构成了具有时代性的问题,成为一种被质疑的对象。这种对于文学创作方向的转型并不仅仅具有开拓文学创作视野、深化创作领域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将单纯的文学叙事上升到文化研究的高度,从而有必要在文化研究范畴内讨论当代知识分子的心态变化和精神气质上的趋向。   有论者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部分官员经不起金钱与美色的诱惑,走上了钱权交易的歧路,官场日越复杂化。伴随着‘腐败现象’日益突出,‘官场小说’也逐渐走向兴盛。”官场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外在社会环境对官场的腐蚀,如官商勾结、情色交易、潜规则等。一些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职务敛取钱财,而同时一些私营企业家和暴发户也利用他们手中的金钱来收买政府官员,寻找保护伞。这种权钱交易,各取所需,满足双方对于利益的追求,而正是在这种博弈中使得官员们对于“权力”产生了更大的诉求。王晓方习惯于将人物在官场中的角逐异化,认为官员成为权力和金钱附属品的根源在于人自身的欲望。在《驻京办主任》中,丁能通对和珅感兴趣不是因为和珅“贪”,而是因为在和珅身上集中了官本位制度中所有为官的元素:“自由清贫、发奋苦读、幸识君王、连升三级、待君如父、位极人臣、左右逢源、精明干练、阴险狡诈、贪得无厌……丁能通的身世与和珅太相似,也是从小丧父,靠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他从小就想出人头地,于是发愤苦读,大学毕业以后考入东洲市政府,幸得市长肖鸿林的赏识成为市长秘书,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作者总是把人物的内心世界隐藏到行为里,在行为中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同时透析官场生态中的变迁。
  王晓方在小说中以“秘书形象”透析官场变迁的众生态,其中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在“秘书形象”中提炼出一种“秘书性格”,以“秘书性格”来诠释秘书与领导、秘书与各级官员、秘书与社会权势之间的关系。“秘书性格”可表现为秘书都是“官场通”,是通往领导阶层的必经之路,秘书对于官场的规则了若指掌,并且能够运用得十分娴熟,操作得不动声色,秘书是领导的“内当家”,同时这类官员也把秘书视为“家里人”,任何事情都不隐瞒他们。秘书本身就与官员有一种从属关系,在通过日常工作对官员服务,从而走进官员的内心世界,了解官员的习惯、家庭、性格,分析出一套有针对性的处事原则,并忠心耿耿地为官员做事,无论事情是否合理,都将事情圆满完成。伴随在领导身边的秘书,更是需要一双智慧的双眼,在变迁的官场之中需要懂得如何不被“权力”和“金钱”完全腐蚀,需要懂得如何理解领导的意图和需求,需要懂得如何去处理领导与其他官员之间的关系,来提升自身的官场地位和官场人气,在官场变迁中处于不败之地。用过对这种性格的分析和批判,解读人对权力和金钱的渴求与追逐。
  (作者为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其他文献
《中国好文章》是一本文选,从古至今,中国很多人都读过文选,最有名的当属南朝萧统的《文选》和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的《古文观止》,二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课本。  名家推荐名作古来有之,多位名家共同推崇一部作品也并不少见,但能在一个时代里,将不同领域里的众多名家聚集在一起,共同推荐自己喜欢的名作,古往今来,却不多见。  作为责编,我们常常把《中国好文章》看做一场读书会,书中的每一位作
苦中作乐的思想者    我与吴藕汀(1913—2005)订交,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30余年来,于江南水乡小镇一隅,他虽每天为柴米油盐忙碌,但自号“药窗书屋”、“画牛阁居”_的陋室,以及他那份苦涩中的闲适,似乎属于另一个世界。吴老哪怕是在最困难甚至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也始终和颜悦色,诚待周围的人,融洽无间。其情其景,追溯其源,我想,这大概与他素来信守人不能“跪着吃饭”的精神有关。  近日,小汀兄把
这个故事,史书里记载过,诗词里咏叹过,电影里演绎过……对于情节的来龙去脉,早就熟稔在心。但是,当在现场看见这个故事呈现于京剧舞台时,字字句句,一招一式,其中所弥漫的气息与力量,如热浪,迎面扑来,唤醒了对这个故事已然枯萎的艺术感觉——4月9日,由上海京剧院编排,京剧名家尚长荣、史依弘领衔主演的《霸王别姬》(全本)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震撼亮相。  一  戏曲舞台是一个神圣的所在。一桌一椅一人,铸就了一个
2012年12月28日,打开凤凰网首页,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容——沈从文。这是他年轻时的半身相,戴着圆框眼镜,穿着长袍,温文尔雅地笑着。旁边三行字:第一行为标题:“太阳下的风景”,下面的文字是:“纪念沈从文诞辰110周年:他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他用沉默对待粗暴。”这让我想到,今天正是沈从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  我该写点什么,纪念前贤,并借前贤的思想和经历为当下提供借鉴。然后,我的思路很快便
警营诗人刘国震的作品,给人感受最深的就在一个“真”字。他的诗集《凝望岁月》,无不在用真诚和真意,抒放着独具魅力的诗心、诗情。“也是胸有大志的人/小报告,杀开一条血路/通往高处,那大报告的讲台”(《小报告》),这是在为当今官场小人画像,也是在抨击用人制度的弊端。《杯具,抑或悲剧》在痛斥公仆与主人位置可怕的错位现状后,诗人想到了沂蒙山用乳汁喂伤员的美丽故事,由此在诗的结尾,诗人忽然产生了“一丝好奇”。
“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平地抠饼,白手拿鱼”,读到这些句子,那一幅幅令人心惊胆颤、毛骨悚然、血雨腥风的“江湖”景象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在人们眼前。自古以来,“江湖”包罗万象,神秘莫测,或兴风作浪,或潜流涌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从另一方面看,中国人似乎有一种很重的“江湖”情结,不仅“江湖义气”一直受人推崇,时下“江湖”一词也被广泛借用。  要解开“江湖”的神秘面纱,认识其真面目,就需要开展对
我从幼时开始懂得识字以来,便与书本结下不解之缘。小时候(大约七岁时)随父母从老家三重埔迁居到了中永和一带,但住家附近几乎没有一间专门的书店可逛,且家人们皆不爱阅读,邻近亲族里也没有爱看书的长辈能够经常带我前往市中心的重庆南路书店街或是牯岭旧书街开开眼界。这样的环境,使我能另辟蹊径自寻读书之乐。  8岁那年(1983),台湾首家连锁书店“金石堂”在台北汀洲路开张,我未能躬逢其盛。最先惠我启蒙的那份书
不知是惺惺相惜,还是互相吹捧,总之,我和萧然的朋友缘和同事缘是先天注定的。不然,何以相识,又何以相知?最近,萧然赠我一本他的新著《平常道》,淡淡的墨香里散发着浓浓的禅味,让我颇生敬意,于是便有了这篇“闲言碎语”。  成天忙于案头工作,周围是一班秀才,所以常能得到这样或那样的好书,不免经常有些窃喜。偶一玩味,或得益于一种见解,心中常有释然之感,然每每便止于此了。有了写随感的冲动,便是这本《平常道》。
有一次朋友聊天说起:曾经个性非常骄傲、也是最具古典气质的陈凯歌,后期不知是主动还是被动,变得非常亲民,和记者聊天时经常冒出两句新潮的话语出来,比如说:“其实我都经常在论坛潜水的,年轻人的世界我都很了解。”但可惜,《搜索》这样的以网络为题材的电影还是让人感到:陈凯歌还是呆在他的古典世界里,多给大家贡献一点《霸王别姬》这样的电影比较好。新人类们的生活当然也可以了解,但是终究还是只能站在外人的角度上了解
在这些年掀起的中国散文热潮中,江西作家江子,这位老舍散文奖获得者以众多独树一帜的乡村散文文本,跻身于当代优秀散文家之列。  在这股散文热潮中,题材的选择可分为释放个人情绪、把玩器物与词语、打扮青春小资、翻拣历史碎片和乡村散文等几大类型。在乡村散文的序列里,又可粗略细分为两类:吟诵河流山脉、老屋炊烟、田园牧歌等乡村意象为主的描述性散文;以沉吟乡村民间疾苦、村庄枯荣变迁和城乡龃龉矛盾等悯农诗式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