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行政干部担当着学校重要的人、财、物的后勤管理工作,是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管理人才,其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稳步推进和教育改革的深化。2007年,我们以《海淀区中学行政副校长课程开发研究》课题为载体,扎根实际,设计并实施适合海淀区行政干部特色和需求的培训课程,初步积累了行政干部的培训课程开发的实际经验,为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及目标
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行政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海淀区教工委张卫光书记说:“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在学校形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其一。”行政管理也是一门科学,是对学校财力、物力等行政事物进行管理的科学。
从海淀区学校干部培训的历史看,学校行政干部的培养与教育总体相对薄弱。1995年以前,学校总务科学研究课题很少,公开出版的书籍也很少,仅有很少地区搞学校总务校长(主任)短期培训;1995年~2001年,学校总务管理研究会在一部分地区成立,群众性学术团体对一些学校总务管理进行专题研讨,总结交流学校总务管理经验;2001年以后,学校总务科学研究继续发展,有许多学校总务科研课题列入“十五”教科研课题,在北京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后勤管理研究会立项的中小学后勤科研课题60个,取得了一定的中小学总务科研成果。“十一五”以来,中小学总务工作研究虽然不断加强,但与学校教育教学相比较,仍然薄弱。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中小学行政工作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要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对行政工作的研究,加强对干部培训规律的认识,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干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革创新的能力,进而促进学校和教育的发展。
我们制定的课程开发目标是: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培训者与行政干部共同探索、提高认识,不断提升行政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过程,促进学校行政工作现代化;研究学校行政工作规律,提高学校行政管理水平;更新学校行政管理观念,探索学校行政管理体制、管理的内容及方法,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服务。
加强行政管理科学、研究行政人员现状和成长规律研究,借助课程开发,构建符合学校行政干部工作特性和需求的培训课程体系。
培训课程开发使培训者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确立了培训者专业自主的地位,因而对培训者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培训者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而有助于培训者的专业发展。另外,课程开发是科学的、严谨的研究过程,是基于科学的原理及理论,有规范的要求作为衡量尺度,能够保证工作的过程和质量,使工作的专业性更强。
二、课程开发的基本思想
1.突出区域特色是课程设立的基点。目前,北京市干部培训的课程管理模式是由市级出台指导意见,各区县根据部署自主设计培训课程并开展培训活动。这种管理体制和模式为区域性课程建设提供了条件和空间,也赋予了合理的课程发展的自主权。
由于教育的不均衡,区县的状况差异性比较大,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性,因此培训课程的设置要根据本区域干部队伍的状况和教育需求,体现区域特色才是培训课程设立的基点。因此,增强培训课程开发意识,为干部课程的设计进行统筹规划,是培训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2.满足需求是课程设计的客观依据。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摆在每一个培训者和培训机构面前的永恒课题;满足学员的需求,是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本途径;抓住需求、反映需求、满足需求,是课程设计的关键。
学员的需求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有共性的,也有个性化的;有表面的,还有潜在的需求。因此,培训者要把握显性需求,挖掘潜在需求,同时还要引导需求。以需求为核心,才能设计出针对性的课程。
3.追求科学性是课程开发的“生命线”。课程开发是一个严肃、严谨、科学的过程。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开发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过程,要循序渐进,不能违反认知规律。开发过程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培训课程以及培训的质量。
三、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
1.前期调研阶段。根据课程相关理论,我们认为影响课程的基本因素为社会需要、学生需要和学科知识本身的发展。在调研中,我们运用学校行政工作的知识,紧紧把握当前行政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调研对象,开展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的调研,科学规范地设计问卷、分析数据,为课程设计提供信息保证。
2.课程设计阶段。课程设计是课程开发的关键一环,课程方案影响课程的质量。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提取调研的有效信息,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方案的设计过程,是各方力量参与、不断调整、日趋完善的过程。我们抓住关键的4个方面的因素:调研的结果、上级行政部门的要求、理论和一线的专家指导、培训者的整合加工。其中前3个因素是外围的,核心的因素是培训者。前3个因素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提供意见和建议,但要形成方案,需要对来自不同角度的信息进行筛选,去粗取精,提炼提升,进行有机整合,设计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精品。这是培训专业性不可或缺的素质。所以,培训者是4个要素中非常关键的因素。通常情况下,需要发挥团队力量,集体的智慧。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还特别注重课程的系统性。课程目标、内容、形式等诸多要素是有关联的,要互相配合,互相呼应,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方案,而不是彼此脱节,互不干涉。
3.实施培训阶段。课程开发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开展培训。以开发课程方案为依据,我们举办了“海淀中学行政干部培训班”。由于是首届行政干部培训,基于调研,我们将培训内容定位在实务培训层面,确定了学校行政法律法规、学校行政管理实务与实践、领导科学与素养3个专题。
课程突出体现了“一精三多”的原则和特点。一精即精讲,邀请在行政管理方面的专家、教委职能科室的领导,进行了劳动合同法、政府采购、固定资产管理、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总务工作、节能减排、提高领导效能的艺术等专题讲座,理论联系实际,开阔视野,增强责任意识。三多即“多观摩、多交流、多体验”,学员们分别走进学校,与同行及校长们就总务工作如何为课改服务,如何才能成功领导总务工作等问题开展交流;走进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走进联想集团,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独特后勤管理模式;以“我和我的工作”、“聚焦总务管理亮点,分享独特管理智慧”为主题,组织学员论坛。
组织管理注重落实与完善。每一次培训活动,都是经过设计的小的“方案”,关注活动的细节,同时关注各次活动和课程之间的联系,体现系统性。另外,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过程反馈,不断丰富并完善培训课程。
四、经验与体会
1.开发过程环环相扣。课程开发历经了两年的时间,经历了前期调研、课程设计、培训实施与反馈的全过程。为保证各个环节的质量,我们制定了严密的监控制度:制定计划时,步骤及任务科学、合理,每一个阶段都有具体的任务、要求和安排,每个阶段都是开展后续工作的条件和基础;各阶段的任务分解,每一阶段做到有计划、有讨论、有反馈,有总结;从团队工作机制上给予保证,每项工作,都要经过集体讨论,专家把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工作、研究一体化。在实际工作中,基于工作要求和自身专业发展,培训者一般都要参与各种级别和内容的课题研究。由于时间、精力、工作协调等多种因素限制,研究的投入和收效往往打折扣。如何立足岗位开展研究,即工作研究一体化。我们对此有两层认识:一是行为和过程上,研究就是工作,工作也是在研究;二是内容和结果,研究的内容和结论促进工作发展,工作结果即课题研究成果,二者相辅相成。此次课程开发的过程正是工作研究一体化的过程。以开展培训为目的,开发课程为手段,经历的调研、设计、培训等一系列过程,既是在研究探索,又是在开展培训工作,使我们在工作研究一体化方面进一步取得了实效。
3.资源开发力求“极大化”。课程开发中很大一部分任务,还包括课程资源的选择与组织。培训资源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是人的资源的开发,也即师资资源。为了获得优质的资源,我们借助外力,如领域内专家、其他培训机构、一线校长等各种资源,尽力挖掘,满足课程的需要。
4.项目负责制利于课程的动态实施。在此次培训中,我们采用项目运作方式,实施项目负责制。由于项目负责人既是课程管理者,也是课程设计者之一,所以在诸多方面有利于课程的把握。如课程总体的设计思想传达,每次课程的设计初衷、要求、目的,可以在组织过程中明确加以贯彻。另外,在课程计划的调整、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加强班级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编辑 朱桂英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及目标
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行政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海淀区教工委张卫光书记说:“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在学校形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其一。”行政管理也是一门科学,是对学校财力、物力等行政事物进行管理的科学。
从海淀区学校干部培训的历史看,学校行政干部的培养与教育总体相对薄弱。1995年以前,学校总务科学研究课题很少,公开出版的书籍也很少,仅有很少地区搞学校总务校长(主任)短期培训;1995年~2001年,学校总务管理研究会在一部分地区成立,群众性学术团体对一些学校总务管理进行专题研讨,总结交流学校总务管理经验;2001年以后,学校总务科学研究继续发展,有许多学校总务科研课题列入“十五”教科研课题,在北京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后勤管理研究会立项的中小学后勤科研课题60个,取得了一定的中小学总务科研成果。“十一五”以来,中小学总务工作研究虽然不断加强,但与学校教育教学相比较,仍然薄弱。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中小学行政工作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要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对行政工作的研究,加强对干部培训规律的认识,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干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革创新的能力,进而促进学校和教育的发展。
我们制定的课程开发目标是: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培训者与行政干部共同探索、提高认识,不断提升行政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过程,促进学校行政工作现代化;研究学校行政工作规律,提高学校行政管理水平;更新学校行政管理观念,探索学校行政管理体制、管理的内容及方法,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服务。
加强行政管理科学、研究行政人员现状和成长规律研究,借助课程开发,构建符合学校行政干部工作特性和需求的培训课程体系。
培训课程开发使培训者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确立了培训者专业自主的地位,因而对培训者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培训者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而有助于培训者的专业发展。另外,课程开发是科学的、严谨的研究过程,是基于科学的原理及理论,有规范的要求作为衡量尺度,能够保证工作的过程和质量,使工作的专业性更强。
二、课程开发的基本思想
1.突出区域特色是课程设立的基点。目前,北京市干部培训的课程管理模式是由市级出台指导意见,各区县根据部署自主设计培训课程并开展培训活动。这种管理体制和模式为区域性课程建设提供了条件和空间,也赋予了合理的课程发展的自主权。
由于教育的不均衡,区县的状况差异性比较大,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性,因此培训课程的设置要根据本区域干部队伍的状况和教育需求,体现区域特色才是培训课程设立的基点。因此,增强培训课程开发意识,为干部课程的设计进行统筹规划,是培训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2.满足需求是课程设计的客观依据。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摆在每一个培训者和培训机构面前的永恒课题;满足学员的需求,是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本途径;抓住需求、反映需求、满足需求,是课程设计的关键。
学员的需求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有共性的,也有个性化的;有表面的,还有潜在的需求。因此,培训者要把握显性需求,挖掘潜在需求,同时还要引导需求。以需求为核心,才能设计出针对性的课程。
3.追求科学性是课程开发的“生命线”。课程开发是一个严肃、严谨、科学的过程。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开发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过程,要循序渐进,不能违反认知规律。开发过程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培训课程以及培训的质量。
三、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
1.前期调研阶段。根据课程相关理论,我们认为影响课程的基本因素为社会需要、学生需要和学科知识本身的发展。在调研中,我们运用学校行政工作的知识,紧紧把握当前行政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调研对象,开展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的调研,科学规范地设计问卷、分析数据,为课程设计提供信息保证。
2.课程设计阶段。课程设计是课程开发的关键一环,课程方案影响课程的质量。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提取调研的有效信息,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方案的设计过程,是各方力量参与、不断调整、日趋完善的过程。我们抓住关键的4个方面的因素:调研的结果、上级行政部门的要求、理论和一线的专家指导、培训者的整合加工。其中前3个因素是外围的,核心的因素是培训者。前3个因素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提供意见和建议,但要形成方案,需要对来自不同角度的信息进行筛选,去粗取精,提炼提升,进行有机整合,设计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精品。这是培训专业性不可或缺的素质。所以,培训者是4个要素中非常关键的因素。通常情况下,需要发挥团队力量,集体的智慧。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还特别注重课程的系统性。课程目标、内容、形式等诸多要素是有关联的,要互相配合,互相呼应,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方案,而不是彼此脱节,互不干涉。
3.实施培训阶段。课程开发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开展培训。以开发课程方案为依据,我们举办了“海淀中学行政干部培训班”。由于是首届行政干部培训,基于调研,我们将培训内容定位在实务培训层面,确定了学校行政法律法规、学校行政管理实务与实践、领导科学与素养3个专题。
课程突出体现了“一精三多”的原则和特点。一精即精讲,邀请在行政管理方面的专家、教委职能科室的领导,进行了劳动合同法、政府采购、固定资产管理、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总务工作、节能减排、提高领导效能的艺术等专题讲座,理论联系实际,开阔视野,增强责任意识。三多即“多观摩、多交流、多体验”,学员们分别走进学校,与同行及校长们就总务工作如何为课改服务,如何才能成功领导总务工作等问题开展交流;走进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走进联想集团,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独特后勤管理模式;以“我和我的工作”、“聚焦总务管理亮点,分享独特管理智慧”为主题,组织学员论坛。
组织管理注重落实与完善。每一次培训活动,都是经过设计的小的“方案”,关注活动的细节,同时关注各次活动和课程之间的联系,体现系统性。另外,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过程反馈,不断丰富并完善培训课程。
四、经验与体会
1.开发过程环环相扣。课程开发历经了两年的时间,经历了前期调研、课程设计、培训实施与反馈的全过程。为保证各个环节的质量,我们制定了严密的监控制度:制定计划时,步骤及任务科学、合理,每一个阶段都有具体的任务、要求和安排,每个阶段都是开展后续工作的条件和基础;各阶段的任务分解,每一阶段做到有计划、有讨论、有反馈,有总结;从团队工作机制上给予保证,每项工作,都要经过集体讨论,专家把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工作、研究一体化。在实际工作中,基于工作要求和自身专业发展,培训者一般都要参与各种级别和内容的课题研究。由于时间、精力、工作协调等多种因素限制,研究的投入和收效往往打折扣。如何立足岗位开展研究,即工作研究一体化。我们对此有两层认识:一是行为和过程上,研究就是工作,工作也是在研究;二是内容和结果,研究的内容和结论促进工作发展,工作结果即课题研究成果,二者相辅相成。此次课程开发的过程正是工作研究一体化的过程。以开展培训为目的,开发课程为手段,经历的调研、设计、培训等一系列过程,既是在研究探索,又是在开展培训工作,使我们在工作研究一体化方面进一步取得了实效。
3.资源开发力求“极大化”。课程开发中很大一部分任务,还包括课程资源的选择与组织。培训资源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是人的资源的开发,也即师资资源。为了获得优质的资源,我们借助外力,如领域内专家、其他培训机构、一线校长等各种资源,尽力挖掘,满足课程的需要。
4.项目负责制利于课程的动态实施。在此次培训中,我们采用项目运作方式,实施项目负责制。由于项目负责人既是课程管理者,也是课程设计者之一,所以在诸多方面有利于课程的把握。如课程总体的设计思想传达,每次课程的设计初衷、要求、目的,可以在组织过程中明确加以贯彻。另外,在课程计划的调整、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加强班级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编辑 朱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