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实验稿)》,并于同年9月推行新课程改革实验,我们学区的新课改实验于2008年秋季开始学习和培训,并逐步在各学校启动。下面就学校这个层面上,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初步效果及遇到的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一、调查的结果
l.大多数教师表示能适应新课程和教材的变化
对于新课改实验的理念与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大多数教师表示“创造条件,可以实现”,也有一小部分教师表示“难度较大”,持怀疑态度。
在对新课程与教材的适应方面,问卷和访谈数据显示:70—80%的教师表示能适应新课程和教材。60%以上的教师表示自己的业务能力适应或基本适应新课程改革。85%以上的教师表示对新教材情况“很适应”或“基本适应”,可见,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能够适应新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方面的转变,适应新课程和教材中发生的变化。
2.教师角色、教学观念与课堂教学行为发生变化
调查中,有95%以上的教师表示已“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活动中了。在回答“新课程提倡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你认为在实际教学中能否做到”这一问题时,有50%以上教师选择“能做到”或“创造条件可以做到”,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太理想化”,不能实现。
调查显示,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已开始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在教师心目中,一堂好课的标准依次为:①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②学生参与广泛,师生互动交流充分;③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学习;④课堂气氛和谐民主;⑤组织合理,方法灵活多样;⑥教师讲授系统、准确;⑦基础知识扎实;从教师对一堂课的标准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已摆脱了传统模式的束缚,教师已开始对教学内容做针对性的、不同程度的调整,完全按教材施教者已屈指可数。可见新课改不仅带来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而且推动了教师构建新的教师观、教材观、学生观以及新型的师生关系。
3.学习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新课改要求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这是新课改的核心。调查发现,中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依次为:听教师讲课,与同学讨论交流、自己预习复习、自习和作业、社会调查。从作业形式上看,中学生比较喜欢阅读图书和查阅资料的形式。
三、存在的问题
1.与城市实验相比效果差异显著
由于农村学校信息较闭塞,学习培训有限,再加上评价方式单一,还没有摆脱传统评价注重考试、注重结果的弊端,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规范,因而认为自己业务能力与新课程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评价机制“只要考试成绩好,就会受到表彰奖励”。对新课程的信心不足,认为新课程理念不会“贻误一代人”。学生家长对改革的态度是“比较担心”,支持率很低。
2.小学与初中实验效果差异显著
与小学教师相比,初中教师对课程与教材的、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理念与方式的认可程度相对较低,认为新课程提倡的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方式“受条件限制暂时不能做到”,许多教师到现在还感到“无所适从”,对教学过程中的新思路贯彻不坚决,感到“什么都不让讲”,学生能掌握多少心中无数,困惑心理还很严重。大多数初中学生认为评价方式与以前相比“基本未变,也不应该变”,家长也认为“不要乱折腾,我们的孩子需要苦学,否则升学怎么办?”
正是由于家长、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升学率的追求,使广大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新课程不改革,这是大趋势、大气候,别人在改,而自己原地踏步,落后于时代就面临被淘汰;另一方面,迫于压力他们又不敢轻装上阵,因为学生在考试中失败就意味着家长的责难、社会舆论的谴责和领导的不信任、不赏识。正是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直接影响新课改的步伐。
3.课程资源极度缺乏
在农村学校,影响新课改的除了人为因素外,最突出的问题还是课程资源的缺乏。由于经费的不足,教学设施等必备的物质条件尚不能满足需要,缺少课程资源,使探究性学习不能进行,甚至不能完成有些单元的教学任务。
另外,教材的难度和容量也有待调整。内容多,师生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挖掘,进行必要的调整是势在必行的。
四、几点思考
1.农村学校应尽可能地提供资金支持和专业指导,加强对初中教师的指导,加大考试制度及其他评价制度的改革。
2.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培养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特别要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摒弃等、靠、要思想,主动开发课程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加强领导,及时总结经验。实施中的领导水平是影响实验成果和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强对学校领导的培训与提高,及时将实验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大力宣传、研讨和交流。
总之,新课程改革应是建立在技术取向、政治取向和文化取向三位一体的基础之上的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成败,系于教师,而决定教师观念和行为的是其赖以成长的文化。新课改的过程是一个文化重建的过程,也是要求教师形成新的价值观的过程,因而构建学校文化,使之与新课程相适应,是我们目前和今后的重大使命。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勤县第三中学)
一、调查的结果
l.大多数教师表示能适应新课程和教材的变化
对于新课改实验的理念与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大多数教师表示“创造条件,可以实现”,也有一小部分教师表示“难度较大”,持怀疑态度。
在对新课程与教材的适应方面,问卷和访谈数据显示:70—80%的教师表示能适应新课程和教材。60%以上的教师表示自己的业务能力适应或基本适应新课程改革。85%以上的教师表示对新教材情况“很适应”或“基本适应”,可见,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能够适应新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方面的转变,适应新课程和教材中发生的变化。
2.教师角色、教学观念与课堂教学行为发生变化
调查中,有95%以上的教师表示已“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活动中了。在回答“新课程提倡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你认为在实际教学中能否做到”这一问题时,有50%以上教师选择“能做到”或“创造条件可以做到”,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太理想化”,不能实现。
调查显示,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已开始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在教师心目中,一堂好课的标准依次为:①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②学生参与广泛,师生互动交流充分;③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学习;④课堂气氛和谐民主;⑤组织合理,方法灵活多样;⑥教师讲授系统、准确;⑦基础知识扎实;从教师对一堂课的标准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已摆脱了传统模式的束缚,教师已开始对教学内容做针对性的、不同程度的调整,完全按教材施教者已屈指可数。可见新课改不仅带来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而且推动了教师构建新的教师观、教材观、学生观以及新型的师生关系。
3.学习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新课改要求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这是新课改的核心。调查发现,中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依次为:听教师讲课,与同学讨论交流、自己预习复习、自习和作业、社会调查。从作业形式上看,中学生比较喜欢阅读图书和查阅资料的形式。
三、存在的问题
1.与城市实验相比效果差异显著
由于农村学校信息较闭塞,学习培训有限,再加上评价方式单一,还没有摆脱传统评价注重考试、注重结果的弊端,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规范,因而认为自己业务能力与新课程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评价机制“只要考试成绩好,就会受到表彰奖励”。对新课程的信心不足,认为新课程理念不会“贻误一代人”。学生家长对改革的态度是“比较担心”,支持率很低。
2.小学与初中实验效果差异显著
与小学教师相比,初中教师对课程与教材的、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理念与方式的认可程度相对较低,认为新课程提倡的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方式“受条件限制暂时不能做到”,许多教师到现在还感到“无所适从”,对教学过程中的新思路贯彻不坚决,感到“什么都不让讲”,学生能掌握多少心中无数,困惑心理还很严重。大多数初中学生认为评价方式与以前相比“基本未变,也不应该变”,家长也认为“不要乱折腾,我们的孩子需要苦学,否则升学怎么办?”
正是由于家长、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升学率的追求,使广大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新课程不改革,这是大趋势、大气候,别人在改,而自己原地踏步,落后于时代就面临被淘汰;另一方面,迫于压力他们又不敢轻装上阵,因为学生在考试中失败就意味着家长的责难、社会舆论的谴责和领导的不信任、不赏识。正是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直接影响新课改的步伐。
3.课程资源极度缺乏
在农村学校,影响新课改的除了人为因素外,最突出的问题还是课程资源的缺乏。由于经费的不足,教学设施等必备的物质条件尚不能满足需要,缺少课程资源,使探究性学习不能进行,甚至不能完成有些单元的教学任务。
另外,教材的难度和容量也有待调整。内容多,师生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挖掘,进行必要的调整是势在必行的。
四、几点思考
1.农村学校应尽可能地提供资金支持和专业指导,加强对初中教师的指导,加大考试制度及其他评价制度的改革。
2.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培养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特别要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摒弃等、靠、要思想,主动开发课程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加强领导,及时总结经验。实施中的领导水平是影响实验成果和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强对学校领导的培训与提高,及时将实验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大力宣传、研讨和交流。
总之,新课程改革应是建立在技术取向、政治取向和文化取向三位一体的基础之上的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成败,系于教师,而决定教师观念和行为的是其赖以成长的文化。新课改的过程是一个文化重建的过程,也是要求教师形成新的价值观的过程,因而构建学校文化,使之与新课程相适应,是我们目前和今后的重大使命。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勤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