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存在于民间,和日常的节日、生活紧密相连。它能为幼儿所感受和体验,是一种丰富的本土教育资源。如冬至做糍粑,端午包粽子、挂艾草、跳竹竿,春节贴春联、舞纸狮(龙),元宵做花灯等,都能为幼儿的学习提供生活的教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那么,如何有效地盘活民俗这一教育资源,让民俗活动走进幼儿园,从而进一步拓展幼儿园课程内容,有效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增强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呢?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科学有效地“选”
要挖掘富有童趣、蕴涵童真、有利于激发幼儿身心发展的优秀的民俗文化,让幼儿根植于优秀民俗文化土壤的熏陶,科学选材是关键。
1.全盘思考,合理安排。首先,以节日为依托来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围绕我国六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所特有的民俗活动来制定详细的年段主题活动计划。如中秋节前夕,我们拟在大班开展讲故事、做月饼、吃月饼、分月饼、大带小等系列活动。通过活动,让孩子知道中秋节的来历,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缘由;结合“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飞天的伟大壮举,让孩子明白:愿望可以通过不懈努力变为现实。同时感受祖国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孩子为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其次,以社区特有的民俗活动为载体来挖掘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如现在还传唱的民间歌谣《天黑黑》《打铁歌》等;民间游戏“攻炮城”“花样毯子”等;还在我们耳边萦绕的民间小故事和家乡伟人的故事等。让孩子们知道民俗活动就在自己的身边,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引领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感受、传承、创新与探索。
2.有效整合,合理取舍。民俗包含的范畴很广,有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游艺民俗、民间观念等。有些民俗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失了。在开展活动时,我们要正确把握素材的教育价值,找出既能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能促进幼儿发展的活动内容。例如,对于用鞭炮轰“年”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燃鞭炮的习俗由于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而逐渐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五彩缤纷的烟花。教师在开展相关活动时要有效整合、巧妙过渡,使孩子在感受节日的快乐的同时,也体验到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社会上有些民俗的内容有很强的迷信色彩。为此,我们在选择材料时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端午节又叫“五月端”,这是因为传说中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五月是一年中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这些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传说会误导孩子。因此,在开展相关活动时,教师要进行有效整合,要考虑孩子们的个性爱好和能力水平,把不适合孩子学习的内容进行舍弃。
二、倾情投入地“玩”
环境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开展民俗活动进幼儿园时,我们要把握好环境这一教育资源,积极创设和利用环境,使环境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1.创设浓郁的民俗氛围。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园有限空间,在幼儿园里架起与民俗联系的桥梁,尽量为幼儿创设一个具有民俗氛围的环境。如利用幼儿园户外场地宽阔这一教育资源,在平整的场地上,提供长短不一的竹竿。孩子们入园、离园时,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邀请同伴选择玩“跳竹竿”“摆图形跳竹竿”“跳格子”等游戏。他们通过琅琅上口的绕口令加上配合协调的跳竹竿动作,时时引起家长们的驻足观看,时而传出孩子们会心的笑声,孩子们在浓郁的民俗氛围中感受民俗活动的快乐与神奇。
2.搭建特色民俗区域。“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为了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开放式的民俗村,分别由“有趣的民俗食品”“好玩的民俗游戏”“浓郁的民俗风情”“了不起的民俗特色”“民俗村里话民俗”五大区域组成,区域内投入的材料由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根据孩子的兴趣,对不同时期的民俗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投放。如在春节前夕,我们会在“浓郁的民俗风情”区投放春联,让孩子们找找其中认识的字,数数春联的字数,倾听对联特有的韵律,学习张贴春联;在“有趣的民俗食品”区投放糯米团、饺子皮等,幼儿可以学做汤圆、包饺子等;在“民俗村里话民俗”区,让孩子讨论、理解春联,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了解贴春联的来历,还可以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节的认识,如画春联、制作新年贺卡或新年礼物等,此活动可以延续到元宵节后。
三、灵活有效地“导”
孩子是活动的“主角”,但其各方面的活动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要使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让孩子自信地说“我会做,我能行”,离不开教师灵活有效的引领。
1.灵活引导,资源共享。在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探索的点与面非常地广,单纯的课堂教育已不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这时,教师应以开放、积极的态度引导孩子打破班级与班级、幼儿园与家庭、幼儿园与社会的界限,在更大的空间但又是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寻找资料,为幼儿的探索提供多种途径。同时,孩子通过自己努力收集、积累了各种形式的资料,如照片、实物、图像记录等。这些资料对于孩子来说,其意义是重大的。它们留下了孩子探索的足迹,能帮助孩子回忆、分析,并激起他们继续探索的欲望。为使这些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应为孩子提供条件(如空间、材料等),和孩子一起布置展示区,将各种材料充分地展示出来,让其他班级的孩子进行资源共享,使孩子与孩子、孩子与资料真正实现互动。例如,组织“有趣的端午节”这一活动时,教师可先让孩子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设计需要了解有关端午节的哪些知识,要从哪些渠道(如向家长了解、通过电脑查找等)获得这些知识;再指导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交流。通过交流记录结果,孩子们不仅积累了端午民俗活动的一些民俗的知识,为“包粽子”“趣味端午节”“端午手工小天地”等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帮助,还促进他们实践、探究、表述、交流等能力的发展。这种资源共享的方式更让健康的民俗文化气息弥漫于幼儿园的角角落落。
2.创设机会,回归自然。教师创设走进充满民俗气息的大自然、大社会的机会,是孩子更直观、更形象地感知传统民俗活动的一条捷径。例如,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带孩子到福建省委旧址——水口红色旅游胜地进行参观,让孩子们了解当地的风俗及传统文化;过年了,带孩子去农家做糯米圆、包饺子,体验农家过年的乐趣,了解民间饮食文化;元宵节组织孩子观看舞狮(龙)、踩街表演,说说我们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使孩子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将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关注细节,捕捉兴趣。在民俗活动走进幼儿园的实践中,教师要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经验,并进行价值分析,然后选择有意义的内容,使某些主题得以进一步展开或形成新主题。例如,音乐活动“粽子舞”就是来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大班开展“包粽子”手工活动后,一名幼儿在包完粽子后禁不住心中的兴奋扭起舞蹈来。于是我们抓住契机,引导幼儿共同搜索有关“粽子舞”音乐,并制作道具,编排舞蹈动作,让幼儿将做花瓶、跳扇子舞等舞蹈动作运用到粽子舞的活动中……于是,一个由幼儿引发的主题探究活动在师幼的关注下生成了。关注细节,捕捉孩子的兴趣点,不仅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和学习的主题,发展了想像力、创造力,更使幼儿体验到自主学习和成功的快乐。
民间民俗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值得我们重视和不断研究。让民间民俗走进幼儿的生活,不仅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需要、一种新的体验。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学会盘活民俗这一教育资源,让传统的民俗活动走进我们的幼儿园,并让它在幼儿的心中生根发芽乃至开花结果,使幼儿园因为民间民俗介入而富有特色,使我国五千年的古老文化能一代代地继承发扬。
一、科学有效地“选”
要挖掘富有童趣、蕴涵童真、有利于激发幼儿身心发展的优秀的民俗文化,让幼儿根植于优秀民俗文化土壤的熏陶,科学选材是关键。
1.全盘思考,合理安排。首先,以节日为依托来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围绕我国六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所特有的民俗活动来制定详细的年段主题活动计划。如中秋节前夕,我们拟在大班开展讲故事、做月饼、吃月饼、分月饼、大带小等系列活动。通过活动,让孩子知道中秋节的来历,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缘由;结合“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飞天的伟大壮举,让孩子明白:愿望可以通过不懈努力变为现实。同时感受祖国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孩子为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其次,以社区特有的民俗活动为载体来挖掘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如现在还传唱的民间歌谣《天黑黑》《打铁歌》等;民间游戏“攻炮城”“花样毯子”等;还在我们耳边萦绕的民间小故事和家乡伟人的故事等。让孩子们知道民俗活动就在自己的身边,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引领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感受、传承、创新与探索。
2.有效整合,合理取舍。民俗包含的范畴很广,有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游艺民俗、民间观念等。有些民俗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失了。在开展活动时,我们要正确把握素材的教育价值,找出既能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能促进幼儿发展的活动内容。例如,对于用鞭炮轰“年”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燃鞭炮的习俗由于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而逐渐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五彩缤纷的烟花。教师在开展相关活动时要有效整合、巧妙过渡,使孩子在感受节日的快乐的同时,也体验到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社会上有些民俗的内容有很强的迷信色彩。为此,我们在选择材料时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端午节又叫“五月端”,这是因为传说中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五月是一年中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这些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传说会误导孩子。因此,在开展相关活动时,教师要进行有效整合,要考虑孩子们的个性爱好和能力水平,把不适合孩子学习的内容进行舍弃。
二、倾情投入地“玩”
环境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开展民俗活动进幼儿园时,我们要把握好环境这一教育资源,积极创设和利用环境,使环境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1.创设浓郁的民俗氛围。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园有限空间,在幼儿园里架起与民俗联系的桥梁,尽量为幼儿创设一个具有民俗氛围的环境。如利用幼儿园户外场地宽阔这一教育资源,在平整的场地上,提供长短不一的竹竿。孩子们入园、离园时,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邀请同伴选择玩“跳竹竿”“摆图形跳竹竿”“跳格子”等游戏。他们通过琅琅上口的绕口令加上配合协调的跳竹竿动作,时时引起家长们的驻足观看,时而传出孩子们会心的笑声,孩子们在浓郁的民俗氛围中感受民俗活动的快乐与神奇。
2.搭建特色民俗区域。“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为了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开放式的民俗村,分别由“有趣的民俗食品”“好玩的民俗游戏”“浓郁的民俗风情”“了不起的民俗特色”“民俗村里话民俗”五大区域组成,区域内投入的材料由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根据孩子的兴趣,对不同时期的民俗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投放。如在春节前夕,我们会在“浓郁的民俗风情”区投放春联,让孩子们找找其中认识的字,数数春联的字数,倾听对联特有的韵律,学习张贴春联;在“有趣的民俗食品”区投放糯米团、饺子皮等,幼儿可以学做汤圆、包饺子等;在“民俗村里话民俗”区,让孩子讨论、理解春联,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了解贴春联的来历,还可以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节的认识,如画春联、制作新年贺卡或新年礼物等,此活动可以延续到元宵节后。
三、灵活有效地“导”
孩子是活动的“主角”,但其各方面的活动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要使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让孩子自信地说“我会做,我能行”,离不开教师灵活有效的引领。
1.灵活引导,资源共享。在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探索的点与面非常地广,单纯的课堂教育已不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这时,教师应以开放、积极的态度引导孩子打破班级与班级、幼儿园与家庭、幼儿园与社会的界限,在更大的空间但又是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寻找资料,为幼儿的探索提供多种途径。同时,孩子通过自己努力收集、积累了各种形式的资料,如照片、实物、图像记录等。这些资料对于孩子来说,其意义是重大的。它们留下了孩子探索的足迹,能帮助孩子回忆、分析,并激起他们继续探索的欲望。为使这些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应为孩子提供条件(如空间、材料等),和孩子一起布置展示区,将各种材料充分地展示出来,让其他班级的孩子进行资源共享,使孩子与孩子、孩子与资料真正实现互动。例如,组织“有趣的端午节”这一活动时,教师可先让孩子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设计需要了解有关端午节的哪些知识,要从哪些渠道(如向家长了解、通过电脑查找等)获得这些知识;再指导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交流。通过交流记录结果,孩子们不仅积累了端午民俗活动的一些民俗的知识,为“包粽子”“趣味端午节”“端午手工小天地”等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帮助,还促进他们实践、探究、表述、交流等能力的发展。这种资源共享的方式更让健康的民俗文化气息弥漫于幼儿园的角角落落。
2.创设机会,回归自然。教师创设走进充满民俗气息的大自然、大社会的机会,是孩子更直观、更形象地感知传统民俗活动的一条捷径。例如,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带孩子到福建省委旧址——水口红色旅游胜地进行参观,让孩子们了解当地的风俗及传统文化;过年了,带孩子去农家做糯米圆、包饺子,体验农家过年的乐趣,了解民间饮食文化;元宵节组织孩子观看舞狮(龙)、踩街表演,说说我们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使孩子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将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关注细节,捕捉兴趣。在民俗活动走进幼儿园的实践中,教师要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经验,并进行价值分析,然后选择有意义的内容,使某些主题得以进一步展开或形成新主题。例如,音乐活动“粽子舞”就是来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大班开展“包粽子”手工活动后,一名幼儿在包完粽子后禁不住心中的兴奋扭起舞蹈来。于是我们抓住契机,引导幼儿共同搜索有关“粽子舞”音乐,并制作道具,编排舞蹈动作,让幼儿将做花瓶、跳扇子舞等舞蹈动作运用到粽子舞的活动中……于是,一个由幼儿引发的主题探究活动在师幼的关注下生成了。关注细节,捕捉孩子的兴趣点,不仅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和学习的主题,发展了想像力、创造力,更使幼儿体验到自主学习和成功的快乐。
民间民俗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值得我们重视和不断研究。让民间民俗走进幼儿的生活,不仅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需要、一种新的体验。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学会盘活民俗这一教育资源,让传统的民俗活动走进我们的幼儿园,并让它在幼儿的心中生根发芽乃至开花结果,使幼儿园因为民间民俗介入而富有特色,使我国五千年的古老文化能一代代地继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