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麦田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本文结合小说出版时候的時代特征,从社会的转型、对文学意义的阐释、以及当时社会青少年的心理及身份的确定角度来对霍尔顿展开分析。通过几个角度的分析,揭示了霍尔顿身上体现的象征意义和矛盾解决方法。
【关键词】霍尔顿社会文化遏制
一 引言
综观美国文学史,既是经典又是畅销书的作品并不多,而《麦田守望者》就是这个不多数里面的一个。《麦田守望者》能够在美国社会以及全世界有如此大的反应,这与作品中男主人公霍尔顿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有着密切的关系。文中描述了一个桀骜不驯的十六岁青少年学生,他言语行动夸张,同时不乏有可爱之处,但是又充满了矛盾。正是这些矛盾让这个青少年光彩夺目,与众不同,张力十足。除此以外,历史、文化、意识形态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由此看来,文学主题的延续、美国精神的探索、青少年问题的提出以及大众社会的影响都与《麦田守望者》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951年,正当《麦田守望者》出版后,许多读者和评论界称好,认为文中叙述流畅、内容感人而且充满幽默。但是也有来自不同的呼声,认为文章故事情节单调,人物语言和行为怪异,并且经常口出粗话对其同龄人产生了不好的影响。1953年《麦田守望者》再版,它很快被推广进入了中学及大学,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家长的愤怒和抗议。家长们抗议的原因主要是小说中的道德提出置疑。休斯顿一位律师因学校倡导读这本书,让他的女儿离开了大学。
二 对比
麦田守望者出版后,著名杂志《大西洋》刊登称霍尔顿"是移植到城市里的哈克",与哈克一样,霍尔顿也是一个"观察者",两部小说都采用了口语的形式。几年后,出现了一些学者和评论家把哈克和霍尔顿联系到了一起。美国文学研究者詹姆斯o米勒称"霍尔顿是哈克的精神延续"。据《马克·吐温和塞林格:文学延续性的研究》,《麦田守望者》让《哈克贝利历险记》传上了现代服饰。两部作品都变形出了主人公的善良和忠诚。这些评论家有一个共同点:霍尔顿身上体现了一种道德的力量,这与那些家长们的评论与抗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家长们也许只关注了霍尔顿行为的表面,而评论家们则是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和观察其价值意义。从其它方面来说,霍尔顿形象的出现也触动了一些评论家对美国文学传统的追求。也可以这么说,评论家们在评述霍尔顿这个人物意义的同时,也在综述和总结美国文学的传统和特征。
更有趣的是,那些评价霍尔顿的评论者们对于亚当形象的斗争精神和对于霍尔顿形象的反叛行为的强调或都或少的针对了50年代的美国社会的某些特征。就路易斯而言,尽管列出了包括《麦田守望者》在内的三部小说作为亚当形象的代表,但是就整体来看,他对50年代的社会有针砭:"在最近的几年里,美国的思想和表现对于19世纪那些代表希望的东西似乎并不那么受欢迎"。路易斯把他所处的时代称为"遏制的时代"则主要是指社会行为和思想的一致化,美国人似乎在社会生活中只顾求安逸,而这种生活的结果是呆滞。
三 遏制
这是一个遏制的时代。路易斯在审视50年代美国社会所处的文化状态时提出了"遏制"这个概念。具体的说,遏制前应该加上两个字"冷战"。如果我们从冷战的情形来看,那么"遏制"的更加丰富的意义便会显现出来,而其中之一便是对霍尔顿形象的更具体时代特色的解读。
杜鲁门把世界一分为二,自由世界对峙专制国家。美国成为自由的领导者,而维护自由世界安全则是美国不可推卸的责任。遏制思想也因此正式成为不可遏制政策,遏制文化更是从外交、政治、军事延伸到了文化、意识形态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影响整个美国社会的"叙述语言"。结果是,一方面是对美国价值观和美国的生活方式的推崇,自由和民主和个人权利这些抽象的理念在冷战遏制背景下得到了升华,成为了美国肩负的道义和美国精神的具体表述。另一方面,社会对于非美国的现象则理所当然地采取了遏制的行为。愈演愈烈的国会调查委员会针对一些曾经参加过美国共产党的文化人士的听证调查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恐惧浪潮,随之而来的麦卡锡主义则更是将这种对恐惧的遏制推向了极致。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上的遏制还延伸到了社会生活层面,在诸如消费文化性别身份等方面遏制的功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于是,我们又回到了霍尔顿行为的矛盾上来了。一方面,霍尔顿自我形象承继了美国文学中个人抗争世界的传统,在大众社会形成和冷战氛围日渐趋浓这个特殊时期更是具有了指向美国精神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霍尔顿确实是一个问题少年,行为不良,言语不逊,看问题往往倾向极端,比如在他眼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一些虚伪的人,出自他口中的诸如:"女孩们,你永远也不会知道她们到底会怎么想的",这样一些断语或许只是他的习惯性口头禅,但是至少也可以表明他看问题的极端化倾向,有时这种极端化则在他身上演变成了一种激进态度,比如他会对诸如见面握手这样平常的社会礼节习俗都会感到厌恶。我们可以把这看成是霍尔顿的一种个人抗争姿态,但这种行为如果过于激进则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四 结语
霍尔顿终于回家了,自我矫正的力量让霍尔顿规避了可能发生的更加极端和激进的行为,也给了他一个可以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机会。霍尔顿的自述是在医院里进行的,他得的很可能是精神和心理方面的病,他提到有一个精神分析医生与他有过联系,但到底是否如此他并没有明说。不管怎样,他的自述本身就是一种医治行为,在整个自述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他行为中的种种矛盾,他的善良、他的粗俗、他的正义、他的怯懦、他的抗争、他的不满、他的激进,以及现在我们可以再回到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那位父亲对《麦田守望者》一书会对包括他的女儿在内的学生产生的恶劣影响的指责,在状告得克萨斯大学腐蚀了我们国家的年青人的道德素质后,他还说了这么一句话:"这部小说不算是那种赤裸裸的宣传共产主义的书,但是它导致一种精神价值的萎靡,而这却是帮了共产主义的忙"。这位家长的话很可能是耸人听闻,但却传递了有关那个时代的一种信息,即那是一个冷战意识无处不在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凯南所说的遏制思想及其作用显得尤为迫切,只可惜就《麦田守望者》而言,这位律师父亲只看到了霍尔顿现象的一个方面,而没有体察到另一方面的含义,即霍尔顿与遏制的关系,而这正是《麦田守望者》一书的一种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刘同舜.《"冷战"、"遏制"和大西洋联盟--1945-1950年美国战略决策资料选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2]张桂霞.《<麦田守望者>研究在中国》[M].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3]Steven Whitfield "Cherished and Cursued: Toward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The New England Quarterly, December 1997,p.540, p.593.
【关键词】霍尔顿社会文化遏制
一 引言
综观美国文学史,既是经典又是畅销书的作品并不多,而《麦田守望者》就是这个不多数里面的一个。《麦田守望者》能够在美国社会以及全世界有如此大的反应,这与作品中男主人公霍尔顿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有着密切的关系。文中描述了一个桀骜不驯的十六岁青少年学生,他言语行动夸张,同时不乏有可爱之处,但是又充满了矛盾。正是这些矛盾让这个青少年光彩夺目,与众不同,张力十足。除此以外,历史、文化、意识形态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由此看来,文学主题的延续、美国精神的探索、青少年问题的提出以及大众社会的影响都与《麦田守望者》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951年,正当《麦田守望者》出版后,许多读者和评论界称好,认为文中叙述流畅、内容感人而且充满幽默。但是也有来自不同的呼声,认为文章故事情节单调,人物语言和行为怪异,并且经常口出粗话对其同龄人产生了不好的影响。1953年《麦田守望者》再版,它很快被推广进入了中学及大学,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家长的愤怒和抗议。家长们抗议的原因主要是小说中的道德提出置疑。休斯顿一位律师因学校倡导读这本书,让他的女儿离开了大学。
二 对比
麦田守望者出版后,著名杂志《大西洋》刊登称霍尔顿"是移植到城市里的哈克",与哈克一样,霍尔顿也是一个"观察者",两部小说都采用了口语的形式。几年后,出现了一些学者和评论家把哈克和霍尔顿联系到了一起。美国文学研究者詹姆斯o米勒称"霍尔顿是哈克的精神延续"。据《马克·吐温和塞林格:文学延续性的研究》,《麦田守望者》让《哈克贝利历险记》传上了现代服饰。两部作品都变形出了主人公的善良和忠诚。这些评论家有一个共同点:霍尔顿身上体现了一种道德的力量,这与那些家长们的评论与抗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家长们也许只关注了霍尔顿行为的表面,而评论家们则是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和观察其价值意义。从其它方面来说,霍尔顿形象的出现也触动了一些评论家对美国文学传统的追求。也可以这么说,评论家们在评述霍尔顿这个人物意义的同时,也在综述和总结美国文学的传统和特征。
更有趣的是,那些评价霍尔顿的评论者们对于亚当形象的斗争精神和对于霍尔顿形象的反叛行为的强调或都或少的针对了50年代的美国社会的某些特征。就路易斯而言,尽管列出了包括《麦田守望者》在内的三部小说作为亚当形象的代表,但是就整体来看,他对50年代的社会有针砭:"在最近的几年里,美国的思想和表现对于19世纪那些代表希望的东西似乎并不那么受欢迎"。路易斯把他所处的时代称为"遏制的时代"则主要是指社会行为和思想的一致化,美国人似乎在社会生活中只顾求安逸,而这种生活的结果是呆滞。
三 遏制
这是一个遏制的时代。路易斯在审视50年代美国社会所处的文化状态时提出了"遏制"这个概念。具体的说,遏制前应该加上两个字"冷战"。如果我们从冷战的情形来看,那么"遏制"的更加丰富的意义便会显现出来,而其中之一便是对霍尔顿形象的更具体时代特色的解读。
杜鲁门把世界一分为二,自由世界对峙专制国家。美国成为自由的领导者,而维护自由世界安全则是美国不可推卸的责任。遏制思想也因此正式成为不可遏制政策,遏制文化更是从外交、政治、军事延伸到了文化、意识形态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影响整个美国社会的"叙述语言"。结果是,一方面是对美国价值观和美国的生活方式的推崇,自由和民主和个人权利这些抽象的理念在冷战遏制背景下得到了升华,成为了美国肩负的道义和美国精神的具体表述。另一方面,社会对于非美国的现象则理所当然地采取了遏制的行为。愈演愈烈的国会调查委员会针对一些曾经参加过美国共产党的文化人士的听证调查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恐惧浪潮,随之而来的麦卡锡主义则更是将这种对恐惧的遏制推向了极致。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上的遏制还延伸到了社会生活层面,在诸如消费文化性别身份等方面遏制的功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于是,我们又回到了霍尔顿行为的矛盾上来了。一方面,霍尔顿自我形象承继了美国文学中个人抗争世界的传统,在大众社会形成和冷战氛围日渐趋浓这个特殊时期更是具有了指向美国精神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霍尔顿确实是一个问题少年,行为不良,言语不逊,看问题往往倾向极端,比如在他眼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一些虚伪的人,出自他口中的诸如:"女孩们,你永远也不会知道她们到底会怎么想的",这样一些断语或许只是他的习惯性口头禅,但是至少也可以表明他看问题的极端化倾向,有时这种极端化则在他身上演变成了一种激进态度,比如他会对诸如见面握手这样平常的社会礼节习俗都会感到厌恶。我们可以把这看成是霍尔顿的一种个人抗争姿态,但这种行为如果过于激进则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四 结语
霍尔顿终于回家了,自我矫正的力量让霍尔顿规避了可能发生的更加极端和激进的行为,也给了他一个可以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机会。霍尔顿的自述是在医院里进行的,他得的很可能是精神和心理方面的病,他提到有一个精神分析医生与他有过联系,但到底是否如此他并没有明说。不管怎样,他的自述本身就是一种医治行为,在整个自述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他行为中的种种矛盾,他的善良、他的粗俗、他的正义、他的怯懦、他的抗争、他的不满、他的激进,以及现在我们可以再回到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那位父亲对《麦田守望者》一书会对包括他的女儿在内的学生产生的恶劣影响的指责,在状告得克萨斯大学腐蚀了我们国家的年青人的道德素质后,他还说了这么一句话:"这部小说不算是那种赤裸裸的宣传共产主义的书,但是它导致一种精神价值的萎靡,而这却是帮了共产主义的忙"。这位家长的话很可能是耸人听闻,但却传递了有关那个时代的一种信息,即那是一个冷战意识无处不在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凯南所说的遏制思想及其作用显得尤为迫切,只可惜就《麦田守望者》而言,这位律师父亲只看到了霍尔顿现象的一个方面,而没有体察到另一方面的含义,即霍尔顿与遏制的关系,而这正是《麦田守望者》一书的一种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刘同舜.《"冷战"、"遏制"和大西洋联盟--1945-1950年美国战略决策资料选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2]张桂霞.《<麦田守望者>研究在中国》[M].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3]Steven Whitfield "Cherished and Cursued: Toward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The New England Quarterly, December 1997,p.540, p.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