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仙居县第五小学)
摘 要: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不乏意义深刻的寓言,进行合理的寓言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学生身心成长。但在目前的寓言教学中,教师并不能完全将寓言的主旨与思想传递给学生,要利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才能提升寓言教学的教学质量。综上所述,以《揠苗助长》为例,对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教学进行研究,旨在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寓言教学;《揠苗助长》;教学分析
寓言作为将故事为主要形式并揭示真理的文学体裁,其中蕴藏着深刻的真理以及正能量,会为人们带来深刻的思考与启示。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寓言文章,其短小精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并让其学习到真理。大部分寓言的篇幅极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因此,利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便可以将寓言教学进行得事半功倍,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一、寓言教学思路分析——以《揠苗助长》为例
1.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感悟形象
寓言文章与其他普通文章有共同点,便是要将阅读作为基础,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中的语言、意义进行理解,并感悟寓言中作者所塑造的各个形象。只有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感悟形象,才能让其更深刻地体会到寓言所蕴藏的真正内涵与哲学。因此,在進行寓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理解寓言故事内容的速度,并引导其感悟到其中的形象。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一条语言理解的主线,让学生带着极强的目的性与针对性进行阅读。在《揠苗助长》一课中,教师便可以将“揠苗”作为课程主线,并让学生围绕这一主线展开阅读、分析、讨论。例如“在该则寓言中是什么原因让农夫揠苗”“揠苗的过程是怎样的”等。
在学生对文章有基本理解之后,教师便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较为关键的句子与词语。让学生对这些句子、词语进行讨论、分析,帮助学生为更进一步理解文章内涵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结合动作、语言训练,让学生模仿农夫揠苗助长时出现的动作、表情,让学生感悟到文章中人物真正的形象与心理变化,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印象与理解。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真理
寓言的主要表现形式便是利用故事情节揭示深刻的人生感悟与哲学,并借助文中人物的形象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讽刺。因此,教师便要结合这一特征,将寓言教学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掌握文章主旨内容的同时,将所学知识合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而在传统的寓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完课文之后,便会将寓言的主旨教授给学生,并让其抄写、背诵,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极大局限性,使得学生逐渐失去对寓言的学习热情。
二、寓言教学实际案例分析——以《揠苗助长》为例
首先,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师:“同学们,老师问你们,如果你们是一名农民,那么你们用什么办法让庄稼长得更快呢?”
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感到很有趣,积极踊跃地发言,有的说浇水,有的说施肥。
师:“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揠苗助长》,文中的主人公既没有浇水也没有施肥,但是他的庄稼却长得很快,你们想知道他用什么办法了吗?”
利用这样的语言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只有在新课导入环节让学生进入学习气氛,才能为课堂中的教学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因此,利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设置悬念,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之后的课堂学习中。
在学生正式进入学习气氛中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提前准备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观看图片、视频等,并为学生设置几个问题。
1.这个人为什么要将禾苗拔高?
2.是怎样将禾苗拔高的?
3.经过拔高之后禾苗真的快速生长了吗?
在观看完图片以及设置问题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课文中的发现。
这便是利用了评价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发表自身的见解与建议。通过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方式,在课堂上大胆表达自身的看法与想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便可以对学生的看法进行评价,让学生发现自身认识上的不足,并及时改正,起到深刻理解文章含义的教学目的。
同时,还利用了问题教学法,让问题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找出问题答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水平,也提高了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积极性。
师:“通过阅读之后,同学们可以了解文章的大意,那么你们在阅读文章之后知道为什么农夫要将禾苗拔高呢?还天天巴望着禾苗长得快一点,并天天去田里看。但是经过几天之后,禾苗并没有长高。”
这时教师便可将“巴望”一词书写到黑板上,并对学生继续提问:“同学们知道巴望是什么意思吗?”
生:“盼望、渴望、希望。”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但是作者为什么用巴望这个词,而不是希望、渴望?”
教师可在教学课件中出示例句:
1.“农夫希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2.“农夫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3.“农夫盼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在经过讨论之后,学生便开始发表自身的见解与看法。
生1:“巴望这个词能更加体现农夫着急的心理。”
生2:“巴望这个词比渴望、希望、盼望这三个词更能表达出农夫的心情。”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那老师考考大家,你们可以用巴望这个词造句吗?”
生1:“明天就是我的生日了,我巴望着明天快点到来。”
生2:“妈妈说过新年就给小红买新玩具,小红巴望着新年快点到来。”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并让学生对该词的真正含义进行掌握,同时提升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 师:“那么大家继续阅读文章,在农夫将禾苗拔高之后,禾苗到底长高了吗?”
生1:“长高了,从文中‘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截’可以看出来禾苗长高了。”
生2:“禾苗没有长高,全都枯死了。”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都很对,虽然禾苗在农夫拔高之后都长高了一截,但是最终却都枯死了,为什么禾苗会枯死呢?”
生:“因为他把禾苗拔高之后根茎都断了,禾苗不能吸收到营养,就枯死了。”
师:“那在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1:“不能急于求成。”
生2:“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在学生都纷纷发表完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应进行总结。
师:“同学们的观点都很正确,那么这篇文章主要告诉我们,万物都有自身的生长规律,如果破坏这个规律,便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呢?”
生:“妈妈给我买了一盆植物,妈妈说要精心呵护它,它才能开花。可是我太心急,每天都给它浇水,结果水浇得太多枯死了。”
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联系到自身的生活实际中,从而丰富了想象力,并提升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进行寓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通过自身思考去发现寓言的真正含义,并将寓言中包含的知识灵活应用在生活中,这样才能发挥寓言教学的真正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何敏梓.浅谈小学寓言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揠苗助长》教学为例[J].教育导刊,2013(3):89-90.
[2]朱龙文.以《揠苗助长》为例谈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教学[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5):202.
[3]梅志军.寓言教学以何种方式呈现:以《揠苗助长》一课为例[J].小学语文教学,2012(25):40-41.
[4]曹爱卫.沉潜词语体悟寓意:以《揠苗助长》为例谈小学寓言教学[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1(6):28.
[5]张瑞荣.感悟人物形象 体悟寓言内涵:以《揠苗助长》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12(5):10-11.
作者简介:陶丽(1976.12—),女,就职于浙江省仙居县第五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编辑 任 壮
摘 要: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不乏意义深刻的寓言,进行合理的寓言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学生身心成长。但在目前的寓言教学中,教师并不能完全将寓言的主旨与思想传递给学生,要利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才能提升寓言教学的教学质量。综上所述,以《揠苗助长》为例,对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教学进行研究,旨在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寓言教学;《揠苗助长》;教学分析
寓言作为将故事为主要形式并揭示真理的文学体裁,其中蕴藏着深刻的真理以及正能量,会为人们带来深刻的思考与启示。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寓言文章,其短小精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并让其学习到真理。大部分寓言的篇幅极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因此,利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便可以将寓言教学进行得事半功倍,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一、寓言教学思路分析——以《揠苗助长》为例
1.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感悟形象
寓言文章与其他普通文章有共同点,便是要将阅读作为基础,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中的语言、意义进行理解,并感悟寓言中作者所塑造的各个形象。只有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感悟形象,才能让其更深刻地体会到寓言所蕴藏的真正内涵与哲学。因此,在進行寓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理解寓言故事内容的速度,并引导其感悟到其中的形象。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一条语言理解的主线,让学生带着极强的目的性与针对性进行阅读。在《揠苗助长》一课中,教师便可以将“揠苗”作为课程主线,并让学生围绕这一主线展开阅读、分析、讨论。例如“在该则寓言中是什么原因让农夫揠苗”“揠苗的过程是怎样的”等。
在学生对文章有基本理解之后,教师便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较为关键的句子与词语。让学生对这些句子、词语进行讨论、分析,帮助学生为更进一步理解文章内涵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结合动作、语言训练,让学生模仿农夫揠苗助长时出现的动作、表情,让学生感悟到文章中人物真正的形象与心理变化,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印象与理解。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真理
寓言的主要表现形式便是利用故事情节揭示深刻的人生感悟与哲学,并借助文中人物的形象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讽刺。因此,教师便要结合这一特征,将寓言教学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掌握文章主旨内容的同时,将所学知识合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而在传统的寓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完课文之后,便会将寓言的主旨教授给学生,并让其抄写、背诵,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极大局限性,使得学生逐渐失去对寓言的学习热情。
二、寓言教学实际案例分析——以《揠苗助长》为例
首先,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师:“同学们,老师问你们,如果你们是一名农民,那么你们用什么办法让庄稼长得更快呢?”
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感到很有趣,积极踊跃地发言,有的说浇水,有的说施肥。
师:“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揠苗助长》,文中的主人公既没有浇水也没有施肥,但是他的庄稼却长得很快,你们想知道他用什么办法了吗?”
利用这样的语言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只有在新课导入环节让学生进入学习气氛,才能为课堂中的教学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因此,利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设置悬念,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之后的课堂学习中。
在学生正式进入学习气氛中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提前准备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观看图片、视频等,并为学生设置几个问题。
1.这个人为什么要将禾苗拔高?
2.是怎样将禾苗拔高的?
3.经过拔高之后禾苗真的快速生长了吗?
在观看完图片以及设置问题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课文中的发现。
这便是利用了评价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发表自身的见解与建议。通过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方式,在课堂上大胆表达自身的看法与想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便可以对学生的看法进行评价,让学生发现自身认识上的不足,并及时改正,起到深刻理解文章含义的教学目的。
同时,还利用了问题教学法,让问题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找出问题答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水平,也提高了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积极性。
师:“通过阅读之后,同学们可以了解文章的大意,那么你们在阅读文章之后知道为什么农夫要将禾苗拔高呢?还天天巴望着禾苗长得快一点,并天天去田里看。但是经过几天之后,禾苗并没有长高。”
这时教师便可将“巴望”一词书写到黑板上,并对学生继续提问:“同学们知道巴望是什么意思吗?”
生:“盼望、渴望、希望。”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但是作者为什么用巴望这个词,而不是希望、渴望?”
教师可在教学课件中出示例句:
1.“农夫希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2.“农夫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3.“农夫盼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在经过讨论之后,学生便开始发表自身的见解与看法。
生1:“巴望这个词能更加体现农夫着急的心理。”
生2:“巴望这个词比渴望、希望、盼望这三个词更能表达出农夫的心情。”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那老师考考大家,你们可以用巴望这个词造句吗?”
生1:“明天就是我的生日了,我巴望着明天快点到来。”
生2:“妈妈说过新年就给小红买新玩具,小红巴望着新年快点到来。”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并让学生对该词的真正含义进行掌握,同时提升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 师:“那么大家继续阅读文章,在农夫将禾苗拔高之后,禾苗到底长高了吗?”
生1:“长高了,从文中‘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截’可以看出来禾苗长高了。”
生2:“禾苗没有长高,全都枯死了。”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都很对,虽然禾苗在农夫拔高之后都长高了一截,但是最终却都枯死了,为什么禾苗会枯死呢?”
生:“因为他把禾苗拔高之后根茎都断了,禾苗不能吸收到营养,就枯死了。”
师:“那在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1:“不能急于求成。”
生2:“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在学生都纷纷发表完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应进行总结。
师:“同学们的观点都很正确,那么这篇文章主要告诉我们,万物都有自身的生长规律,如果破坏这个规律,便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呢?”
生:“妈妈给我买了一盆植物,妈妈说要精心呵护它,它才能开花。可是我太心急,每天都给它浇水,结果水浇得太多枯死了。”
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联系到自身的生活实际中,从而丰富了想象力,并提升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进行寓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通过自身思考去发现寓言的真正含义,并将寓言中包含的知识灵活应用在生活中,这样才能发挥寓言教学的真正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何敏梓.浅谈小学寓言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揠苗助长》教学为例[J].教育导刊,2013(3):89-90.
[2]朱龙文.以《揠苗助长》为例谈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教学[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5):202.
[3]梅志军.寓言教学以何种方式呈现:以《揠苗助长》一课为例[J].小学语文教学,2012(25):40-41.
[4]曹爱卫.沉潜词语体悟寓意:以《揠苗助长》为例谈小学寓言教学[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1(6):28.
[5]张瑞荣.感悟人物形象 体悟寓言内涵:以《揠苗助长》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12(5):10-11.
作者简介:陶丽(1976.12—),女,就职于浙江省仙居县第五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编辑 任 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