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课堂角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强化原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主动学习 学生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大多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存在着许多弊端,同时,它也不利于推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为此,笔者经过几年的的教改实践认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把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使学生由现在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教师应怎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学习呢?下面笔者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与同仁分享:
一、创设课堂情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受到知觉情境的制约。同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在课堂情境里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且随时受到课堂情境的约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各种条件和方案都是为他们设计,并对他们起作用的。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时,教师应努力做到:
1.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近,让其敢问。“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会问,鼓励学生由敢问到会问,大胆地进行质疑问难,而且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的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惑。
2.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自由辩论。学生以讨论、互相补充的方式,知道别人有用的观点,能够产生新的观点。既要学生互相间能自由辩论,也鼓励学生敢于同教师争论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点掌握得更为扎实、系统。
3.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新鲜而独到的见解,但要求他们说出根据,绝不能胡猜乱想。
有了良好的课堂情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难不得到充分的体现。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也要使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适当地“学生化”,让学生明显感受到自己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不是观众和听众。 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我们要始终注意情境的特点:
1.情感性
即在创设中始终注意教师情感的投入。课堂上的教师,他的教学语言、举首投足都要富有情感,这是语文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之一。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现状是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减负提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减轻被动应试教育的压力中,让学生主动地,从而有限、轻松、预约地得到全方面发展,追求有限、轻松、愉悦地教与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有效”就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能够达到预设的目标(即达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达成度与投入的教学时间和精力之比为教学效率(即教学有效性);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和审美化的精神享受,就是教学的“愉悦”状态。
2.主体性
情境的创设有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建议语文老师应当设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全过程令学生身心愉悦,令执教者自身愉悦,在愉悦、主动中而不是在痛苦、被动中获益,这才是合乎人道主义的教学。
3.全程性
教学的自始自终要自觉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应着力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自主学习,去理解,去感悟,以获得生命个体的全新的体验,例如在课堂上适当做一下游戏,课堂游戏也是新异教学的一种,但总是游戏,又未必新异了。新异世指不断变化,让学生怀着一种期待但又肯定猜不透的心情,教师常常满足学生的这种期待,也便从一个方面使学生体验到了课堂学习的愉悦。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使我们的教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4.语文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里,教学目的是设定的,为提前;教学环境是一定的,为条件;教材是预定的,为基础;教学手段是选定的,为帮手;学生是特定的,为对象;教师则是决定者,为核心。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制订与使用,关键在初中语文教师,实质上在与初中语文教师对六个要素之间关系的有机协调,和谐调整。协调得好,效果便好;调整和谐,运用便巧。
二、改變课堂角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从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改变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地位,常常会收到出乎意料的好效果。本班曾有一个学生,其他成绩都不错,唯独语文成绩不理想,学习语文也比较被动。自从让她扮演语文科代表的角色,她很快就产生了与语文科代表角色相应的行为模式,学习语文显得格外主动,认真努力了,时间一久,她的语文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学习积极性也随之调动起来,与此同时,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尽可能地利用机会,放手让学生去扮演角色。比如,教学完《谈编报》就让学生扮演出报工作人员的角色,编手抄报、黑板报。学生担任这一角色后,马上就产生了与之相应的行为模式,板报出的毫不逊色。此时,如果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何愁学生的学习劲头调动不起来?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角色地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三、利用强化原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强化原理”是心理学的概念,是由美国的斯金纳提出的。它的要点是,人和动物总是自动出现许多行为,凡是受到强化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就增加。这说明及时提供强化,能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而产生愉快感,也使学生知道自己的知觉是否正确。长期积累,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例如有个后进生,在笔者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对课文《故乡》体裁、作者进行了提问。在其他学生的哄笑声中,笔者本着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则,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让他明确知道自己的知觉是正确的。同时以他为契机,鼓励其他学生要学习他有勇气、敢大胆提问的精神。结果,这些强化因素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以后的课堂教学,学生都能针对课文内容积极提问、回答,甚至争辩。这一可喜的现象,正慢慢改变着学生原先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逐渐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也一点点地培养和巩固起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今年中考中,本班的语文成绩在全校同年级中名列前茅。 强化原理虽然来自心理学,但也可以指导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适当运用这一原理,强化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主动学习 学生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大多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存在着许多弊端,同时,它也不利于推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为此,笔者经过几年的的教改实践认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把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使学生由现在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教师应怎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学习呢?下面笔者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与同仁分享:
一、创设课堂情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受到知觉情境的制约。同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在课堂情境里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且随时受到课堂情境的约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各种条件和方案都是为他们设计,并对他们起作用的。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时,教师应努力做到:
1.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近,让其敢问。“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会问,鼓励学生由敢问到会问,大胆地进行质疑问难,而且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的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惑。
2.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自由辩论。学生以讨论、互相补充的方式,知道别人有用的观点,能够产生新的观点。既要学生互相间能自由辩论,也鼓励学生敢于同教师争论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点掌握得更为扎实、系统。
3.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新鲜而独到的见解,但要求他们说出根据,绝不能胡猜乱想。
有了良好的课堂情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难不得到充分的体现。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也要使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适当地“学生化”,让学生明显感受到自己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不是观众和听众。 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我们要始终注意情境的特点:
1.情感性
即在创设中始终注意教师情感的投入。课堂上的教师,他的教学语言、举首投足都要富有情感,这是语文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之一。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现状是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减负提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减轻被动应试教育的压力中,让学生主动地,从而有限、轻松、预约地得到全方面发展,追求有限、轻松、愉悦地教与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有效”就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能够达到预设的目标(即达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达成度与投入的教学时间和精力之比为教学效率(即教学有效性);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和审美化的精神享受,就是教学的“愉悦”状态。
2.主体性
情境的创设有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建议语文老师应当设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全过程令学生身心愉悦,令执教者自身愉悦,在愉悦、主动中而不是在痛苦、被动中获益,这才是合乎人道主义的教学。
3.全程性
教学的自始自终要自觉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应着力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自主学习,去理解,去感悟,以获得生命个体的全新的体验,例如在课堂上适当做一下游戏,课堂游戏也是新异教学的一种,但总是游戏,又未必新异了。新异世指不断变化,让学生怀着一种期待但又肯定猜不透的心情,教师常常满足学生的这种期待,也便从一个方面使学生体验到了课堂学习的愉悦。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使我们的教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4.语文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里,教学目的是设定的,为提前;教学环境是一定的,为条件;教材是预定的,为基础;教学手段是选定的,为帮手;学生是特定的,为对象;教师则是决定者,为核心。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制订与使用,关键在初中语文教师,实质上在与初中语文教师对六个要素之间关系的有机协调,和谐调整。协调得好,效果便好;调整和谐,运用便巧。
二、改變课堂角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从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改变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地位,常常会收到出乎意料的好效果。本班曾有一个学生,其他成绩都不错,唯独语文成绩不理想,学习语文也比较被动。自从让她扮演语文科代表的角色,她很快就产生了与语文科代表角色相应的行为模式,学习语文显得格外主动,认真努力了,时间一久,她的语文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学习积极性也随之调动起来,与此同时,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尽可能地利用机会,放手让学生去扮演角色。比如,教学完《谈编报》就让学生扮演出报工作人员的角色,编手抄报、黑板报。学生担任这一角色后,马上就产生了与之相应的行为模式,板报出的毫不逊色。此时,如果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何愁学生的学习劲头调动不起来?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角色地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三、利用强化原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强化原理”是心理学的概念,是由美国的斯金纳提出的。它的要点是,人和动物总是自动出现许多行为,凡是受到强化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就增加。这说明及时提供强化,能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而产生愉快感,也使学生知道自己的知觉是否正确。长期积累,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例如有个后进生,在笔者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对课文《故乡》体裁、作者进行了提问。在其他学生的哄笑声中,笔者本着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则,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让他明确知道自己的知觉是正确的。同时以他为契机,鼓励其他学生要学习他有勇气、敢大胆提问的精神。结果,这些强化因素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以后的课堂教学,学生都能针对课文内容积极提问、回答,甚至争辩。这一可喜的现象,正慢慢改变着学生原先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逐渐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也一点点地培养和巩固起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今年中考中,本班的语文成绩在全校同年级中名列前茅。 强化原理虽然来自心理学,但也可以指导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适当运用这一原理,强化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