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交往、互动分享、共同发展的过程。在现代教育观的倡导的自主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后的分享和展示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也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当老师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时候,需要学生能够高质量地进行分享和展示,这样自主学习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关键词】小研究;展示分享;质量
分享展示是课改后整个课堂的主旋律,通过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来展示学习的成果,以到达活跃思维、交流想法、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分享展示交流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把课堂交给学生后,如何保障展示分享的同时能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并且照顾每个同学的想法,提高展示分享的质量,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下面我就如何用好课前“小研究”提高课堂“展示分享”的质量,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学生课前认真完成小研究,做有备而来的展示
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是由学生发现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知识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流对话的场所,学生的交流表达才是教学过程流淌的音符,会让课堂充满灵气和激情。要让学生能好好交流,流畅地表达,必须要求学生有备而来。
课前老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简单、根本、开放的小研究,让学生在课前精心准备。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学生能把问题相对地弄得比较明白。有备而来的展示让学生信心十足,表达得相对有条理,这样的分享展示既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成功展示的舞台,同时也能提高展示交流的质量。例如,在教学《角的分类》时,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小研究进行了课前的学习研究,其中一位小吕同学完成情况如下图:
当时他上台汇报展示了他的研究结果,在他汇报完之后,同学们纷纷举手提问和质疑。“你的收获的第一点这个方法太棒了,谢谢你,我学习了!我觉得比我一个一个地用量角器去量简单多了。”接着又一个学生提出“你能具体说说你的第一点是怎么做的吗?”接着小吕上台演示了他“比一比”的操作过程,并强调说“像6号角,目测很像直角,用量角器也不容易量准确,但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就简单而准确了。”他话音一落,班上响起了掌声。接着有同学质疑“你的收获的第二点,你说平角像一条直线,但我说,直线不是平角,所以我认为10号不是平角,接着同学们围绕着这个问题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因为同学们在课前有了比较充分的学习研究,所以汇报的质量提高了,同学们之间的互动交流的深度加深了,交流的热情提高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小组内分享小研究,做好补充和重难点的圈画
为了给每一个学生展示了表达的机会,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在全班展示之前,我们先安排小组内交流分享,组员们在组内交流要互相取长补短,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个组员都拿着红笔,听到发言人说得有道理的、自己没发现的做好补充,有质疑的做好记录,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提出质疑问题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好,以便全班展示的时候用,把小组内无法解决或者达不到共识的问题圈起来,以供全班展示时提出来探讨。
这样的组内分享,大大地提高了交流讨论的质量。这种有备而已的、有具体要求的交流,避免了以往流于形式的“小组讨论”。真正能让课堂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让课堂成为灵动的乐章。同时,互帮互助,互相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悄悄地在小组内形成,真正体现了自主学习的价值。
三、查阅学生的小研究,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和例子
前置小研究是在新课前学生自己完成的,情况多种多样,不是我们老师可以控制和想象的。所以在上课前老师必须收集学生的小研究来认真查阅,了解前置小研究的完成情况。根据前置小研究的完成情况把小研究分类,并记录下来一下典型的例子。精彩的答卷有哪些同学,把名字记录下来,亮点是什么记录下来。常见的错误、典型的错误在谁的小研究里出现了,把名字记录下来。例如,在《加分的简便运算》一课中,我通过查阅学生的前置小研究,收集了以下的一些情况并记录了下来:
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记录的情况有目的地邀请相应的小组上来汇报,在汇报的时候老师也可以根据查看小研究时候记录下来的情况请对应的同学来提出质疑。当全班同学对台上的汇报和台下的质疑都没有问题的时候,并不代表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错误都解决了,因为往往出现错误的同学未必敢于提出问题,也不太善于表达。这时候老师就跟进记录邀请存在错误认识但还没有解决问题的同学上台展示,给全班提供一个有价值的讨论素材。
这样的课前查看小研究,并记录情况,可以让老师做到“心中有数”,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初次认知中存在的问题。
四、根据小研究的完成情况和教学目标,提炼有价值的问题
在过去的课堂模式里,老师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好问题,安排好内容,所以比较容易掌控课堂,一节课下来基本上能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在生本课堂里,我们把讲台交给了学生,开放的问题设计,多元化的答案,丰富了我们的课堂资源。这样往往容易出现“跑题”的现象,学生轰轰烈烈地交流了几十个回合之后,可能会出现该解决的问题没解决,该分析透的问题没分析透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老师要在课前查阅学生的前置小研究时,根据小研究的完成情况,提炼一些问题,上课的时候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适时引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去交流互动,以保证我们的课堂目的明确,重点突出,避免出现“跑题”的现象,确保课堂的生成能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
课改的精彩在于把讲台交给了学生,学生的讲台之所以精神,在于他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们不能让课堂上学生的展示分享流于形式,我们必须让学生“有备而来(课前精心完成老师设计的‘小研究’)”,我们老师也必须“有备而来(设计好课前小研究,查阅学生‘小研究’的完成情况)”,做好每一个小节,提高“展示分享”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學出版社,2012:8.
[2]鞠文玲.生本课堂让教育绽放情智的魅力.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7.
【关键词】小研究;展示分享;质量
分享展示是课改后整个课堂的主旋律,通过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来展示学习的成果,以到达活跃思维、交流想法、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分享展示交流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把课堂交给学生后,如何保障展示分享的同时能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并且照顾每个同学的想法,提高展示分享的质量,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下面我就如何用好课前“小研究”提高课堂“展示分享”的质量,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学生课前认真完成小研究,做有备而来的展示
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是由学生发现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知识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流对话的场所,学生的交流表达才是教学过程流淌的音符,会让课堂充满灵气和激情。要让学生能好好交流,流畅地表达,必须要求学生有备而来。
课前老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简单、根本、开放的小研究,让学生在课前精心准备。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学生能把问题相对地弄得比较明白。有备而来的展示让学生信心十足,表达得相对有条理,这样的分享展示既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成功展示的舞台,同时也能提高展示交流的质量。例如,在教学《角的分类》时,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小研究进行了课前的学习研究,其中一位小吕同学完成情况如下图:
当时他上台汇报展示了他的研究结果,在他汇报完之后,同学们纷纷举手提问和质疑。“你的收获的第一点这个方法太棒了,谢谢你,我学习了!我觉得比我一个一个地用量角器去量简单多了。”接着又一个学生提出“你能具体说说你的第一点是怎么做的吗?”接着小吕上台演示了他“比一比”的操作过程,并强调说“像6号角,目测很像直角,用量角器也不容易量准确,但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就简单而准确了。”他话音一落,班上响起了掌声。接着有同学质疑“你的收获的第二点,你说平角像一条直线,但我说,直线不是平角,所以我认为10号不是平角,接着同学们围绕着这个问题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因为同学们在课前有了比较充分的学习研究,所以汇报的质量提高了,同学们之间的互动交流的深度加深了,交流的热情提高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小组内分享小研究,做好补充和重难点的圈画
为了给每一个学生展示了表达的机会,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在全班展示之前,我们先安排小组内交流分享,组员们在组内交流要互相取长补短,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个组员都拿着红笔,听到发言人说得有道理的、自己没发现的做好补充,有质疑的做好记录,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提出质疑问题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好,以便全班展示的时候用,把小组内无法解决或者达不到共识的问题圈起来,以供全班展示时提出来探讨。
这样的组内分享,大大地提高了交流讨论的质量。这种有备而已的、有具体要求的交流,避免了以往流于形式的“小组讨论”。真正能让课堂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让课堂成为灵动的乐章。同时,互帮互助,互相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悄悄地在小组内形成,真正体现了自主学习的价值。
三、查阅学生的小研究,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和例子
前置小研究是在新课前学生自己完成的,情况多种多样,不是我们老师可以控制和想象的。所以在上课前老师必须收集学生的小研究来认真查阅,了解前置小研究的完成情况。根据前置小研究的完成情况把小研究分类,并记录下来一下典型的例子。精彩的答卷有哪些同学,把名字记录下来,亮点是什么记录下来。常见的错误、典型的错误在谁的小研究里出现了,把名字记录下来。例如,在《加分的简便运算》一课中,我通过查阅学生的前置小研究,收集了以下的一些情况并记录了下来:
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记录的情况有目的地邀请相应的小组上来汇报,在汇报的时候老师也可以根据查看小研究时候记录下来的情况请对应的同学来提出质疑。当全班同学对台上的汇报和台下的质疑都没有问题的时候,并不代表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错误都解决了,因为往往出现错误的同学未必敢于提出问题,也不太善于表达。这时候老师就跟进记录邀请存在错误认识但还没有解决问题的同学上台展示,给全班提供一个有价值的讨论素材。
这样的课前查看小研究,并记录情况,可以让老师做到“心中有数”,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初次认知中存在的问题。
四、根据小研究的完成情况和教学目标,提炼有价值的问题
在过去的课堂模式里,老师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好问题,安排好内容,所以比较容易掌控课堂,一节课下来基本上能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在生本课堂里,我们把讲台交给了学生,开放的问题设计,多元化的答案,丰富了我们的课堂资源。这样往往容易出现“跑题”的现象,学生轰轰烈烈地交流了几十个回合之后,可能会出现该解决的问题没解决,该分析透的问题没分析透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老师要在课前查阅学生的前置小研究时,根据小研究的完成情况,提炼一些问题,上课的时候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适时引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去交流互动,以保证我们的课堂目的明确,重点突出,避免出现“跑题”的现象,确保课堂的生成能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
课改的精彩在于把讲台交给了学生,学生的讲台之所以精神,在于他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们不能让课堂上学生的展示分享流于形式,我们必须让学生“有备而来(课前精心完成老师设计的‘小研究’)”,我们老师也必须“有备而来(设计好课前小研究,查阅学生‘小研究’的完成情况)”,做好每一个小节,提高“展示分享”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學出版社,2012:8.
[2]鞠文玲.生本课堂让教育绽放情智的魅力.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