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语建构的精神乐园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uxin_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文学的超越功利的角度,来解读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与奇妙的比喻,建构让自己灵魂小憩的精神乐园。
  关键词:朱自清 《荷塘月色》 妙语 精神乐园
  
  文学的世界应是超越功利的纯美的精神世界。“文学完全是个人的。立足于个人内心的种种体验感受,通过文人的创造性的象征思维,去作超越现实的艺术追求”。时值大革命失败之际。朱自清先生深恶现实黑暗,“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此时的他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他只有“创造一种虚无,使含在虚无里的无限世界的理想形式流入其中,并在此具体化”为扑朔迷离的精神乐园——《荷塘月色》。朱自清先生的独特情感在此文中外化成丰富的想象与奇妙的比喻,从而用妙语建构了让自己灵魂小憩的“香格里拉”,以突破文字间隙来吮吸来自精神乐园的“氧气”。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运用“工笔画”的写景手法,即通过精雕细刻、细针密线的描写,运用丰富的想象与奇妙的比喻,把荷塘月色的美景细腻传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荷塘和月色本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景象,而作者把它分为两组,先写月色笼罩下的荷塘,再写荷塘背景中的月色,巧妙地改变透视角度,把景物表现得和谐、细腻、精确。下笔时作者又调动视觉、嗅觉、听觉,以及景物的静态、动态等艺术手法和艺术角度,着力写出月色笼罩下的荷塘周遭一切景致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运动和变化,从而使景物达到形神逼真的艺术境界。“人的思维活动所产生的联想、想象,无非是生活经验的复合。在这种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比喻”。比喻是一种“最经济”的方法,它可以通过作者所发现的事物间的新关系,用“远取譬而不是近取譬”来丰富文章的内容,塑造优美的意境。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叶像“舞女的裙”,荷花像“明珠”、“星星”、“美人”。因为荷叶是圆的,作者便从它的圆想到了圆的裙;又因为荷叶似裙,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又便想到了翩翩起舞的舞女。并且还能启发读者去想象,读者可以用自己在生活中体会到的穿着裙服的美丽少女徐徐舞蹈的优美姿态来丰富和再现文中的形象。经过读者用自己的这一想象加以填补,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文章更加生动感人了。这些通过丰富的想象所形成的比喻,可以联想到荷花晶莹璀璨的光艳,纯正洁白的品质,从而获得一种美的感受。只有在“淡淡”的月色下,那荷塘的一切才会显得那么含情脉脉、优美动人。描写荷花时,作者连续用了“明珠”、“星星”、“美人”等三种形象作比。这种一物数喻的方法,是古人常用的所谓“博喻”。钱钟书先生说这种博喻“仿佛是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明珠”温润透亮,“星星”晶明闪烁,“美人”窈窕妍媚。真是“一步一态,一态一变”,让人应接不暇,给文章所描绘的景物平添了无限妩媚的风情。用这些生活中非常美好的形象比作荷花,就更使人感到荷花的美。它不仅加强了事物的形象性,丰富了比喻的内容,而且使人产生了美妙的联想,增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者,文章还用“亭亭”、“袅娜”、“羞涩”等词予以形容,就更使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开放了的和含苞待放的荷花的美姿“各具情致”。让人“望之逼真”。荷花,就是作者追求的洁身自爱,与世俗不染的人生理想,而弥漫在荷塘上的薄雾轻云,淡淡月色,未尝不就是弥漫在作者心头挥之不去的淡淡抑郁和忧愁。是传统知识33-7:对现实失望而又迷惘的心境的反映。
  《荷塘月色》中所运用的比喻并不在于比喻材料的特殊、新颖,而在于比喻方法的新奇、精妙。作者通过事物间的微妙关系,“能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间看出同来”。文章对月夜荷塘的景物还有这么一段描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荷风送香气”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乍看似乎不伦不类,其实它们之间是有机联系着的。“清香”是诉诸嗅觉的。“微风”拌合“清香”,轻轻吹过荷塘。自然有细细之声诉诸听觉,这样嗅觉和听觉得到沟通和联系,使人感到的是香中有声,声里透香,而且这种声音是一阵一阵、断断续续的,因此作者拿它与遥远的隐隐约约的时断时续的歌声相比,细细品赏,倍感真切。同时,还能使读者因声及人,联想到那“遥远高楼上”的唱歌人,造成一种歌声持续传来的感觉。这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能收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感染效果。作者通过音乐,运用比喻手法,把读者从近听引到了远听,令人遐想,令人神往。类似的例子又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光与树影参差相映,并不均匀,但浓妆淡抹总相宜。作者对眼前的这种自然景色加以想象,将小提琴演奏名曲时发出的和谐的旋律比作本来没有声音的“光与影”,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这奇特的比喻表现树丛灌木中错落有致、光影相间的夜景。视觉沟通听觉,让人在视觉里仿佛获到了听觉的感受。这样。将景物、音乐等形象要素共同构成为特定自然景物的艺术形象。使读者从“光与影”的可视的形象里“听见了”没有直接出现在画面上的声音,于无声的自然画景中传达出融于画境的音响。描绘出了一个既具有色彩美,又具有音乐美的幽美境界。景色不但使人感到悦目,而且“声人心通”,引发人的感情,唤起与此相联系的记忆和想象。“名曲”比“光影”,令人耳目一新的“通感”手法的成功运用,别有天地地开拓了散文的意境,使我们感受到树丛灌木中的月影夜景与从琴弦上弹拨出的优美旋律相媲美。
  作者不但善于把无声的景物比作有声的东西,而且善于把本来处于静态的事物动态化。“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用色彩相同的事物比作月光,这是一种传统的写法。如唐代李白的《静夜思》中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诗人把“霜”比作月光,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但李白对月光仅仅只是静态的描摹,读来不禁使人产生一种凝滞之感。“月光如流水”,流动之水是有声的,月光天生不会发出声音。但可以通过比喻来唤起联想:从月光想到流水,再想到流水的美妙声音。并把声音加到月光上去,月光也好像能发出声音似的。这样,作者补天生之不足。使画面有声有色,静中有动。并且,作者还运用一个动词“泻”字。有如画家的点睛之笔,大大增强了事物的生动性。使描写的对象月光形象突出,似乎能伸手可掬。这样一来,文章不但写出了景物之美,而且写出了景物感动人的力量,写出了作者对美的景物的喜爱感情和对美的生活的追求。
  月下荷塘的种种景物,情态各异。淡淡的月色,薄薄的青雾……呈现出一种静谧淡雅的美。希求恬静的作者。又由赏莲而臆想采莲,由采莲而遥想江南,任由思绪驰骋溯回到那个“可采莲”的江南,融进古代那个热闹多情又令人沉醉迷失的采莲图景中,那实在是一次忘我而超然的精神旅游。素云淡月,微风薄雾,好一个扑朔迷离的“香格里拉”,这正是作者刻意追寻的“世外桃源”,从而使他获得“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情趣,在深恶的尘世中获得暂时心灵的解脱和安慰。然而,“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安宁却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与苦闷是难以排遣的。不过,对于处在冰冷黑暗的现实中的一介文人而言,有了这暂时用妙语建构的精神乐园,也就够了。
  参考文献:
  [1][法]马拉梅.彷徨集.
  [2]朱自清.朱自清诗文选集·一封信.
  [3][美]查德威客.象征主义.
  [4]艾青诗选·自序.
  [5]朱自清.新诗的进步.朱自清诗文选集.
  [6]钱钟书.宋诗选注.
其他文献
早在20世纪末,李安导演即以其原创的家庭三部曲蜚声世界影坛。家庭三部曲以艺术化视野,巧妙地将中西文化得心应手地融汇至影视艺术作品,同时,更以其超卓的影视艺术创制技巧,令其作品中的人物鲜活地跃然于光影之中。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是其在1992-1994年间,每隔一年推出的,继《推手》与《喜宴》相继问鼎金马奖后,仅时隔一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饮食男女》即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相继获奖的三部影片,分别诠释了
摘 要: 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浮华的风气,强调形式,忽略语文本真的课也随处可见。撇去虚华的内容泡沫,煽情的语言泡沫,浮夸的设计泡沫,回归平实语文,才是我们应该去走的路。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浮华 平实    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可以说是变化万千。多彩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学生思维更活跃了,老师们也更加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
书画相通,人所共识。印画亦相通,诸君以为然否?论画重神韵,重气息,篆刻之艺,其道一也。  振亚先生的“童子功”,是从绘画起始的,少时即投梁溪名家秦古柳先生门下,研习山水,问道六法,含英咀华,沉浸浓郁。同门师友中,钱绍武、华士清、董欣宾辈,俱为一时俊彦,振亚先生相与砥砺,艺道日进。  世事沉浮,振亚先生年青入川,遂与绘事暌违,却又一头扎进了篆刻艺术的渊薮。时渝州有曾右石先生,治印有大名,追秦摹汉,无
[摘要] 巴托克的《小宇宙》是一部内容广泛的作品,是为学习钢琴的学生创作的一部出色的钢琴教材。如果纳入我们今天的钢琴教材体系之中,和传统教材结合使用,相辅相成,互补长短,可以完善我们当今的钢琴教学内容,这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关键词]《小宇宙》;教材体系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3.045  贝拉?巴托克(Bela Bortok ) ,
摘 要: 本文在当代大学生阅读状况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学习、生活、求职等状况进行了问卷分析和研究,以寻得一些当代大学生在做人和做事方面所共存的特征和结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21世纪初期的国家文化教育事业及文化教育实践,为当代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及思想政治工作等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 高校当代大学生 阅读 做人 做事    一、引言  目前,针对大学生阅读的
摘 要: 英籍加勒比海女作家简·里斯在《藻海无边》中塑造了一个和她有着相同出身的女性——安托瓦内特。里斯在该小说中采用镜像手法来凸显安的双重身份给她带来的身份危机,安在经历一次次求助外在的镜像来获得身份认同的努力失败后,意识到只有打破外在的镜子,才能重新独立构建自己的身份。  关键词: 《藻海无边》 镜像手法 身份    英籍女作家简·里斯(Jean Rhys,1849—1979)出身在英国的殖民
2012年以来,在“新韩流”战略的实施背景下,韩国动画呈现出以海外市场为重要目标、以婴幼儿为主要受众、以电视和网络为主要媒介、以形象授权为主要盈利手段的产业特征。根据韩国《2019年动画产业白皮书》显示:2018年,韩国动画产业“销售额与附加值分别达到了6293亿韩元(约36.8亿人民币)和2230亿韩元(约13亿人民币)……近五年同比增长率为5.4%”[1],其中动画输出额与进口额的贸易顺差为1
摘要: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面临着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认真分析大学生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价值观多元化 大学生党员 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高校党建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党在新时期历史任务的重要保障。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党员是未来党和国家
摘 要: 《不—不仔》是美籍日裔作家约翰·冈田出版的唯一一部小说,主要描述了第二代日裔美国人Ichiro在二战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探寻自己文化身份的过程。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代表着日本文化身份,而在美国出生长大的Ichiro倾向于选择美国文化身份,因此两者爆发了巨大的冲突。这个过程实际正是对拉康提出的“镜像阶段”的映射。在这场自我与他者的斗争中,母亲最后选择了自杀,他者覆灭;Ichiro最终选择了忠实于
摘要:本文从“谁为为之,孰令听之”,论述了司马迁写“史记”是历史的必然;从“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概速《史记》的主要内容;从“史无前例,传唱不衰”阐述《史记》的重大意义。最后总结:司马迁的一支如椽大笔不仅把历史的恢宏一一尽出,而且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人操守。  关键词:司马迁 《史记》 价值    历史本是一段灰飞烟灭的过往,假如我们缺乏任何可资追溯的凭借。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