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初高中教学要求存在脱节而导致的。在短期内无法改变课标要求的情势下,笔者认为可以从优化教材、改革教法、优化考查三个方面入手,因材施教,解决教学衔接的问题。
【关键词】优化 教材 教法 考查
在长期的高中教学中,我发现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尤其是高一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最困难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脱节现象。表现为:学生不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不懂得基本的语法知识,不能独立翻译浅易的文言句子,无法把握文章的内容。更有甚者,有些学生无法较为顺利地读完一篇課文。其实造成这一现象,既不能单纯的责怪学生,也不能责怪老师。因为这是初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求脱节所导致的。
初中课标要求“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高中课标要求“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相对于初中课标,高中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难度跳跃性太大。
我认为解决文言文衔接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材。目前高中语文教材的前两篇文言文是《劝学》和《师说》。毋庸置疑,这两篇文章都是经典,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两篇文章蕴涵了诸多的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对于几乎没有文言基础的学生来说,这不能算是浅易的文言文。教师在讲解这些课文时,常常每篇要花两至三节课,其中还不包括内容的分析。梳理课文要花这么长的时间,教师累,学生并不领情,他们从开学初就对高中的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苏教版必修一的文言文共有四篇,依次为:《劝学》《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从阅读的难度来看,都不适合作为初高中衔接的教材。以往我们的教师习惯在入选教材的教学顺序上作文章。其实,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该更大胆些。因为教材不仅包括教育部门统一编订的教材还包括校本教材等补充教材。尤其是校本教材最能切合学生实际。我在高一开学初的文言文教学时就采用了校本教材中的文章。这些文言文的篇幅都很短小,在百字以内。并且按照内容的深浅进行编排。故事性强的在最前面,蕴含哲理较深的放在最后。这样的教材编排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教法。通常高中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特别强调语法教学。如不仅要求知道某个实词的解释,还要求判定这个词是否活用,属于活用中的哪一种。句子不仅要会翻译,还应知道是否存在特殊句式等等。这些对没有掌握语法基础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头疼的。我们不能完全否定高中教师通行做法的可行性,因为掌握了语法知识,就掌握了打开文言宝库的钥匙。但是,此种教法的有效性值得探讨。学生在初中阶段习惯死背住某个词的意思甚至某句话的翻译,现在一下提出这么高的要求,确实难以接受。总结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应该先让学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两遍后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再读两遍,让学生解释文章中浅易的字词,再读后翻译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适时的予以指导。如解释字词,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义。有学生起初对这种解释词义的方法质疑,认为猜是不合理的。我举了很多实例告诉他,其实有理由的猜是文言文学习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后来欣然接受。当然阅读文章的次数是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决定的,没有固定的要求。学生由“猜”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学习的兴趣也逐步提高。当学生初步入门后,再学习教材中的经典名篇,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比较轻松。语法的讲解相机而行,文言宝库的“钥匙”逐步掌控在学生手中。
三、优化考查。“考试是一根指挥棒,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虽然全国上下都推行素质教育,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也有多种,但考试目前仍是考查学生的重要乃至主要方式。考试的作用不容小觑。可能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中考的文言文考查仅限于教材的那几篇课文,至于教材外的文章则不涉及。正是因为如此,有些初中教师采用急功近利的办法,将文章中的重要字词直接告诉学生,要求学生将课文的翻译一字不漏的记下来甚至背住。这样我们就不难见到一种奇特现象,某些学生在经过高中的三年学习后,对高中的课文不太熟悉,而对初中的文言文则是背得滚瓜烂熟。还有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对高中的引导式教学不适应甚至产生抗拒心理。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考查中常常占优势。久而久之,一些讲究“授之以渔”的老师也采用了“授之以鱼”的方式。其实,中考完全可以采取高考文言文考查的方式,即考查与教材相近程度的课外文言文,题目则是课内外相结合。这样初中教师就会相应的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这不仅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其实,教师在教学中牢记“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眼,保持初高中教学的连贯性,就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真正达成素质教育这一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珥陵高级中学。
【关键词】优化 教材 教法 考查
在长期的高中教学中,我发现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尤其是高一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最困难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脱节现象。表现为:学生不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不懂得基本的语法知识,不能独立翻译浅易的文言句子,无法把握文章的内容。更有甚者,有些学生无法较为顺利地读完一篇課文。其实造成这一现象,既不能单纯的责怪学生,也不能责怪老师。因为这是初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求脱节所导致的。
初中课标要求“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高中课标要求“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相对于初中课标,高中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难度跳跃性太大。
我认为解决文言文衔接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材。目前高中语文教材的前两篇文言文是《劝学》和《师说》。毋庸置疑,这两篇文章都是经典,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两篇文章蕴涵了诸多的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对于几乎没有文言基础的学生来说,这不能算是浅易的文言文。教师在讲解这些课文时,常常每篇要花两至三节课,其中还不包括内容的分析。梳理课文要花这么长的时间,教师累,学生并不领情,他们从开学初就对高中的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苏教版必修一的文言文共有四篇,依次为:《劝学》《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从阅读的难度来看,都不适合作为初高中衔接的教材。以往我们的教师习惯在入选教材的教学顺序上作文章。其实,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该更大胆些。因为教材不仅包括教育部门统一编订的教材还包括校本教材等补充教材。尤其是校本教材最能切合学生实际。我在高一开学初的文言文教学时就采用了校本教材中的文章。这些文言文的篇幅都很短小,在百字以内。并且按照内容的深浅进行编排。故事性强的在最前面,蕴含哲理较深的放在最后。这样的教材编排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教法。通常高中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特别强调语法教学。如不仅要求知道某个实词的解释,还要求判定这个词是否活用,属于活用中的哪一种。句子不仅要会翻译,还应知道是否存在特殊句式等等。这些对没有掌握语法基础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头疼的。我们不能完全否定高中教师通行做法的可行性,因为掌握了语法知识,就掌握了打开文言宝库的钥匙。但是,此种教法的有效性值得探讨。学生在初中阶段习惯死背住某个词的意思甚至某句话的翻译,现在一下提出这么高的要求,确实难以接受。总结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应该先让学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两遍后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再读两遍,让学生解释文章中浅易的字词,再读后翻译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适时的予以指导。如解释字词,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义。有学生起初对这种解释词义的方法质疑,认为猜是不合理的。我举了很多实例告诉他,其实有理由的猜是文言文学习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后来欣然接受。当然阅读文章的次数是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决定的,没有固定的要求。学生由“猜”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学习的兴趣也逐步提高。当学生初步入门后,再学习教材中的经典名篇,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比较轻松。语法的讲解相机而行,文言宝库的“钥匙”逐步掌控在学生手中。
三、优化考查。“考试是一根指挥棒,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虽然全国上下都推行素质教育,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也有多种,但考试目前仍是考查学生的重要乃至主要方式。考试的作用不容小觑。可能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中考的文言文考查仅限于教材的那几篇课文,至于教材外的文章则不涉及。正是因为如此,有些初中教师采用急功近利的办法,将文章中的重要字词直接告诉学生,要求学生将课文的翻译一字不漏的记下来甚至背住。这样我们就不难见到一种奇特现象,某些学生在经过高中的三年学习后,对高中的课文不太熟悉,而对初中的文言文则是背得滚瓜烂熟。还有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对高中的引导式教学不适应甚至产生抗拒心理。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考查中常常占优势。久而久之,一些讲究“授之以渔”的老师也采用了“授之以鱼”的方式。其实,中考完全可以采取高考文言文考查的方式,即考查与教材相近程度的课外文言文,题目则是课内外相结合。这样初中教师就会相应的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这不仅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其实,教师在教学中牢记“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眼,保持初高中教学的连贯性,就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真正达成素质教育这一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珥陵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