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学科是一门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人类所在的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科。作为高中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科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高中地理高效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为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中地理;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能力的培养取代知识的传授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深化课堂改革、落实以人为本的重大任务,必须将“制定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作为学科改革的中心。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努力培養、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概述
概括来讲,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素养、地理综合思维等方面的内容。
(1)区域认知素养
区域是高中地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指某个特定的地域空间,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单元和要素之一,是连接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重要桥梁。而区域认知素养就是对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区域发展等内容分析、研究、解释、研读的能力,是学会地理、学好地理必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一项最基本的素养。
(2)地理综合思维
地理综合思维这一素养是指学生能够运用综合的思维去认知、分析、探究地理事物和现象,综合思维涵盖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为的就是让学生能够以更专业的视角去学习地理、分析地理、掌握地理、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获得更好的地理学习效果,实现综合发展。
二、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
区域认知素养作为一项学好地理的基本素养,我们必须加以重视,而这一素养的培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教师多措并举,唤起学生对区域认知的内在需求。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想要认识地理区域,各种方法的落实才更有价值。所以说,唤起意识和需求是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情境、展示不同区域和地域的独特地理风貌、自然景观等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新颖的区域现象来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从而让学生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区域的学习和探索。第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激发学生新的区域认知。调查研究显示,男生与女生对区域的学习、掌握程度是不同的,有着不同学习基础的同学对区域的认知也大不一样,我们在实际进行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时,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肯定学生的内在能力,并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第三,加强对区域事件的重视程度,结合区域事件来帮助学生建构区域认知观念。而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将所教学的地理知识置于特定的区域内让学生去认知、思考、研究和分析,另一方面要将一个小区域内容的学习放在一个大的区域环境中来进行教学和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某一区域有更全面、合理的认知,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有效的提高。第四,注重多样化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以此来提高学生解决区域问题的能力。比如模拟与演示,还有地理实验室或户外的社会实践等,让学生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提高区域认知素养。
(2)渗透人地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的核心,它指的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建立协调观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而这不仅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要求。人地关系是地理主要研究的内容之一,其与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故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渗透人地关系的教学,以有效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念。例如,在“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一节中,教师就可以以发达国家的案例讲解人地协调的关系模式。如在“资源的回收利用”方面,教师可以讲解日本的资源利用措施,包括严格的垃圾分类标准、从小开始的垃圾分类回收教育等,而这,让日本从一个资源小国变为一个资源“大”国。而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新加坡的举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以中国为例,引导学生探究光盘行动、实施新的垃圾分类方法的意义。当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展示“三江源”这样不协调人地关系造成的后果。这样,通过多样化人地关系的展现,教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这对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有着重要作用。
(3)引入区域案例,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性是地理的本身特性,而区域认知能力则是学生从区域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地理是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区域认知能力与区域地理教学是难以分开的。案例教学法是以实际的案例为情境,创建两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的一种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其能有效地将区域地理的内容引入非区域地理知识教学中。故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入区域案例创建问题探究式教学情境,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例如,在“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中,教师就可以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让学生探究其没落和再次兴起工业区位的变化。作为一个老牌工业区,其兴起和没落都有着明确的原因,既有市场上的,也有能源结构变化上的。而通过对鲁尔工业区区位变化的探究,教师能有效推动学生从不同时间、不同角度全面认识一个区域,从而有效培养其区域认知能力。
(4)发展学生地理综合思维
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运用多种教学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地理时空要素思维。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地图这一简单、有效教学工具的应用程度。在高中世界地理的课堂上,如在教学“西北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世界上所有存在荒漠化的国家和地区,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角度做对比进行差异性的分析。此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展开填图、绘制地图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的空间素养,如让学生识记一些重要地理事物的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加深对读图知识的认识,从而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很好的培养。第二,创设多样化的地理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多重感官,让学生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地理知识内容的学习中来,使得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第三,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在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上要注重针对性的点拨,让学生在既有思维的基础上能够有所提高。
结束语
立足高中地理教学现状,从多方面着手,探究出更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者艰巨而神圣的使命,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其落到实处。但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几个简单的策略和方法就能够实现的,因此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探索,这样,教师才能从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让学生掌握未来生活中必备的地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董瑞杰,罗晓斌.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思路与案例探析[J].地理教学,2019(23):41-43+28.
[2]韩卫.基于思维导图的“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学,2019(04):20-24.
[3]薛寒.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设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4]董瑞杰.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19(01):57-61.
[5]丁霞.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关键词:高中地理;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能力的培养取代知识的传授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深化课堂改革、落实以人为本的重大任务,必须将“制定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作为学科改革的中心。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努力培養、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概述
概括来讲,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素养、地理综合思维等方面的内容。
(1)区域认知素养
区域是高中地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指某个特定的地域空间,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单元和要素之一,是连接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重要桥梁。而区域认知素养就是对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区域发展等内容分析、研究、解释、研读的能力,是学会地理、学好地理必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一项最基本的素养。
(2)地理综合思维
地理综合思维这一素养是指学生能够运用综合的思维去认知、分析、探究地理事物和现象,综合思维涵盖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为的就是让学生能够以更专业的视角去学习地理、分析地理、掌握地理、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获得更好的地理学习效果,实现综合发展。
二、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
区域认知素养作为一项学好地理的基本素养,我们必须加以重视,而这一素养的培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教师多措并举,唤起学生对区域认知的内在需求。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想要认识地理区域,各种方法的落实才更有价值。所以说,唤起意识和需求是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情境、展示不同区域和地域的独特地理风貌、自然景观等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新颖的区域现象来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从而让学生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区域的学习和探索。第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激发学生新的区域认知。调查研究显示,男生与女生对区域的学习、掌握程度是不同的,有着不同学习基础的同学对区域的认知也大不一样,我们在实际进行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时,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肯定学生的内在能力,并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第三,加强对区域事件的重视程度,结合区域事件来帮助学生建构区域认知观念。而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将所教学的地理知识置于特定的区域内让学生去认知、思考、研究和分析,另一方面要将一个小区域内容的学习放在一个大的区域环境中来进行教学和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某一区域有更全面、合理的认知,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有效的提高。第四,注重多样化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以此来提高学生解决区域问题的能力。比如模拟与演示,还有地理实验室或户外的社会实践等,让学生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提高区域认知素养。
(2)渗透人地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的核心,它指的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建立协调观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而这不仅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要求。人地关系是地理主要研究的内容之一,其与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故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渗透人地关系的教学,以有效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念。例如,在“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一节中,教师就可以以发达国家的案例讲解人地协调的关系模式。如在“资源的回收利用”方面,教师可以讲解日本的资源利用措施,包括严格的垃圾分类标准、从小开始的垃圾分类回收教育等,而这,让日本从一个资源小国变为一个资源“大”国。而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新加坡的举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以中国为例,引导学生探究光盘行动、实施新的垃圾分类方法的意义。当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展示“三江源”这样不协调人地关系造成的后果。这样,通过多样化人地关系的展现,教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这对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有着重要作用。
(3)引入区域案例,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性是地理的本身特性,而区域认知能力则是学生从区域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地理是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区域认知能力与区域地理教学是难以分开的。案例教学法是以实际的案例为情境,创建两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的一种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其能有效地将区域地理的内容引入非区域地理知识教学中。故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入区域案例创建问题探究式教学情境,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例如,在“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中,教师就可以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让学生探究其没落和再次兴起工业区位的变化。作为一个老牌工业区,其兴起和没落都有着明确的原因,既有市场上的,也有能源结构变化上的。而通过对鲁尔工业区区位变化的探究,教师能有效推动学生从不同时间、不同角度全面认识一个区域,从而有效培养其区域认知能力。
(4)发展学生地理综合思维
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运用多种教学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地理时空要素思维。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地图这一简单、有效教学工具的应用程度。在高中世界地理的课堂上,如在教学“西北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世界上所有存在荒漠化的国家和地区,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角度做对比进行差异性的分析。此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展开填图、绘制地图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的空间素养,如让学生识记一些重要地理事物的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加深对读图知识的认识,从而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很好的培养。第二,创设多样化的地理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多重感官,让学生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地理知识内容的学习中来,使得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第三,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在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上要注重针对性的点拨,让学生在既有思维的基础上能够有所提高。
结束语
立足高中地理教学现状,从多方面着手,探究出更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者艰巨而神圣的使命,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其落到实处。但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几个简单的策略和方法就能够实现的,因此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探索,这样,教师才能从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让学生掌握未来生活中必备的地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董瑞杰,罗晓斌.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思路与案例探析[J].地理教学,2019(23):41-43+28.
[2]韩卫.基于思维导图的“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学,2019(04):20-24.
[3]薛寒.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设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4]董瑞杰.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19(01):57-61.
[5]丁霞.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