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月荏苒,我带的学生又升入高三了。在宁静的课堂阅读中,看着学生们若有所思的面庞,我也陷入了沉思。在纷纷扰扰的社会氛围中,人的性情也变得浮躁与不安,如何才能让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呢?我认为,惟有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把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扩大到人的教育、人的发展上,把语文教育归位到旨在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继承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的母语教育上来。”要完成这一目标,就必须教会学生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与圣贤先哲们进行一场场的对决,进而去感受美,滋养生命的美;去陶冶性情,享用一生的好性情;去发掘灵感,创作美文的灵感。
一、与自己對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毕淑敏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几个人共看一本书,那只是在极小的时候争抢连环画。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由此可见,在听觉、视觉方面的冲击非常强烈的当下,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那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激发他们阅读的激情,因此从高一入学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组织几次演讲比赛、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和一些随堂的讨论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一些同学作了充分准备之后的激情昂扬的表演、引经据典的论证、妙语连珠的台词确确实实地会感染在场的所有同学,无疑也会引起其他同学的艳羡。在此基础上,顺势用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的话引导了学生:“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他才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为了使学生阅读的激情得以延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每周安排1-2节课作为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每节课要有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效果等方面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思,读有所用,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并且及时检查和交流,让学生一点点的思想的灵光得到及时的彰显,那么阅读的兴趣就会得到强化。
二、与名著对决,提升思维的力度
阅读名著,就是与伟大心灵的对话。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从书中的智慧得到人生的启迪,能够从书中人物身上学到顽强拼搏的精神。文学名著具有令人百读不厌的魅力,要深入领会,不下一番涵泳、玩味的工夫是不成的。要把这种工夫当作通向真正理解名著深层意蕴的必要途径,全神贯注、全力以赴,从整体上去感受,从细微处去体验,以期通过阅读鉴赏与作者在心理、情感上产生共鸣,并由此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正如毕淑敏所说的:“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冰心先生也说过,读书永远是她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因为她从书中得到的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些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这些都应该是经典文学名著阅读的真谛。名著描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复杂的人性,其中包涵许多历史、人类的睿智。我们在阅读中去经历前人的、我们未曾经历过的丰富的生活;去认识、了解各种人物的复杂经历、情感和个性。无论《哈姆莱特》《复活》等外国文学名著,还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名著,其深刻寓意,对生活的洞见,至今仍能给人们许多启迪,仍能增长人的见识。
高一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第一个假期可以安排学生选择我国的一部古典名著,第二个假期安排学生选择一部外国文学名著阅读,做好阅读笔记,并将自己的感悟形成文字,在下学期开学的第一周进行交流和讨论。与同学互相交流、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自己对名著的理解。同学之间见仁见智的讨论交流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弥补理解的不足,纠正理解的偏差,加深记忆的印象。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对名著的创造性理解,从而读活名著,提升思维的力度。
三、与美文对决,接受心灵的陶冶、捕捉创作的灵感
诵读美文,是文化濡化、陶冶心灵的过程。宋代文学家朱熹认为,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的气质发生变化。读美文,与长者为伍,与他们开展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无疑,会让读书者少点浮躁之气,多些儒雅之风;少一些对物欲的追逐和享乐,多一些精神的探求和思考。让个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提升。阅读经典,还能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更好更多地吸取精神养分。不管是读古代经典,还是现代经典;不管是读中国经典,还是外国经典;不管是读文学经典,还是社会科学经典、自然科学经典,我们都能从中吸收智慧,促进自己的精神成长,为自身的“站立”“养精蓄锐”。
到了高二,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读大部头的作品已经不可能了,教师可以结合课内篇目选择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推荐给学生。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强化洞察客观世界的能力,有了洞察的敏锐性,在写作中就能进行积极、周密的思考,对问题迅速作出正确判断,获得写作灵感。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如在读了一篇题为《幸福是什么》的美文之后,有学生这样写道:“幸福就是寒冷的早晨,我穿着短袖衣,手臂上起满鸡皮疙瘩,我就知道我还活着,活着就是幸福。”“幸福就是,上帝安排好了我们的生与死,却也给我们留下了充分展示自己的过程。”这些话语中无不闪现着智慧的灵光。
另一方面要指导他们转换角度,从多角度入手,促使其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发散,将大量被抑制于潜意识的信息重新组合使之进入显意识,百思不解的问题就会获得顿悟,从而产生灵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客观事物往往是复杂、多侧面的,作文要充分表现事物,必须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选材构思。例如在学习了《屈原列传》之后,教师可以从以下这些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①“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不愿自我沦落,乃是一种高尚的坚持,孤独的光荣;
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自以为是,脱离人群,当然不能实现自身社会价值;
③坚守原则,不阿权贵,节操高尚;
④不懂变通,缺乏灵活的处世策略,所以容易被排挤;
⑤被放逐而著《离骚》,说明人类处于困境中往往转向精神价值的追求;
⑥独善其身,在黑暗社会保持清洁的精神;
⑦怀才不遇,人才的悲剧,是政治的悲剧;
⑧楚王原本信任他,主要在于屈原不善把握机会;
⑨忠君忧国,热爱国家的典范;
⑩缺乏远见和斗争策略,致使楚王由亲近到疏远;
……
四、与试卷对决,提高写作的技能和水平
到了高三,考试频繁,每一份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都是一份精美的文化大餐。教师要教会学生充分地利用好这些文章,它不仅仅是一篇考试材料,更是一篇绝好的写作范文。
在做阅读考题的时候,也是积累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能的时候。比如:现代文阅读的第一个考题往往是考查开头段的作用,这些作用往往是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渲染气氛,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④总领全文;⑤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而这些作用恰恰是学生作文时容易忽略的。
另外,学生作文时往往空发议论的多,缺乏说服力,而试卷中的优美散文恰恰相反,它们能从现实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事一景阐发出人生的许多况味,所以利用好这些素材,必然是作文教学的有力辅助。例如:鲁先圣的《遥远的炊烟》和一篇佚名文章《故乡的情脉》两篇都是对故土乡情的回忆。前一篇借对“故乡的炊烟”的回忆,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对幸福温暖的乡村生活的怀念,同时还蕴含着远方游子的故土之思。后一篇则是用故乡的一条小溪串起童年生活的回忆,同样也表达了对幸福温暖的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联系这两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思考:是什么牵动了我思乡的情脉?并形成文字。有学生这样写道:“最爱家乡的牛栏江,它时刻散发着不同的、令人神往的美。春天,在到处生机盎然之时,牛栏江也在不停地把春色展示于人前。漫步于江边,一大片一大片透着浅绿的草儿映入眼帘。在春风的吹拂下,草儿们愈发显得可爱。江边纸条繁茂的柳树女孩们也开始婆娑起舞。当烈日炎炎的夏日到来之时,牛栏江边成了最好的避暑胜地。每当这个时候,我总要去江边休憩一番。一踏入那儿,迎面吹来的凉风立刻把心中的热意抹去。躺在岸边绿油油的草毯上,高大茂盛的柳枝搭成的大伞把炽热的阳光遮挡,面前流淌的江水不断送来清凉的气息。此时的感受就一个字‘爽’。踏上吊桥,脚下的江水哗哗地流着,一条铁船伴着汽笛声驶向远方。不远处,勤劳的妇女们三三两两地在江边搓洗着衣物,他们的对岸是一位垂钓者在静心垂钓,好一幅和谐的生活画卷。美丽的牛栏江在不停地向前流淌着,把欢乐赋予我的家乡人,洗去了家乡人心中的不快与烦恼。离家在外求学的我不知有多久没去过牛栏江边痛快地走一走了……”
综上所述,学生们在一场场的对决中既增长了见识,又陶冶了性情,还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创作的灵感,提升了创作的技能和水平。
(作者单位:云南省会泽县第一中学)
一、与自己對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毕淑敏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几个人共看一本书,那只是在极小的时候争抢连环画。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由此可见,在听觉、视觉方面的冲击非常强烈的当下,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那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激发他们阅读的激情,因此从高一入学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组织几次演讲比赛、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和一些随堂的讨论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一些同学作了充分准备之后的激情昂扬的表演、引经据典的论证、妙语连珠的台词确确实实地会感染在场的所有同学,无疑也会引起其他同学的艳羡。在此基础上,顺势用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的话引导了学生:“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他才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为了使学生阅读的激情得以延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每周安排1-2节课作为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每节课要有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效果等方面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思,读有所用,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并且及时检查和交流,让学生一点点的思想的灵光得到及时的彰显,那么阅读的兴趣就会得到强化。
二、与名著对决,提升思维的力度
阅读名著,就是与伟大心灵的对话。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从书中的智慧得到人生的启迪,能够从书中人物身上学到顽强拼搏的精神。文学名著具有令人百读不厌的魅力,要深入领会,不下一番涵泳、玩味的工夫是不成的。要把这种工夫当作通向真正理解名著深层意蕴的必要途径,全神贯注、全力以赴,从整体上去感受,从细微处去体验,以期通过阅读鉴赏与作者在心理、情感上产生共鸣,并由此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正如毕淑敏所说的:“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冰心先生也说过,读书永远是她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因为她从书中得到的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些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这些都应该是经典文学名著阅读的真谛。名著描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复杂的人性,其中包涵许多历史、人类的睿智。我们在阅读中去经历前人的、我们未曾经历过的丰富的生活;去认识、了解各种人物的复杂经历、情感和个性。无论《哈姆莱特》《复活》等外国文学名著,还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名著,其深刻寓意,对生活的洞见,至今仍能给人们许多启迪,仍能增长人的见识。
高一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第一个假期可以安排学生选择我国的一部古典名著,第二个假期安排学生选择一部外国文学名著阅读,做好阅读笔记,并将自己的感悟形成文字,在下学期开学的第一周进行交流和讨论。与同学互相交流、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自己对名著的理解。同学之间见仁见智的讨论交流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弥补理解的不足,纠正理解的偏差,加深记忆的印象。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对名著的创造性理解,从而读活名著,提升思维的力度。
三、与美文对决,接受心灵的陶冶、捕捉创作的灵感
诵读美文,是文化濡化、陶冶心灵的过程。宋代文学家朱熹认为,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的气质发生变化。读美文,与长者为伍,与他们开展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无疑,会让读书者少点浮躁之气,多些儒雅之风;少一些对物欲的追逐和享乐,多一些精神的探求和思考。让个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提升。阅读经典,还能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更好更多地吸取精神养分。不管是读古代经典,还是现代经典;不管是读中国经典,还是外国经典;不管是读文学经典,还是社会科学经典、自然科学经典,我们都能从中吸收智慧,促进自己的精神成长,为自身的“站立”“养精蓄锐”。
到了高二,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读大部头的作品已经不可能了,教师可以结合课内篇目选择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推荐给学生。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强化洞察客观世界的能力,有了洞察的敏锐性,在写作中就能进行积极、周密的思考,对问题迅速作出正确判断,获得写作灵感。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如在读了一篇题为《幸福是什么》的美文之后,有学生这样写道:“幸福就是寒冷的早晨,我穿着短袖衣,手臂上起满鸡皮疙瘩,我就知道我还活着,活着就是幸福。”“幸福就是,上帝安排好了我们的生与死,却也给我们留下了充分展示自己的过程。”这些话语中无不闪现着智慧的灵光。
另一方面要指导他们转换角度,从多角度入手,促使其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发散,将大量被抑制于潜意识的信息重新组合使之进入显意识,百思不解的问题就会获得顿悟,从而产生灵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客观事物往往是复杂、多侧面的,作文要充分表现事物,必须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选材构思。例如在学习了《屈原列传》之后,教师可以从以下这些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①“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不愿自我沦落,乃是一种高尚的坚持,孤独的光荣;
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自以为是,脱离人群,当然不能实现自身社会价值;
③坚守原则,不阿权贵,节操高尚;
④不懂变通,缺乏灵活的处世策略,所以容易被排挤;
⑤被放逐而著《离骚》,说明人类处于困境中往往转向精神价值的追求;
⑥独善其身,在黑暗社会保持清洁的精神;
⑦怀才不遇,人才的悲剧,是政治的悲剧;
⑧楚王原本信任他,主要在于屈原不善把握机会;
⑨忠君忧国,热爱国家的典范;
⑩缺乏远见和斗争策略,致使楚王由亲近到疏远;
……
四、与试卷对决,提高写作的技能和水平
到了高三,考试频繁,每一份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都是一份精美的文化大餐。教师要教会学生充分地利用好这些文章,它不仅仅是一篇考试材料,更是一篇绝好的写作范文。
在做阅读考题的时候,也是积累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能的时候。比如:现代文阅读的第一个考题往往是考查开头段的作用,这些作用往往是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渲染气氛,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④总领全文;⑤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而这些作用恰恰是学生作文时容易忽略的。
另外,学生作文时往往空发议论的多,缺乏说服力,而试卷中的优美散文恰恰相反,它们能从现实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事一景阐发出人生的许多况味,所以利用好这些素材,必然是作文教学的有力辅助。例如:鲁先圣的《遥远的炊烟》和一篇佚名文章《故乡的情脉》两篇都是对故土乡情的回忆。前一篇借对“故乡的炊烟”的回忆,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对幸福温暖的乡村生活的怀念,同时还蕴含着远方游子的故土之思。后一篇则是用故乡的一条小溪串起童年生活的回忆,同样也表达了对幸福温暖的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联系这两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思考:是什么牵动了我思乡的情脉?并形成文字。有学生这样写道:“最爱家乡的牛栏江,它时刻散发着不同的、令人神往的美。春天,在到处生机盎然之时,牛栏江也在不停地把春色展示于人前。漫步于江边,一大片一大片透着浅绿的草儿映入眼帘。在春风的吹拂下,草儿们愈发显得可爱。江边纸条繁茂的柳树女孩们也开始婆娑起舞。当烈日炎炎的夏日到来之时,牛栏江边成了最好的避暑胜地。每当这个时候,我总要去江边休憩一番。一踏入那儿,迎面吹来的凉风立刻把心中的热意抹去。躺在岸边绿油油的草毯上,高大茂盛的柳枝搭成的大伞把炽热的阳光遮挡,面前流淌的江水不断送来清凉的气息。此时的感受就一个字‘爽’。踏上吊桥,脚下的江水哗哗地流着,一条铁船伴着汽笛声驶向远方。不远处,勤劳的妇女们三三两两地在江边搓洗着衣物,他们的对岸是一位垂钓者在静心垂钓,好一幅和谐的生活画卷。美丽的牛栏江在不停地向前流淌着,把欢乐赋予我的家乡人,洗去了家乡人心中的不快与烦恼。离家在外求学的我不知有多久没去过牛栏江边痛快地走一走了……”
综上所述,学生们在一场场的对决中既增长了见识,又陶冶了性情,还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创作的灵感,提升了创作的技能和水平。
(作者单位:云南省会泽县第一中学)